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菩提道次第>>正文内容

《三主要道论》讲记(上)——出离心

       

宗喀巴大师 造颂 索达吉堪布 翻译 慈诚罗珠堪布 讲解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11日
来源:《慧灯之光》(四)   作者:宗喀巴大师 造颂 索达吉堪布 翻译 慈诚罗珠堪布 讲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顶礼诸至尊上师!

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

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证悟佛密意。

一旦无有轮翻时,现见无欺之缘起,

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

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札巴(宗喀巴)对侄儿阿旺札巴之教言。

一、总述

现在开始讲解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为什么要讲解《三主要道》呢?因为,对于一名向往解脱的修行人来说,最主要的必经之路,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更重要的途径,所以宗喀巴大师称之为“三主要道”。

我们都知道,在数以百函的《大藏经》当中,包含了佛陀亲口所说的教言——《甘珠尔》,以及佛菩萨化身的诸位大德所著论典——《丹珠尔》。其中最重要的精华,包括在这三个主要道当中。宗喀巴大师从难以计数的经论当中,归纳出三个最主要的次第。这三个次第,又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当中的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所有教派的必修课。

因此,讲述《三主要道》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汉地很多居士都想修行,却不知道从何入手。有些人虽然懂得一些佛教理论,但具体的修法却不太清楚,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次所讲的《三主要道》,主要就是介绍修行次第。在了解修行次第之后,还应该知道具体的修法,所以,在讲完本论以后,我们会介绍一些具体的修法。之后,我们的修行就不会再盲目而无有计划。

三主要道的具体修法是什么呢?其中出离心的修法,是外加行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则是内加行的修法之一。换言之,出离心与菩提心的修法,就是内外两个加行;至于证悟空性的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禅宗有“明心见性”的方法;在藏传佛教当中,又有《时轮金刚》等密宗续部所讲的气脉明点等生圆次第的修法,这些修法是比较快速的证悟空性的修法;而宁玛巴所强调的,则是大圆满的修法,大圆满修法是直接、极快证悟空性的修法……不管修法怎样变化,却殊途同归,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证悟空性。

藏传佛教所说的“加行”或“前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预备的修法。因为,虽然我们最后所需要的是证悟空性的智慧,但如果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的铺垫,就无法证悟空性。在末法时代,众生的业障都很深重,修行人的信心也很薄弱,精进程度与佛陀住世时期相比也有很大的退步,故而必须要有加行的基础。在具备加行基础的前提下,才有机会证悟空性。

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因果不虚四个外加行如果能够修好,就可以培养起正确的出离心;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培植菩提心。

首先,为了使菩提心增上,就要修持皈依的修法;其次,如果罪业深重,就无法生起菩提心,为了顺利地生起菩提心,就要遣除罪业。遣除罪业最好的修法,就是金刚萨埵的修法,所以要观修金刚萨埵的修法;再次,要生起菩提心,就需要相应的资粮,如果不积累资粮,菩提心也修不起来。供修曼茶罗的修法,是最殊胜的积累资粮的方法,为了更圆满地修好菩提心,就要修持供曼茶罗的修法。由此可见,皈依、金刚萨埵以及供曼茶罗等等一系列的修法,都是以生起菩提心为基点来进行修持的。

当这些修法修好以后,就修好了三主要道的第二道——菩提心;在菩提心修好以后,接下来就是空性的修法。

证悟空性的修法有很多种,既可以选择禅宗的修法,也可以选择密宗的修法;在密宗修法当中,还可以选择时轮金刚的修法,大圆满的修法等等,无论选择哪一种修法,最终都可以证悟空性。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不但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修行人必须要修,而且修法也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按照固定的方法去修。

只有在证悟空性之后,才能够解决最后的问题。所谓最后的问题,既不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也不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就是要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不但自己获得解脱,而且要回头去度化更多的众生,让更多的人了脱生死、获得解脱。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

很多人都看过《六祖坛经》以及禅宗祖师的语录,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禅宗没有提到加行的修法呢?因为,虽然禅宗是非常殊胜的一种解脱法门,但禅宗也像密宗一样,只适合于根基十分成熟的人,如果根基不是十分成熟,即使修持禅宗的修法,也不一定能开悟。因为禅宗里面所讲的,都是后期的证悟方法,而且是很简单的证悟方法。像六祖惠能大师那样的人,都是根基非常成熟的上根,不需要加行的修法,上师一传诀窍,就立即可以顿悟,但我们能那样顿悟吗?很难,因为我们的根基不一样。

因此,就像针对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一样,不一样的根基也需要不一样的法门,所以就要传授并修持加行的修法。

虽然在《普贤上师言教》与《慧灯之光》当中,讲过外加行的修法,但藏传佛教非常讲究传承,仅仅依靠自己看书来摸索着进行修持,是修不好的。为什么呢?首先,是在修持之前需要学习;其次更重要的,则是因为传承。

传承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法脉。经由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等传承祖师一代代地传下来的,像河流般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过的清净法脉。在这些法脉当中,包含着我们肉眼看不见,但在修行过程中却可以体会到的来自上师们的无形加持,这对我们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修持密法之前,最好能求得一个清净的传承。

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或机会得到传承,通过看书也可以先了解一些内容,然后打坐进行自我锻炼,但这还算不上是修法。不过,只要能这样坚持,以后一旦能听到真正的传法,就会感到受益匪浅,因此,作为真正的修法,是闻思修三者皆不可分离的。闻,就是听闻佛法,学习佛法的理论;思,就是在听闻之后,不能把所学的理论当成耳边风,什么也不管了,还要对其进行思维;修,就是具体的修行。

为什么要进行修行呢?因为,佛教理论的真实内涵,特别是其中的空性境界,是我们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语言,是由我们的祖先发明的,而我们的祖先都是凡夫俗子,他们的境界始终无法超越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观的范畴,只能了解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而佛的境界却是我们从未见到、从未听到的东西,因而是我们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

既然语言无法表达,那还讲什么空性呢?就像过河需要乘坐渡船,一旦抵达彼岸,就可以放弃渡船一样,通过语言,就可以使我们了解修行的程序,修行的方法,修行的结果,修行的用处等理论上的概念,这样就便于我们更好地修行,但具体的修法,却只有依靠我们自己。

禅宗有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的“冷暖”,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只有亲身体会过水的冷暖的人,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内涵。证悟空性也是一样,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修行,才能亲自去感悟、去领会。

至于修行的最终目的,以前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过,并不是什么很深奥的东西,但为什么还要苦口婆心地讲呢?因为,很多没有经过佛法教育的人,特别是汉地居士,虽然信佛、想修行,但由于不了解真正的佛教理论,因而在修行过程中却失去了学佛的真实意义。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为了使我们这一辈子能过得好一点——挣更多的钱、工作顺利等等,因为即使这一辈子过得再好——生活优裕、环境舒适,但也只是解决了临时的问题。佛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每一个众生都必须面对的、最根本性的问题——生老病死。

大家都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在迈向衰老、迈向死亡。总有一天,我们会面临死亡。虽然人人都不愿意老、都不愿意死,却不得不日渐苍老,最终只有死路一条。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其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关于这种力量,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将其解释为上帝或者其他神灵的安排,但佛教却并不这么认为。佛教认为,这就是缘起、业力、因果的作用。因为有了生老病死的因,就必须要产生与其相应的果,这是自然的规律,任何人都不可抗衡、无法回避。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这就需要证悟空性的智慧,仅仅烧烧香、磕磕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证悟之后,由于小乘行人认为轮回很苦,所以就结束了自己的生死,再也不重返轮回,而停留在超越轮回的境界当中。这种境界,就像睡觉一样。我们也知道,有的人可以每天睡十几个小时,在很长的睡眠过程中,也能一直不吃不喝。因为睡眠也是一种境界,如果保持在这种境界当中,就可以不吃不喝。当然,小乘阿罗汉的证悟境界要比这个高的多——更完整、更圆满,在这种境界当中,既没有痛苦,也没有生死轮回,但他们也不会度化众生,而始终停留在这种境界当中,这就是小乘的解脱。

大乘菩萨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在解决了生老病死之后,却并不以此为满足,首先想到的,就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要度化众生,也要证悟空性。如果自己都没有智慧,未获解脱,都是自身难保的凡夫,又怎么去度化众生呢?所以,首先我们就需要修行,需要证悟空性。

在了解到这些最终目标之后,像我们这些刚刚开始步入大乘道的修行人,一切的所作所为,都应当以此为目标,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目标。

现在有些人虽然也信佛,但他们学佛的目的,只是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生活美满;层次高一点的,就是为了下一世不受苦,不堕地狱等三恶道,能再次投生于人天道,安享各种人天的福报。这些学佛的目的,根本不能叫做学佛,因为这些发心与修法,是与外道共有的。除了佛教以外,通过其他宗教、其他法门,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因此,作为佛教徒,首先就应当端正学佛动机,明确学佛目的。

上述修行目标,并不是像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我们能精进修行,就肯定能达到,这是无数先例已经证实过的事实。释迦牟尼佛是第一个成佛的例子,在其之后,印度、汉地、藏地的众多高僧大德不仅自己消除了烦恼痛苦,脱离了生死轮回,同时还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他们都是从凡夫地开始,经过精勤修道,从而获得成就的。

米拉日巴尊者就是最好的例证。大家都知道米拉日巴尊者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一次,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曾以赞叹的口吻对他说:“您一定是观世音菩萨或者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所以才会取得如此的成就。”岂知米拉日巴尊者却严肃地回答说:“你这样说虽然是想表达对我的恭敬,是对我个人的赞叹,但却是对正法的极大诽谤,因为你们不相信佛法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它能够令一个平凡之人最终成就佛果。”

由此可见,米拉日巴尊者的确是从一名业障深重的凡夫起修,经过黾勉不断的努力,最终成为藏传佛教当中成就卓著之一代宗师的。不仅仅是米拉日巴尊者,包括所有的高僧大德,甚至释迦牟尼佛都是如此。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初发心时,尚是身处地狱饱受苦痛折磨的众生,他就是在被铁轮旋头的悲惨境遇下,第一次发出了拯救其他众生的菩提心。释迦牟尼佛发愿所度的众生,不是阿弥陀佛发愿所度的净土众生,而是像我们这样的,末法时期刚强难化的娑婆世界众生,这与他当初发愿的恶劣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如今,释迦牟尼佛将自己的见闻告知了我们——他如何从艰难困苦的地狱,走向涅槃寂静之光明——只要我们能遵循佛陀的教诲,仿效佛陀的行为,就一定能获得与佛陀同等的成就。

大家也知道,很多前辈在修行之初的表面显现,比我们现在的业障还显得更为深重,既然成千上万的先辈能够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做到。我们应当有这样的信心和勇气。

无论作什么事情,信心和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信心和勇气,最终将一无所成,学佛修行也是一样。从高僧大德的事迹当中,我们已经找到了必要的信心和勇气,接下来就是模仿效法他们的阶段了。

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千万不能为了个人的解脱,甚至为了今生的安乐去修行,因为,虽然这一生我们获得了学佛、走解脱道的机会,但下一世究竟我们能处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之下,抑或能获得什么样的身体,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倘若今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想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妄想在下一世取得修行的机遇,那是难上加难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为将来作准备。

人不是纯粹的机器或者物质,而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体,因而,我们不能只考虑物质层面的,满足肉体的财色名食睡的需求,而不去考虑精神的提升与进化。如果为了肉体的欲望而错过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那就是大错特错,这是十分可惜、十分不划算的。因此,我们不能虚度人生,而应当以智慧来作出理性的选择——发誓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修行。只有在慈悲与智慧的滋润下,我们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假如没有智慧与慈悲,只是为了自己的饱暖,为了自己的安逸舒适而生活,佛经当中也讲过,这样的人与畜生是没有差别的,因为动物也能想办法满足自己的温饱。有些动物在适应恶劣环境,在艰苦中求生存,在抚育后代的能力与天赋方面,甚至连我们人类也自愧不如。因此,我们不能像畜生一样毫无生存目标地白白度日。

有些人认为,人怎么可能跟动物一样呢?人类是有思想、有智慧的高等动物,是操纵整个世界的主宰。其实,如果从动物的角度来看,却并非如此。动物们并不认为人类的生活有多么高级、多么上等,只要有草吃、有水喝,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他们丝毫也不羡慕人类的生活,不像人类一般有永无止境的欲望,有不可抑制的需求。由此可见,一心追求温饱的人与动物的生存意义就是完全等同的。佛经当中甚至认为,从因果的角度而言,由于很多动物以草食为生,不会像人类一般造作很多杀业,因而比人类活得还稍胜一筹。而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往往会造作数之不尽的杀业,因而在结束今生前往后世之际,其所承载的业力比这些动物要沉重成千上万倍。

一言以概之,最有意义的人生,可以归纳为两个字——智悲。

除了人类以外,包括天人在内的其他五道众生,都无法过上有智有悲的生活。只有在智悲双全的基础上进行修行,才能使我们获得解脱,这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有些有钱人认为:我有精美华贵的别墅,有价值不菲的汽车,还有一辈子享之不尽的银行存款,这样的生活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我为什么还不满足,还要去学什么佛、去追求什么解脱呢?大可不必!但不知这些人想过没有,你们是否已经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你们能保证自己不衰老、不死亡吗?你们愿意在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束手无策吗?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既然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迎接生老病死的挑战,去推翻生老病死的压迫;既然我们害怕生老病死的威胁,又为什么不去努力、不去思考呢?如果生老病死并不可怕,我们可以置之不顾;如果生老病死无法摧灭,我们也没有必要作出无谓的付出。既然已经知道生老病死的厉害,又掌握了解决生老病死的武器,获得了超越生老病死的良方,我们就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刻苦修行,力图断除生老病死之根。

世间很多人为了避免年老之际因儿女不孝、体力不支而生活无着,便去买大量的保险,留很多的财物以防不测。既然为了衰老都要作出如此的准备,为了来世又怎么能不作准备呢?这是没有道理的!

也许有人会说,来世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必为之打算。但是,我们又怎能否定来世的存在呢?稍有智慧的人都应当明白,我们不能仅凭看不到来世就否认它的存在,因为从古至今,不但没有一个人能证明来世不存在,而且我们还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实来世的客观存在。因此,我们不能在迷茫当中度过这一生,而应当作出理性的选择。

什么是理性的选择呢?本论认为,我们应当作出的理性选择,就是修持三主要道。仅仅懂得理论还不够,还要切实地进行修持。

而世间人却不会这么认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大家都会绞尽脑汁地去挣钱,以为只要有了钱,就什么问题都不在话下了,但事实并非如此。金钱只能满足物质层面的一些欲望,却不能排除精神上的空虚、恐惧、忧郁与孤独。假设一个人只是生活优裕,算不算获得幸福了呢?不算!因为他的精神是空虚的。反之,有的人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他的精神却是充实的,因为他的精神有了寄托。这种寄托,不是随便找一个就可以的,而应当是准确可靠的,是能够引领我们在轮回的樊笼当中寻求到一条出路的依托。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在享受舒适生活的同时,却得不到精神上的安慰。在中国,每年有二十万人自杀,这些人不是因为饥寒交迫、缺衣少穿,而是因为精神缺乏寄托所导致的孤独症、忧郁症。但我们知道,通过自杀的愚昧手段,根本不能使这些问题一了百了,而只能使下一辈子更糟糕。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则无论在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当中,也不会软弱无能地选择自杀。综上所述,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发达,精神生活也要随之而提升,并与之相匹配,倘若二者之间失去了平衡,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务必要寻求解脱。

但是,如果所谓的解脱之路并没有把握,无论怎样修持也不会有丝毫感受,看不到一点修行效果,谁也无法证明其结果,这种玄之又玄的神秘方式又有谁会相信呢?即使被人吹捧上了天,有智慧的人也不会随意盲从。但佛法却是实实在在、有理有据,可以使人亲身体悟的。若能认真地按照佛陀所制定的程序去做,即使修上短短的一个月,也必定会有感受与收效。

现在有些所谓的修行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或暂时的打击,才迫不得已地跨入佛门。由于对佛法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够,虽然刚开始时在修行方面能够保持一定的信心和精进,但如果修持一段时间仍见不到明显的成效,事过境迁之后,就退缩不前,甚至重走老路了。像这样虎头蛇尾的修行,当然不可能有什么体会。这并不是因为佛法本身的能力有问题,而是因为修行者自身的原因。

修行是非常讲究次第的,假如次第发生了颠倒,就像电脑程序错乱了一样,是不会按照正常秩序得出正确结果的。现在很多汉地的佛教徒都对西藏的密法情有独衷,对大圆满、大手印等迅速、快捷的即生成就方式青睐有加,却对这些修法的前期准备一无所知。以为只要一修这些法,就能奇迹般地在一两年之内获得成就,从而忽视了前行的修持。有些居士甚至不以为然地说:我的上师开许我可以不修前行。更为可惜的是,有些居士的五加行已经修到了一半,中途却因为所谓的“开许”而停止了加行的修习,但迄今为止,我们却并没有看到这些人获得任何成就。

在此提醒诸位,如果上师开许你可以不修前行,也就是开许你可以不解脱,因为前行所修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是解脱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这就像农民种庄稼,如果在种子、土壤、水分等条件当中缺少了一两个,就无法获得收成;或者像电脑,如果其系统程序被删除了一两个,就不能正常运行一样。如果缺少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佛果决不会从天而降,没有因怎么会有果呢?决不可能!同样,如果没有修前行,出离心和菩提心也不会自然而然地生起。

所以,我们不能只想修大圆满而不愿意修前行,更不能寄希望于上师开许自己不修加行。修行的程序不能颠倒,加行的过程不能忽略。如果按照佛菩萨的指点进行修行,是一定会有效果的,如果没有看到明显的进步,这只能怪我们的业障太重。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修金刚萨埵百字明。通过金刚萨埵的修法,就可以减轻我们的业障,在此基础上再去修行,就必定能获得成就。

前面也提到过,凡夫往往缺乏远见,其眼光总是非常狭窄,既看不到生命的过去,也看不到轮回的未来,只看到眼前短短的几十年,所以就不会为出离轮回的解脱着想,而只会考虑自己的衣食住行。当然,想在轮回当中过得好一些,让生活的质量再提高一些,也是无可厚非的,释迦牟尼佛也允许这样,但我们却应当将生存的方式与生存的目标区分开来,决不能将其混为一谈。比如说,住别墅洋房、开宝马奔驰,这并不是生存的目标和意义,而只是一种生存方式而已。如果把这些当作生存的意义,那就太不值得了。我们好不容易来到人世间,除了吃喝玩乐以外,还应当做点其他有价值的事情。

这些有价值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在接触到佛法以后,依靠释迦牟尼佛传输给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的眼界得以拓展,不会只看到眼前几十年的短暂利益,而是放长目光,制订出长远的修行计划——逐步将凡夫俗子的精神进化为菩萨的智慧,乃至最究竟的佛智。

这里所说的“进化”,不是指达尔文曾提到过的,物种方面的进化,而是指精神层面的进化。假如没有这样的打算,就算修行一辈子,花了数不尽的功夫,也与解脱毫无关联,那不是太可惜了吗?

虽然《慧灯之光》当中曾反复强调过这一点,但因为我们的习气太重,所以这里再次予以重申,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另外,宗喀巴大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因而在宣讲本论之时,还是有必要“老生常谈”一番。

为什么三主要道的第一个是出离心呢?因为,首先我们应当弄清楚,我们今天流转轮回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谁让我们流转轮回的?除了佛教之外,其他世间的学问——包括东方与西方的哲学与科学,都对外面的世界产生过许许多多的怀疑,但却从来没有对自身的存在有过一丝一毫的怀疑。比如,笛卡儿认为:“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外面的东西是否存在可以怀疑,但对自己的存在却不能有怀疑,因为“我”在思维,所以“我”必定存在。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打算要否认自己的存在,但佛陀却并不是这样,他不但否定外境的存在,同时也反过来否定自我的存在。这个观点,是从古印度最原始的宗教直至现代宗教从来没有提出过,也从来不愿怀疑的。不但这些宗教没有对这些问题产生怀疑,而且还通过种种错误的逻辑、理由来证明、推断出“自我的存在”,从而使“自我”的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正因为释迦牟尼佛尚未成佛的时候就对此产生了怀疑,所以才会去观察所谓的“自我”,并由此证悟了“自我”的不存在,从而推翻了长久沉积的我执。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必须要有出离心。令我们流转轮回的主因,既不是上帝、造物主之类的神灵,也不是无因无缘的偶然,而是我们自己固有的错误观念。从佛教的平台往下看,世间所有的“文明”,都建立在愚昧、错误的基础之上。因为我们从根本上已经错了,所以不想老也得老,不想死也得死,不想病也得病,想要的求之不得,不想要的却不得不去接受,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麻烦。

这些错误观念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最严重的,就是对轮回的贪着、迷恋。尽管大家都清楚地看到轮回中充斥着各种苦痛,却始终执迷不悟,宁可自讨苦吃,也不愿放弃迷惑、放弃轮回,而只想在轮回中过得好一点、健康一点、长寿一点。这些贪执、留恋,就会将我们紧紧地束缚在轮回当中。只有抛弃了这些贪恋之情,才能切断流转轮回的第一个因缘。

也就是说,流转轮回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将吃喝玩乐等等误以为是最终极的人生目标,全身心地投入,死活也不肯丢开而导致的。

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可以说明这一点:春蚕是怎样被缠在蚕茧当中的呢?是春蚕用自己辛辛苦苦吐出的丝线,将自己关押在自己编织的牢笼之中的。同样,我们也是用自己心里所产生的错误观念,将自己捆绑在自己制造的轮回樊篱之中,并不间断地遭受轮回之苦。

现在应该怎么办呢?既然让我们流转轮回的因素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我们自身,我们就应当回头往内寻找解决这一切的方法。第一个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出离心。

有人会提出疑问:是否一生起出离心,就必须不管家庭、不管儿女,不管父母,独自一人前往深山去修行呢?

也不一定,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这样要求。因为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这些长久积存的牵挂,并不是说放就可以放下的,因而很难一刀切。

我们需要把握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将生存目标与生存方式划分开来。只要有了明确的生存目标,只要对修行没有影响,也不会为了生存而去造作恶业,我们就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既有上等的,也有中等与下等的,我们既可以生活得朴素一点,也可以生活得舒适一些。为了自己与家人的生存,还是需要去上班挣钱,但无论如何,我们在生存之余,还应当将寻求解脱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一旦能将生存方式与生存目标划分得泾渭分明,在寻求解脱方面就算是培养出了一定的出离心。从此以后,虽然我们尚未彻底远离轮回,还在轮回的红尘当中徘徊,但却对轮回世俗产生了排斥与反感之心,从而与轮回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之后,我们就有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目标——进化心灵,出脱轮回,并进一步去帮助那些惨遭不幸、急需救助的苦难众生。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已经解决了自己的生老病死,所以无需考虑自己的问题。唯一的工作,就是利益众生。从佛教的角度而言,利益众生就是弘法利生——弘扬大乘佛法,利益无边众生。对众生没有利益的法,就不是大乘佛法。凡是大乘佛法,就一定要利益众生。

如果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个人的健康长寿,那么通过健身、保健等方法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就不必小题大做地用佛法来解决,因为佛法具有更大的意义,更大的作用,如果以佛法来改善衣食住行等问题,那就太可惜、太浪费了。

真正的出离心培养出来以后,就不会对生活质量有太高的要求,生活过得好,不会以此自满;过得艰苦一点,也不会太在意,唯一不能放弃的目标,就是净化心灵,救度众生。从此以后,我们会更有远见,我们的心胸会更加宽广,会将佛陀所倡导的宽容、和平、祥和、慈爱、平等的氛围带给周围,会不求回报地去帮助他众,消除他们的痛苦。

请大家想一想,在救度他众,与自己过得美满之间,究竟哪一个更重要、更高尚、更有意义呢?答案是一清二楚的。这样一来,我们对修行就会更有信心与勇气,自心与轮回之间,也就有了一定的距离。

所谓“距离”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表示从此以后就远离社会、远离人群了呢?并不是这样的。我在《慧灯之光》中曾反反复复地讲过一句话:“大乘菩萨的原则,是既要超越轮回,又不能脱离轮回。”所谓“超越轮回”,是指再也不受轮回的影响,要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所谓“不能脱离轮回 ”,是指不能在解脱以后,就自己一走了之,而要回头去关照、拯救其他众生,让更多的众生明白佛法的道理,让更多的众生走上解脱道,帮更多的众生解决生老病死的大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要超越轮回,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但又必须不脱离轮回,如果脱离了轮回,那出离轮回的最终意义又何在呢?倘若自己的解脱不能给任何生命带来快乐,这样的解脱又有多大的价值呢?所以,大乘佛法是非常伟大的思想。

这并不是自吹自擂,而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家可以通过各种资料,去查阅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思想,从中便会发现,从古至今全人类的所有思想中,佛的思想是最伟大的,因为佛陀的方法是如此得当,佛陀的理念是如此崇高!这就是在三主要道当中,首先需要学习出离心的原因。

二、论义

(一)序言

下面转入正题,开始讲述《三主要道论》。本论是由宗喀巴大师造颂,堪布索达吉翻译的。

顶礼诸至尊上师!

在造论之前,作者首先顶礼诸位至尊上师。为什么要顶礼上师呢?因为,在讲法、造论、修行等任何善事之前,如果能顶礼上师三宝,则一切后续工作都会顺利吉祥,所以,宗喀巴大师首先在这里恭敬地顶礼诸位上师。

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

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我随己力而宣说”,我随着自己的能力来宣说,能讲到什么程度,就尽量讲到什么程度。

大家应当知道,虽然本论的文字不是很多,但在有限的偈颂当中,却归纳了佛法的所有精华,这是很难得、很珍贵的,我们千万不要轻视,认为以短短的文字不能表达出什么内容。

“欲解脱者之津梁”,所谓“津梁”,是指渡口、码头、港口或者桥梁等等。希求解脱者要踏上解脱道,乘坐佛法的解脱之舟,渡过轮回的苦海,应当在哪一个码头上船呢?本论告诉我们,乘坐解脱之船的码头、渡口,就是出离心。

“诸佛经典精华义”,在诸佛经典当中的精华是什么呢?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说,所有大乘佛法的精髓,就是菩提心。如果丧失了菩提心,大乘佛法就失去了灵魂和活力。菩提心是大乘八万四千法门的灵魂和生命,如果没有菩提心,大乘佛法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尸体,因此,这句话所表达的,就是菩提心。

“一切菩萨所赞道”,一切菩萨所称赞的道是什么呢?就是证悟空性的境界。因为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最后都必须以证悟空性的智慧来彻底断除。

宗喀巴大师在这个偈颂当中所讲的意思就是:我尽量用自己最大的能力,给诸位讲解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证悟空性的智慧,这就是本论的主要内容。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

这四句话的意思,就是提醒诸位要专心致志地谛听。

“谛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仅要认真地听闻、思维,消化所听闻的内容,之后也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还要进一步去修。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这次听了三主要道的内容以及具体的修法以后,却并没有进一步思维、修习等等,那我们的法不就白听了吗?这样的讲解、听闻,除了讲经闻法的功德以外,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记得三年前也是在这个房子里,我首先为几十个发愿修持前行的人,传了四个外加行以及皈依、发心的修法,第二年又传了金刚萨埵、曼茶罗、上师瑜伽等等的修法,如今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有些人现在也在场,不知道大家修得究竟怎样了?我想你们一定在很用功地修行吧!

在今天新来的人当中,也有很多真心真意想修行、想解脱的人,大家都迫切地想得到一个口传的、系统的修法,所以我们会专门为这些人安排传讲一套修法,这是仅仅通过看《慧灯之光》等法本所不能获得的。在得到并修完一套完整的修法之后,就有了很好的修行基础,之后就可以随意选择大圆满的修法、禅宗的修法等等。如果我们真的修好了前行,那时就能明显地感觉到修行的突飞猛进。

如果有些人并没有修行的打算,只是想听一听,了解一些佛法的内容,只愿意在平时看看书、念念咒,这就说明机缘还不成熟。只有等以后机缘成熟了以后,我们还可以再传。在修行的问题上,我们非常愿意尽心尽力地去帮助所有的修行人。无条件地去帮助想修行的人,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职责。

接下来,宗喀巴大师又告诉我们:

“不贪三有之安乐”,所谓“三有”,是指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轮回世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不贪着世间的圆满。

世人一般不会贪着地狱、饿鬼以及旁生三恶道,却往往会贪恋人天的安乐。如果能放弃贪求、沉迷、留恋世间安乐之心,就能生起出离心。

这是论中所要讲述的第一个问题。

“为使暇满身具义” ,这是论中所要讲述的第二个问题。

在人的一生当中,作什么事情才最有意义呢?修持菩提心。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并以此来度化更多的众生作为自己的生存目标,就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其他类似挣万贯的家产,享受舒适的生活,博得公众的赞誉等等,都只是暂时的生存方式,在临终的关键时刻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从小到老都一帆风顺,没有吃过什么苦,没有遇到过什么波折,没有受到过什么打击,世人所羡慕、所追求的一切都应有尽有、无一不备,在他临死的那一天,假如有人问他:今天你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顾过去,你认为你这一生的生存价值是什么?在你生命当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他该如何回答呢?他只能苍白而无奈地回答道:我的人生意义,就是一生都过得很好。

这是多么愚昧而荒唐的答案啊!

为什么说他愚昧呢?因为,明明他可以在结束人生,走过中阴界非常陌生的崎岖小径,前往来世之际,能够事先有所准备的,但他却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没有为此作任何准备,而是庸庸碌碌地走过了今世的人生之路。假如他在即将手足无措的关键时刻,仍然心安理得、毫无悔意地回答说:“虽然我没有为以后的生命历程作任何准备,但我却非常幸福地度过了此生,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这就更能证明他的愚昧与无知!

总而言之,最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修持菩提心,不仅自己要超越轮回,获证佛果,更要帮助其他的众生成佛。这种人虽然没有考虑自己,没有以自我为中心,但在帮助其他众生摆脱轮回痛苦的同时,他们自己的痛苦也自行消散了。不但自己没有生老病死,而且还可以度化数不胜数的众生;不但在这一生,而是在今后整个的生命轮回当中,生生世世、永无止境地度化众生、利益众生。如果这都不是生存的意义,还有什么可以成为生存的意义呢?

“勤依佛悦之正道”,佛陀最喜欢的正道是什么呢?释迦牟尼佛最喜欢、最希望众生能够踏入的正道,就是让众生明白生命轮回的本性。所谓“明白生命轮回的本性”不是别的什么,就是证悟空性。

虽然佛陀也会鼓励诸大菩萨采用布施、持戒、忍辱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利益众生,他自己修行的时候,也会为了填饱老虎、鸽子等普通动物的肚子,使他们不至于饥饿致死,而舍去自己整个的肉体,关于这些内容,在《百业经》、《白莲花传》等经典当中都有相关记载。从这一方面来看,释迦牟尼佛确实是在鞭策诸位后学者能够尽量仿效他当初所行持的六度万行,但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仅仅想要众生吃饱穿暖,而是要让所有众生明白生命轮回的本来面目,让所有众生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这是释迦牟尼佛最渴望的。

“具缘者当喜谛听”,具有缘分的人们应当以欢喜之心,高高兴兴地仔细聆听。

(二)出离心——脱离轮回的门径

下面讲述三主要道的第一个——出离心: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在宣讲出离心之前,首先宣说修持出离心的意义,亦即为什么要修出离心。

前面也提到过,有些人虽然生活过得很富裕,却时常会感到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因而也会有修行的愿望;而另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却会不以为然地认为:我有一辈子用之不竭的钱财,住别墅、开名车,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没有任何压力与负担,已经过得很好了,为什么还不满足,还要去考虑那么多呢?

虽然你的确是过得很开心、很舒适,但你能避免生老病死的威胁,能躲过生命轮回的种种厄难吗?业力的判官会放过你吗?你能不能阻止生命的轮回延续呢?决不可能!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世间任何一个学科,在试图推翻生命轮回存在的可能性时,终会败下阵来。既然没有任何一种学说、任何一个教派,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否定生命轮回的存在,你为什么还那么目光短浅、头脑简单,不为自己的将来着想呢?虽然在眼前的几十年间,你该有的都有了,但你的未来有保障吗?如果没有保障,你又凭什么不作准备呢?

所以,本论当中就此说道: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如果没有清净的出离心,就无法消除贪着世间安乐的念头,而一味地去寻求三有轮回的快乐享受,这样就不能找到获得解脱的方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要转变这种贪恋世间享乐的念头,就必须要有出离心,否则,就不能消除这些贪恋与执着,如果有了这样的贪执,就会让我们生生世世流转轮回,永远也不能获得解脱。

如同上述,使我们流转轮回的,不是上帝等别的东西,谁也不能将我们束缚在轮回之中,比如说,即使把一个人关押在戒备森严的监狱里,也只能关住他的肉体,不能控制他的思想,操纵他的心灵,更不能主宰他来世的解脱或去向。无论他来世去往天堂、地狱还是极乐世界,都管不着。任何一个监狱,任何一种法律都是如此。

但有一个非常可怕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执着。它不但影响了这一生,而且还破坏了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正是这个潜伏得极其隐蔽的恶魔,将我们紧紧地约束在轮回之中。既然这个贪执恶魔如此十恶不赦,所以,我们这些因贪执世间而遭受束缚的众生,应当将寻求出离作为首要之举。

既然出离心如此重要,大家都愿意修出离心,那么又该如何修持出离心呢?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修持四个外加行当中的第一个——暇满难得,与第二个——寿命无常,最终的结果或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可以削弱或减少对今生的贪执。当然,在尚未彻底证悟空性之前,我们还不能从根本上将其消除,但至少可以控制住一些贪执了。此时我们就可以明白,自己以前并不在乎的暇满人身是很难获得的,既然自己获得了这样的人身,就要百般珍惜,而不能碌碌无为地混过,这样就可以促使自己去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不会盲目虚度人生。人是有思维的生命,我们不能让这种思维的能力白白闲置,而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思维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当中,都始终挂念着吃吃喝喝、衣食饱暖的低级问题,那就跟畜生没有什么差别了。

通过这样的思维,我们就会寻找到答案,并终究意识到:如果有一个办法不但能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之苦,同时还能救助其他众生摆脱生老病死的折磨,那么,寻找该方法并按照该方法去做,一定是最有意义的。

如果有了这样的感觉,就会情不自禁地开始修行。这就是修持暇满难得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又会思维到:虽然暇满人身来之不易,但这样的人身却不是恒常的,失去人身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当我们知道人身易失难得的道理后,就会加倍努力地修行。

出离心所要求的第一点,就是不过度地留恋世间的生活。为什么要说“不过度地留恋”呢?因为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不可能做到根本不留恋,而只能做到不过度地留恋世间。

什么叫做“过度”呢?过度与不过度的界限在哪里呢?如果我们将生命的一切,都投入到短暂几十年间的吃喝玩乐当中,全身心地为之奋斗,至于解脱不解脱、净化不净化、轮回不轮回都不去考虑,只顾及到自己眼前的狭隘利益,就叫做过度。如果过度地执着、过度地贪恋,人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们决不能过度地贪恋世间。

在修持暇满难得与死亡无常之后,我们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会发现生命的意义,会更加勤奋地去发挥人生的价值。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修持因果无欺与轮回痛苦,则可以断除对后世的贪执。

因果规律是一种自然的法则,虽然我们看不见因果之间的关系,但谁也无法否认因果的存在。比如说,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X 射线、 射线等电磁波,也是肉眼看不见,双手摸不到的东西,但我们能抹杀移动电话的功能,能无视收音机、电视机的作用,能放弃它们在通讯、遥感、空间控测、军事应用、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吗?不能。由此可知,有些看不见的东西只是我们自己感觉不到而已,但并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同样,虽然薄地凡夫看不到因果之间的关联,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却是千真万确、永不改变的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任何评价的影响,所以我们要相信这一点。如果能相信这一点,我们的行为就会从根本上得到规范,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会偷偷去造作杀盗淫妄等伤天害理之事了。

虽然世间的法律可以规范我们的表面行为,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们一般不会明目张胆地去做违法的事情,但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我们能保证自己丝毫也不去做非法之事吗?这就很难说了。之所以我们胆敢如此,就是不相信因果所导致的。如果相信因果,则无论人前人后,我们都不敢去造作恶业的。

在相信因果,畏惧因果之后,就要修持轮回痛苦。

关于轮回的痛苦,在以前的《慧灯之光》当中已经讲过,以后在讲具体修法的时候也会再次讲述,所以此处不必重复。

在修习轮回痛苦之后,就可以断除对来世的贪恋。为什么可以断除呢?因为,在没有观修轮回痛苦之前,我们往往不会认识到轮回的痛苦,甚至会有“如果我来世可以变成天人,那该多好啊” “如果我来世可以变成有钱人,那该多好啊”的观念,但在修习轮回痛苦之后,这些观念就会彻底消失,我们就会清醒地知道:虽然相对来说,轮回当中也有比较好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轮回三界六道都充满了痛苦,即使得到一个天人的身体,也没有多大意思,也终究会面临死堕之苦,仍然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所以我必须超越六道轮回。此时此刻,我们的出离心就会自然而然地生起。

以上所讲,就是修持出离心的方法。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这几句话特别重要。时常有人会问:我已经修了多少多少遍加行,算不算过关了呢?修习加行究竟怎么样才算达标呢?加行合格的标准,不是以修习时间的长短和次数多少来界定的,无论修持几个月也好,修持几年也好,只要能达到规定的标准,就可以算是合格了。那么,这个标准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宗喀巴大师在此告诉我们: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在修好上述四个外加行以后,即使在刹那之间,也不会对世间凡夫最想望、最欣羡的名利、享乐等各种轮回福德生起羡慕之心,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只是生存的方法而已。

作为修行人,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法都可以,我们不需要为了证明自己是舍弃世间的修行人,而强迫自己去接受缺吃少穿、沿街行乞等自己身心都不愿承受的折磨。既可以过得舒适一些,也可以过得俭朴一点,无论过得好坏都没有太大问题,但必须明白的是:即使过得再好,也终究会如同梦境般一去不复返,无论对自己、对他人,都没有任何价值,最后不会留下什么好的东西;反之,如果过得简单一点、朴素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好,而且可以避免浪费,可以把节约下来的很多东西用来帮助别人解决燃眉之急,这样不是更好、更有意义吗?所以,这只是生存的方法,而不是生存的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修行。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过分地羡慕他人,而只会关注自己的修行。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生活十分奢侈的时候,不但不会羡慕他,而且会对他生起同情的感觉:虽然他过得这么好,但却在这方面投入了毕生的精力。这些别墅、名车等等是他花费了无数心血,浪费了大量时间所换得的。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却只能换来微乎其微的回报,他是多么的可怜啊!我不能选择这样的生活,名车、名房有也可以,没有也不在乎,即使过得平淡一点,只要没有被逼到穷困潦倒的地步,我一样可以过得有滋有味。如果能有这样的心态,就不会羡慕这些东西。

不羡慕并不意味着消极,我们不能因为不想有名车、名房等等,就既不工作,也不作任何事情,整天无所事事、懈怠懒惰,漫无目的地过一天算一天,而是要树立起更远大、更崇高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不断努力。

这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究竟是什么呢?本论就此讲到:

“日夜欲求得解脱”,日日夜夜都专心专意地盼望着能获得解脱。这并不是说,每天二十四小时的所有念头,都只是向往解脱、希求解脱,任何与解脱无关的事都不能涉及,这样谁都做不到。但所有重大、关键的选择,都必须围绕在解脱周围,以解脱为中心。时时刻刻都向往解脱,而不去羡慕世俗人所追求的名利等等。

如果能有这样的境界,即使只修了几天的外加行,也算是达到标准,获得了修习外加行的结果;如果没有这样的效果,哪怕修了十年、二十年,外加行也没有达到预计的标准,所以也不能算是修完了。

以后我们不需要去询问别人“我的外加行修完了吗?”,只需问问我们自己,我是否还在羡慕和追求世间的安乐与圆满?我的生活与事业重点是否放在了寻求解脱方面?我是否还将重点放在现世生活上面?我是否还在把生存方式当成生存目标?根据这些答案,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尚处于什么阶段。如果能很明确地回答道:虽然我的肉体还不能脱离世俗红尘,但我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我不再沉湎于世俗的生活方式,而是一心一意地期盼解脱。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已经修好了外加行。

“尔时已生出离心”在那个时候,就算是已经生起了出离之心。

我在《慧灯之光》当中也讲过,在“出”和“离”当中,必须包含两个要点:第一个,不追求世间的圆满;第二个,是寻求解脱。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追求世间圆满只是出离心的一半,而不是出离心的整体。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出离心。如果仅仅不追求世间圆满,但在其他方面也没有任何追求,终日游手好闲、苟且偷生,那有什么意义呢?本来以前在工作、生活方面都很积极、很努力,如今连这些也放弃了,不但不能通过修行来获取解脱、度化他众,连自己的生活来源都没有保证,这不是消极、颓废的表现吗?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些消极的东西错当成出离心。

佛教对积极与消极的诠释与世间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世间人往往以为自己是积极的,但佛教却认为他们很消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努力的方向,只是眼前的蝇头小利,至于未来的长远利益,生命与心灵的净化与提升,他们却没有作任何计划、准备、努力,所以说他们是消极的;而佛教徒却与此截然相反,我们有了更崇高的长远计划,有了更光明的远景目标,就是自度度他——在利益自己的同时救度他众,并为此而不惜一切代价。在此当中,没有丝毫的消极成分,其中所有的,都是积极向上、高尚无我的利他行为,这难道不是更积极的吗?只要我们按照这种要求去做,我们的人生就是积极奋发的人生。

现在有很多人做事很极端,有的人根本不去想解脱不解脱的问题,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物质生活当中;而有的人恰恰相反,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根本协调不好工作、生活与修行的关系,将工作、生活与修行视为完全对立的矛盾体,一旦二者发生冲突,就会感情冲动而辞去工作、拆散家庭,到寺院出家或专职修行,最后又因思想准备不足而后悔。这样意气用事的结果,就会让家人、同事、朋友乃至其他人对佛教产生不好的印象,破坏佛教徒的形象,让世人对佛教徒看不顺眼,因此,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好世间与出世间的关系。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出家或专职学佛。如果真的有菩提心,有正知正见,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能选择出家当然是最好的,作为家人与社会也应该予以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自己认为某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就可以勇敢地去做,谁也不能对此加以阻拦。

从一般佛教徒的角度而言,世间与出世间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工作、家务、事业与学佛之间并没有矛盾。如果发生了冲突,也只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没有协调好其间的关系,而不是佛教的原因,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制定在家人必须放弃世间去学佛的要求;对于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高层修行人来说,世间与出世间才是相互对立的,这样的修行人不会参与世间的事务,只能纯粹地去修行。如果从这种高度来要求,就不能去做世间的工作,但我们属于这种层次的修行人吗?我想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吧!

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在他的弟子当中也有很多公务繁忙、俗事缠身的国王、大臣、商人等等,释迦牟尼佛为他们安排了相应的法门,让他们在管理天下、经营买卖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兼顾修行,双方都没有受到影响。既然在修行的同时都能治理好一个大国的国政,一个小小的家庭又怎么会处理不好呢?肯定可以处理好!因此,在出离心方面,我们不能有这样的误解,不能够走极端。

当出离心慢慢修出来以后,如果真的不想再参与世俗事务,也可以考虑出家,但还是要与亲友商议,最好是在父母家人同意的前提下,毫无后顾之忧地出家。现在有些人的出家,给父母、家人以及朋友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打击,虽然他们自己从此可以无牵无挂地修行了,但对他人却是很残忍的事情。作为修行人,我们还是要将这些事情安排好。

总而言之,作为学佛人,就是要稳稳重重、脚踏实地去作,只有这样,才有成功的把握。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