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禅定禅修>>正文内容

种子现行时要识别它观察它改变它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4日
来源:《邢台佛教》2003年第1期(原文题目:精神生活的富足来自独处)   作者:一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深入地观察过去,了解它们的性质,并且改变它们,这就是改变过去。过去是非常真实的。它们就是我们内心的习气……。习气永远与我们在一起,但是它们却潜藏在意识的底层。我们虽称它们为“幽灵”,但是它们却以非常真切的方式出现于现在。根据唯识宗的说法:“anusaya”就是潜在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修习禅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种子现行时识别它,观察它,并且改变它。


  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如我们被贪、嗔、痴所左右,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我们将无法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流。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贫乏。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空虚、疲劳和无聊,感觉不到真正自我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我们试图跟其他人接触,我们的努力也会徒然。我们愈努力,我们愈失落。当这种情况发生了,我们应当停止试图跟我们的身外之物进行交流,而应当反求诸己,与自己进行交流,过着“独处”的生活。我们应当关上通向社会之门,回到我们自身。练习在觉照中呼吸,深入观察我们身内身外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接受我们观察到的一切现象,向它们问好,向它们微笑。我们最好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专心致志地行禅或坐禅。洗衣服、拖地板、沏茶、清洗澡堂等等。假如我们这样去做,我们将会恢复我们丰富的精神生活。

  佛陀是人,他过着觉悟的生活,时刻安住在当下,轻松自在,安稳不动。他的内心永远是充实的——自在、快乐、富有智慧和慈悲。无论是坐在灵鹫山的危岩上,还是在迦兰陀竹林的绿荫中,或者是在祗树给孤独园他的茅草棚中,佛陀总是佛陀,安详、自足、默然少语,每个人都会明白,他的存在给僧团带来了巨大的和谐。他是僧团的栋梁。对于比丘、比丘尼们来说,只要知道佛陀就在附近,这对僧团来说就已经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佛陀的很多弟子,其中包括数百名长老,谁要是看到了他们,都会在内心生起相类似的信任。拘萨罗目的波斯匿王曾经告诉佛陀,诸比丘、比丘尼在佛陀的指导下修行,这种沉着、安详、快乐的生活方式大大地增强了他对佛陀的信仰。

  假如我们安住于正念,我们就不再贫穷。因为修习安住当下使我们充满了喜悦、安详、智慧和慈悲。甚至,当我们遇到了精神贫困者,我们还能够深入地观察他,并发现他们的内心隐秘,从而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他们。

  当我们看一部糟糕的电影或小说时,假如我们自己的心灵很贫乏,觉照力很弱,那么这部电影和小说可能会扰乱我们的身心,使我们变得愈加贫乏。相反,假如我们的觉照力很强,我们将会发现隐藏在这部电影或小说中深层次的东西。我们或许能够看透这部电影的导演或这部小说的作者的内心世界。用文学批评家或电影批评家的眼光,我们就能够看出很多人看不到的东西,即便是一部糟糕的电影或书,都可以教会我们这一点,因此我们并不因为读那种糟糕小说或看那种糟糕电影而变得精神枯竭。只要我们对当下每一个细节保持完整的觉照,我们就能从中获益。这就是胜妙独处的方法。烦恼习气《胜妙独处偈》的开头一句是“慎莫念过去”。“念过去”的意思是为已经发生和消失的事物而懊丧。过去美好的事物消失了,现在已无从追寻,我们为此而懊丧。佛陀对这一句偈子是这样解释的:“有人作如是思惟,过去色如何、过去受如何、过去想如何、过去行如何、过去识如何,若思惟是事,心生执著,不肯放舍,是谓念过去。”佛陀教导我们,不应当追念过去,因为过去已不复存在。若迷失于对过去的思忆当中,我们就失去了现在。生命只存在于当下。失去了当下就是失去了生命,佛陀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必须告别过去,以便我们可以回归当下。回归当下就是同生命相接触。

  在我们的意识中,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我们追忆过去、生活在过去的意像当中呢?这种力量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烦恼习气结使,即由行心所构成的,它们产生于我们内心。并且将我们障缚住。我们所见、所闻、所嗅、所味、所触、所意都会增长我们的习气,诸如贪爱、烦躁、愤怒、散乱、恐惧、多疑等等。习气植根于我们每个人意识的深处。

  习气会影响到我们的意识和日常行为,它们促使我们思惟、言谈,甚至做一些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事情。由于它们是以这种方式来驱使我们,所以它们又被称作“结使”,因为它们以种种方式把我们束缚起来。

  人的习气通常提到的有九种:贪爱、嗔恨、骄慢、愚痴、见取见、执著、疑心、嫉妒和自私。其中最基本的习气就是无明。即丧失了觉照,其它所有的习气都是由此而来。尽管有九种习气,由于贪爱总是被列于首位,所以,常常用它来代表所有习气。在《摩诃迦旃延跋地罗帝偈经》中,迦旃延比丘解释道:“我的朋友们,何谓住于过去?有人这样思惟:过去我的眼睛如彼,我的眼睛所触之色如彼,这样一想,他就被贪爱所束缚,有了贪爱就有了渴求。这渴求之感受就使他执著于过去。”

  迦旃延的解释可能会使我们这样认为:使人执著于过去的唯一习气就是贪爱。但是,迦旃延所指的贪爱实际上代表了所有的习气——嗔恨、疑心、嫉妒等等。所有这些都束缚着我们,使我们执著于过去。

  有时我们只要一听到某人的名字(他过去冤枉了我们),我们的习气马上就会自动地把我们拖回过去,并由此又重新体验过去那种痛苦烦恼,过去是一个储藏室,既有痛苦的记忆,也有幸福的回忆。执著于过去就是对现在的麻木无知。当然要放下过去、回归当下是不容易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挡住我们内心的习气力量。我们必须学会改变自己的习气,这样我们才能够自如地专注于当下。

  现在也是由过去构成的现在包含着过去。当我们领悟了习气是怎样在我们的内心引起种种冲突,我们就会明白过去是如何入于当下的,因而我们也就不会再被过去所淹没,佛陀说“慎莫念过去”,他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不要被过去所淹没,而不是说我们应当停止反观过去以便更深刻地了解过去。当我们回顾过去并对它进行深入观察的时候,假如我们能够牢牢地安住当下,那我们就不会被过去所控制,构成现在的那些过去的材料,当它们被从现在的角度进行反观的时候,会变得更加清晰,我们可以向它们学习,假如我们对过去的材料进行深入地观察的话,我们对它们就会有一种新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

  假如我们知道过去亦存在于现在,那我们就会明白,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现在而改变过去。过去随着我们进入现在,它也就属于现在了。深入地观察过去,了解它们的性质,并且改变它们,这就是改变过去。过去是非常真实的。它们就是我们内心的习气,有时它们很平静。而有的时候,它们会突然醒来,剧烈地活动起来。佛教中有一个梵文词叫做“anusaya”。“Anu”的意思是“一起”,“saya”的意思是“躺下”、“潜藏”。我们可以把“anusaya”译成“潜在的趋势”,习气永远与我们在一起,但是它们却潜藏在意识的底层。我们虽称它们为“幽灵”,但是它们却以非常真切的方式出现于现在。根据唯识宗的说法:“anusaya”就是潜在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修习禅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种子现行时识别它,观察它,并且改变它。

(《邢台佛教》2003年第1期,原文题目:精神生活的富足来自独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