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释疑
第五章 净土释疑
净土法门是佛教修行的方便道,很多部分看似与佛教教义冲突,或与其他宗教混淆,其本身也因各部经典的介绍有些许出入、矛盾,而产生很多疑问,为此天台智者大师还曾写过一本《净土十疑论》,其实若能厘清三身四土的观念,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一、何谓三身四土
(一)佛的三身
佛有三种身,化身、报身、法身。“化身”是凡夫所见的佛,是由凡夫的人间身所生,跟人类的身体完全一样,不过比一般人健康、高大庄严,让人自然生起恭敬心;那也是福德相,是为了度凡夫众生的托胎化身。
例如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而经典上说他有一丈六尺高,比正常人高了一倍,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有时我们看到伟大的人时,即使他长得和我们一样高,也会觉得他比我们高大。记得我的师公,他的个子很矮小,但是我每次看到他坐在那里,心里总觉得他比我高很多。所以我想释迦牟尼佛大概没有那么高,只是一般人看到他,心中自然就生起高大庄严的感受。
“报身”是佛修行的功德所成的身体,是福德智慧庄严身;它不是人间父母所生的身体,而是一种功能所产生的现象身。佛在他愿力所成就的佛国净土说法度众时,用的就是报身,超凡入圣的菩萨们所见、所接触的也是报身,但是不同福报的菩萨所见并不相同,因此可以是千丈身,也可以是万丈身。
唯识宗说报身佛有自受用和他受用之分。所谓自受用,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有,自受用报身其实就是“法身”;而他受用报身即前述的报身,法身显现的报身。每一尊佛都有自己的国土,这个国土是由他的愿力、福德智慧所成,在此佛国净土里,对他自己来讲就是自受用报身,而对初地以上的菩萨,即法身大士,所显现的就是他受用报身。
我们常听人诵: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听起来好像是两尊佛,其实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在梵文里是同一个字(Vairocana),都是指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没有名字,因为遍于一切,为了区隔,才称佛的法身为毗卢遮那佛。
凡夫所见的一定是化身,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所见到的释迦牟尼佛是千百亿化身,但是同样是释迦牟尼佛在世间说法,譬如在法华会、华严会上,大菩萨、阿罗汉及圣人们所见的是报身佛。
法身无身、法身无相,它是实相,遍于一切而不等于一切处、一切时。什么人才能见得到呢?法身即法性身,法性是一切法的自性,一切法的自性就是空性,见到法身其实就是见到空性,原则上要初地以上的菩萨,已经破一分无明,才能见到一分法身。
(二)四种净土
净土的分类法有很多种,除净土宗本身以外,天台宗、唯识宗也有自己的分类法。佛法是整体的,而不仅是某一个宗派的,对照来看,还是以天台宗的分类法最适宜。
根据天台宗的介绍,也就是智者大师的分类,西方极乐世界一共有四种净土,第一种是凡圣同居土,第二种是方便有余土,第三种实报庄严土,第四种是常寂光净土。3这四种中,我们凡夫所见、所生的是第一种。
1凡圣同居土
凡圣同居土有两类,一类是秽土,即我们这个五浊恶世、娑婆世界;一类为净土,即兜率内院及西方极乐世界。既然是五浊恶世,为什么还是净土?因为诸佛菩萨会化现种种身分到浊世中度众生,此外,娑婆世界也有人能超凡入圣,譬如佛陀就是在人间成佛的。
从凡夫到圣人,有它的次第阶位。凡夫分成两类,没有学佛的是外道凡夫,学了佛的是初发心菩萨,即凡夫菩萨。凡夫菩萨又分成几个阶段,起先是十信位,称为外凡,然后是三贤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内凡。内凡的菩萨能伏烦恼,不过烦恼还未断,只是不会再伤害人,不会再把烦恼显露出来。等破一分无明,证“无生法忍”,成为初地菩萨后,才是圣人,称为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
烦恼一共有三类,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二惑要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才能断,尘沙惑则要菩萨才能断,而无明必须成佛才能断。
见思惑,“见”是知见,是观念的,“思”才是真正心的烦恼。见惑,是指佛法的知见不纯或曲解佛法,包括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五种。身见是对身体的执着;边见是执空或执有;见取见是执取某一观念,并将它视为最重要的一种思想;戒禁取见是认为持某一种外道的戒即能够得解脱;邪见则是包括一切不正见,凡是与佛法正知见相左的就是邪见。何谓佛法的正知见?主要是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因此若执着我、执着常,就不会想要得解脱,也没有办法涅槃。总之,对于世间有所执着,不管是执着什么,都叫作邪见、不正见,就是见惑未断。
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凡是与烦恼心相应的情绪、执着、冲动或挣扎,都称为思惑。和见惑相比,思惑比较难断。相信大家都有一种经验,明明知道那是不对的,是无常、无我的,但是就没有办法不贪、不恨、不讨厌、不怀疑,也不能不嫉妒。思惑必须要经过修行才能渐渐淡薄,首先要从持戒、修定开始,否则不容易断。
见思惑虽然不容易断,但只要依照《无量寿经》说的条件来修行,凡夫还是能够往生凡圣同居土的净土。到西方极乐世界时,感受到的环境是清净的,虽然当中有凡夫、有圣人,可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看起来好像都是圣人。因为衣、食、住、行都是现成的,用不着去贪着或占有,所以不会犯戒。其实我们打佛七也像在净土一样,没有犯戒的机会,即使心里偶尔出现一些怪念头想要骂人或打人,也不会真的行动。所以只要修行,净土就会出现;即使还在娑婆世界,我们的心也还没有成为圣人,但是是清净的。
2方便有余土
第二层是方便有余土。菩萨虽然可以断烦恼,但是为了度众生,为了方便与众生、凡夫接触,让众生、凡夫愿意接近,所以他们也现凡夫相,现凡夫的习气,看起来好像也有烦恼的样子,这就是“有余”;余习气、余烦恼,也就是为了留惑润生。
譬如我,就像个凡夫的样子,人家看到我也是个凡夫,所以都不害怕,乐于和我接触。但是如果我装得像一个圣人,就没有人敢亲近了,一方面觉得神圣不可侵犯,一方面觉得自惭形秽,只敢远远地看一眼,深怕得罪我。如果是这样,只能够吓唬众生,只能让人迷信、礼拜、供养,而没有办法用爱语、布施、同事、利行之四摄法来度众生。要度众生,一定要与众生密切地互动,这叫作“方便”。
方便有余土是圣人为了利益凡夫众生,根据他们意愿所现的环境。主要是给断了见思惑的阿罗汉、辟支佛二乘人所居,大乘的三贤位菩萨,见思二惑亦断,快要进入初地,这时也可以进入方便有余土。但是因为无明没有破,还有执着,执着空、执着涅槃、执着清净,净和不净还划分得很清楚。《维摩经》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位大菩萨化身为天女在天上散花,当花散到大菩萨身上时,花很自然就掉下来,可是撒到阿罗汉身上时,却紧紧黏在身上。阿罗汉觉得很难看,想把花拿掉,但是怎么拿都拿不掉,这是因为没有全部放下,还执着清净、不清净的缘故,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有余”。
方便有余土的众生,虽然分段生死已了,但是还有变易生死未了。只要变易生死一分一分地除,无明就会一分一分减少。一开始破无明,就能够生实报庄严土,而破了一分无明以后的菩萨即登地菩萨,已是菩萨摩诃萨。
3实报庄严土
实报庄严土,可以说在西方,也可以说一切处都有佛的实报土。为了愿力度众生而呈现的国土,有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住的是成就的圣人,圣人没有成佛之前,还是要有一个地方继续修行。
实报庄严土里的大菩萨已经断了烦恼,不再留下什么习气,对他自己来讲,已经没有任何牵挂、没有任何与烦恼相应的东西。他们在实报庄严土所见到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但是已经可以见到一分的法身,或是多分的法身。他们不是为了度众生,而是因自己的功德所享有的果报身,这是凡夫见不到的,唯有圣人能见到。
从初地菩萨一直到一生补处位,譬如观世音菩萨,还有最后一品无明尚未断尽,他们虽然住在实报庄严土,但是已经体验到、见到法性土,一直到断尽最后一品无明,成佛时,才能够进入常寂光净土。
4常寂光净土
常寂光净土,也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但是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并不一定有它的范围、方向。在实报庄严土已经有见法身的,在常寂光净土所见的已是法身佛。
法身是无身,遍于一切。法身的常寂光就是无量寿、无量光,因为光明无量、无限,所以不局限在任何一个地方。他的光是慈悲光和智慧光;对众生来讲是慈光,对他们自己来讲是智光。只要有众生与他们的愿力相应,就能被他们的慈悲光和智慧光所遍照。
我们现在修行念佛法门,虽然只能看到电灯光、太阳光、月亮光,看不到、也感受不到阿弥陀佛的光,但我们还是沐浴在阿弥陀佛的常寂光中。他是不动的,不动他的本位而遍照于一切处、遍照于一切时,这就是真正的无量寿、无量光。如果这样来看阿弥陀佛,无论哪一宗、哪一派,修行到最后所见到的佛都是相同的。
常寂光净土,又叫作法性土。法性是什么?是一切诸法的本性,含有一切功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功德,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功德。法性又叫作称性,意思是有多少工夫、多少智慧就能体验多少的法性。也叫佛性、真如,或是本地风光、本来面目,我们的老家、一切众生的源头。
一切诸法都是从法性流出来的,而一切诸法也不离法性,但那究竟是什么?就是《中观论》说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即空性。但它不是虚空的空,也不是无、没有的空,而是在一切因缘法里。一切因缘法因为空的关系,所以可以因缘聚、因缘散,因缘生、因缘灭,宇宙大地会成住坏空,我们的心会生住异灭,身体则会生老病死。
任何一切法一遇到缘就会改变,只要一项就会改变,而成就了其他的法。所以一切都是由空而有的,当有的时候并没有离开空,否则它不会消灭。所以,任何一样东西在成长了以后,就会慢慢地衰老、慢慢地死亡,然后再消失。但消失以后是不是就没有了呢?等另外一个因缘聚合时,又会出现了。
譬如我们这一生,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因缘,所以生在某一个家庭里,在某一个环境里慢慢地成长,然后衰败死亡,接着另外一次生死开始,又到了另一个家庭,甚至另一道去。如果我们造了不好的业,结果就变成三恶道,但是等果报全部受完了,又可以出来了。因此任何一道、任何一类,任何一桩事、一个人、一件物,无一不是由于因缘而有生、有灭。所以说因缘所生法,一定是从空性而产生的。
既然常寂光净土就是法性土,法性土就是空性土,它是遍于一切,它是称性而住、而在,并没有一定的形相,那么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离开法性或常寂光,而且如果能够实证常寂光净土,是不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关系了,因为不仅在西方,东方、北方、南方也有法性土,处处都有法性土,法性是遍于一切,那是空性。那么西方和他方世界法性土的佛会距离很远吗?它是法性土,是没有空间距离的。
什么人能进入常寂光净土呢?只有佛。常寂光净土也是佛的果报土,果报土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他受用报土,一是自受用报土。自己受用的报土,实际上就是法性圣土,就是常寂光土。以他自己来讲,是不动的,从此以后,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垢、不净,永远常住于常寂光净土。虽然法身常住于常寂光净土,但是他可以显现无量身、无量相来度众生,变成了显现报土的佛身,包括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的佛身,这样就可以利益所有一切众生。
以上即四种净土的概况,而任何一尊佛的国土都有此四种净土,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的常寂光净土遍于一切,实报庄严土在色究竟天,方便有余土在五净居天,凡圣同居土即在我们这个人间。人间有圣人吗?释迦牟尼佛及阿罗汉都是在人间成就的,此外还有许多菩萨化现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来,否则我们就拜不到观音了。
(三)修行层次不同,所见不同
虽然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只有一尊阿弥陀佛,但是由于修行的人是众生,根器不同、程度不同,断烦恼的多寡不同,所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所见的佛、所见的净土也有不同。
1凡圣不同
凡夫众生生到极乐世界时,因为尚未实证方便有余土,只能见凡圣同居土。虽然见得到佛、听得到法,也是莲花化生,但所见的是化身佛而不是报身佛,坐的莲花和圣人的莲花座也不相同。
九品莲花是为凡夫所说,给凡夫所见、凡夫所坐的,它有形相,而报身佛坐的莲花,则是一种功德身,功德庄严,并非我们所能想像得出。凡夫众生所见到的一切圣人,佛及菩萨,都不是他们本身的形相、本来的面目,而是为了度众生显现的身相,是他们的方便。因此如果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的阿弥陀佛有四十万里高,这并不是他本身的高度,而是为了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夫众生所现的身,这还是化身。
而且是什么程度的众生,就显现出有多大的身相。他是自在的、自由的,众生是因个人的福德智慧不同而看到大小不同。所以,他们的身体可以大到无限大,也可以小到无限小,没有一定大小;如果还有一定大小,那表示功德不够大。
实报庄严土是大菩萨的功德果报所现的庄严土,它也有等级差别,从初地到十地,每一个层次都不一样。证初地的菩萨是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因此只能见一分佛的实报土和佛的报身,和十地菩萨所见的就不相同,而等觉菩萨所见的又与十地菩萨所见的不同。
只有佛的实报土是圆满的,而其他所有一切层次的圣人所见的实报土都有差别,见到的佛的报身也有大小,所以实报土也好,方便土也好,凡圣同居土也好,极乐世界的各种设施、各种依正庄严,都因每一个众生自己福德智慧的程度而体现出不同的大小、好坏。所以不要认为进入净土以后,大家见到的都相同,只有相同层次的人见到的相同。
就拿我们这个世界来讲,大菩萨虽然是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但他们以福德智慧的功德所感受到的并不是五浊恶世,而是净土,其实对他来讲,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净土。只有我们众生,因为烦恼重、业障重,所以才感觉在五浊恶世之中。这就是唯识所造,唯心所现,我们所有见到、体验到的环境,完全不出于自己的心,只要心转变,环境也会随着转变。
2九品不同
凡夫往生凡圣同居土,不论是《无量寿经》的三辈,还是《观无量寿经》的九品,每一辈、每一品所见的佛及净土,在感受上、体验上都不一样。其实不只三辈九品,详细地分,可以有无量品,各有各的业、各有各的福德智慧。
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如果是相同层次的人见到的是相同层次的庄严,有多大的福德,所见到的环境就有多好、多美。只有上一层的人看下面各层人的莲花、七宝池、宫殿有大小,而下一层的人看上一层的则完全相同;因为福报就这么大,所以看到的就是这么大。若心中知道佛、菩萨的福德比你大,所以他的宫殿也大、莲花也大、身相也大;如果你心中没有认知那一些菩萨是大菩萨,你看到那些大菩萨也跟你一样。这狗眼看人,人也变成狗,鬼看人,人变成鬼,就看自己的诚心、福德是什么,你看到的庄严就不一样。
此外,我们的福德是跟随着自己的,因此在极乐世界,无论到哪里,自己的宫殿、莲花就到哪里,即使人家要抢你的莲花也抢不到,而人家的莲花你也抢不到。个人有个人的莲花,个人有个人的宫殿,个人有个人的七宝池,它的依正庄严是跟随着你。所以,我们在人间的时候,要好好修行净土资粮,愈努力修行,修行得愈多、愈好,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的莲池就会大一些,你的身相也会大一些,你的宫殿也会庄严一些。
就像我们人间的小学,每一个都好像是一般的小学生,没什么不同,其实每一个人的品质不同,在学校里所感受的也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那就是由于个人的资质不同,所以虽然同时在一个小学、同一个教室上课,但是有的收获多、有的收获少,有的很乖、有的很皮,有的很用功、有的很懈怠,有的非常乐于助人、有的专门欺负人。一个班三十个学生,就是三十个不一样的人。
从这个比喻我们就可以推想,同样是上品上生,每一朵莲花也许是差不多大,每一座宫殿也许是差不多庄严,但还是有千差万别,各有各的因缘果报,各有各的福德庄严。上品上生可以再把它分成九品,九品里面,上品上生的上品上生又可以分成九品,这就是因福德不同所见的佛身、所见的净土也不同。
到了极乐世界,虽然同时见到阿弥陀佛,同时见到大势至、观世音菩萨,虽然同时生在七宝莲池,同时坐在大如车轮的莲花之上,虽然同时看到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但是你看到的与他看到的不一样,你听到的与他听到的也不一样。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4不同的众生所听到的、见到的并不相同。
但不管相不相同,到了极乐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了。譬如我得到博士学位的那一年,已经是四十六岁,但是不论什么年纪得到学位,都是博士,都是相同的,没有因为你老了就不如年纪小的。可是我的年龄、体力毕竟没有办法跟年轻人比,能服务的时间就比较短,这个就是不一样。
还有,同样得到博士学位的人,福报并不相同。有的虽然完成了博士学位,可是没有机会发展所长,那就是福德、因缘不具足。以我为例,虽然完成了博士学位,但还是要到美国流浪街头。学问也有差别,譬如我和印顺长老,虽然同样是博士,但他的学问比我好,智慧比我高,我没有办法和他相比。但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一些博士,我就觉得他们的智慧、学问不如我。
二、释疑
(一)净土法门与天国思想的差异:净土为凡夫而说
一神宗教鼓励信徒们升天国,到天国的天园或乐园,又称伊甸园,那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天国、天园里集合了人间所有最美好的景象,拥有人间当时,也就是编写宗教经典的那个时代环境中,最好的设施和享受,以诱导人相信天国、向往天国。而为了求升天国,于是接受天的启示,不做坏事、多做好事,以期与天相应,升天国去。
这是因为对人间无可奈何而产生的希望,这希望不在人间,而是在天国。因为人间有生老病死,有灾难、战争,还有种种苦恼,已经没有大希望,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天国,才能把心安住下来,而不再彷徨无依。
所以,一神教讲信、望、爱。信,是因人间的苦难而要对神、上帝生起信心;望,是希望有个天国可以去;爱,是指上帝、神有爱,因神爱世人,所以把天国赐给人。只要你信他,他就爱你,把天国赐给人,人可以上天国而得救。
这与净土法门说的信、愿、行,还有教、理、行、果,有什么差别呢?阿弥陀佛发愿成就众生,以其慈悲愿力完成了极乐世界。我们要信佛所说,信佛所说的弥陀净土法门,然后要相信,修行净土法门是因,能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果。但是如果是这样,我们信基督教就可以了,何必还是要信佛教的净土法门呢?
从三身四土的观念我们可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依不同的修行层次而有不同的等级,虽然都能够到达极乐世界,可是有的是已断除烦恼的人,有的是已经修到登地菩萨的人,有的甚至于已是一生补处位的菩萨,有的则还是凡夫。
我们看到“净土三经”所讲的种种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都是为凡夫说的,所以介绍的都是有形的、有相的。
在极乐世界有树、鸟、水、风、音乐,种种的建筑,譬如宫殿、水池、罗网、栏楯等,都是有形有相、有声有色,这是为了诱导凡夫的众生,特别是欲界的众生。
众生都有一种共通性,厌苦而欣乐。欣就是喜欢,喜欢求得快乐,而厌离痛苦和灾难。因此就说西方极乐世界是远离众苦,没有任何灾难的地方,有的只是快乐,因此叫作极乐。也就是说,这是为了配合、迎合凡夫的习性而说的,因为如果不这么说,凡夫不会愿意去,而这一点与其他宗教共通。
净土的经典虽是为凡夫说,是为凡夫开的方便门,但是里面有大道理在。以《阿弥陀经》来看,经中说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时,阿弥陀佛变化的种种鸟都在说法,除了说四圣谛、三十七道品,还说六度、四摄,这意思就是要我们在往生之前勤修四圣谛、三十七道品,以及六度、四摄。
另外,在《无量寿经》也提到,虽然上品上生还是凡夫,但要求上品上生,必须要有四个条件:一是要出家、现沙门身,二要修一切功德,三要发无上菩提心,四要一向专念念阿弥陀佛。这里就已经要求我们,虽然以信、愿、行而生净土,可是这个行是万行,包括人天善法,譬如《观无量寿经》里讲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还要具足众戒,修十善法,威仪不犯,还有要发无上菩提心。这些都是在其他神教里没有的,这就是要我们踏实地修行,以人天法为基础,解脱法为过程,菩萨道为根本,然后求生净土,这是最可靠的。
这样修有一个好处,我们在人间修人天善法,修解脱道的三十七道品,修菩萨道的四摄、六度万行,持一切净戒,本来应该要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才能够出三界、得解脱。而要成佛道的话,还须修三大阿僧祇劫。但是如果修净土法门就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在还没有修到能出三界时,也就是说还没有证阿罗汉果、大乘的话,就是还没有证到初地,或天台宗所讲的圆教初住及别教初地的菩萨,还没有见到法性、没有见到法身,你就可以往生西方了。
其他宗教的天国是永远跟神在一起,而神永远是神。与神在一起的叫作天使,或者称为神的子民、神的仆人,永远不能成为主。神是主、上帝是主,而信他的人到了天国以后,是仆、是子。父永远是父,子永远是子,主人永远是主人,仆人永远是仆人。到了天国了,他们说:“上帝已经这么有爱心,把我们救上了天国,你还要抢上帝的位子!上帝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这种思想在人间叫作君权,在天上叫作神权。而佛法是讲众生佛平等的,西方极乐世界如同训练所,我们去那里是为了成长。那里的校长是阿弥陀佛,学务长、教务长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其他的老师都是一生补处的菩萨,同学们都是阿罗汉,以及初地以上的大菩萨。
在那里持续修学,成了一生补处位的菩萨,以后就能成佛了。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的菩萨相当多。一生补处的“生”是变易生死,因为圣人无明还没有完全断,要断最后一品无明时才能成佛。像观世音菩萨,就是还有最后一品无明没断,所以是一生补处。所以这个生并不是说还要转生,而是说断最后一分无明就成佛了。
我们在好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生补处菩萨,譬如《观世音菩萨授记经》里就明确地讲到,他不仅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一生补处,而且还是补阿弥陀佛的位置。而观世音菩萨也不是极乐世界完成以后才开始修行的,他在无量劫前就已经发心,已经修行,普门示现,后来才到西方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也是一样,那里所有的大菩萨们都不是阿弥陀佛接引的,而是这些菩萨们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所以就辅助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来度众生。
而到了极乐世界以后的所有众生,是众生心、佛心,心与心都是同样地平等。佛心就是众生心,众生心就是佛心,所不同的是众生的心没有断烦恼,有烦恼的障碍覆盖了智慧,而佛所有的烦恼全部都断了。可是我们的本性与佛无二无别,只要能把所有一切粗的、细的烦恼全部断尽,我们就跟佛一样,也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一点就与天国很不一样了。
天国,我们相信它有,也是一种方便。我们从人间根据净土的经典来修行,所生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有形有相、有声有色的,它的庄严比我们大得多。那里的树有四十八万里高,这还是普通的,菩提树就有十二万由旬,也就是四百万里高。佛在四百万里高的树下成佛,佛身的广大实在难以想像。我们凡夫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因为我们自己坐的莲花就有四十里大,那我们的身体至少也有八十里高。以八十里高的身体来对比四十万里高的佛,这个阿弥陀佛就很大很大了。
我们凡夫到达极乐世界看到的是佛的化身,还没有看到佛的报身,因此现在经典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凡夫所见的景象,是有相的。凡夫没有办法无相,所以一定要讲出极乐世界有种种的设施。
(二)佛的寿命是有常还是无常
有人问,一切法是无常的,为什么佛永远是无量寿呢?
阿弥陀佛的寿命有多长?要看问的是法身慧命还是色身——肉体的生命。如前所述,佛有三身,从化身来讲,就像我们这样的色身,是为了适应凡夫众生的需求而显现,当任务结束,就进入涅槃,所以是有量的。譬如生在印度的释迦牟尼佛的肉身,到八十岁就涅槃了,这个生命就是有生有灭、有始有终的。
佛的报身,也就是他受用报身,是功德身,他是有始无终的;有始就是报身完成,无终就是与法身结合。他是因某一类众生的需求而显现,这些众生特别在这个时段、这个范围之内,因共同的愿力、共同的功德、共同的福德智慧,而受某一尊佛来度化,当这一类的众生度尽,他受用报身就不存在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也是有限的。所以,他受用报身其实跟化身很类似,只是化身是度凡夫,而他受用报身是度圣人,当跟他有缘的一类圣人,菩萨也好、阿罗汉也好,缘尽缘了,这个他受用报身也就不存在了。
法身,也就是自受用报身;他是自性身,是自性的清净功德庄严身,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我们也有法身,但是因为愚痴、烦恼重,所以被障覆而看不到。而我们说佛是无量的,即是指自受用报身。
那么,既然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为什么还需要观世音菩萨做阿弥陀佛的一生补处呢?不要用人间制度来想像极乐世界,在人间,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国王,否则国家会分裂,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成佛并不妨碍阿弥陀佛还是佛;不能说观世音菩萨成佛了,就要阿弥陀佛涅槃,从来没有阿弥陀佛会涅槃的说法。同样地,阿弥陀佛不涅槃,也不妨碍观世音菩萨成佛,何况观音菩萨本来就是佛,他是过去古佛,名为正法明如来,只是显现观世音菩萨身来度众生。
而观世音菩萨补阿弥陀佛的佛位,代替阿弥陀佛接管极乐世界、广度众生的说法,指的应该是阿弥陀佛的他受用报身。他的因缘圆满了,观世音菩萨以佛身继续在极乐世界度众生,但是阿弥陀佛的自受用报身还在,还可以以他的本愿力用种种方式广度众生,就好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可以用佛身度众生,可以用菩萨身、阿罗汉身、魔王身、女人身,以致于用任何一种身分来度众生。
然而又有人开始烦恼,到时候要念阿弥陀佛还是观世音菩萨呢?如果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到了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不退转,保证可以成佛,那念不念观音菩萨、阿弥陀佛都不是问题了。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愿度一切众生,只有当四十八个愿“没有用”的时候,才不能度众生。
所谓“没有用”是说众生福薄、智慧浅,听不到阿弥陀佛的法门,极乐世界才没办法接引众生。可是在《无量寿经》里也说到:当这个世界都没有佛法时,唯有弥陀法门还可以持续一百年,度末法障重的众生。这一百年究竟是人间的还是极乐世界的?如果是人间的就很短,如果是极乐世界的那就很长了。
如果娑婆世界的众生都不知道有佛法、净土法门时,极乐世界还有人要去吗?请大家不要担心,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最有缘,所以释迦牟尼佛介绍了阿弥陀佛的法门。而且娑婆世界的教主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教主,地球这一个小小星球毁灭了,其他的星球、其他的世界还在;虽然在我们人间的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了将近两千六百年,可是他还在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的其他的世界说法,还在介绍阿弥陀佛。因此不要担心,地球的人不见了、地球的人不学佛了,极乐世界没有人去。
阿弥陀佛的愿力宏深,极乐世界是无量寿、放无量光,观音菩萨成佛,阿弥陀佛不需要退休,也不需要请阿弥陀佛涅槃。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先协助阿弥陀佛完成他的本誓愿力,但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自己也有自己的愿力,也有自己要庄严的国土,将来不一定是在极乐世界,也许可以成就另外一个国土来度无量众生,这也叫作一生补处。也就是说,在极乐世界的所有菩萨之中,是以观世音菩萨补阿弥陀佛的位,也可以说观世音菩萨本来也是佛,但是他的慈悲愿力仅次于阿弥陀佛,也就是没有像阿弥陀佛那样,所以还是叫作一生补处。我们不要担心菩萨与佛哪个先涅槃,或哪个成佛了,哪个佛就涅槃了。
此外,苦、空、无常、无我是对凡夫讲的,凡夫的心是烦恼心,烦恼心就是执着的心、有我为中心的心、有所住的心,是无常的、经常在变的。无处住心是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的法性身,证一切智就见佛的法性身。他是不变的、不动的,是永远有的。
但是如果你执着他一定有一样具体的什么东西,那就变成了一神论,变成了常见外道;如果说他是普遍地、永恒地存在,又变成了泛神论,也是常见外道。不住一切、不即一切而不离一切法,这就是空性,就是无量寿。
不要一听到“常”,就执著于常;一听到“无常”,就觉得没有希望了!这都是凡夫见,不懂佛法。懂佛法的人,一听到“无常”,很欢喜,因为黑暗过去了总会亮,所以烦恼可以断,苦难可以消,业报可以了。听到“常”,也很欢喜,不用担心自己不存在,因为存在一切处、一切时,而不受一切处、一切时的困扰、束缚,是真正的大自在。阿弥陀佛是如此,极乐世界的众生也是如此。因为那里的人民都是往生极乐世界以后的诸上善人以及莲花化生的人;莲花化生的身体实际上就是报身,所以不会消失。
生死有两种,一种是分段生死,另一种是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是指我们肉体的生死;而出离三界的圣人,则是变易生死。从分段生死来讲,他们是永远不会再死亡,没有死亡这回事,所以是永远的、永恒的;而从变易生死来讲,他们还会成长,一直成长到像观世音菩萨这样“一生补处”的菩萨,再一生,就能断最后一品无明,而成佛。
我们说极乐世界人民也这么长寿,是指他们已经出离分段生死,所以我们一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再有身体的死亡,也是无量寿了。不会说,因为念佛念得很好,莲花长了,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可是到那里以后不念佛了,莲花枯萎,自己也不见了。因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可能不念佛,因为无论正报、依报随时随地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不可能不精进。所以到那里,莲花品位只有品品高升,不可能有机会往下沉沦。所以,如果大家要求长寿,这是最好的一个办法。
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大劫了,但从无量无数恒河沙劫开始算的话,这十劫的时间很短,因此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十方所有一切诸佛国土之中,算是一个新形成的佛国净土,所以极乐世界的寿命还有很长很长。
(三)极乐世界的距离
有的人怀疑,《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的位置在“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一个佛土就相当于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了,何况是十万亿佛土,距离我们这么远,去得成吗?
常寂光净土、阿弥陀佛的法身遍于一切处,所以,虽然有十万亿佛土的距离,或是如《般舟三昧经》说的千亿万佛土,往生时也是屈伸臂顷,或是一弹指顷、一眨眼间就到了。其实屈伸臂顷的描述还算慢,手臂一伸一屈,再快总还有几分之一秒,其实只要心念一动立刻就到了,它的速度是无法形容的。所以,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其实很近很近。
去极乐世界的不是身体,我们的身体叫作躯壳、臭皮囊,臭皮囊里面有一样东西叫作心,这个心叫作理,也就是佛性,也就是佛的清净心,那就是我们能够成佛的本性。这个本性不需要坐火箭、不需要坐飞机、不需要坐任何的交通工具,它不占空间,无所谓时间的长短、空间的大小,当我们用心念佛的时候,佛就在我们心中,我们的心就与佛在一起。
阿弥陀佛是不离本座而到我们这里接引众生,因此想去的人只要修行、只要发愿,具备净土资粮,距离一点也不远。因为没有修行、没有要去,才会觉得好远。
那么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念佛他听到吗?如果我们无心念,不用心念阿弥陀佛,就与阿弥陀佛不相应;如果我们用心念,就与阿弥陀佛相应,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了,自然是听到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