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辱不嗔难
每个人生气的时候都会说:“这口气我忍不下!”为什么忍不下呢?“因为我被人欺负了,人家占我便宜。”或“他不讲道理。”大多是这些问题让人忍不下这口气。
“气”由何而来?由“贪、嗔、痴”而来。多数人都有贪、嗔、痴三毒之念,这就是凡夫。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确是离不开这三毒,这就是人的心病。
有了贪、嗔、痴,会使家庭中的每一分子不能相互忍让,社会也是因为人有“嗔”念而互相计较斗争。本来人生应该是很美好的,就是因为人人有贪、嗔、痴等三项心理病态,所以稍被人家占了点便宜就忍不下来。
佛陀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在群体中能忍下别人所不能忍的侮辱和攻击,做到人家所做不到的艰难之事,所以他能成佛。
忍饥耐饿以德化怨
当年,佛的僧团中有一位提婆达多比丘是佛的堂弟。他存有野心,想要统领僧团,因此和阿阇世王勾结,二人互通计谋。阿阇世王想早日取得王位,因此不惜用残忍的手段把父王囚禁起来,禁供水谷,要让父王活活饿死;提婆达多也用种种的方法要杀害佛陀。
有一天,提婆达多和阿阇世王共议一计,且传令下去,命令全城的人一律不准供养佛僧,若有违犯,必遭重罚。因此全王舍城内无一人敢供养佛陀及僧众。
佛的弟子虽只是日中一食,但每天也不可缺少这一餐饭。时日一久,僧团己快无法维持生活。佛就叫目键连、舍利弗、迎叶尊者等诸大弟子分别带着僧众分散到各个地方去,唯独佛和阿难及五百位僧众留在城内,他们忍饥耐饿,佛陀想以这忍辱、毫无抵抗的忍德来感化阿阎世王。
慈悲心调服狂象
提婆达多得知佛的大弟子们都已带着僧众离开佛陀而分散各地后,又向阿阇世王说:“佛的大弟子和很多僧众都已离去,现在城里只留下佛和阿难以及五百僧众,我们可以趁着人少的机会来消灭佛及僧众。”
第二天提婆达多教国王请佛陀入宫接受供养,而他自己却用酒灌醉五百只大象,打算等佛来到半途时,把醉象放出使其狂奔,企图利用醉象去践踏佛陀及僧众。象不但力气很大,被灌醉后更会发狂而到处攻击人畜,极为危险。他们决定了计谋之后,阿阇世王第二天真的就依计行事,请佛来供养。
佛陀虽明知他们的计谋,但仍然很欢喜地接受。于是和阿难率领五百僧众向王宫前进,到了半路,一群疯狂的大象冲出来,所有的民众都惊慌走避,唯有佛、阿难和僧众都安然不动。醉象己冲到近前,佛陀却仍然安立不动。
奇怪,这群原本疯狂怒奔、惊天动地呼啸而来的大象,到了佛陀及僧众跟前时竞然都安静下来,而且每一只大象都如五体投地般地跪下,温顺驯服。佛陀安样地露出笑容,摸一摸大象,然后穿过象群走入王宫。
阿阇世王看到这幕景象心里很吃惊。他发觉佛陀不只具有调服人群的威德,即使是狂醉的象群他都能驯服。所以,他内心起了敬畏之意,于是恭敬地供养佛陀。佛陀对这件人为的“意外”不但不怨、不怒,接受供养后还真诚地祝福阿问世王。
这即是佛陀的忍德。
我们普通的人受到他人一点点的欺侮,就要力争到底,而佛陀却是“被辱不嗔”,虽然受人侮辱、侵扰,甚至于到了让人断绝粮食、以醉象来加害的地步,佛都能毫不动气;不把侮辱放在心上,由此可知佛陀的心境已净如明镜,不起嗔恨等心念,心中常存着无量的爱心。
爱、慈悲、宽谅可以取代嗔恨之心,一个人若有爱心、慈悲宽容的心,怎会产生嗔怒?我们若能消除嗔怒,又怎会有人我是非呢?
可能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在室内坐着,外面的雨声滴滴答答,虽然没有冷风吹进来,但听到雨声就增加了几分寒意,这是心里的感觉。佛陀一再地告诉我们“一切唯心造”,你是快乐或是痛苦,都是从心而起的感受,不管是你对待人,或别人对待你,一切的动作感受都是从心而起。不但人是这样,其实世间一切众生都是如此。
我们必须了解一切人我、事物接触时,心里的感受、心念是如何生起来?而欢喜、嗔恨又要如何去压制、转化?培养快乐的心境,压制、转化嗔怒之心念,这就是我们修行要下功夫的地方。
佛陀在“二十难”中,说“被辱不嗔难”,就是指一个人在遭受侮辱时,一点都不会发脾气,这个人才是真正的难得;人家若瞧不起我,而我能一点都不在意,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但是,世间能找到几位这样的人物?
多数的入都会钻牛角尖,本来人家对你并没有不敬之念,也没有对不起你的地方,如果你自己内心一直要往坏的方面去猜疑,那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孔子曾说,人如果有忍辱的功夫,天下就无事可争斗。世间的圣人都这么说了,更何况是出世间的圣人----佛陀,他也教我们要学习“忍辱”。
摘自《老禅师的话》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