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西方的条件:“净土三经”的融摄
第四章 往生西方的条件:“净土三经”的融摄
净土三经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虽然大乘经典中有两百七十多种都提到阿弥陀佛,但是有系统、有层次、有组织地介绍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还是这三部经典。
中国的净土宗,从唐朝开始本来很重视《观无量寿经》和《无量寿经》,但是到了明朝,因为《阿弥陀经》直截了当,说念佛就能往生,没有太多的大道理,所以特别重视《阿弥陀经》,而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近代中国。
原则上有信、有愿,再加上行——念佛,即使不知道那么多大道理,也可以往生。但是这却造成了一个不好的现象:凡是佛教徒都念佛,但凡念佛的佛教徒都只关心自己能不能一心不乱、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对佛法的正知正见、正修正行,所谓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都不是很重视,对人间的苦难、社会的状况也都漠不关心。所以在明清两、三百年的时间里,佛教徒普遍是消极、逃避现实的,愚痴、没有学问知识的,因为无知、因为消极,使中国佛教渐渐衰微。当然这只是衰微的原因之一,不能说就是《阿弥陀经》让佛教衰微,而是运用的人出了问题。
问题是出在解释《阿弥陀经》时,忽略了“净土三经”是一体的,不能仅仅讲一部经而不管其他两部经。必须要整合一体来看,才能够知道净土法门要怎么修。如果我们不管《观无量寿经》和《无量寿经》,只讲《阿弥陀经》,虽然可以,但是会有偏差,会让我们忽略往生净土之前该有的因行,也就是净业正因。正因是正确往生净土的因,如此才能得往生净土的正果。持名念佛只是正因之一,还需要有其他的助修法门,做为我们的净土资粮。
一、《阿弥陀经》的往生条件
《阿弥陀经》的往生条件很简单,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也说到,如果用一天乃至七天的时间持名念佛,而能念到一心不乱即能往生极乐世界。所谓一心不乱实际上就是《无量寿经》所讲的“一向专念”。但是《阿弥陀经》只讲念佛可往生,并没有解释什么是少善根?什么是少福德因缘?这一点就必须从《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来补充。
二、《无量寿经》的往生条件
《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世界有四个基本条件:第一,发心出家为沙门;第二,发无上菩提心;第三,修一切功德;第四,一向专念念阿弥陀佛。要上辈往生的人必须具足四个条件,中辈往生的人可以不出家,但须具足其他条件。而下辈往生者则至少要有第二和第四个条件,否则生不了西方极乐世界。以下依序说明:
(一)发心出家为沙门
发心出家有两种,一种是真正地现出家相,另一种虽然不现出家相、没有受出家戒,但是修出家行、离欲行,就是没有私人的产业,也没有牵牵挂挂的感情问题,这样也可以称为出家。
(二)发无上菩提心
无上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愿心,但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了,一定是要从菩萨道做起,当圆满了菩萨行,就能成佛。行菩萨道要悲智双运,慈悲是对待人的,智慧则是处理事的。凡遇到金钱、爱情、事业等种种问题时,如果能放下情绪,用智慧来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就不会起烦恼。与人相处时,如果能用慈悲来对待,就不会与人起冲突、摩擦,也不会排斥、嫉妒、怨恨或看不起他人。
兼具慈悲和智慧,才能对自己有利,也对他人有益。譬如骄傲的人,不但有棱有角,还带着一身的毛,每一根毛都像针一般尖锐,别人碰到你的时候,你会痛,你一碰到别人,别人也会受伤,这就是没有慈悲,也没有智慧。凡是没有慈悲心的人一定是愚痴,没有智慧的人要让他慈悲也不容易,所以悲智一定要双运,悲智双运才能自利利他。而菩萨是以慈悲为第一,如同〈四弘誓愿〉的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再来才是断我们自己的烦恼,也就是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能断烦恼就是智慧。
用佛法来增长慈悲心、智慧心,这就是行菩萨道、修菩萨行,也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内容。但如果仅是嘴上说说,然后就希望立即成佛,坐在莲花上让人家礼拜,那是愚痴心、烦恼心,是虚妄的傲慢心,并不是无上的菩提心。
(三)修一切功德
功德分成有漏和无漏。有漏功德是属于人天善行,就是以希求心、有我的心、有所得心来修功德。譬如点光明灯,一般人希望长寿,生病的人希望健康,有种种障碍的人则希望消灾免难,这些都是条件交换的功德。这就像一边存款、一边提款;又好像一边在容器中灌水,另一边又开一个洞放水。灌水就是做功德,放水就是在享用自己的功德,所以称为有漏。
因此,如果做了功德以后,希望自己独享,而说“这一生不能享受,我到下一生享受”、“我不在人间享受,我到天上享受”,或是说“即使不是我享受,也要让我的儿孙去享受”,这都叫作有漏功德。但不是说有漏功德就不用做了,因为要凡夫不自私、不为自己打算,很不容易。
在三界之内,我们修什么福德,就能够得到什么果报。这是有漏的因果。所以,想生天就要修天人的福德,若修人的福德就往生人道了。五戒十善就是人天福报;普通的在人间,好一点的生天上,再好一点的生更高层次的天。欲界天一共有六层,包括四王天、忉利天、兜率天、夜摩天、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这六天全部都是人天果报。能生第几层的天,就看你修五戒十善的程度,至少能在人间子孙满堂,而且健健康康、白白胖胖,尽享荣华富贵。
但是一切功德都要以发心来看是大或小,譬如捐款,如果是尽心尽力地捐,无论是小钱、大钱都是平等的功德;如果有大力而捐小钱,功德比较小,小力而捐大钱,功德比较大。但是有的人虽然有钱,没有办法拿出来,已经尽全力也只能够捐小钱,这样功德也算大。
无漏的功德是修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所谓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三十七道品则包含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七菩提分就是七觉支,八圣道也称为八正道。其实在西方极乐世界里所有一切的声音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都是在宣扬三十七道品。
我们在人间就要修三十七道品、行六度,六度实际上包括一切功德,都叫作无漏功德。法鼓山在提倡建设人间净土,就要提升人的品质。要提升人的品质,可以用〈四众佛子共勉语〉以及“心五四运动”,它能让我们完成慈悲和智慧,就是悲智二行。如果我们不断修行,也劝勉其他人修,我们就生活在人间净土,也能让大家体验到人间净土。这就是修一切功德。
修一切功德是完成我们的人格,即太虚大师说的“人成佛即成”,最高、最完美的人格就是悲智双运。悲智双运,福慧两足,圆满了福德和智慧,那就是佛。
(四)一向专念念阿弥陀佛
发无上菩提心是愿,而修一切功德是行;但除了修一切功德外,还要持名念佛,就是一向专念念阿弥陀佛。一向专念就是一心一意、心无杂念,也就是一心不乱地念阿弥陀佛,还要时时念、处处念,念念不离佛号。
有的人在健康时,从来没有想过要学佛,也没有想过要念佛,那还能往生吗?假如临命终时,遇人开导,教他发无上菩提心,教他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他也能回心转意发愿往生,那还来得及。但如果已弥留,时间所剩不多,至少要以十念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就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所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表示除了五逆和诽谤正法的人之外,十念就可以往生,这是最方便的条件。
十念就是第一个念头想到念阿弥陀佛,第二个念头还是想到念阿弥陀佛,连续十个念头都想到念阿弥陀佛,这也是一向专念念阿弥陀佛,也确定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临终连十念也不能,又该怎么办?第十九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可见若有众生在生前已经发了菩提心,已经修了很多的功德,也至心发愿要去极乐世界,即使临终没有念佛,还是可以往生。所以,如果你担心自己临命终时连十念都不能,就要早一点准备。
还有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里也没有提到念佛,只说若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且一直向往能去极乐世界,平时则布施、持戒,积功累德,并把所有功德回向往生西方,这样临命终时没有念佛也能去。
如果生前并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也未发愿,没有关系,因为第三十四愿说:“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这意思是说,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的每一个众生,只要听到我阿弥陀佛的名字,如果不得菩萨的无生法忍而总持一切功德的话,我不会成佛。现在阿弥陀佛既然已经成佛,表示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的任何一个众生,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将来一定可以得菩萨的无生法忍。总持是陀罗尼,也就是功德全部能够成就的意思。
阿弥陀佛真慈悲,他开的方便比任何一个法门都广大,可深可浅、可高可低,是三根普被。而且这是阿弥陀佛亲口所说,所以请大家安心,一定都能去。
三、《观无量寿经》的往生条件
《观无量寿经》说,求生西方净土要修十六种观行,所以《观无量寿经》又叫作《十六观经》。但是十六种观里,其实只有前十三观是观想,后三观则分别讲述九品莲花的条件。九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虽然有九个品位,但也是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与《无量寿经》的上辈、中辈、下辈相同。
观想虽然很有用,但是不容易观成,需要具备禅定的基础工夫,所以念佛还是最方便的法门。但除念佛,首先还要修三种福业,这叫作“净业正因”。
(一)三种福业
三种福业:第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主要是持戒。第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以下依序解说。
1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1)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伦理对人类很重要,人类的文明、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原因,就在于有伦理的思想。而中国人特别重视孝道,尤其是儒家,将父子列于五伦之首,视“孝养父母”最为重要。
印度虽然没有五伦的观念,可是《观无量寿经》的说法因缘,就与“孝道”有关。当时摩揭陀国新上任的国王阿阇世王,想把老王——父亲频婆娑罗王给活活饿死在监牢里,母亲韦提希夫人只好将加上食物的蜜涂在身上,趁探监的时候,再把身上的蜜和食物刮下来给老王吃。后来事迹败露,韦提希夫人也被关了起来,她在牢里日日向佛祈求,希望佛能前来慰问说法。释迦牟尼佛便以神通力在韦提希夫人面前出现,并带领她到耆阇崛山,为她说了一部《观无量寿经》。
由于不孝的国王,佛说了这部经,鼓励所有的人应该要孝养父母,这就是伦理。这部经典虽然是从梵文翻过来的,但是与中国孝道的精神是相应的。
过去社会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将老师视同父亲般重要,因此也要孝顺、供养。父母给我们身体、养活我们的生命,而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技能和智慧,给我们精神的生命,与父母同等重要,所以要“奉事师长”。
不孝养父母、不奉事师长等于是犯了五逆重罪。五逆包括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及破和合僧。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如果犯了五逆重罪,照《无量寿经》的说法是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即使是依《观无量寿经》的说法,若能忏悔,并愿意求生西方,还是可以去,但也只能到下下品。所以,如果一个修行佛法的人连父母都不孝养、连师长都不奉事,与求生净土是背道而驰的事。可知佛法是非常重视人间的伦理关系。
我的父母已经往生,我没有办法再孝养他们,所以我常常勉励自己,要好好运用父母给我的身体,然后把一切功德回向给他们,以此来怀念他们。但我相信,如果他们还活着,我可以用佛法帮助他们过得更快乐。
出家人都是用佛法来帮助人,但是如果父母没有办法生活,当然还是有责任养活父母,对于老师也是一样。我这一生有很多老师,上学时有上课的老师,皈依时有皈依师,受戒时有戒师,剃度时有剃度师,凡是做过我老师的人,我心中总是念念不忘,常常会想到他们。有一些老师虽然只教过我几天书,但我还是深深怀念他们,这就是人类伦理的观念,佛法也告诉我们应该如此。
但是这里所讲的“师长”,主要是指传授佛法、接引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这不是说传授世间学问的老师不重要,而是因为佛法使我们获得法身慧命,使我们懂得如何离苦得乐、如何自利利他,功德、恩德无量,所以显得更重要。
老师在佛教里称为“阿阇黎”,譬如教授读经的是教读阿阇黎,教授礼节的是教授阿阇黎,所有教我们修学佛法的人都是阿阇黎,即使只教过一句经或劝勉过一句话。
有的人很奇怪,只承认皈依师父是他的老师,即使后来跟随另外一位法师学佛,也不认为他是老师。有一次,我们授菩萨戒后,有一位菩萨说,他已经皈依某一位法师了,必须从一而终,不能再拜其他的师父。我问他:“跟那位法师学佛多久了?”他说:“从来没有,因为他已经往生很久了,现在是跟您学。”从来没有跟他学过,却说从一而终,其实这只是结个缘而已。皈依师是阿阇黎,菩萨戒的戒师当然也是阿阇黎,而在受戒的过程中,我也说了很多佛法,当然是他的老师。一生之中,皈依师只需一位没有错,但是学法的过程中,可以有许多师父、老师。
世俗学问的老师对我们的帮助也很多,否则我们可能连字也不识,是非也不明,许多技巧、技术都不会。此外,也不是在学校里的才是老师,所有教你的,譬如做人处事、烹饪、缝纫、工作上的专业等,都是老师。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凡是在生命过程中曾经给我们利益的,都是我们的老师。利益有顺向的、逆向的,一般我们都很愿意承认顺向的是我们的老师,但是对逆向的,也就是给我们阻扰、打击的人,就把他当成仇人。其实他们也是老师,因为他们给我们阻挠、压力,给我们种种的冲击,使我们困而知之,使我们奋发图强,使我们冲破种种的难关,更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验。如此看待,则无一人不是我的老师,全部都是我的菩萨,因此,我们对所有的人都应该恭敬供养。
(2)慈心不杀
“慈心不杀”,不杀生是慈悲心,大乘菩萨最重要的就是慈悲,而素食就是慈心不杀的表现。汉传佛教从很早就开始素食,但确切时间已不可考,最早有文献记载的是梁武帝,据说他供僧时即用素食。但是在他之前也从未有佛教荤食的记载,譬如某某大师说法时宰杀了多少牛,供养了多少只猪、多少只羊等,可知早在梁武帝前中国的大乘佛法就已经素食。另外在《涅槃经》及《梵网菩萨戒经》,也都明确告诉我们不可吃众生肉,在中国最流行的《楞严经》也主张素食。2
在印度因为出家人要托钵乞食,无法专门到素食的人家托钵,所以供养什么就吃什么。可是在戒律和经典里,也都没有释迦牟尼佛吃肉的记载,所以近代有人以此证明释迦牟尼佛是素食的。
按照部派佛教时代的戒律和经典,出家人可以吃三净肉——三种清净的肉,包括眼不见杀、耳不闻杀和不疑杀;就是没有看到、听到,或没有为我而杀的嫌疑,意即不是为了给我吃而故意杀的。就好像沿门托钵时,施主们并不是因为出家人要来托钵,所以特别宰杀鸡、羊来供养,供养的是现成的。此外,自然死亡、互相残杀,或者是被猎人猎杀而未食用完的,也是三净肉。
在中国,因为出家人就住在寺院里,不需要沿门托钵,可以自己烹调素食,所以中国的佛教可以素食,成为中国佛教的一种美德。
(3)修十善业
“修十善业”,是人天的善法,得人天福报。十善可分为身业的三条、口业的四条和意业的三条,它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没有不饮酒,而五戒的前三戒即身业的三条;口业的四个项目——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合起来即五戒的不妄语;另外因为强调犯戒的内在动机,再加上意业的不贪、不瞋、不痴;一共十善业。
我们心里要随时随地警戒,注意贪念、瞋心和愚痴心的生起。愚痴心就是忘掉了因果、忘掉了因缘;不相信因果是断见,不相信因缘是常见,凡是常见、断见都是邪见,这就是痴。
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如果身业不防护,口业没遮拦,意业没有约束,虽然还是可以往生西方净土,不过是带业往生。如果我们活着时没有先消业,业太重,就算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见不到佛,就是下品下生。所以,为了不要再造更多的恶业,要修十善业。
修十善业并非仅是消极地防非止恶,还要积极发挥它的作用,譬如不杀生,还要进一步地护生、放生;不偷盗,还要进一步地布施、供养;不邪淫,还要进一步地修梵行,即离欲行;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更要用爱语、慈悲语、赞叹语来劝人家念佛、念法、念僧;这样就是真正的善业了。
2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1)受持三皈
“受持三皈”,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即愿意相信释迦牟尼佛,愿意相信释迦牟尼佛讲的法,愿意相信比丘、比丘尼的僧团,或者是僧宝所传持的佛法。佛法需要僧宝来住持、来传授,没有僧宝就没有佛教的教团,就不能弘法利生。净土法门是佛陀所说,所以要修行净土法门一定要受持三皈依。向僧宝学佛法,用佛法来修行,就是皈依三宝。
皈依又称为皈敬,除了相信、认同、愿意接受,还要对三宝起恭敬心;没有恭敬心的接受,不算是真正的皈依。三宝是让我们离烦恼生死之苦,得涅槃解脱之乐的宝筏慈航,所以要把三宝当作我们的皈依处。
(2)具足众戒
“具足众戒”,就是具足各种戒,基础的是五戒,再来是八戒,更进一步是沙弥、沙弥尼戒,最高的则是具足戒。
戒的功能在于防范造恶业,我们在生死之中不得解脱,就是因为造了生死业,即犯了杀、盗、邪淫、妄语四种根本戒。所以要受持五戒,从此不再造生死的恶业,才有解脱的可能。
已经造的恶业怎么办?要忏悔。忏悔能够得清净,能够断烦恼,断烦恼就能够消业。业由心起,罪由心造,如果凡夫心、烦恼心断了,见思二惑断了,业就能消。要断烦恼,消极地是持戒,积极地是行布施、修禅定。然后在持戒、布施及修禅定的过程之中,还要以精进心来修忍辱行,这是断烦恼的基础,断了烦恼就有智慧,这就是六度。
所以持戒是六度的根本,是消极地不造生死业,而最基础、最基本的戒就是五戒。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酒本身不是罪恶,但是饮酒很容易乱性,而导致犯了前面四条戒,所以最好不饮酒。
在家众受的戒,除了五戒外,还有八关戒斋;受持八关戒斋的目的是练习修离欲行,学习过出家人的生活。八关戒斋以五戒为基础,但是将不邪淫改为不淫欲,再加上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及不非时食,即为八关戒斋。
受八关戒斋,原则上最好是到寺院里住一天,在印度有“六斋日”,一个月有六天可以到庙里受八关戒斋。目前我们法鼓山只能在假日举办,而泰国及东南亚几个国家,近来也是配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星期天为佛日。如果不住寺院也可以,但是在前一天晚上要夫妻分床,因为八关戒斋是不淫欲,不是不邪淫。此外,睡的床铺不能是高广大床,第二天白天也不能用香油涂身、不能用香花鬘,过的都是出家生活。在家人平常要工作维持家庭,过家庭生活,一个月能有几天发愿练习过出家生活的离欲行、解脱行,是非常好的。
一日一夜过出家生活都已是功德无量,何况是终身出家?终身出家首先要受沙弥十戒,也就是八关戒斋再加一项“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也就是不拥有金钱。
人如果拥有财物,容易起贪心、执着心,所以出家人不应有私人的金钱或物品;寺院里的都是公用的常住物,并非个人所有。现在有一些人出家,会先暂时把钱存在银行,或是把产业托人管理,以免还俗没有退路。如果不还俗,也可以买房子,自己修行。这是沙弥十戒不具足,少受了一项,沙弥戒就是要我们终身出家。
“具足众戒”的意思是说,凡是出家人应该遵守的戒律都要具备;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则有三百四十八条。《无量寿经》说上辈往生需要出家,《观无量寿经》也这样鼓励。经中鼓励我们把戒守好,至少要受五戒,甚至八关戒斋,更好是出家受沙弥、沙弥尼戒及比丘、比丘尼戒,若再加上其他福业,一定可以往生西方净土。
(3)不犯威仪
受了戒以后,要“不犯威仪”,所谓坐有坐样,站有站样,睡觉也有睡觉的样子。威仪不好会妨碍人,让人反感、看不起。试想如果有人三天不漱口,头发乱得像蓬草,身上很臭,衣服也不洗,你看了会舒服吗?
凡是让人家讨厌、不舒服的事都是不威仪,譬如穿着海青,翘着二郎腿在那边念阿弥陀佛,或是穿着短裤、汗衫,甚至打着赤膊来寺院听经。大众的威仪整齐,只有你一个人奇形怪状,让人不舒服,就是有失威仪。
戒律里虽然没有禁止抽烟,但是中国的出家人是不抽烟的,因为烟妨碍公众卫生。抽烟的人自己觉得抽得满过瘾的,可是那个二手烟让其他人闻了很不舒服,所以也不威仪。
3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1)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在《无量寿经》里也说过。不发菩提心不是大乘,就不能往生西方净土;因为西方净土是大乘诸佛菩萨所在之处,虽然也有阿罗汉,但他们本来就是大菩萨,只是显现声闻相。
(2)深信因果
“深信因果”,因果分有漏和无漏。有漏因果就是修人天善法,譬如修桥铺路、布施贫穷,求来生生天或再到人间来享受荣华富贵;五戒十善是人天的因,将来是得人天的果报。如果修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则能得解脱果、无上菩提果,是无漏因果。我们修净土的资粮行,得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之后能够见佛闻法、断除烦恼,然后度无量众生、供养无量诸佛,这也是无漏的因果。
恶业也有因果,造了三恶道的业,将来就会受三恶道的果报。你造畜生业,将来就进入畜生道;造饿鬼道的业,将来就进入饿鬼道;造地狱的业,将来进入地狱道。而造人间的五逆十恶,就是造了三恶道的因。
一定要相信因果,如果不相信,造的任何功德、修的任何法门,全部都没有用了。而且因为不相信因果,不怕有恶果,所以就造种种恶业,非常可能堕三恶道。
(3)读诵大乘
“读诵大乘”,就是“诵经”,我们每天早晚念的《阿弥陀经》、《心经》,还有《法华经》、《金刚经》等,都是大乘经典。读经对自己来说,有两种好处:一种是藉此了解经中的内容,做为实践的标准;佛经就如同镜子一样,每天读诵即是照一照自己的心行,看看有没有违背经典。
第二是能帮助我们入定、开悟。经典每读一遍,可以加深我们对经文的体会;每读一遍,可以让我们的心更专注、更宁静。古来有许多大德即因读诵经典而开悟,譬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即因读诵《法华经》而开悟,称为法华三昧。同样地,如果我们专门念《阿弥陀经》,也可以修成弥陀三昧,如果每天都念《金刚经》、时时都念《金刚经》,也可能修成金刚三昧。
另外,还有一种好处,不是对自己,而是布施给灵界无形的众生。诵经时,除了护法龙天,有缘的一些灵界无形众生也会来听。他们不会诵,但是可以听,这等于是在代佛说法。把佛法一遍一遍地复诵,护法的龙天,诸天、神、鬼通通都能得到法益,这也是布施。
(4)劝进行者
“劝进行者”,自己在修净土的正因——三种福业,也劝勉其他人一起来修。还没有开始的人,劝他们来修;已经开始的人,请他们精进地修。这是自利利他。
(二)九品莲花
《观无量寿经》说,往生净土的人要修三种福业,这是净业正行,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九品莲花。但是每一品除了三种福业外,还有另外的条件,这在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说得非常清楚。
1上品
(1)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主要有六个条件,前三项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至诚心”就是非常恳切的心,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诚心念佛、学佛、求生西方净土,一定可以往生。至诚心是以信心为基础,譬如我们常形容人说:“他信得好虔诚。”这就是至诚心。“深心”,深是深彻、彻底,不是马马虎虎、迷迷糊糊、可以去也可以不去,而是“我非去不可”、“我一定要去”,是在坚决的信心以外,还要再加上愿心。
如果信心不至诚,不可能会相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而释迦牟尼佛是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不妄语者、真实语者,所以一定要相信,这就是至诚心。相信以后,觉得非得去不可,就变成深心了。
“回向发愿心”,回向的意思有两种:第一、做一切功德的目的,不论是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或是听经、诵经,都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二、是回己向他,就是把自己的一切功德分享给所有的众生,愿一切众生得利益,譬如打佛七时,为历代祖先、历劫怨亲写的牌位。不过即使与自己没关系,还是要帮助他们,所谓愿度一切众生,愿修行的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因此,我们在人间就要多布施,多做慈善功德,多用自己的时间、体力、心力来帮助他人。像每次佛七,都有许多信众菩萨来做义工,他们将自己的时间奉献给我们,这是他们的功德,也在修福德。
另外三个条件是: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这三个条件几乎就是三福业的内容。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发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发无上菩提心。
一生之中随时随地都要念佛,不要等到临终。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可能就失去机会了。通常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但是如果平常念佛工夫下得深、用得久,就可以预先知道死亡的时机。有的大约在命终前一个月,有的则是半个月、一星期或三天。如果能预知时至,就能安详地准备后事。先把身体洗干净、衣服穿好,时间到了,一坐,就开始念阿弥陀佛。念一天乃至七天,甚至十声,就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欢欢喜喜地、很有信心地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会恐惧、害怕,也不会手足无措。
当要断气时,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亲自来迎接,还有西方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大阿罗汉也都来了。观世音菩萨托着一个由金刚钻做的莲台,请你上座,然后在像武林高手的手臂一伸一屈那么短的时间内就到了莲池,到了之后,阿弥陀佛立刻为你说法,马上断除见思二惑,并除一分无明而证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就相当于初地的菩萨,立刻就转凡成圣,马上从凡圣同居土到实报庄严土了,就不在莲池之中。这就是上品上生,如果希望自己也有那么一天,就要精进念佛。
(2)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的人,要深信佛法的第一义谛。什么是第一义谛?佛法有真谛、俗谛、第一义谛,俗谛就是世俗的知见,真谛是出世的道理,譬如苦集灭道四圣谛,及苦、空、无常、无我等。而一般人追求的幸福快乐、荣华富贵、平安健康、吉祥如意,这都是俗谛。凡是有所祈求、企图,想在三界之中得到报酬、得到回馈的,都叫作俗谛。也就是说,三界之中一切的因果法则都叫作世俗谛;出三界的、解脱道的一切因果法则,是真谛。
第一义谛则是即真即俗,非真非俗,亦真亦俗,也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菩萨已经从世间的烦恼解脱,但是他不厌离世间人烦恼的环境,为了度众生而到世间来。第一义谛又叫作中谛,就是天台宗所说空、假、中三谛的中谛。
相信第一义谛即是大乘,而往生净土者都是大乘,所以上品中生者对第一义谛要有信心。不要害怕,觉得好不容易才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要再到娑婆世界度众生,实在太恐怖了!真的就有人这么认为,既然去了以后还要来,等于不去,为什么还要去?就是因为怕苦,才到极乐世界,为什么还要来度众生?其实在极乐世界已经得解脱,即使再到娑婆世界来,也是自在的、自由的。
凡夫是以业力、业报而生娑婆世界,是为了受报;菩萨则是以愿力来到娑婆世界,是为了度众生。凡夫因业报而生娑婆世界,虽然有可能是享受福报,但是福报终有到头的一天,毕竟还是不自由的;不像菩萨是为了度众生到娑婆世界来,需要他,马上就来,任务一了,立刻就走,不害怕也不贪恋,这就叫作中谛,也叫作第一义谛。
上品中生的人命终时,也是西方三圣来迎接,还有无量圣众围绕,托的是紫金莲台,还有千佛授手;即一千尊化身佛,每一尊都伸出手来,欢迎你去西方极乐世界。然后在一念之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于莲花里坐上一夜,即花开见佛,听佛说法,七天以后得不退转。
不退转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位不退,即从此不再退入凡夫界来。第二是行不退,即大乘菩萨从此不再退为二乘。第三是念不退,即念念与佛的法身相应,念念都是佛心;佛的心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就是佛的心。而上品中生者是得位不退。
(3)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要“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就是要相信因果,不诽谤大乘经典、大乘佛法,尤其是对弥陀净土这种殊胜的法门,同时还要发无上菩提心。
往生时,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圣,以及其他大菩萨、阿罗汉们都一起来迎接。上品中生是千佛授手,上品下生则是五百佛授手;授手就好像是要搀小孩子过马路一样。这五百尊化身佛,一时间都来到往生者面前迎接,这时往生者看到自己坐到金色的莲花之中,一坐上去之后,莲花就合拢了。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经过一日一夜,莲花渐渐开放,七天之中就能够见到佛,但心中还不是很明了,一直要到三七二十一天之后,才非常清楚地见到了佛,同时听到一切声音都在演唱佛、法、僧,因此开悟。开悟之后就能游历十方世界,供养十方诸佛,经过三小劫就能登菩萨的初地,也就是欢喜地。
不论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或上品下生,也要具足《无量寿经》讲的上辈往生的四个条件,它虽然简单,但是很明确。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出家,因为出家要有菩提心及出离心。菩提心,就是发愿将来要成佛、要修菩萨道;出离心,是离世间一切福报的快乐。世间一切福报的快乐,一种是欲乐,是五欲之乐,是属于欲界;一种是定乐,定是禅定,是属于色界、无色界。这种三界的乐都不能持久,是无常法,因此需要离开。出离三界的欲乐和定乐,才能真正得解脱的大乐,得解脱的大乐之后,还要能不舍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这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的配合。
2中品
中品莲花一共有三等,往生的条件,从《无量寿经》来看,虽然不用出家,但是要发菩提心、修一切善法、一向专念念阿弥陀佛。在家学佛的信男、信女,如果修行解脱道最高只能证到三果,如果要证四果,一定要现出家相。而中品生的众生,他们在世的时候,虽然修了解脱道的三十七道品,可是尚未证到圣果,还是凡夫,虽然有修行解脱道的基础、有出离心的基础,但是并没有真正出离,所以还是要发菩提心,修一切善法、一切功德,然后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原则上都要先继续完成在人间尚未证得的声闻果位,然后再回小向大,成菩萨果位。
(1)中品上生
中品上生,要“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首先要持五戒、八关戒斋,修行一切的戒;这里所谓的一切戒其实就是五戒和八关戒斋。如果有人出了家,虽然受过比丘戒或比丘尼戒,但是他们并没有发大乘心,基础还是小乘,那也是生中品。除持戒外,还要不造五逆罪,而且没有其他的过失和恶业,如此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中品上生。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大比丘众都来到这个人的面前,也是化身佛,来接引这位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到了之后,坐在莲花上面,佛为他说苦、空、无常、无我等佛法,听四圣谛法,立即证得阿罗汉果。
(2)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不同于中品上生必须终身受持五戒、八关戒斋,它的条件更宽松一点。只要一日一夜持八关戒斋,或是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是一日一夜持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同时在这一日一夜之中威仪齐整,没有一点缺少,是清净的,再加上《无量寿经》的条件,以这样的功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得中品中生。可见得出离心的重要性。
往生的时候,即能见到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菩萨、阿罗汉、大众,持七宝莲花来到面前欢迎他。往生者看到自己坐上莲花,莲花立即合拢,变成花苞,片刻便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经过七天,花就开了,开花后听闻佛法而得初果,再经半个小劫,就得阿罗汉果。
(3)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的人,生时要孝养父母,修一切善法,积功累德,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他们说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的事迹,也告诉他们阿弥陀佛在因地,也就是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命终后,就在像武林高手的手臂一伸一屈之间,那么短的时间内,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经过七天,就看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说法而得初果,然后再经过一小劫,即得阿罗汉果。
3下品
(1)下品上生
《无量寿经》说,下品往生者只需要两个条件,即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念阿弥陀佛。而根据《观无量寿经》,下品上生是造了很多恶业,而且没有惭愧心的人,如果命终之时,刚好有善知识为他赞叹大乘十二部经的名字:长行、应颂、记莂、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这即是经的十二种体裁,就像我们写文章,有散文、韵文、颂文、论文、小说等。由于听闻这十二部经名的善根而合掌叉手,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于是派遣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来接引他。往生者坐在宝莲花中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即来为他说法,此时还见不到阿弥陀佛,然后要再经过十个小劫,才进入初地菩萨的位次,登初地果位。
(2)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的人,也是做了很多坏事的人,受五戒犯五戒,受八关戒斋犯八关戒斋,受具足戒破具足戒,而且“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也就是偷僧团、道场的财物。道场的财物有两种,一种是十方僧物,是十方一切僧众所共有的;另外一种是现前僧物,是属于现在共住一寺的僧众共同所有,一旦离开就不再拥有。
还有“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就是以染心说法还不知道要惭愧。所谓染心说法就是以贪心、企图心说法,譬如说法时,心里一直在想信众会供养多少红包。但若是鼓励大众布施三宝、布施贫穷,则不是染心,而是功德心。
虽然什么坏事都做了,但是至少受过五戒、八关戒斋,甚至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而要偷僧祇物或染心说法,至少已经出家,曾做法布施,因此也算是种了善因,结了善缘。所以,本来应该要堕地狱的,可是在临命终时,由于往昔生中的善根,临命终时听到善知识为他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也赞叹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修戒定慧而得解脱,真正知道解脱是什么,就是“解脱知见”。因为赞叹这些法的种种功德,地狱之火马上化为凉风,凉风又将天上的花送到往生者的面前,而花上坐的是化身的佛、化身的菩萨,前来迎接往生者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后要经过六劫,才能看到花开,然后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为他说大乘经典,要他发起无上菩提心,至于什么时候才能登到初地,经里没有说到,但若能发无上菩提心,将来总是有希望成为初地的菩萨。
有很多出家人,觉得自己虽然受了戒,但是常常犯戒,戒行不清净。不要失望!犯了戒要忏悔,忏悔以后念阿弥陀佛,至少能生下品中生。
(3)下品下生
下品下生的人,则是造了五逆十恶的重罪。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五逆之中,一般会犯的只有杀父和杀母,因为现在要见到阿罗汉、佛不容易,而要挑拨离间,使一个僧团分裂成两个,也不简单。
有一对夫妻,太太是虔诚的佛教徒,贴了一张佛像在墙上,有一次,先生捡到一根针就顺手插在佛像上,太太骂他:“你出佛身血,会堕地狱!”这个先生就问:“血在哪里?佛在哪里?我是插在纸上。”这说的也有道理,但是不恭敬,只是还没有到达五逆罪的程度。
造种种的恶业,应该要堕入三恶道,先堕地狱,再到饿鬼,再到畜生,然后才会转生为人。成为人后,依然是贫穷下贱、身心不全,这种障碍非常痛苦,经历的时间也很久。
如果还有一点善根,临命终时会遇到善知识为他说大乘佛法、教他念佛。能够出声的出声念,如果病得非常重,或在弥留之际,根本连声音都发不出来,那就默念。在心里不断地默默告诉自己:“虽然我现在不能出声念佛,但还是要皈依阿弥陀佛,我要诚恳地、一心一意地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此至少十声,而这十念中的每一念,念念都能除八十亿劫的生死罪。所以一生之中虽然造了许多的恶业,但由于念佛的功德,能灭除许多的生死之罪。所以经常有人说:“念佛一声,罪灭河沙。”如果每一念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而每一劫中又有许多的罪,然后十念就是八百亿劫,八百亿劫的生死之罪,就是恒河沙数的罪了。
此时往生者能见到像太阳那么大的金色莲花在面前出现,而且在一念之间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但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还只是在花苞里面,要经过十二大劫花才能开,才能见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说大乘实相无相的佛法,因此灭所有的罪,发无上菩提心,最后也能成为圣人的菩萨,乃至于成佛。
以上讲的即九品莲花的往生情况,每一品都有它往生的条件,每一品都能使众生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希望。到了极乐世界后,能成就不退转的果,以至无上菩提的果。所以,弥陀净土是所有一切法门之中最殊胜的,也因此《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因为没有人知道要问,出于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诸多好处。
四、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一)消业往生
往生有带业往生、消业往生,根据《观无量寿经》,可知上品、中品往生者与难行道的菩萨相同,都是在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前就已经修一切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都已经具足,所以是消业往生。
譬如说上品或是上辈的往生,需要现出家相、修沙门行,还要具足众戒,包括五戒、八关戒斋、沙弥或沙弥尼戒、比丘或比丘尼戒,这就是离欲行,就能够生上品,未出家者则生中品。
修上品的人到了极乐世界之后,立刻见佛闻法,得不退转;中品的人见佛闻法的时间稍微晚一点,但是一听闻佛法之后,中品上生可以得阿罗汉果,中品中生和中品下生得初果。但中品中生和中品下生得初果以后,要得阿罗汉果的时间不同;中品中生快一些,中品下生则需要长一点的时间。不论快慢,他们都是先修三十七道品里的法门,等消业以后,才证得声闻果,然后还要回小向大,发无上菩提心,再修大乘法。
(二)带业往生
1下品往生者
下品往生者则为带业往生,他们多是造恶业的人,虽说带业往生,但也必须在命终前念佛消部分业障后才能往生。譬如下品上生的人,虽造种种的恶业,但是因为有善根,临命终时能听到善知识的开导,告诉他们大乘经典的名字,还有劝他们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先消了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命终后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像我们要坐船过河,那是一艘很小的船,可是你有二百公斤、三百公斤重,一上船,船很可能会沉掉。于是临上船前先动外科手术,把身上的脂肪去掉五十公斤、八十公斤,然后就可以坐船过河了。
你身上还有重量,但是因为有船的关系,所以过河了。我们虽然还有罪,但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帮我们除掉那么多的罪,就可以到极乐世界了,这就是带业往生。
但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办法见到佛,也没有办法见到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等诸大菩萨,也没有办法听到佛法,要在莲花花苞里待上一段时间,下品上生者要七七日、下品中生者要六劫、下品下生甚至要十二大劫莲花才会开。
十二大劫究竟有多长?娑婆世界经过成住坏空四个时期是一个大劫,每一时期为一个中劫,一个中劫为二十小劫。一个小劫有多久呢?人从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八万四千岁,这叫作增劫;然后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寿只有十岁时,就是减劫;这一增一减的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这个时间相当长,但是在生时没有修行,临命终时才念了十句佛号就可以往生,还是很合算。所以要劝人,就是到了临命终时也应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2托质莲胎
根据《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是莲花化生,但为摄受一切众生,净土法门开了一个更大的方便门,那就是托质莲胎,是胎生,也是带业往生。
有一些愚痴的众生,人云亦云,人家要往生,他也要往生,但人家问他什么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问他什么是正见、因果,他都不知道,大乘经典也从来没有看过,完全不知道什么是佛法,或是即使听了佛法也不懂,就是糊里糊涂的,但是他愿意去,阿弥陀佛还是让他们去。
但是到极乐世界之后,因为没有智慧,业也没有消,所以是在边地的宫殿里;也就是在莲花池的边缘地带,这个宫殿就叫作“莲胎”或“莲宫”。他们在莲胎中等于是闭关,五百岁不得见佛闻法。因为是在莲胎里,其他人看到的只是一朵一朵的莲花苞;而且因为在花苞里,别人也闻不到他们的味道,也不会传染给人。
这里所说的“五百岁”,是极乐世界的时间,与我们的时间相差很多,究竟有多久?并不清楚,但人间的五百年就已经相当长了,何况是极乐世界的五百年?它的意义类似《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下品下生十二大劫不见佛,但如果问这五百年是否相当于十二大劫,则不能确认。
不管如何,虽然在这段期间看不到佛,也看不到菩萨、圣众和诸上善人,但是那个宫殿里的环境就像天宫一样,所以还是值得去。这样听起来,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好像是专门帮助坏人,专门做恶人的避风港?其实这只是暂时不受果报,但还是要发无上菩提心来成就佛果,以后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做大布施。
所以,消业往生是先修福德先还报,带业往生是后修福德后还报。报一定要还,即使是释迦牟尼佛,到了最后生时还是要还报。因此,并不表示我们到了西方净土就可以赖帐,欠了帐不还,一走了之。如果在生时不先修福业,把业消掉,成佛解脱以后,还是一样要还,不过那时不会痛苦、不会有烦恼,因为已经得解脱了。而已经从生死烦恼得解脱,再来人世间广度众生,一边度众生一边来还报的,就是乘愿再来的人。
五、修行净土法门的正确心态
很多人修行净土法门,往往只知道要念佛,希望临命终时能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然后一心称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愿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诸大圣众手执金台来接引。
这虽然不能说全错,但是并不足够。因为念佛只是往生条件之一,而且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如果只是一味要求别人成就自己念佛,一味求生净土,没有想要度众生,没有想要广结善缘,那与小乘有什么差别,甚至连小乘也不如。小乘人在证到阿罗汉果之后,至少还会在人间行化,一直到色身死亡为止,从此才不再到人间来,即“不受后有”。
因此修行净土法门应该要有正确的心态,否则即使念到一心不乱,最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人间究竟有什么好处?最多说这是一位大修行人,并没有为人间带来什么希望。
(一)正行助行两种往生资粮皆要修
修净土法门应该要有两种行,一种是正行,一种是助行;正行即是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助行则是修一切善法;正、助二行加起来,就可以往生。
但是为什么《无量寿经》说,只要临终十念就可以往生呢?这不是要我们等到最后再来念十句弥陀名号,或是等人家来帮我们念十念阿弥陀佛,而是因为听闻佛法比较晚,已经没有时间再做功德,没有机会再修其他的福德行,是不得已的办法。要不然净土行者就成了懒人,而净土法门就成了不知惭愧的法门,与佛法的精神相违背。应该是一听闻佛法,不管还剩多少时间,立刻要修一切善行、修一切功德,立刻要发无上菩提心,然后时时念弥陀的名号,这才是大乘的菩萨行。
有的人说:“我实在没福报,这一生除念佛外,什么也不想了,而我现在自己都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顾不暇了,也别说发菩提心,还是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由阿弥陀佛帮我发起大菩提心吧!阿弥陀佛,请您赶快来救我。”如果是抱持这种心态,绝对去不了,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佛国的净土,一定要发菩提心,修一切的功德。
再说临终要十念也不容易,念佛要兼具信、愿、行,信心不够、愿心不足,临终不一定念得出,更别说去西方。我曾问很多人为什么来学佛?有人说因为父母来,所以跟着来。我问他自己信不信呢?他说因为父母信,所以也跟着信。这个信好像有,但并不是很踏实。
“信”绝对不是盲目的信仰,因为别人信而跟着信,那是姑且相信,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坚固的信心一定是要从实际的修行中建立,有了体验之后,才能真正把信心建立起来,才能把愿心坚固起来。《无量寿经》上也说得很清楚,假如有信,但是信得有些勉强或是不清楚,茫茫然地,人家问他信什么?他说不清楚;再问他为什么要信?则说因为大家都说好。如果是这样的人,即使是乘佛愿力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不能见到阿弥陀佛。
助行做为辅助的修行,必须要持戒清净;对众生要有慈悲心,对于父母、师长、亲属,要有感恩心、报恩心、尊敬心,这样才能顺利往生极乐世界。
平日我们虽然没有造五逆,但是多多少少都造了一些十恶罪。十恶是从五戒来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恶没有饮酒,但将妄语分成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再加上意业的贪、瞋、痴,合起来就是十恶业。十恶虽然没有饮酒,但酒能使人乱性而犯了十恶,最好不喝。
十恶业有轻也有重,一般人大概不会犯重的,但轻的几乎每一样都犯过。我们虽然不可能杀人,但是却常常杀苍蝇、蚂蚁、蟑螂、蚊子;虽然不可能做强盗、土匪和小偷,但是偶尔还是会占一点小便宜,譬如随手用办公室里的纸、笔、信封、邮票、电话来处理私事,或是看到路旁的花很漂亮,就跑去闻一闻;不过若是花香自己随风飘过来的,那就不算窃盗。邪淫是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譬如婚外情、做第三者,但是若有勾引人的念头,让人不舒服,也是犯了邪淫。妄语的话,我们犯的机会就更多了,偶尔不高兴就大声吼别人,背后说人坏话、道人家长短,或是唱靡靡之音;总之,只要因言语让人家受伤害、受损失,就是犯了妄语,是不慈悲的行为。会造恶业都不离意业的贪瞋痴,此三毒需要用戒定慧来息灭。其实若能时时刻刻觉察,不让贪瞋痴表现出来,并常常以惭愧心念佛,这样就是正行和助行两种往生资粮皆修了。
(二)生时先修难行道
此外,如果我们在人间先修难行道,再将一切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兼修易行道,这样就等于是在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挂了号、投了保,绝对万无一失。而且往生的时候,不管是否已经得解脱,至少可以生中品,绝不会下品下生。
有的人没有信心,依赖心很强,自己不想修行,只希望死后,阿弥陀佛来接引,或是临终时,请人家来助念,这种只求下品下生的想法实在很可怜。而且也不知道自己因缘成不成熟、善根福德够不够?能不能去得成?因此,我们应该在健康时,不管年龄大或小,要赶快修难行道,不要依赖易行道,否则临终往生西方的可能性实在就很小了。
(三)把握人间修行机会
《无量寿经》劝我们在娑婆世界时就要赶快修行,因为在人间修行一天要比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百年功德还大。人间困难、障碍很多,在此恶世之中修行,功力、功德才会增强得快,就像顺水游泳,很容易游得好,但若是逆水游泳,则必须不断锻炼,技术才会愈来愈好,所以说逆水行舟才是真工夫。
在人间才能发菩提心、持戒、修十善,还有孝顺父母、敬顺师长。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父母可以孝顺,因为都是莲花化生,即使看到莲花说要孝顺,也使不上力。此外,在西方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随时随地都是法音宣流,没有什么善好修,也没有什么戒好破,唯有在人间,才需要约束自己不犯戒、训练自己修十善,这就是在积功累德。
有人听我这样说,就认为我不鼓励生净土。其实我是鼓励大家要及时努力修行,及时努力成办净土资粮。不要觉得无所谓,反正到了西方样样都是现成的,这样会存着侥幸的心理,就会懈怠。既然佛已经告诉我们,人间修行一日一夜要超过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百年,这样为什么不珍惜在人间的时间,在人间赶快修行呢?娑婆世界虽然有许多的苦难、障碍,我们要把它当成修行的资粮,锻炼我们、训练我们,让我们一方面能消旧业,一方面能修净业、培福慧。如果再配合念佛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就算临终不能以自力得解脱,也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念佛法门的好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