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学佛基础>> 释疑解惑>>正文内容

演慈法师答问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18日
来源:温暖人间网·问法师为什么_www.buddhistcompassion.org   作者:演慈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问:本人对被屠宰畜生所受痛苦深感不安和难受,单单看图片更觉惨不忍睹,尤其对猫狗更深感受,不知为何可用这种非人道手法杀害,自己亦帮不了他们,做到的只有捐款给一些慈善团体,希望为动物争取平等对待,本人每日都有念经习惯,我可否为他们念经回向不再受这种痛苦,早日脱离?

  答:众生因过去造业而在六度轮回中流转生死,每一众生都有过去的业力,招致今生的果报。人有人的果报,牲畜也有牲畜的果报,各有各的业力因缘,有些众生受过去业力所感投生为牲畜,但众生都有佛性,佛教徒本著慈悲平等的理念,应该尊重所有的生命,不该随意杀生,“给予众生快乐,拔除众生苦恼”是佛教徒应有的正确人生态度。所以,我们应该同情、爱护一切众生,但也要明白众生福报各有因缘,正如你所说:“众生受屠宰各有其业力”,我们唯有尽量爱护它们及诵经回向给他们,祝愿它们早日得闻佛法,得脱苦海。

  问:近年我得了一个脊柱变形的怪病,给身体带来很大痛楚,坐立不安,我没有宗教信仰,但很喜欢看这本杂志,亦很喜欢佛教的人生哲学观,又未至成为佛教徒。看佛教的文章,也很接受要以“平常心”面对人生苦难,但就是因为有苦难,脑海里的胡思乱想比以前更多,结果是心里更难做到“平常”面对。我想知道,对于我这类人生没有前途可言的受苦众生,应该如何面对以后的日子,怎样才能有“平常心”,如何才能减少脑海里的胡思乱想?从前我可以返工的日子,只要集中精神工作就不会乱想东西,但现在我不能工作,一静下来就会胡思乱想,怎办?

  答:身体的病痛的确是人生一大苦事,佛教说人生是苦,人总逃不了生老病死苦,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说法,而是要我们清楚地认识人生的真实现象,众生受业轮回,总有机会面对种种不同程度的苦恼,只是每人因业力不同,受苦的程度也各有不同而已。从因果而言,众生从过去恶业而招致今生的苦果,人生是一个果报体,众生就是如此地在六度中生死流转。但从佛教三世因果的道理来说,每个人都有前途。所以,既然我们可以从佛法中明白人生是苦的现象,接受因果自受的道理时,以不怨不尤的平常心接受眼前的际遇,鼓起勇气积极面及改变自己的苦难。我建议你应该多去参加佛经讲座,多看一些较浅易的佛教书籍,了解因果的道理,例如“了凡四训”就是记述如何从改变自己的行为,使命运得以改写的一本著名的书籍,非常值得参阅及学习。此外,也应多看一些佛籍的入门书籍,例如佛学入门、学佛群疑,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等,经典方面,可以诵读地藏经,当你可以正确地明白因果道理时,自然能用平常心去面对种种顺逆人生,即使不上班也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最要紧是要懂得充实人生,建设积极的生命。

  问: 请问佛教对掌相、风水、占卜持什么态度、看法?佛教徒应否去看相、或在新居入伙前请人看风水?

  答:占卜之术,中外民族多有之,古今流传不断,当然有其存在的原因。从文化的角度言,佛教徒自然不应否定它的文化价值,(江湖术士之说除外)。

  然而,佛教不主张看相、看风水之事。佛教讲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使有好的掌相、好的风水,也要行善积福去配合。所谓“人杰地灵、相由心生”,佛教主张“万法唯心造”,积福行善的人,即使不好的相,不好的风水,也会有所改变。既然如此,不如实事求事,修善积福为上策。佛教里有一本书,名“了凡四训”,是作者袁了凡先生,自述其年青时遇一相士批命,非常准确,大半生的荣辱际遇,都在相士预言中,后来他遇到一位禅师开示,教他要改过向善,改造命运。于是,他遵照禅师的话去学习,改善自己的行为,广行善事,造福百姓。自此,他的命运改变了。从袁了凡的事证中,希望大家亦领悟到命运尽在自心中。

  问: 本人有一朋友,在其丈夫去世后,信仰了一宗教,自此,深觉生前亏待了丈夫,常生歉疚不安,家人觉其信教后,情况比前更坏,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首先,我们不知其所信何教,很难论断。若真是宗教如此引导,则可能是无良神棍,借宗教作榥子,以待日后作诈财的借口。若其所信者为正道的宗教,就其如此表现,应不是宗教的问题,而是其本身的问题。可能是其个人因忆念成疾,或自觉对丈夫有所亏欠,而取宗教作支持,却不明宗教的教义,因而有此等行为,人们却易因其外在行为表现,而与宗教连上关系。

  若要从中解脱,应开导她既往不究,来者可追,可为其丈夫作些功德,例如:礼佛、诵经、或作慈善公益布施或作义工服务,以此等功德回向给其丈夫,使其早生善处,亦可使你的朋友,藉著时间的排遣及所作功德,消除内心的歉疚。      

  问:我是一名初学佛的人,最近曾参与某道场的活动,后来闻说这道场可能不太如法,但我又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请问我该如何抉择?

  答:既然你自己对问题未能分辨,应向佛教界认同的正信道场,多作查询,为防偏见,亦可将别人提出的疑问,向不同的正信道场法师求问,便能对疑惑有较正确的了解。

  其实,在学佛路上,正知正见非常重要,所以,初学佛人为保障自己的安全,对于闻说有问题的地方,应不去为宜,而应选择公认的正信道场,多去听经闻法,思惟佛陀的正法教义,待自己有分辨能力后,自然能对各种道场有正确的抉择。“温暖人间”所列的道场与活动,相信总有适合你听经闻法的地方,可作参考。

  问:我常在车祸黑点看见有石碑刻上“南无阿弥陀佛”,请问石碑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南无阿弥陀佛”的石碑就可以降低车祸的发生?

  答:车祸黑点乃属危险地带及驾车人士鲁莽导致车祸发生。阿弥陀佛慈悲接引众生的形象深入民心,有心人士在车祸黑点立下石碑,并刻上“南无阿弥陀佛”的字样,藉此超度亡魂,亦让驾车人士提高警觉性,以期降低车祸发生率,石碑的作用犹如交通标志,提醒驾车人士注意交通安全,以减少车祸的发生。刻有佛号的石碑,除了有提示作用之外,的确亦有佛力加持的感应。      

  问:有位显密双修的出家人对我说,打坐如果得法,感觉是男一半、女一半般的圆满,其愉悦超越了男女间的交合。他又说,睡觉时性欲起,立刻起床打坐,则效果最佳。我对于这种说法有点抗拒,碍于他是我的皈依师父,我不知道应该接受与否,请法师指点。

  答:从佛教的观念而论,情欲是众生的根本烦恼,亦是生死流转的根源,如果要超越生死轮回,必须要断除淫欲。不过,由于情欲是众生历劫以来的习染,不是每个人一下子可以断除净尽,所以,佛陀时制定出家人须修清净梵行——断欲,而一般在家的佛弟子,可以有合法的正常夫妻关系,但亦须严守不邪淫的戒律,禁止一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学佛人更应该洁身自爱,懂得节制,不应放纵情欲。因此,我绝对不认同你师父的言论作法。因为:

  (一) 学习静坐是修习禅定的基础,目的是止息妄念,断除烦恼,透过静坐观想,明白真理,放下执著,去除烦恼,达到身心清净,提升智慧,而不是从静坐中求得欲乐,或用以代替男女情欲。

  (二) 如果像你师父的说法很容易误导别人,以为打坐可提升情欲的境界,这实是大错特错的想法。存著这种不净心修静坐者很容易误入邪途,走火入魔。佛法静坐的止观法门中,有教人观身不净以对治情欲重的烦恼,透过观身不净的观照方法,令自己减轻欲念烦恼,甚至断欲。

  (三) 再者,我也不知道你的皈依师父是否真正佛教的出家人?因为,作为一个出家人不论是显是密,都不会对信徒作此言论。如果是正派的修行人,绝不会以此言论去开示信众,佛教常教人戒除贪嗔痴,又怎会教人追求性欲感受的静坐呢?在正信的立场,应视此等为邪见,是一种妖言惑众、标奇立异的邪说。

  至于说睡觉中性欲起时,马上起来打坐效果更佳的说法,更绝不认同,一个修持境界高的修行人,不会在睡觉中生起性欲,若一般人即使生起那念头,醒来后应该生惭愧念,起来带著忏悔心,以动态的念佛拜佛来收摄自己的妄心,止息欲念。对修持未到家者,起来静坐则更易起幻像,只会对身心有害无益,切记此法不可行。

  你对其说法有怀疑、有抗拒是对的,可见你也有些智慧,至于不敢拒绝的想法却是错误的。其实,学佛人应该明白皈依是指皈依三宝,不是皈依一个人,应本着“依法不依人”的大原则,每个学佛人需依止师父,是希望在学佛路上良师能给我们正确的指导,既然发觉师父的教法有问题,令你疑惑不如法时,你应该多向正信的善知识求指引,应本着“依法不依人”的原则,切勿感情用事,学佛是要学智慧啊! 我不知你师父是谁,但看你的问题,相信你应该另求明师,依止一个正确知见的善知识,多闻佛法,方为上策,以免误入歧途。  

  问:看历代高僧的行为教导,例如虚云尊者、弘一大师等他们都教我们要惜物爱物,要求寡欲简朴的生活。现在生活做成大量物质浪费,生活在香港,我们就算想废物回收却找不到回收的地方,幸好还有救世军可以回收衣服,为何佛教的团体不在回收工作上做一点事? 

  答:救世军是一个国际组织,其回收衣物的工作,得到很多团体与社会大众的支持,成绩是值得欣赏的。回收工作,佛教的团体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易做,因为所需的人力资源大,如储物的仓库、分类送往世界有需要的贫困国家---等,所以要国际性的机构,方能成就其事。 

  物件循环再用,只是“环保”意念的其中一环,全面的境保是尊重一切生物的生权,不滥用资源,珍惜物命,保护自然生态的和平与均衡,这概念不易推行,即使政府想落实也不易成功。事实上,环保工作必须从根本的教育入手,方有成功的希望。

  在环保工作中,佛教可以担任的,是著重思想上的教育,使人们有正确的因果观念,从而培养惜福修福的理念,这是最根本的环保教育。                                         
  问:我在皈依前购买了一个两呎多的大型黄色拜垫,拜垫上是有一个莲花座的,最近我听一个师姊说,初皈依的信徒,是没有资格坐大拜垫的,我想问我是不是没有资格坐这个有莲花座的黄色拜垫,如果我没资格坐,应该如何处置这个拜垫? 

  答:没有看过你所说的拜垫,不知是拜佛用的还是静坐用的,若说是拜垫,当然应该作拜佛专用,若然是坐垫,而个人又有每天静坐的习惯,该坐垫仍然是可以继续作静坐修持用的。

  问:在佛堂做了附荐先人,当自己到堂前或在家中拜祭之时,应该念甚么经? 

  答:在家中可以为先人多诵阿弥陀经、心经与往生咒。在佛堂拜祭时可以默念一遍心经三遍往生咒,若不会念诵,则可默念数百句佛号回向给先人。               

  问:癌症的病人可以打坐吗?打坐会不会令癌症复发? 

  答:打坐是使个人调适静心的修持方法,对癌病患者或其他病患者的身心调适应该是有帮助的,患者癌病会否复发与打坐是没有相关关系的。 

  至于癌症病人可否打坐,则应就个别情况而言,须视乎病者的患处、曾作何手术或治疗、可否盘腿而坐等而定,就健康状况是否适宜打坐,可请教了解自己病情的主诊医生。 

  不能盘腿者,其实亦可用普通端坐的方式静心念佛,一样有保持心境平和及利于身体康复的功效。 

  道证法师本身就是一位患癌的肿瘤科医生,她就是在病中坚持静心念佛、礼佛修持而得到身心平安的例子,患上癌病的朋友不妨看看其著述《倾听恒河的歌唱》或《癌细胞变佛细胞》等文章,便可知静修与癌患二者并没有冲突。(有需要的读者可来信索取)   

  问:在办公室里,有时难免要犯口业,看见有人推卸责任、又或是应做的事他们没有做好,心里未免激忿,一个人收藏在心里,困扰不能消除,要与同事谈及,甚至有时会举报他们做得不对的地方,请问这是不是犯了口业?是否做得不对? 

  答:同事没有把事情做好,如果你是主管是有责任引导或紏正其工作态度的,这种举报或讨论不是无理的责斥。 

  作为上司或同事,应以善巧的方法鼓励或带动他把工作做妥。若以此等事情与别人倾谈,宜先考虑对人、对事、对公司是否有利?若然估计后果是正面的,可本著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以温和冷静的方式提出来讨论。若然估计讨论结果是没有效用或负面的,对事、对人、对公司都没有益处的,则不要为一时之快而随意评断别人,使自己也犯上过失。各人处事待人的态度,大家心中有数,根本不用多言,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各人的工作态度,将来自有各自的因果际遇,毋须气愤不平。           

  问:蒜头是五辛之一,佛教徒戒吃的食物,最近有人教我将蒜头放在米缸中防谷牛,请问佛教徒不可以吃蒜头,是否可以把蒜放在米缸中?

  答:五辛是植物,佛教却主张戒吃是有其原因的,因为蒜等五辛,生吃易起嗔恨心,容易使人脾气暴躁,熟吃生理易动淫欲。且五辛具有浓烈的气味,佛经中有记述云:善神不爱五辛的气味,闻者令其远避,邪神恶鬼却独爱那特有的气味,闻者令其亲近接触,基于以上各种原因,所以佛教主张戒吃五辛。未经煮熟的蒜头气味不会散发,将之放在米缸中防谷牛,不是将蒜头与米同煮,只要其气味不影响煮成的米饭便没有问题。 

  问:在佛教徒的圈子中,我经常收到很多结缘品,譬如手珠、挂饰、印有咒的吊咀,甚至画像、佛像卡、佛菩萨像等等也有,这些结缘品有一大堆,放在家中我觉得自己很贪心,请问我应如何做?

  答: “结缘品”顾名思义是送出来与大众结缘的,所以拿取结缘品基本上并没有不对,若能以一种欢喜心来拿取,以欣赏、感谢心与施者结一个善缘,亦是一种善念,一个好的因缘;但若只为自己或自己的朋友强取贪,以一个贪婪自私的心去拿取,不顾其他人的期望与需要,这种心态便不对了。

  结缘品放在家中,可以随缘转送他人,亦是一份善缘流布,若只收藏著不愿送赠他人,久之又因陈旧或太多而弃掉,则属错失了。 

  问:我家小孩很多病痛,经常头晕头痛,四处看了很多耳、鼻、喉、头等专科医生,都找不出病因,在此情况下,作为母亲的我可以帮孩子做什么,祈求孩子的病痛能得以减轻? 

  答:我们生病时,必须循“正常途径”找医生彻底医治,不要有所偏执,以免延误病情,另方面亦应该比平时更发心礼佛念佛,祈求三宝加持。现在既说已遍访名医均未见孩子病情好转,建议你应该多诵地藏经回向给孩子,祈求消除业障,如果不会诵读经文,或没有足够时间的话,亦可多念佛号回向;又观世音菩萨最为人所熟悉,如果孩子不抗拒及能够念佛的话,应该教他多念观世音菩萨,及多发心帮助别人,多做善事,然而,必须切记不可舍弃正常的医疗程序,能各方面兼顾并行,病苦便较容易消除。 

  问:我有一位同事因养了两只鸡做宠物,为防止禽流感蔓延,政府要将所有鸡只屠宰,同事的母亲亦要求他把鸡杀了,但他不忍心将鸡杀害,为此他想过搬离母家,另租住所,但又不化算,最理想的方法应该怎办好?

  答:你的同事将饲养的鸡只视为宠物,自然会有一分对宠物的感情,不忍将之伤害亦是可以想像的,鸡只饲养在家中,没有与其他鸡只接触,理论上感染禽流感的机会应该较少,但流感的传播可以由禽畜传染给人危及性命,所以,家人的忧虑与不安亦是可以理解的。你的同事爱生、护生之观念是对的,然而,维持与家人彼此尊重、体谅与包容的关系,亦是子女应该重视的课题。若然为了保护宠物而成为迁离家庭的理由,不容易得到家人的接受与谅解,更容易造成争执与反目,所以,较理智而又较能令彼此接受及安心的做法,建议可将鸡只带往兽医处检查及防疫,如此既可以保障家人的安全,又可确保鸡只的健康。

  问:本人有一问题老想不通,烦恼不已,我们常见人放生一些小动物,如雀鸟、大海龟、大龙虿、大鱼等等。但那些动物全都是肉食动物,放生它们后,它们便会捕杀其他弱小动物,如小鱼虾、昆虫、小动物等。那岂不是等同“间接杀生”?我们到底应该放生它们还是不放?又或是若果我们捉到狮子、老虎,又是否应该放生它们?因为它们是吃肉的,会捕杀其他小动物。

  答:世界上有些动物草食而生,有些动物肉食而活,自然生态中处处是生死相搏,弱肉强食,汰弱留强的现象,这是每种动物各自的业力因缘,实非人类所能批判、支配或控制的。

  放生者保持的只是一个护生爱生的意念,正如医生救治一个杀人恶贼,本的只是一颗医者父母心,他们不会在手术刀下考虑谁该生谁该死,在危在旦夕的一刻,对医者而言,每个生命都是平等而珍贵的,他们的天职只是尽力给每一个生命重生的机会。同样,放生的目的是善待众生,尊重生命、放生的意义是在彼此有缘相遇的时刻中,给它们多一次生存的空间与出路,当然,放生的环境与时地必须小心谨慎,海洋鱼类游归大海,猛兽回返深山,至于其将来的生存机会与际遇,则只能各随其业力因缘了。作为佛教徒,放生前都会先为它们皈依三宝,希望为其种下菩提种子,来生得闻佛法,那才是真正而永恒的救度因缘。

  问:过堂、药石,睡觉称为大静等等,为什么他们要用这些一般人不认识的称呼,简单的说明是去洗澡、吃饭、睡觉不是更容易使人明白,不至一头雾水吗? 

  答:佛教的确有很多专用的日常用词,不易为一般初学佛者所理解。然而,不同团体每每各有其不同文化及不同的专用名词,亦为其他人所不理解,但使用者则习以为常,例如“随便”一词,广东人说“是但”(音译),星马人说“千猜”(音译),不同地方人士初听时亦不明其意,多听后便能理解及习惯。所以,佛教团体的特别用词,对初接触者而言,的确会有些少不方便,但参与者很快便能适应及接受,根本不会造成不方便的情况,否则早就被社会所淘汰了吧。

  此外,佛门专用词不单只是一种文化特色,实际上亦反映了其教义的精神与内涵,例如:吃饭称为过堂,是指佛门中某种吃饭的特定形式与规矩,其中更包含了用斋者对受用一顿饭的感恩心、惭愧心、修持心等;晚上吃饭称为“药石”,是说明进食只为维持生命的必须,当视之如同延续生命所需要的药物,“药石”名称,目的在提醒学佛人进食只为疗饥,不应对食物贪恋或挑剔。

  佛门生活的特别用词,不只代表了佛教的文化与特色,更显示出佛教徒生活上处处有佛法的启示与受用,说明了“道在平常日用中”,又岂只是一般人所谓:只是寻常生活的代名词而已。

  问:我是个初学佛的人,常常听一些法师和师兄弟叫我多些亲近善知识,请问法师,善知识到底是指甚么人?我们又可以如何亲近他? 

  答:善知识是泛指一切的良师益友,任何人能引导我们身心、学问知识等向好的方向发展,启发我们改恶向善,学习正法的人,都是善知识。

  佛教中有所谓“教授善知识”,是指传授佛教知识的师长;“同行善知识”是指在修行路上彼此照如应提点,互相鼓励扶持的师兄弟们;“外护善知识”是指发心护持僧众,使他们在道业岁能安心修行的护持者。

  多交善友、多接近善知识,能获教导及受其良好行为的影响,只要我们以一份诚恳谦虚的心,向良师益友学习,自能改善自己的品德与人格,得到生命质素的提升。佛弟子不但应该多亲近善知识,更应发心互为善知识,彼此护持,结伴同行,互相提点,共结法侣因缘。 

  问: 先父过身大约已有十六年,每年清明节我们一家大细都会到坟场扫墓,但我知道人会有轮回,如果先父已经轮回再生,我们再到坟场扫墓有意义吗?

  怎样才可以知道父亲已经轮回呢?而且带著小朋友到荒山野岭会不会招惹恶灵?坟场上应该会有佛菩萨看护吧?

  答:据佛经说:众生死后会在49天内轮回转生,所以后人扫墓时,先人必定已经投生了,但我们仍然应该保留扫墓的风俗,因为扫墓的意义并不是先人要待我们春秋二祭的祭品供奉,而是中国人崇尚孝道与慎宗追远的美德的具体表现,除了表示对先人的敬意与追思外,对后辈儿孙更是一种敬祖尊先的孝德教育,表示后人对先人教养恩德永恒的追思与感恩,是行事待人应该饮水思源,永不忘本的道德教育,所以扫墓的习俗一直流传,没有被时代淘汰,是有其教育意义与作用的。

  佛菩萨无处不在,所以,带小孩子到荒山扫墓是不会有问题的,但若然内心仍有忧虑不安,可以教导孩子默念佛号,心中有佛,便能与佛同在,亦自有善神守护,拜祭先人时如果能为他们念佛回向,可帮助增长祖先们的福德因缘,希望他们在投生之处也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亦是后人对先人恩德的至诚回报。            

  问: 我本来想开间素食店,但合伙人和家人都不赞同,他们认为香港经营素食店很难成功,还劝我一同开荤食店,如果我和他们合伙开荤食店,日后是否会有因果报应?

  答:你与合伙人对开店有不同的意见,相信乃因大家有不同的理念之故,素食与荤食店的经营各有不同的问题与难易之处,至于赚钱或亏本的问题,根本没有准则,开荤食店亦不一定赚钱。至于因果关系复杂不能一概而言,但素食护生的心念,当然能种下善的果报。站在佛教徒的立场,如果与合伙人无法协调,则不一定要开食店的吧?或可考虑另谋其他生意经营,可免除烦恼,亦使大家保持愉快的合作伙伴关系。 

  问:人死后为什么只有业力可随身?前生所作的事,今世已遗忘,但却要今生承担后果,是否公平?

  答:人的一生如梦如戏,瞬即消逝,但人生中所作的一切善恶行为,却如种子般留存在阿赖耶识中,不会忘失。人死后,就根据其过往生的行为,随业轮迥受报。有形相的事物有极限,业力无形相,无形相的事物,存在于心,心力最大,力量无穷。宇宙万有不离心,若没有业力,亦不会有世间,亦不会有山河大地。

  人的记忆多是短暂及易忘失的,人即使在现生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发生,亦有很多事已忘失。若遗忘了的事,就不用承担其后果,又是否公平呢?        

  问:六道众生的数量是否一样?若是一样,为甚么人口愈来愈多?又为甚么那么多人信佛,但是世界却愈来愈坏?

  答:众生无量无边,并无定数,六道众生的轮转,并无配额,而是随其业力轮迥受报。

  世界的问题,会自然循环调适,人口有大增的阶段,也有大减的阶段。例如:太平盛世时,人口会大增,战乱兵荒时,人口会大减。现今人口膨胀,但地球自然环境却不断转坏,将来,可能人口会突然大量死亡,而回复生态平衡,亦未可预料。十方世界也有成、住、坏、空,一方世界坏灭时,该世界的众生,则随其业力转生他方世界。事实上,世界每个年代,都各有其所存在的“问题”,只是,“问题”的类别不断转变,“问题”并不是现在特别严重,或恶劣。故我们只须照顾好当下,努力行善止恶依教奉行,无须为将来而过份焦虑担心。   

  问:我素食几个月,有人问我为何素食?我说:“因为动物有生命,我不想吃。”但有说植物也有生命,我说:“植物没有感觉,伤害不大。”不知对不对? 

  答:佛教说:“动物有生命,植物有生机。”动物和植物,当然有些不同。植物只有生机,生机是生长机能,因为植物也会被伤害,如果被斩断了,亦是破坏了它的生机,但除非连根拔起,否则植物被损害后,很多时仍然会重新再生长,所以,生命和生机不相同。但若说植物没有感觉,只是说对一半,因为有科学实验研究发现,用音乐或与植物对话会栽植出特别茂盛的植物。然而,人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如果能进步到连植物也不用吃,可以禅悦为食,当然最理想。但这个境界,我们不能达到,则只好选择以伤害性最少的植物来吃了。动物和人类一样好生恶死,住在屠场附近的人都会听过,屠场内动物的哀鸣,所以古人有云:“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佛教主张持素的原因:一方面便是要长养我们的慈悲心,另方面是提醒我们要过简单朴素的生活,八大人觉经中曾教导我们“少欲无求身心自在”,简朴的生活,是帮助我们从无厌足的物欲系缚中解脱出来的方法,所以二者结合才是持素的真精神。                   

  问:八关斋戒是甚么?参加八关斋戒有甚么好处? 

  答:八关斋戒是指有某特定日期内严格受持八种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 不妄语。五。 不饮酒。六。 不坐?高广大床。七。不涂香花蔓及不歌舞观听。八。不非时食。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发心体验出家生活的在家居士所制定的出家戒,受持时限最少为一日一夜,亦可按自己所能安排受戒的日数而设定持戒期限,为戒次数不限。在受戒期间严格守持上述的八条戒律之余,更放下身边世俗的事务专心修持,使身、口意三业清净,如是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所得利益等同出家一日的功德。就现世眼前的利益而言,都市人生活繁忙,若能利用一天或数日的时间万缘放下,专心修持洗涤身心,让身心得到另类的休息,体验另类身心清净之旅,使内心平和,舒缓生活上累积的紧张,自可恢复身心的平衡。 

  问:今年是蛇年,母亲说我犯太岁,要去庙作福,我是否应该跟她去?又佛教是否相信有犯太岁?

  答:如果你是佛教徒,可以告诉母亲,你会去佛寺拜佛诵经,更可要求母亲陪你一起到佛寺拜佛祈福,祈求佛力加被消灾免难,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母亲安心,更可藉此机会使母亲接触佛法,种下善根。

  “犯太岁”之说,只是中国民间习俗流传的说法,与佛教教义毫无关系。信佛的人,只要心存好念,积极行善积福,种善因得善果,自然毋须介怀“犯太岁”之说。然而,也许有些佛教徒自小受传统习俗影响,有时难免亦会有世间的想法及烦恼执著,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对于“犯太岁”之说,仍然有所担心,不妨于该年内发愿每天诵读普门品一遍或诵心经或大悲咒三遍(或多遍),期求佛力加持三宝护祐,精诚所至,自然能消灾免难,诸事顺利,如意吉祥。

  问:我们常见的佛像,头上都有完整的发髻,那么为甚么佛陀有头发,而出家人又要剃头呢?

  答:佛像只是一种象征,塑像乃由人所设计;各地所造之佛像形相各有不同,不同时代所造的佛像亦铬具特色。佛经中曾述说佛的头上有肉髻顶相,比平常人高少许,所以,造像人为营造效果,特别将此肉髻突出。肉髻顶相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亦是一种圣者的象征,故此,佛像头顶的是象征圣者的肉髻而非凡夫的发髻。此外,佛传中有:“太子离开皇宫,剃除须发”之记载,说明佛现的是出家相,所以,出家人剃发乃依循佛制之义。

  问:我有一位朋友被别人流言蜚语中伤,心情佷不开心。不知佛教可有甚么办法能令他想开一点?

  答:佛教非以“办法”令人开解,而是说明道理真相,使人听后能开解自己,如医生开药,由病人自己服用,方能药到病除,佛经义理乃是方法,引导人们真正明白事理,消化事情,自我开解,若你朋友不抗拒佛教,可教他念诵心经,以学习放下。心经虽含藏高深义理,但字面却显浅易读,较易吸收。进一步更可鼓励他多听佛经讲座,从道理中舒缓生活上、工作上、家庭上之压力。压力多源于不断的向外追求,而忽略了精神食粮的需要,只有追求心灵之和谐,才能令人生活得坦然自在,故在此年代,每个人最好都具有宗教信仰,定时参与宗教活动,以调剂自己的生活,遇到压力时,自然懂得如何在物质与精神间取得平衡,如何面对及化解难关。

  有人以为佛教只是追求出世的生活,这是错误的看法。佛教能流传至今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为此乃人类心灵的需要,佛是觉悟的圣人,佛法就是觉悟的道理,能引发我们以觉醒的方法,从内心去追求人格的真善美,去发掘人生的意义。

  问:我们常见的佛像,头上都有完整的发髻,那么为甚么佛陀有头发,而出家人又要剃头呢?

  答:佛像只是一种象征,塑像乃由人所设计;各地所造之佛像形相各有不同,不同时代所造的佛像亦铬具特色。佛经中曾述说佛的头上有肉髻顶相,比平常人高少许,所以,造像人为营造效果,特别将此肉髻突出。肉髻顶相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亦是一种圣者的象征,故此,佛像头顶的是象征圣者的肉髻而非凡夫的发髻。此外,佛传中有:“太子离开皇宫,剃除须发”之记载,说明佛现的是出家相,所以,出家人剃发乃依循佛制之义。

  问:我有一位朋友被别人流言蜚语中伤,心情佷不开心。不知佛教可有甚么办法能令他想开一点?

  答:佛教非以“办法”令人开解,而是说明道理真相,使人听后能开解自己,如医生开药,由病人自己服用,方能药到病除,佛经义理乃是方法,引导人们真正明白事理,消化事情,自我开解,若你朋友不抗拒佛教,可教他念诵心经,以学习放下。心经虽含藏高深义理,但字面却显浅易读,较易吸收。进一步更可鼓励他多听佛经讲座,从道理中舒缓生活上、工作上、家庭上之压力。压力多源于不断的向外追求,而忽略了精神食粮的需要,只有追求心灵之和谐,才能令人生活得坦然自在,故在此年代,每个人最好都具有宗教信仰,定时参与宗教活动,以调剂自己的生活,遇到压力时,自然懂得如何在物质与精神间取得平衡,如何面对及化解难关。

  有人以为佛教只是追求出世的生活,这是错误的看法。佛教能流传至今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为此乃人类心灵的需要,佛是觉悟的圣人,佛法就是觉悟的道理,能引发我们以觉醒的方法,从内心去追求人格的真善美,去发掘人生的意义。

  问:香港社会今天好像很不安宁,经济回落,失业人多,教育、各种政府政策、各行业都面临改革,抗议声音四起,作为佛教徒,我们应如何在这个纷乱的年代自处?怎样做才能回向这个社会?

  答:世间的人都有著贪欲与嗔怒的习性,于顺境时无厌足,这都是一种苦恼。试回想一下,经济好景时,又有多少人能满意现况?

  在人类的社会里,每个时代都有著不同的问题与冲击,自古皆然。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应多聆听佛法,以滋润心灵,学习观察人与事的因果,随顺因缘。我们要追求的应该是:内心的平安、人际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不要过于执著计较对错得失,否则,往往损害了彼此间的和谐与善念。尝试学习放下对抗埋怨的心。

  用佛法的智慧,积极面对现实,以慈悲心与人相处,以体谅心化解世情间的怨气。以随缘自在的包容心处之。倘若你每日能持念佛号,可以念佛功德回向社会安宁。

  问:在家中供奉观音菩萨像,是否需要开光?若不开光是否不灵?但是时常念大悲咒与心经是否有效?

  答:在家供奉观音菩萨像,照道理是不用开光的。只要用干净的布洗抹洁净便可。因为供奉菩萨像,是我们凡夫对菩萨信仰的表示,也藉菩萨像的因缘,启发恭敬虔诚的心。所以“心诚则灵”,不在乎开光与否。不过,有些人受世俗观念影响,总是执著要开光,否则,始终觉得不太安心。如果你真的如此,那么,开开光也无妨,那是你心理的需要,非菩萨需要。时常念大悲咒、心经,当然会有效。

  问:六道众生的数量是否一样?若是一样,为甚么人口愈来愈多?又为甚么那么多人信佛,但是世界却愈来愈坏?

  答:众生无量无边,并无定数,六道众生的轮转,并无配额,而是随其业力轮回受报。 世界的问题,会自然循环调适,人口有大增的阶段,也有大减的阶段。例如:太平盛世时,人口会大增,战乱兵荒时,人口会大减。现今人口膨胀,但地球自然环境却不断转坏,将来,可能人口会突然大量死亡,而回复生态平衡,亦未可预料。十方世界也有成、住、坏、空,一方世界坏灭时,该世界的众生,则随其业力转生他方世界。事实上,世界每个年代,都各有其所存在的“问题”,只是,“问题”的类别不断转变,“问题”并不是现在特别严重。故我们只须照顾好当下,努力行持佛诲,无需为将来而过分焦虑担心。

  问:请问平时面对不如意事,该如何而对? 

  答: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皆因贪、嗔、痴等无明而起 ,不明道理 ,不信因果法则之故,学佛乃学习去除此等习气、希望能增长智慧面对人生,若能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烦恼,抚心自间,自己为何嬲怒,探索自己烦恼的本源,思维因果,自然较易面对不如意事。


  其实,人们的烦恼,多来自计较分别,别人犯错,自己爱批评,爱做法官,爱分别计较。须知道:心胸狭窄,易发脾气……等等习气乃人之常情。所以对别人的缺失,应多包容、体谅。对不如己意之人、事、物等,尝试不以自己的利害角度为出发点,平心静气观察、分析事件的真正原因,以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处理之,事件自然容易解决,事件过去后,心中别再牵挂、心境自然平静。若不满意前面的果,则应努力修因, 将来自然可以改果,当然要改果修因,决非一朝半日之功可成,学佛须有长远心,学佛必须有慈悲,慈悲必须有智慧,有慈悲、有智慧、有定力的人,无论面对如意、不如意事时,皆能安然自得,烦恼不生。 


标签:佛教|佛学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