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儒道诸家>>正文内容

孟子: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型与路标

       

发布时间:2007年12月01日
来源:转载   作者:黄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司马迁写《史记》,把孔子放在跟王侯并列的世家,单门独户弄了9000字,又另给孔子门徒单弄了6000多。轮到写孟子,老迁把他和驺衍,淳于髡,慎到,驺奭,荀子,墨子等一干名人,胡乱堆在一块,总共给了2000字。给孟子的,只有区区的200字,据说,还错了好几处。此外,孟子生平行迹,资料几无。只刘向《列女传》和《韩诗外传》有一鳞半爪,那是写孟子他妈妈的。

  但我觉得,孟子,是中国第一位具有现代精神气质的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型。后世众多形形色色疑似孟子者,都是孟子身上的毫毛变的,手臂,腮帮子,或别的什么部位的毫毛变的。

  孟子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第一块碑石和路标。

  这块碑石和路标上写着:为民请命,仗义执言;自经界始,尚志为事;对权势者投以轻蔑的一瞥;能言利齿,所向披靡。

  孟子以语言为干戚,向王侯卿贵们发起了逼近底线的冲击。

  孟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不杀人就干不成事的时代;是一个抢地、抢人、抢钱的时代。孟子生前,战国几次著名的重大战役已经发生;孟子死后不足30年,战国最暴烈的一道闪电,也是战国的标志性事件——长平坑卒四十万的惨剧,上演了。所以,《孟子》书中,一遍又一遍地看到以下字句,就一点也不奇怪:“今天夫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孟子 梁惠王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 离娄上》)后来,孟子终于强忍不住地脱口骂出“不仁哉,梁惠王也!”——这梁惠王真他妈不是个东西!——为什么呢?因为他“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为了弄块地皮,不但牺牲无辜的百姓,甚至连自己的骨肉,也豁出去不顾了!(《孟子 尽心下》)

  据梁涛先生《孟子行年考》考证,下面这件事,发生在孟子生平第一次出山,初试锋刃。那年,孟子40岁。

  孟子的祖国邹国,和相邻的鲁国,发生边境纠纷。邹国在纠纷中死30多个公务人员;邹国的老百姓,抱臂冷眼,看着自己的顶头上司,或是什么父母官,被外人活活打死,就是一动不动,坐山观虎斗。邹穆公一边向孟子吐苦水,一边讨教,该拿这些可恶的无动于衷、见义不勇为的刁民怎么办?把他们全杀了吧,人数实在太多,杀也不容易杀完;不杀吧,那以后人人都这么效仿,那还了得?“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孟子怎么回答的?——报应!“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孟子 梁惠王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饿死、冻死路边,有口气的流浪各地乞讨为生,你们却富得流油,钱多得没处花;那些公务人员,有谁想到过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老百姓?你们当过回事吗?曾先生说过,当心!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现在,可不是老百姓来“还”来了;你还想怪他们?

  ——三千年人世间第一等痛快语。

  孟子对曾抱以很大幻想的齐宣王,有过一段苦口婆心的长篇游说,其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 梁惠王上》)老百姓没有稳定的收入,心里就不踏实;心里不踏实,就很可能铤而走险;等老百姓犯了事,你们动用国家机器来处罚,这就是罔民。罔,朱熹《孟子集注》解释为:犹罗网,欺其不见而取之也。——也就是老百姓在走投无路中犯事,然后,又在不明就里中给收拾了。

  有人看到孟子对梁惠王说,何必曰利,就以为孟子只讲大道理,不讲钱。其实,孟子不但讲利,而且讲起来头头是道,一套一套的,深谙“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尽心下》)的道理。孟子的意思,是让那些最高官僚们,成天少惦记着些银两,多想点怎么能给老百姓办点人事。至于对平头百姓,孟子倒是时常不忘,他们口袋里,是否还剩了一块两毛五。

  自经界始,这是孟子劝滕文公搞“井田制”用的词;那事后来没搞成,于是我把它搬到这来,以此说明孟子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概念的初始建设。

  知识分子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这里说的是狭义,也就是爱德华·W·萨义德所界定,或者说,所期许的知识分子。这种知识分子,在中国,是比大熊猫更为珍罕的生物。

  秦-汉以后,两千年中华文明史,我们能见到的,是一种所谓士子,或士大夫的东西。这种东西原本是体制内的产存物。《孔子打劫》写到过它的生成与衍变,也就是官与士(儒)的关系。当早先所谓的士,从体制框架的子宫内壁上脱落,孤悬在外,中国最古老知识分子的萌芽,也就开始了。

  这种萌芽,极其缓慢,极富中国特色。孟子以前(现今依然),最大特色,就是要重新挤回到体制子宫中去,孔子是其突出代表。老庄们则做了旁观者,并最终选择了放弃。至于另一些,比如稷下学宫那些“不治而议”,他们的言行,缺乏足够的历史代表性,简单说,就是我们不清楚他们干过些什么。

  只有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一步步后撤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1,知识分子身份的自觉。

  中国文学史上,有所谓文的自觉、人的自觉。孟子,无意中,触及到知识分子的自觉。《孟子 万章上》,借口伊尹,说了这么一段话:“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知识分子为民众的先觉先导,即使在今天,也并非大言不惭的夸口;孟子时代,就更是知识分子天职意识的珍贵闪现。

  2,社会分工,自有知识分子一袭领地。

  《孟子 滕文公上》,有一篇孟子谈社会分工的对话。这是孟子平生各场战役,最为酣畅淋漓,大获全胜的一场。这场战斗虽未直接涉及知识分子话题,但大门一经确立,打开,知识分子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一揽其中。《滕文公下》,彭更提出:“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孟子便将他所售仁义,跟梓、匠、轮、舆等手艺并列,意为,别说吃你一碗白米饭,就是受让天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话说大了些)。《尽心上》,王子垫问:“士何事?”,孟子爽快地回答:“士尚志”——知识分子,就是专门研究大道理,解决怎么做人的问题。

  3,身份自由,不可被收买。

  孟子《公孙丑下》中有句:“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听上去有点自鸣得意的狡黠,但要做一名知识分子,失去自己的立场,——政治的,经济的,思维规律的,——言为心声,恐怕就勉为其难。同篇又言,“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不能被收买。因为吃人嘴短,收人手短;话一说出来,也就短了。

  孟子作为一介文士,对待权贵们的态度,以及那锋利如鲨的铁齿铜牙,前文已有所述,在此略缀补一二。《孟子 公孙丑下》:那天孟子本来打算去见齐王,谁知装模作样的齐王,打发个马仔来跟孟子说,啊呀,我病了,本来要来看你的,只好麻烦你来看我了。孟子生平最恼恨这种虚伪拙劣的表演,妈的,你屌,我更屌!你能病,我就不能病?我也病了,不去了!在宋国,孟子劝宋王少收点税,能不收的就别收了。宋王回应道,今年还做不到,由明年开始,好么?孟子气得吹胡子瞪眼,立即打了著名的偷鸡贼的比喻,说,知道错了就赶紧改,还等来年?

  如果没有这两点,没有时不时让“王勃然变乎色”的两招,没有“我知言”的得意和自信,以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绝,孟子离萨义德知识分子的定义,就还差上一截。有了这些,孟子,怎么看,都应该算是非常Good 地达标了。

  说起孟子的桀傲不训,睥睨天下,下面这段话,算得上旗帜性的宣言。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下》)

  跟那些大人物说话,别把他们太当回事,搞得自己像个缩头乌龟样。他有豪华别墅怎么啦,他美女如云怎么啦,他有洋酒、房车怎么样?他到处吃喝玩乐又怎么样?——大爷我不尿他!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一畏,是畏大人;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论语·季氏》)孟子说大人则藐之,何止是狎,简直就差一口浓痰迎面唾出!

  (摘自黄坚《思想门——先秦诸子解读》 2007年8月 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