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化生活>> 改善命运>>正文内容

善种论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30日
来源:摘自《般若起用论》   作者:释圣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福报既是人间生活的目标,就不能不对生起福报的原因作一番探索。那么,福报是依什么而生起的呢?

不同的人会说出不同的答案。有人说:是运气;有人说:是天才加上勤奋;有人说:是有慑伏众人的威力,等等。而相应于般若者不如是说。如果不作究竟意义上的界定,毋宁说福报来自于善,善才是福报的种子,而以上种种只是促使种子发芽的外部条件。

相应于般若者,他能得到这样一种能力,即从一事一物中见一切事一切物。从某一根因果链条上,一事物能逐步转化显现为某事物,从另一根链条上又能显现为另一事物。因此,他能顺逆观察出生起某事物的种种纵向上的根本原因和横向上的辅助原因。另外,这种因果观察对他来说是因果一时并现的。换句话说,这些因果链条在时空中被浓缩为一点,并不需要用逻辑思维去苦苦推索,这可称之为一种极高超的“看相”能力。当然,这只是在与般若有一定程度相应时所表现的能力,当圆满住证于般若后,这么描述就又太低级了。

这样一来,当他定心于福乐法时,就能直观地观察到:善——善心、善业、善法、善性是一切福乐的种子,机遇、才干、勤奋等种种善缘是培育种子的雨露阳光,而坚实的自我——阿赖耶识或识蕴是含藏种子的肥沃土壤。另外,善缘本身也即是善果,来源于更久远前的善种。而阿赖耶识只属于凡夫有情,当人消灭了虚妄的自我而住证于法身时,则不再有祸福善恶的报应。当然,他的化身还是要受形式上的因果束缚的。

当人对周围的人、事、物给予一个善性作用后,立即就能反受到一个善性的反作用,就如同猛拍一下桌子,手掌立即也被桌子反拍一下那样。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类相同。

如果给予的善性作用是浅显的,施者内心渴望由此得到回报;或者,此善性作用立即为受者或旁人所知;或者此善性作用令受者立即得益,那么反受到的善性力也就最浅显,或立即得到报酬,或立即得到心灵的感激,等等,这在通常称为“阳德”。如果给予的善性作用是隐晦的,施者不望报,受者不觉知,或受者久后得益,那么反受到的善性力也最隐蔽,深藏于无形无象的识蕴中,也许需很长很长时间才能发芽显现出来,这在民间称为“阴德”。

可你不要因此认为阳德胜于阴德,你还应了解另一番内中秘义。当你的施予具足受报后,这一次因果反复就算告一段落,就像你卖东西收了钱,买卖完成后双方就没关系了。而如果施与后尚未受报,则这一番因果将继续存在下去,直到具足受报为止。而在这一潜隐等待的过程之中,又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呢?

你也许经常看到,当扔一块小石子到水里后,一圈圈的波纹就向外扩散。你在行善时就像那粒处于中心的石子,最内一圈波纹就是你对外界的最初善性作用,这种作用通过外界人、事、物为媒,又对更外界的人、事、物产生更广泛的善性影响,如此层层扩展,乃至趋于整个宇宙。而每一环向外的作用,都会立即产生一个向内的反作用,一圈圈地最后收缩汇拢于中心,依次作用于你之上。因此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结果:很少的施与却在广大的时空中得到很多的回报——这就是阴德的特性。

如果你觉得这有点玄的话,不妨继续用买卖的例子来理解。试想想,在你卖货时,如果碰上对方急需购物使用却又一时拿不出钱,而你急人所难,大发善心赊给他或干脆送给他,那么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他都会做你的稳定顾客,也会宣传介绍众多的顾客光临,你所得的回报又岂是当初一物可比呢?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比喻而已,在《中阿含经》中佛及弟子们常说:“智者以譬喻而得解义”。应知事事物物都是相互含摄,相互“全息”的,从一事物中即可看出三千大千世界。也正因此,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比喻的现象无所不在,从古及今广为使用。倒是到了近代,由于逻辑思维的发展,抑制了人类从比喻中去直觉世界的能力,“比喻”之法才退居认识领域之二线了。

读者朋友,读到这里后,不要因此而处处去追求积阴德。因为,如果你是因上面论述的种种理由而去这么做,说明你仍然只是在积阳德,你认为那样才会得到更多更大的福报,你说是吗?所以,
请去无私地关心人类,关心世界吧!只因为别人需要帮助而去帮助,只因世界需要关心才去关心,不再为半点别的什么。请将这一信念送入你心灵的最深处吧!如果人人都能去关心、爱怜、保护别的人、别的众生,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那不就是人间天堂和佛国净土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力智论
下一篇:凡圣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