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竹清嘉措仁波切: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 第五次第.中观他空见禅修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5日
来源:   作者:竹清嘉措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竹清嘉措仁波切: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 第五次第.中观他空见禅修

 

  第五个禅修次第,就是所谓他空见、大中观。

  即将我们的心安住在心的

  真实本性、明光、如来藏、佛性之中,

  也就是安住在明空不二的状态中。

  它不仅仅超越“全然的空无”,

  也超越“远离心的造作”;

  同时也将我们的心毫无造作且自安住的

  安住在此状态中。

  主要观点

  佛陀在第三次转法轮时的开示,包含了“如来藏就是佛性”的章节,这也就是知名的他空见或大中观的法教。(译注:如来藏,即如来种性,因为众生皆具有成就“如来”的潜在特质,即成佛的潜在特质,所以称如来藏。)

  我们的导师佛陀,针对上根利智的众生,教导这一类经典,也就是针对高智慧的男、女菩萨所作的指导。佛陀指出众生皆具有潜在的“如来藏”,就如同可以从牛奶中提练出奶油,芝麻里可以提炼出芝麻油,或在金银矿中锻炼出金银等一般。

  不仅仅优秀清净的众生,如天道、人道,具有“如来藏”;连较低阶的众生,如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也同样具有“如来藏”。更确切的说,佛陀教导我们所有无量的众生,都具有佛性、如来藏。

  因为众生皆具“如来藏”,所以在适当的因缘条件聚合时,任何一位众生,都可以证得圆满的佛果。

  十地菩萨弥勒菩萨,所著的五部论述中,有专门针对经典中,“如来藏”法教加以诠释。尤其第五部《宝性论》,论中用清晰且极易解的方式,来描述何谓“如来藏”。

  《宝性论》分成七个金刚句:

  1、佛宝品

  2、法宝品

  3、僧宝品

  4、如来藏品

  5、证菩提品

  6、如来功德品

  7、佛业品

  第四个金刚句,指出众生皆具有“如来藏”,简要说明为何众生皆具有佛性,也详细描述如来藏的十种不同形态,并举出九个清晰的例子,说明佛性如何被污染障碍所遮蔽。

  如果我们想深入研究“如来藏”,应该研读《宝性论》,假使只研读第四金刚句,也会有相当大的利益。这《宝性论》根本颂已翻译英文,及中文的文言文。

  在此,为了利益想学习《空性禅修次第》的修行者,只做简单的“如来藏”解说:

  心的真实本性即明空不二,

  就是著名的明光如来藏,

  为了净除无明迷惑的染着,

  教导许多见、修、行的步骤。

  一切众生心的真实本性,本质上就是空性,也是自然的明光。明与空在本质上是不可分的,因此佛陀用“明光如来藏”来形容它。

  至此,“心的真实本性即明空不二”,就是指如来藏。(译注:明空不二,就是清明与空性不可分。)

  这心的真实本性,即如来藏,就是所谓的胜义佛。虽然如此,我们内心的迷惑污染,却暂时遮蔽了它,就如同太阳暂时被云遮盖住,也如同水被浊泥污染,或如同黄金混杂不洁物一般。

  为了使众生净除这些迷惑染着,俱足大慈悲心的伟大导师佛陀,教导了许多禅修的次第,由“无我”一直到“金刚乘”、“大手印”,及“大圆满”。他教导了每个次第的见、修、行。

  关于“中观他空见”逐步的见、修、行,我们必须生起一个坚决的信念,就是心的真实本性即明空不二。这是关于心的真实本性、成因、如来的本质,也是佛的本质,或者是胜义佛。这也就是我们必须确定的信念。

  伟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开示:

  证得果位的“三个金刚钉”是:

  轮回不需置他处,

  涅盘不需他处求,

  我确信自心即是佛。

  在此,密勒日巴所提出的,正是中观他空见的心要。当我们确信自己的心就是佛;相同的,这也就是确信自心就是如来藏的见解。

  密勒尊者在果法上的见解

  我们在证得果位的阶段,应该考虑三个深奥的观点,即“三个金刚钉”。

  “三个金刚钉”是何义呢?

  1、轮回不需置他处

  不管这个被称为“轮回”的是什么,它就如同一场梦;它所产生的“显相”,是源自那迷惑的概念化思维过程。它也只不过是如此罢了,除此之外,轮回在本质上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它没有真实的存在。

  一件并非真实存在的事物,是不可能被抛弃的;所以轮回也就不可能像物品一样,被丢弃在他处。假使轮回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就肯定可以将它抛弃;但是也就是因为,轮回中的一切显相,就有如梦中的显相缺乏真实的存在,它们并不来自于任何的地方,所以也不可能被丢弃到任何的地方。

  2、涅盘不需他处求

  涅盘并不是我们自身以外,所能得到的东西。我们每个人自心的真实本性“如来藏”,就是胜义佛,这就是所谓的究竟涅盘。它涵盖在我们自身里面,所以涅盘不需他处求,我们不可能在任何地方,获得或买到它。

  如果“涅盘不需他处求”,“轮回也不需置他处”,那么我们必须了悟到什么呢?就是了悟到:“我确信自心即是佛”。

  3、我确信自心即是佛

  我们必须断除自心的疑惑,并且确信我们“自心的真实本性”,即“明空不二”,即“明光如来藏”,就是所谓的胜义佛。

  密勒日巴说:“我断除我的疑惑,并且确信我的自心即是佛。”相同的道理,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佛性,也就是内在佛有信心。

  因为这个原因,经由学学深奥且纯正的佛法,我们净除了概念化思维所产生的迷惑染着,也净除了因为执着它们,所产生的习性。

  然后我们就了悟到明空不二的真实本性,或宽广与觉醒不二的胜义佛。如此,我们便成就佛果。

  在蒋贡罗卓泰耶的《遥呼上师祈请文》中:

  自心即佛但不识本性,

  妄念即法身竟不了悟,

  任运即真性而难保任,

  自安住即本性却不相信。

  上师鉴知我!

  祈以慈悲亟垂顾!

  加持解脱自明自性地。

  在祈请文中,我们忏悔对佛性、如来藏的四种错误认知:

  1、不认识。

  2、不了悟。

  3、难保任,即无法保持心的不造作状态。

  4、不相信。

  我们思维自己的四种错误,祈请上师慈悲加持,让我们的自觉智慧,从它本身的状态中,自行解脱。(译注:即从自性中自解脱。)

  “自明”或“自觉”,就是自觉醒的本觉,它自身就是觉醒的。(译注:仁波切在此补述:“这觉醒是毫无概念性的,它是佛性的觉醒,不仅毫无概念性,而且遍知一切;它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持续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这个觉醒也同样是我们的本性,它也是潜藏在所有众生心中的佛性。”)

  这智慧被概念化思维的无明障碍暂时遮蔽。当我们祛除无明障碍,自觉醒的本觉即显露出来,也就从自身的状态中自解脱。

  禅修方法

  依照  蒋贡罗卓泰耶在《知识宝藏》,所叙述:

  中观他空见禅修方法:

  我们应该毫无造作地

  安住在大明光中,

  所有的宗派,

  在根本观点上,

  都是一致的,

  即远离戏论!

  (译注:远离戏论,即离戏。此专有名词与各章节中“远离心的造作”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

  根据中观他空见传统,我们应该如何禅修呢?

  既然心的真实本性就是明光或明空不二,我们必须将自己的心安置下来(即自安住),毫无造作,并且轻松地安住在明光中。

  从“无我”一直进阶到“他空见”,不同宗派的各种禅修步骤,根本的重点都在远离戏论。虽然它们以不同方式,来描述所谓的离戏,但是它们都一致的认同,在胜义的禅修这方面,就是远离戏论。

  声闻乘行者以分析“无我”,然后安住在远离戏论的状态中;在“唯识宗”,我们则安住在“二元性空”之中,并且因此远离戏论。

  这意思就是,所有的宗派在做胜义的禅修时,都不去形成任何的概念或观念。一旦分析结束后,我们就不再有诸如“这是无我”或“这是二元性空”等等此类造作想法,此时我们只要自然地安住即可。

  因此,虽然所有学派,安住在究竟的状态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一致地赞同,胜义的禅修这方面,是远离戏论的。

  因此,在“他空见”的禅修中,我们要安住在真实本性,就是远离戏论的明光中,让心安置在其自身之中,毫无造作且完全放松。

  伟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叙述:

  如何自然地安住在明光中:

  安住如婴儿般天真——就如同婴儿感受事物的方式

  安住如无波的大海

  安住如灯焰般清明

  安住如尸首没有我执

  安住如大山不动

  安住如婴儿般天真——就如同婴儿感受事物的方式

  第一句是告诉我们,首先,应该如何轻松地安住我们的心。

  当一个婴儿在佛堂里,见到佛像、法照等等东西时,虽然他看到了所有东西,但是由于年龄太小,所以没有办法将所见到的东西,作任何的联想。他不会想:这是这个,那是那个;他不会附会任何世俗的名相,给所见到的东西加以标签,尽管如此,他还是见到了所有的东西。(译注:婴儿大约是指初生的婴儿,他们尚未有分辨、分别之心,也就是他们尚无法分辨谁是爸爸、谁是妈妈的时候。)

  婴儿所感受到的任何色、声、香、味、触等对境,由于他还太小的关系,所以还不会将名相与这些事物联想在一起,他仅仅见到东西、听到声音、闻到味道……等等,但是他还不会像我们一样,迷惑的将这“对境”和“名相”,视为同一件事物。就好象当我们自动地产生联想,并对事物加以标签,然后我们就将“标签”和“事物本身”,看作相同的一件事物,但是婴儿并不会这样做。

  在此,我们应该以婴儿般的心态,将心安住。我们不必排斥任何的显相,但是我们也不应该给予任何的标签;我们不应该建立任何“概念性的关联”。

  例如当我们禅修时,有一朵花在面前,我们不需要闭上眼睛或将它拿开,我们可以看着这朵花,但是我们不应该想:“这是一朵花”。如果有东西显现在我们眼前,也没有关系,只要我们此时不给这个东西加上任何标签,并概念化地执取它们即可。

  以这种方法,对我们所感受到的任何事物,毫无执着,此时我们应该只要轻松地安住在真实本性中,即可。

  这个方法使禅修变得相当容易,因为纵使外在有任何吵杂声响,我们的心也不会受到它们干扰。我们并不需要排斥这声音,我们也许听得到,但无论如何,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将声音做概念化的执取。

  所以,无论我们接收到色、声、香……等,都不应该以任何概念来执取它们,反而,应该安住在心的真实本性——明光中。

  安住如无波的大海

  在此所形容的大海,没有任何的波浪,不受风的影响,非常平静。

  这句提及与三摩地有关的障碍。我们说有两个主要缺点,会障碍我们进入三摩地,那就是击沈与掉举。(译注:三摩地,即禅定;掉举,即心神不定。)

  这个禅修方法,提供了对治“掉举”的良药,也就是用来对治因外境所引起的心神不定。

  这个方法劝告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安住,也就是不要被三时(译注:三时,即过去、现在、未来。)的想法所困扰。这三时的想法,就好比海上翻腾的波浪一般。

  当我们想:

  昨天,我做了这个——过去;

  明天,我将做那个——未来;

  现在,我正在禅修——现在。

  这些都是三时的想法。这些想法,就如大海的波浪一样,使大海变得不平静。

  相同的,当我们在进行禅修时,我们不应该被朋友、敌人、贪着朋友、厌恶敌人等任何想法所困扰。禅修时不应该被任何思绪所影响,我们只要轻松地安住在心的真实本性——明光之中,就如同无波的大海,完全的沉寂而平静。

  安住如灯焰般清明

  当油灯不被风吹动时,它的火焰不会闪动,而且全然的明亮。这再一次举出我们应该如何安住,当我们在进行禅修时,应该伴随着清明。

  这个方法是用来对治“击沈”,在中观应成派的禅修中,我们曾经提到三个会影响三摩地的类似缺点,也就是击沈、昏昧及昏睡:

  击沈,是指无法保持敏锐的觉醒。

  昏昧,是指无法保持清明的体会。

  昏睡,是指禅修时混杂着睡眠,就是即将陷入睡眠的状态。

  假使有其中任何一种缺点,或所有的缺点都发生时,我们便无法进入真实的三摩地禅修,所以应该加以对治。

  第一个缺点:击沈

  当我们无法保持敏锐的觉醒时,就必须用“自觉醒的本觉”力量,来消除它。当我们生起“自觉醒的本觉”,就会产生保持敏锐觉醒的力量。

  第二个缺点:昏昧

  当无法保持清明的经验时,我们应该藉由刻意地安住在心的真实本性中,来消除昏昧。我们应该了解心的真实本性,就是明光或清明的,我们应该生起如此的清明,一旦生起后,就让心安住,将心放在自身的状态中,并安住在明光中。

  第三个缺点:昏睡

  当我们陷入睡眠时,我们的六识会收摄回来,然后停止活动。当我们在禅修中,产生昏睡的状态时,我们就必须注视着六识,使它们无法停止运作。

  我们让六识继续清晰的运作,却不执着任何的经验感受。如果你能让六识都继续运作下去,那么你就不会陷入昏睡。

  我们不必排斥任何的显相,只要不刻意地用概念来执着它们,并且将我们的心,安住在清明之中。

  安住如尸首没有我执

  当一个人死亡后留下尸首,这尸首将不会有任何的“我执”。它不会想:我是个尸首;在所有尸首中我是最好的;我所躺的棺木非常舒服,是所有的棺木中最好的。

  这尸首是毫无思想、毫无我执的。相同的,当我们在静坐禅修时,也必须远离我执。我们不应该想;我是个优秀的禅修者;在所有禅修者中我是最棒的;我今天的禅修经验特别好。

  我们应该摒弃所有的我执。

  如果有“我是个优秀的禅修者”的想法,那我们的禅修将会被“我执”所干扰,因为,我们仍然执著有一个所谓的“我”。

  如果想“我是所有禅修者中最棒的”的想法,此时禅修会被“贡高我慢”(傲慢自大)所干扰。

  如果我们又想“我今天的禅修经验特别好”时,我们的禅修就会被“带有欲望的贪着”所干扰。

  如同这三个例子中的这类想法,将不会使真实的三摩地,在我们的意识之流中生起。

  如果在进行禅修时,尚有诸如此类的“我执”,我们必须先认出它们,然后再加以对治。

  我们必须认出对自我的贪着,就是“我执”,并且承认有我执;也就是承认在我们的禅修之中,仍然有我执的存在。

  相同的,当傲慢生起时,我们也必须用上述方法来认出它,我们应该认出在禅修中,尚有“傲慢心”的存在。

  最后,我们必须察觉出在禅修中,仍然有“贪着和欲望”。

  如果我们没有认出诸如此类的“我执”,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从这三类错误中,将自我解脱出来。然后,不论我们禅修多久,都无法使了悟增长。所以一旦我们认出此类错误后,就轻松地安住在心的清明本性中即可。

  一旦认出“我执”、“傲慢”或“贪着”等这些错误后,我们必须直观念头的本质。

  当我们有“我是伟大的禅修者”的想法时,我们应该认出这是“我执”,然后直观这个想法的真正本质。这想法的真正本质是明光、是明空不二。直观这个想法的真正本质,直观明光与空性,并且只要在明光与空性中,放松即可。

  (译注:仁波切补述:“当行者有明光产生时;无须由此处融入或进入它处,因为真实本性即明空不二,当下自安住即可。”)

  如果有“我是所有禅修者中最棒的”的念头生起时;我们应该认出这就是“傲慢”。再一次直观它的本质,而它的本质就是清明,就是明空不二。然后,只要在明空不二的状态中,放松即可。

  另外如果有“我今天的禅修经验特别好”的念头生起时;那么这就是“贪着”,我们应该认出这个念头,就是贪着,并且直观这贪着的本质。它的本质就是明光,即明空不二,然后只要在这状态中,放松即可。

  这就是如何在此类想法的本质中,放松的方法。

  为了能够认出“我执”、“傲慢”或“贪着”等此类想法,我们必须运用智慧和理智之眼,来观察我们的禅修。

  安住如大山不动

  大山是不会被风所撼动的,无论是多强的暴风雨,都不可能移动大山。也就是说风不可能移动任何的山。同理,当我们安住在心的真实本性——明光时,我们不应该被任何的状况所影响。

  不论是何种对象或状态影响我们,不论这些状况多强或多激烈,也不论是多强的正面或负面环境,在任何的状态下,我们都不应该受到动摇。我们应该毫无动摇地,安住在心的真实本性——明光中。

  圆满祈愿文

  仁波切以下面的的圆满祈愿文送给大家,并作为本书的总结:

  在心的真实本性即明空不二之中,

  经由熟练地安住在无所弃置亦无所执取,

  不摒弃任何思维造作和个人特质,

  并让它们从自性中自解脱,

  愿你示现这胜义佛。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