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之阶次
菩提道之阶次摄言之可如下颂:
“资粮加行道,见道及修道,圆满究竟道,五道至圆成。”
菩提道灯论,释五道时说:
“下、中二类根器的人,最初学佛之时,先示以佛法之基础,然后使之启发
行、愿二种菩提心,然后教以精勤集聚福慧二种资粮。如是教示资粮道的教法。
这样努力,渐次契证诸法空性,就能进入加行道‘暖’位了。然后证入初欢喜地
等见道、修道及究竟道等阶次……”
资粮道
一个具有(大乘)种性之人,最初发了大菩提心之后,向上师求得口授(修
习福慧二行),乃至未得智慧暖相之前,进一阶段之善行努力统名为资粮道。在
这个阶段中,行者之宗教体验可以分为四个重点:欣乐佛法,增上意乐,实际体
悟和心有所得。为什么叫做资粮道呢?这是因为要使行人成为堪能产生证悟暖相
之法器而修福慧资粮,所以叫做资粮道;又与解脱相应,为诸善法根本,故名资
粮道。在这个阶段中,菩萨致力于十二种法要之修持:即四念住,四正断和四神
足。
四念住是:身念住——以正念观察身体。
受念住——以正念观察六尘六识之感受。
心念住——以正念观察此心,
法念住——以正念观察(心所思法)。
这是小资粮道(初阶)时,所着重修持之法。
四正断是:令已生起之恶法速疾断除,
令尚未生起的恶法或罪业不要生起。
令未生起的善业能够生起,和
令已生起之善法增长。
这是中资粮道(中阶)时,所着重修持之法。
四神足是: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和观三摩地。
这是大资粮道(后阶)所着重之修法。
加行道
加行道是在资粮道究竟以后之进一步阶段。此时能证悟四圣谛法及其随顺决
择之四支分。此中有四位:即暖、顶、忍、世等一法等位。为什么名为加行道(
或相合道)呢?那是因为此阶段之行人能契合真谛之证悟的缘故(或邻近真正见
道位之前阶之故),所以叫做加行道(或相合道)。在暖位和顶位之时,会具足
五根:即信根、精进根、正念根、三昧根、智慧根。在忍位和世第一法位时,则
会具足五力:即信力、精进力、正念力、三昧力和智慧力。
见道
见道者,是在“世第一法”位之后,以止中修观四圣谛,因而生起同等之胜
观,如观苦谛时,生起(对现世之满足)知苦法之忍相,对苦之事实知其为“真
法”之智慧,对苦谛引生进一步之推广了解(知色界、无色界亦是苦相)之智慧,
对此苦谛认知其确为真实之认知。每一圣谛皆有四种观察,故总其为十六种心刹
那之觉智和顺忍。
为什么叫做“见道”呢?昔所未见之圣谛,如今已见故名见道。在此位时具
有七觉支:正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乐觉支、轻安觉支(或清净觉支)、
三昧觉支和平等觉支。
修道
修道位是指在见道位以后,迸而获取之各阶位。此又可分为世间(修)道和
出世间(修)道两种。初项,世间修道者(是指往于此位之菩萨,仍旧修习)与
世间共之色界初、二、三、四禅和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
想非非想处等四定,需要修习这些禅定的作用有三:
(一)降伏修道位所断舍之诸烦恼故。
(二)成就四无量心等殊胜功德故。
(三)为出世道(之修行)作基依故。
出世间修道:这是指缘于二种智慧之随顺修习止观法。见道时,四谛中之每
一谛皆各有忍法和智法四种合成,四四一十六位,其中八位属于忍法,中八种属
于智法,为修道位所属,计四禅定,无色界之(初、二、三)定及四无量心等,
依彼而修习之止观也。若为契悟法性而修观者,则属于法智,若为证入智慧而修
观,则为悟智。非想非非想处定之识蒙昧不明,所以属世间定摄(不能用于修道)。
何以故名为修道?于见道时之真如悟境数数修观(使增上广大),故名修道。此
阶段具足八圣道分: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究竟道
究竟道者即是金刚喻定(或喻如金刚三昧)确知以后,无复再生(于轮回),
或知无生之自性。金刚喻定者即是超过修道位之最后阶段,为相合道及障碍道之
总集也。此三昧无有任何障碍,坚实、稳固、一味、遍满,喻似金刚,故名金刚
三昧。无有障碍者,世间各种违缘不能动也;坚实者一切诸有不能坏也;稳固者,
诸妄念不能动也;一味者,其相一味也;遍满者,缘观一切所知法之总相真如也。
得此三昧后,以证悟四谛之胜智抉知,从此无复投生于轮回,烦恼集谛之因已断
尽故。知无生者,以证悟四谛之胜智缘观苦果已尽,无复再生苦果故。或简曰,
因已消尽,无复再生果故。此究竟位具足无学位之十法:即:无学正见……乃至
无学三昧等(八种无学正道,以及无学解脱及无学正智)(合共为十)此十种无
学法者皆属五种无漏蕴法所摄。(例如,无学)正语、正业、正命三者属戒蕴摄;
(无学)正念,正定属定蕴摄;(无学)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属慧蕴摄;正
解脱属解脱蕴摄;正知及解脱智则属一见蕴摄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