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修菩提心>>正文内容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4)

       

省庵大师[著]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5日
来源:显密佛网   作者:省庵大师[著]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全部视频下载地址: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134

  2、念父母恩发菩提心

  这里是念今生父母的恩德,后面的念众生恩,就是念前世一切父母的恩德。而且前后两者的关系就是以念今生的父母恩德作为基础,才能修好念一切众生的恩德。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

  怎么来忆念父母的很多恩德呢?首先,要思维父母生养我们的种种的恩德。

  这里说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一句出自《诗经》。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父母生养我多么地辛劳。“哀哀”,就是想起自己来人间带给父母多少辛劳,费尽父母多少的心血,内心很哀伤、很歉疚。两个“哀”字就是表达忆念父母的种种恩德的时候内心很痛、很哀念。

  现在很多人给自己过生日,特意要营造一种快乐的气氛。按理来说,自己生日就是母亲苦难的日子,应当在这一天感念母恩,为母亲诵经、修福,做种种报恩的孝行。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一天,母亲为了让我们平安地降生,经受了分娩的剧痛,心里想起母亲生自己的苦难,应该内心哀痛、增进孝思,才是相应佛法的做法。

  这里又说到“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意思就是说母亲经过十月的怀胎,把我们从没有四肢、没有器官的羯罗蓝孕育为具有人形的胎儿。我们不像其他的动物产下来不久,就能自己独立生存,而是需要在出生后的三年当中都要依靠母亲乳汁的哺育,才能长成身体。通常我们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身体以及发肤来自于父母。是父母赐给我们做人的机会,这样深的恩德怎么能不报答呢?一定需要报答。

  又说到“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意思就是说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睡觉,在我们尿床时,母亲总是把我们推向干的地方,自己靠着尿湿的地方一觉到天明。在喂我们饮食的时候,母亲总是先自己品尝,发现食物苦,就咽到自己的腹当中;有甘甜好吃的,总是咀嚼了再吐给我们吃,母亲就是这样无微不至地爱护我们。

  总而言之,为了我们,一切的辛苦,母亲都愿意自己代受;同样,一切的利益,母亲都愿意赐给我们。母亲就是这样无私地怜爱我们。

  有一首唐诗当中就说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出门,在临行的前夕,慈母手中的线一针针地密密缝着孩子的衣服,她的心里却担心孩子这一出门又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母亲就这样挂念我们,或者说挂念我们的一种心。谁说寸草心能报答三春的暖阳呢?意思就是说,以儿女微薄的孝心,没有办法报答母亲养育的大恩。

  [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

  这就是中国父母的常情。孩子长大成人了,父母指望孩子绍继门风、供承祭祀。

  “绍继”就是继承的意思。按照传统的家庭观念,家族需要代代延续,不能中断香火。“门风”意思就是家风、家庭好的风范。孩子长大了,父母指望孩子成家立业,能把一脉香烟延续下去,希望孩子能继承好的门风。

  “供承祭祀”:父母养儿育女指望什么呢?就是有生之年,在年老有病的时候,能有儿女在身边照顾,供养承事;百年之后,儿女能每年清明在自己的坟前祭扫,告慰在天之灵。

  有一首唐先生的《亲恩歌》这样讲到:

  我今未说泪先淋,难报爹娘养育恩。

  自是断肠谈不得,断肠谈与众人听。

  我还没有开口正式说父母的种种恩德,就止不住地流眼泪。作为一个子女的身份,很难报答父母养育的恩德。虽然一想起父母的种种的恩德,心里就肝肠寸断,悲伤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我这断肠人还是给大家讲讲。

  惟有怀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难过。

  莫言产育无凶吉,生死须臾可奈何。

  在母亲怀孕的期间,只有遭受种种的折磨,还有各种各样的魔障好难度过。不要说生产没有什么吉凶祸福,片刻就能失去生命,母亲极有可能因为难产而离开人间。

  母亲在怀我们的时候,为了不让我们受损害,她需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论是吃喝、穿衣服,甚至行走、睡觉等等,都要时时小心注意。比如,母亲睡觉的时候,不敢乱翻身;母亲吃东西的时候,不敢吃过热或者过冷的食物;母亲走路的时候,不敢走快。总而言之,一切的行住坐卧时时要保持有利于胎儿的姿势。母亲在怀孕期间所受的折磨,用语言是难以表达的。

  肚里如今痛得慌,叫人为我剪衣裳,

  千生万死多难算,只靠神天作主张。

  在临产的时候,母亲的肚里痛得很厉害,叫人赶紧剪开衣服。千生万死,很难预料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一切都只有靠老天爷做主了。

  母亲遭受难产的痛苦,就像有一千把利刀割截我们身体一样,当时由于生产的剧痛,母亲的心识非常迷惑,分不清楚东西南北,全身都疼痛难忍。

  生下儿来血奔心,牙关紧闭眼翻生,

  直从剪下胞衣后,再过三朝才是人。

  刚刚生下孩子来的时候,母亲血奔心脏,牙关紧闭,两只眼睛向上翻。另外自从剪下胞衣以后,要再过三天才是真正的人。

  屎尿时常撒满身,腥臊臭秽不堪闻。

  却无半点嫌憎意,洗换频繁极苦辛。

  孩子还在婴儿的阶段,大小便不能控制,常常拉屎拉尿,撒在母亲的身上,肮脏臭秽,非常难闻。做母亲的没有半点嫌弃以及生气,在那几年当中,不断地给孩子换洗衣服,非常非常地辛苦。

  听得娃儿哭一声,翻身就把手来擎。

  想他岁半周年内,一觉何曾睡得成。

  一听到娃娃的哭声,正在睡梦中的母亲就翻身醒来,把娃娃抱起来了,哄着他睡觉。那么想一想,在娃娃生下来到满周岁之前的这一年当中,母亲哪里睡过一次好的觉呢?

  大雪纷纷腊月天,偎头偎脸抱儿眠,

  只因乳是孩儿吃,彻夜开胸在外边。

  到了大雪纷纷的寒冬腊月,母亲生怕孩子受凉,就用自己的头和脸紧紧地贴着孩子,抱着孩子睡。想到孩子随时要吃奶,母亲顾不上自己受冷挨冻,一整夜都把胸部露在外边。

  听得孩儿出痘疮,登时吓得眼翻黄。

  一从放出标来后,尽日何曾吃米汤。

  磕个头来上炷香,声声只叫痘娘娘。

  若还叫得娘娘应,何怕头穿出脑浆。

  母亲听到孩子出痘疮,母亲顿时就吓得两眼都翻黄。自从孩子放出标来之后,整天没喝过半点汤水。为了让孩子得平安,又是磕头又是上香,声声祈求痘娘娘保佑。只要能叫得痘娘娘答应,哪怕头穿了出脑浆也心甘情愿。确实母亲对孩子有这样的一种俱生的爱心。

  幸得儿生两岁零,依台傍凳自能行。

  只愁跌破头和面,挂肚牵肠不放心。

  好不容易,孩子长到了两岁,能够自己扶着桌椅学走路。在那个时候,母亲又担心孩子摔倒,跌破了他的头和脸,常常牵肠挂肚悬着一颗心,是这样的一种爱心就没有办法放下。

  生得孩儿性气乖,任他情性使将来。

  如何父母偏怜爱,还说乖乖这样乖。

  即使生了性情乖戾的孩子,也随他的性子百依百顺。不论孩子是怎么样的,父母都一向看成宝贝一样怜爱,还说“乖乖,这样乖。”

  儿今头发已披肩,转眼成人在面前,

  痛杀亲心难割舍,不能常在膝头边。

  在转眼之间,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而且头发已经披在肩上了。在这个时候,父母想到孩子不能常常在自己身边,舍不得孩子离开,他们的心里是很疼痛的,难割难舍。

  虽然挣得少田园,受怕担辛苦万千,

  不是为儿还为女,自家吃得几文钱。

  虽然种了一些田地果园,挣了一些钱财,这也让父母千辛万苦、担惊受怕。要不是为了儿女成家立业,两个老人自己能吃得了几文钱呢?一切想的、一切做的全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儿女成家立业的一个问题。

  娘看爹来爹看娘,为何终日脸焦黄?

  只因儿女将婚嫁,相对愁眉做一房。

  父母两位老人家,为什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整天脸色焦黄呢?只是因为儿女到了成家的年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正发愁怎么来准备婚嫁。他一生当中挂念的就是自己的儿女,再也没有牵挂的一个地方。

  寸寸丝丝总是恩,谁能描得半毫真,

  蓼莪纵使能描画,只好依稀六七分。

  (蓼莪就是指《诗经?小雅?蓼莪》,是《诗经》里的一首诗歌。前面引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就是出自《蓼莪》。)

  这一颂就讲,像上面所说,这点点滴滴都是父母的恩德,谁能描绘出父母的恩德的半毫呢?即使是《诗经》里善于表达的《蓼莪》,也只是依稀仿佛说个六七分罢了。

  (父母的的确确恩德很大,恩德不可思议的,恩重如山的。所以,我们自己从身口意直接间接精勤地报达父母的恩德。总而言之,我们身口意所作所行都要涉及到报达父母的恩德。也就是说,我们自己身体的一切威仪也应当吻合,要寂静、要调柔,不害父母,而且精进地利益他们、报达他们的恩德;同样,口中所说的每句话也不应该轻视他们、破斥他们、讥讽他们,应当说谛实语言、悦耳之语,让父母欢喜、让父母高兴;我们的心也是同样的,如果饶益父母他们,不应该希求自己得到好处,也不应该以虚伪的调柔、威仪或者吻合语言等等手段让他们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而应该内心唯一利益父母,报达他们的恩德。而且要发愿:我生生世世不损害父母亲,乃至连一个毛孔也不损害他们,愿我生生世世报达父母的恩德,甚至一刹那也不空耗时间报达父母的恩德,唯一行持饶益他们。)

  [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

  这就是针对出家人写的。这里就是说:我们现在出了家,“滥称释子”:意思就是本来不够做佛弟子的资格,却滥竽充数地自称释子,作为佛弟子需要精进地听闻佛法、思维佛法、修佛法,没有闻思修行,有名无实,这叫做滥称;“忝号沙门”,这个“忝”就是不知惭愧的意思,沙门是极为尊贵的称号,通常我们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是名为沙门”,戒定慧不修,贪嗔痴不灭,口称沙门,这叫做忝号。

  这一段就说,我们出了家,名称上叫做释子和沙门,没有供养父母美味;父母年老有病,不在身边照顾;父母死的时候,也不回去;父母死后,每年清明不去坟前祭扫。父母在生的时候,没能奉养父母的色身;父母辞世后,又没有修行功德,引导父母的神灵到达安乐的处所。这样的话,在世间有大亏欠,出世间又没有修行成就,不能给予父母实际的利益,两个方面都没有尽本分。我们知道因果不虚,不孝重罪在所难逃。

  同样的,窥基大师在《诫勉出家之训》上面就说:“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就湿回干养育成,要袭门风继先祖。一旦辞亲求剃落,八十九十无依托。若不超凡越圣流,向此因循全大错。”(哀哀父母为了养育我们,吃尽了辛苦,父母总是把苦咽在自己的肚里,把甘甜吐给我们。等我们长大之后,指望能继承家风,光宗耀祖。没有想到,一旦辞别父母剃发出家之后,父母年老孤苦,无依无靠。如果不能精进修道,超越凡夫境界,越过有学道的圣流,而只是庸庸碌碌地因循度日,那么就会造下不孝的大罪。)

  (对自己今生的父母、久病的患者等直接以身口意三门尽力做饶益时,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曾经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如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舍,这个是与修空性大悲藏相同的。尤其我们需要知道,父母对儿女特别怜爱、恩重如山。所以说,在父母年迈的时候,如果刺伤他们的感情,这个罪过特别严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为了报达父母的恩德,而前往三十三天为母亲讲经说法。佛在经典上面也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也难以报达父母之恩,若是父母趣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所以说,我们应当经常以自己身口意侍奉父母,想法设法让他们内心趣入正法。这样的话,才算真实报父母的恩德。所以说,当年释迦佛也是这样给我们做的教诫。)

  同样的,在《心地观经》上面也说到,世间最高莫过于崇山,而母恩比须弥山还高;世间最重莫过于大地,而母恩比大地还重。又说到: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为了报答母恩,在一劫中每天三时割自己的身肉供养父母,也不能报答一日的恩德。因为一切男女在母胎中饮食母体的血液,以及出胎之后喝过母亲的乳汁总共一百八十斛,母亲获得美味或者好衣服都是首先给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愚痴下劣,母亲的爱也没有两样。同样的,在《龙王鼓音颂》上面说:大海、须弥、大地并非我的重担,不知报恩才是我的重担。(所以说,父母的恩德非常非常大,确确实实就是恩重如山的。所以我们尽自己的力量,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自己的身口意做真正报达父母的恩德,而且这个也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发出真正的虔诚心来报达恩德,这样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心地观经》又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噉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愚痴鄙陋,情爱无二。”)

  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按照这样思维,有什么方法可弥补呢?只有发大乘的菩提心,在百劫千生当中常常行持大乘菩提道,十方三世普度一切众生。而且修行者自己的心里有行愿菩提心,不但今生的父母,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可以救拔,不但一个人的父母,人人的父母都能超升。就像诸佛成道之后可以普度历劫的父母那样,以大乘菩提心能圆满报答累世父母的种种恩德。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二因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