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菩提道次第>>正文内容

思惟十二缘起:三士道的所依基础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6日
来源: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噶当派的大善知识朴穷瓦,一生专门思惟“十二缘起”这个内容,按照道次第思惟如何遮止和进入。这是修行的关键。

  比如,如果希求后世增上生的安乐,就应思惟如何遮止增上生的违品、趋入增上生的正道;如果希求解脱生死,就应思惟如何遮止随顺生死的集、进入解脱道;如果希求佛果的安乐,就应思惟如何遮止下劣作意和法我执、趋入大乘方便和智慧的道。因此,若始终在缘起上思惟遮止与进入,则能让自心转入三士道。

  以下具体宣说思惟十二缘起能成为三士道的所依基础:


  此复是说,思惟恶趣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下士类。

  进一步说明“依道次第思惟流转还灭”之理。何种思惟是属于下士道的法类呢?思惟恶趣十二有支的流转与还灭,是下士道的法类。

  “恶趣十二有支的流转”即前文所说:“由愚业果无明起不善行,于识熏建恶业习气,令其堪成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于受,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彼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恶趣之中感生老死。”

  追溯恶趣生死的源头就是业果愚,由于不认识以黑业感生不悦意果的道理,身口意随无明力不自在地缘黑业而转,再以爱取滋润,就会现前恶趣的根身器界。相反,知道恶趣的根源是业果愚之后,破除业果愚,自然就会关闭恶趣之门。因此,下士道的核心就是思惟业果,如果不对业果生起胜解信,就无法遮止心缘黑业而转的势力。相反,如果相信业果,内心畏惧,连小恶也不敢造作。总之,从恶趣还灭的道理,即:业果愚灭,非福业灭;非福业灭,引恶趣习气灭;引恶趣习气灭,恶趣名色等灭,如此从恶趣流转中还灭。


  次进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中士类。

  “次进”以动机而言,不仅要超出恶趣,还要出离生死;以内涵而言,不仅要思惟恶趣的流转还灭,还要进而思惟两种善趣中以十二有支流转与还灭的道理,这是中士道的法类。

  为何要思惟流转与还灭?其作用是认识了流转善趣的因缘,就能针对引、生的因缘遮止,而且抉择了从善趣还灭的因缘,就能如理趣入解脱道。

  流转善趣的因缘有能引和能生二支:能引是真实义愚——对人无我愚蒙,以它造福业和不动业,导致在心中熏业习气;能生就是爱取有三支。

  凡夫的特点是以受缘生爱,这个爱是导致流转的关键。前文世亲菩萨具体列出了引生二种善趣后有的方式:缘来世五欲乐受耽著,增长福业,就转生欲界人天;缘定生乐受耽著,增长不动业,就转生色界一至三禅;缘定生舍受耽著,增长不动业,就转生四禅天与无色界。

  如何才能遮止流转呢?只要能灭流转的关键——爱,就能遮止流转。灭爱的方便有两个,一是要认识“受即是苦”,不论是五欲之乐、定生乐受、定生舍受都是行苦的本质,这样生起厌离,才能遮止缘受生爱。二是要思惟、观修“人无我”,众生都是由我执增上贪嗔,集有漏业而受生,它的能断唯一是对内外法的五蕴等了知无我。也就是在因位并没有集业的作者我,只是以烦恼与业集业,在异熟果位也没有受者我,仅仅是苦而已。若能了达无我,破除我执,贪爱自然会止息,由此遮止能引与能生。因此,以出离心与无我智慧摄持,才是真正趣入了解脱道,从此能渐渐远离生死、趣入涅槃。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经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门漂流生死,发生慈悲,为利彼故,愿当成佛,学习佛道,为大士类。

  这一句道出了思惟十二缘起成为上士道所依的道理。其实大乘菩提心七支因果的修法,都含摄在十二缘起中。

  自己对苦有了切身的体会后,应将心比心,观察他相续,就能体会三界有情的苦,推想曾经是自己母亲的有情都是由十二有支的流转门,相续不断地漂流生死。透过思惟诸母有情生死之苦,一定会在相续中真正生起大慈大悲。有了慈悲心,不忍舍弃诸母有情,就会发心救度他们出离无边的苦海,而要达成这一目的,就必须成佛具足圆满的智悲力。因此以大悲为因,就会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愿菩提心。以愿心摄持修行六度四摄,就是修学行菩提心。以上是属于上士道的法类。

  思惟苦谛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引生大悲的因,若对苦谛认识不够,认为苦谛只是苦受,不知乐受是坏苦,就更难认识行苦的微细行相。试想:若自己还不能体会诸受是苦,仍然耽著其中,又怎么可能普缘三界有情平等生起悲心呢?《大乘庄严经论》中说,真正的大悲要具有平等的体相,如果只缘具有苦受的有情生起悲悯,而对具有乐受或舍受的有情生不起悲悯,这不是平等大悲。菩萨应观见有情不论感受苦乐舍何种受都没有超出三苦,从而悲悯有顶有情如同无间地狱众生,这才是平等大悲。

  我们思惟十二缘起,如果能对苦谛产生真切的认识,再缘其他有情观察,就会明白三界有情都是以十二缘起不自在漂流生死的苦相,这样将心比心,就会生起慈悲。比如,自己患有关节炎,感受过关节炎发作的痛苦,再看其他关节炎患者,就能体会他的苦处,愿意帮助他。如果自己对这种痛苦毫无感受,就很难生起由衷的怜悯。所以,首先要在自身上认识凡夫是如何受缘起链的支配,从无始苦到今生,还要苦到未来,如此才能悲悯周遍虚空的三有有情。

  有了慈悲心之后,就不忍众生一直漂流在茫茫苦海之中,想度他们出离生死,发起如《金刚经》中所说的大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但是有情种类繁多,根机与意乐也各不相同,单凭愿力而没有能力也无法实现大业,所以为了利益众生就要发心求证佛道,由这股动力推动,精进修学六度四摄,这时就成为上士道的法类。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