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文讲记(11)
省庵大师[著]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全部视频下载地址:http://www.xianmifw.com/book/newsview.php?id=134
今天继续讲劝发菩提心文的正宗分,包括发心的相貌和发心因缘的两个部分,现在讲发心因缘的第九种。
9、求生净土故发菩提心
[云何求生净土?]
怎么说求生西方净土而发菩提心呢?
[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
这一句是讲求生西方净土的原因:在娑婆世界修行进步很难,难的缘故,无始以来到现在经历了累劫还没有真实成功。而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成佛很容易,容易的缘故一生就可以成办。所以我们就知道有这样大的差别。
宋代慈云大师比较西方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两土修行的难易,归纳了十条:
①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花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在娑婆世界有不能常遇佛陀的苦恼,在西方极乐世界但受花开见佛,时时都能亲近佛陀的安乐。)
②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木、皆宣妙法之乐。(在娑婆世界有不能听闻说法的苦恼,而在西方净土连水鸟树木都宣演妙法,享受时时听闻妙法的安乐。)
③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在娑婆世界有各种恶友牵缠的苦恼,而在西方净土,都是和诸上善人在一处聚会,享受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安乐。)
④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在娑婆世界有各种内外群魔恼乱的苦恼,而在西方净土受到诸佛护念远离一切魔事,享受这样安宁的快乐。)
⑤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在娑婆世界有漏五取蕴没有止息,就有不断轮回生死的苦恼,而在西方净土莲花化生不受生死,永远脱离轮回。)
⑥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在娑婆世界有难免堕落三恶趣的苦恼,而在西方净土永离恶道,连恶道的名称都听不到,享受这样没有恶趣怖畏的安乐。)
⑦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在娑婆世界处在世间有尘缘障道的苦恼,在西方净土一切一切受用自然,不必要费力经营,没有任何生活负担。)
⑧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在娑婆世界人寿不满一百年,有寿命短促的苦恼,而在西方净土和佛一样寿命没有限量,享受寿命无量的安乐。)
⑨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在娑婆世界有修行退失的苦恼,而在西方净土入正定聚、修行永远不退转。)
⑩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但有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在娑婆世界有佛道难以成就的苦恼,而在西方净土一生就能圆满修行,所作都能成办。)
(上师云:这以上就讲了十条,这十条就描述了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确确实实有很大的差别,在娑婆世界修行没有进步,在极乐世界修行确实很爱容易成功。我们就明白在娑婆世界修行的顺缘不具足,或者违缘特别多,而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障碍,没有违缘,修行都是顺顺利利能够成办的。)
同时需要知道,净土修行没有内外障碍,烦恼毕竟不起。它的理由就是:在《瑜伽师地论》当中讲烦恼生起有六种因缘,就是:一、烦恼随眠(烦恼的种子);二、引生烦恼的对境;三、猥杂;四、言论;五、串习;六、非理作意。凡夫带业往生,烦恼种子并没有断,但在西方净土没有生烦恼的对境,包括水鸟树木宣演法音,六尘清净都能引生善心,佛光照触身心柔软,增益菩提心,所以没有生贪嗔痴的对境;在加上导师是阿弥陀佛,眷属是清净大海众菩萨、多有一生补处菩萨,时时听闻佛法忆念正道,所以没有恶友的猥杂和邪师的言论;串习大乘甚深广大的妙法,不可能作非理作意,所以没有烦恼的串习和非理作意。这样以圣教量和正理观察就能决定,在西方净土使烦恼现行的因缘,一微尘许也没有,所以烦恼不会现行。
一生西方净土以佛力加持,莲花化生,永远解脱了有漏五取蕴的苦器。通常我们就说“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这个身就是指有漏五取蕴,息灭五取蕴才能真实解脱,怎么来息灭呢?一生西方莲花化生,得到清净之身修行上只有进步没有退失的,又是寿命无量,当然就是一生成就。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当中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佛法有无量的门径,就像世间道路有难行和易行的差别一样。走陆地的道路步行就辛苦,以水路乘船就安乐。大乘菩萨道也是如此,也有法门勤行精进,也有以信心为方便,容易修行而快速到达不退转的。)在佛法当中,以信愿往生西方净土登不退地,就是属于易行道。是这样需要了知娑婆世界修行没有进步,在西方净土方面来地来讲,确确实实能够成就,因为它的道是易行道。
[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
以这个原因,以往的菩萨祖师大德居士,人人都趣向西方净土。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就是这个净土法门。尤其是在末法时代修行,没有比往生净土之法更紧要、更应机的。确确实实净土法门是最精要的,最应机的一个法门。
首先看“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圣者菩萨方面讲,文殊菩萨愿往生偈:“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在《普贤行愿品》当中普贤菩萨有同样的发愿文:“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当中开示最殊胜方便时也说到:“专意念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佛在《楞伽经》当中告诉大慧菩萨:“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有大名称、有大功德的比丘,名号是龙树,他在证得大乘初地欢喜地之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世亲菩萨造《往生论》发愿往生,论中一开始就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在末尾当中也说到:“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所以,世亲菩萨也是发愿和众生一道往生西方净土,见阿弥陀佛。这以上就讲到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的内容。
这个问题以汉地各宗祖师来说明一下:
晋朝慧远大师了悟摩诃般若的深旨,号称东方护法菩萨,他老人家六时都是念佛,在十一年当中三次目睹圣像。
其中最后一次就是刚起定时候,见到阿弥陀佛身相遍满虚空,在圆光当中有许许多多化身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两边站立,而且见到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上下回流,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音。
佛告诉他:我以本愿力的缘故来安慰你,你在七天之后往生我的佛国。到了这一天,慧远大师果然端坐往生。
天台宗智者大师,在他母亲怀孕时梦见有五彩的烟云萦绕怀抱。等到智者大师诞生时候,房间里洞然一片光明。
智者大师他老人家生时眼睛有双重瞳孔,睡觉的时候一定双手合掌,端坐时一定面向西方。大师再长大一些时,见佛像就礼拜,遇到僧人就恭敬。
十八岁出家诵《法华经》,兼通律藏,因为他天性喜爱禅悦,就到光州大苏山拜见慧思禅师。
禅师一见面就说:昔日我们同在灵山会上听受《法华》,宿缘牵引,今天又来相聚。当时给他指示普贤道场,宣说四安乐行。
智者大师在这个山上修习法华三昧,才到第三天晚上,念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的时候,身心豁然,寂然入定,通达真相。从此创立一家教观,成为万代宗祖。曾经撰造《净土十疑论》、注疏《十六观经》极谈净土法门。
大师化缘已毕,就到石城寺,对弟子们说:我要在这里往生。叫人施设床座朝向西方,专称阿弥陀佛、般若观音。又叫人多燃香火,唱念《无量寿经》和《观经》的经题,然后赞叹说:“四十八愿,庄严净土。花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慧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庄严西方净土。西方花池宝树的殊胜境界,具缚的凡夫容易去,却没有人去。地狱的火车相显现时一念真诚改悔还能够往生,何况以戒律智慧熏修的道力,必定功不唐捐,不可能空耗。)大师又说:“我的师友现在跟随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都来迎接我。”
说完端坐,像入定一样安祥往生。
唐代百丈大师是马祖禅师的传道嫡子,天下丛林共同宗仰。他所制定的祈祷病僧、化送亡僧,都归向净土。
比如百丈禅师为病僧制定的念诵仪轨上说:“集众同声,举扬一偈,称赞阿弥陀佛。再同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百声、或千声。最后回向伏愿说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归安养。”(意思是,如果这一生的因缘还没有尽,那就尽早身体康复。如果死缘已经到了大命难逃,那就直接归于西方净土。)从这些句子来说,都是指归净土。再看丛林出家人去世,津送亡僧的时候,大众念诵回向伏愿说:“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意思是心识超升清净佛国,远离尘劳苦恼。上品莲花开敷,得到往生的最高成就;花开见佛,得蒙阿弥陀佛一生成佛的殊胜授记。)看这个祈愿的文句,也明显是指归西方净土。至于在荼毗的时候,其它也不作,只是规定维那师引声高唱“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这样十唱,大众跟着念十声。念完之后,再回向说:“上来称扬十念,资助往生。”这不也是明显指归西方净土吗?从唐代百丈禅师制定清规之后,到现在一千多年,汉地丛林都是依照这个规矩来津送亡僧。所以,有人也以这个根据说:“合五家的宗派,尽天下的禅僧,没有一个不归向净土。”这也是有根据的,说得非常正确。
唐代清凉国师绍继华严祖位,世称文殊菩萨的化身,他指示阿弥陀佛即是卢舍那佛,同时注疏《观经》,弘扬净土法门。
宋代永明禅师参天台的韶国师发明心要。曾经在国清寺修法华忏,在禅观当中直接见到观世音菩萨用甘露灌入他口中,从此得到无碍辩才。
他因为宿愿没有决定,亲自登上智者禅院,作了两个阄,其中一个阄上面写了“一心禅定”,另一个阄上面写了“万行庄严净土”。精诚一心地祈祷,结果七次都拈到净土阄。以这个因缘,也就是以这个缘起从此一心修持净业。平时他老人家每天要作一百零八种佛事,夜晚到别的山峰上行道念佛,附近的人时常听到海螺天乐的妙音。他一生总共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时常给大众授菩萨戒,施食鬼神,买放生命,这些功德全都回向西方净土。而且曾经撰著《万善同归集》,在集当中指归净土处最为切要,又作《四料简》特别赞叹净土法门。
大师七十二岁的某一天,早上起来焚香告诉大众之后,结跏趺坐化去。后来有一位来自临川的出家人,经年右绕永明大师的遗塔。别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说:我生病到了冥府,见到阎王殿的左边供奉了一幅僧像,阎王精勤地对像礼拜。我私下询问,得知这是杭州永明延寿禅师,已经往生西方上上品。阎王敬重禅师的道德,所以供奉画像殷勤礼敬。
宋代圆照宗本禅师,他出家之后参天衣怀禅师开悟。平时他是密修净土。当时有一位法师神游净土,见到一处庄严殊丽的宫殿,佛国的人告诉他:这是等圆照禅师来。
还有一位大德到了慧林寺,就向圆照禅师顶礼供养。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说:我在定中见到金莲花,有人说这是等待慧林寺的圆照禅师。
禅师晚年住在苏州灵岩寺。在他即将圆寂的时候,沐浴更衣,弟子都围绕在旁边,请禅师留一首偈。
禅师说:我平常都懒得作偈,今天作什么偈子。平常我要躺下就躺下,今天也不必特地来端坐。说完拿笔交待好后事之后,笔一扔就走了,好像熟睡的样子。
中峰禅师,得法高峰老人,学者尊仰如泰山北斗,他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写有一百首《怀净土诗》,劝人念佛。
以上介绍了汉地祖师归向净土的事迹,其他修净土的尊宿和法师、律师不计其数。
另外从藏传佛教再看,很多藏传的高僧大德也是圆寂的时候都示现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很多很多的。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释迦牟尼佛演说《华严经》、《宝积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阿弥陀经》、《文殊问般若经》、《法华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等等,都是归宿西方净土。龙猛菩萨造《大智度论》和《十住毗婆沙论》、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世亲菩萨造《往生论》等等,也无不崇尚西方净土。
这以上就讲了往生西方净土是易行道的缘故,往前贤人人趋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尤其是在末法时代修行,对普遍大众来说,这个净土法门最简易最方便,最契合时机。
下面再看,怎么来达到往生呢?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然而在《阿弥陀经》当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少善根不生净土,多福德乃能成办”。说到多福德,最好就是执持名号;说到多善根,最好就是发广大心也就是发无上的菩提心。因此,这里讲两个要点:一、暂时执持圣号已经超胜布施一百年的福德;二、发起菩提心就超过修行历劫的善根。
再进一步首先以圣言讲解“多福莫若执持名号,所以暂持圣号,超胜布施百年。”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随念三宝经的注释》当中说:“如来名号是无量福德无穷无尽的源泉,以法性、缘起、大愿、三摩地、善根不可思议的力量,成就诸佛名号,在世间显然是利乐根本。”
《游心安乐集》当中说:“诸佛名号,总万德成。但能一念念佛名者,即一念中,总念万德。”(诸佛的名号是由万德成就的,所以只要能够一念持念佛的万德洪名,就是在一念当中总的忆念佛的万德。)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当中多次讲到这个“以名召德”的重要意义。比如讲到:“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所摄的无量大愿作为众生多善根的因,以如海的六度万行作为众生多福德之缘。阿弥陀佛经过历劫修行,成佛之后,由大愿大行成就了阿弥陀佛这个就像如意宝珠一样的名号,因此让信愿持名的众生,每一念每一念都成就如是如是的功德。)
在《弥陀要解》上又说:“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以名号召来万德,佛功德不可思议的缘故,佛的名号也就不可思议;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的缘故,即使散乱念佛也是成佛种子,如果能以信愿执持,那就可以直接登上不退地。)
佛在经当中还讲到,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正是因为阿弥陀佛以万德成就了名号,而持名能够召来佛的万德,“全摄佛功德成为自功德”,而且这是成佛之因,可以直接登不退地,所以执持圣号远远超过一般布施的世间福德。
佛在经上这样说:“若人执持佛名号,心中具信不弃舍,善胜日日供诸佛,满十方刹恒沙宝。”(如果执持佛的名号,并且心里有信心不舍弃,比起每天以充满十方世界的恒河沙数的七宝供养诸佛,这个持名的善根还要殊胜。)
在《涅槃经》当中说到:假使一个月常常以衣食供养恭敬一切众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以上讲了以信愿持名就能积累广大福德。
为什么说积累多善根莫若发广大菩提心?又想:发菩提心到底有多大的善根呢?以下我们根据佛菩萨的经论来说:
在《勇授问经》上说:“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若人以诸宝,遍满恒沙数,诸佛刹土中,供养世间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礼菩提,此供最殊胜,此福无边际。”(如果菩提心的大乘菩萨的福德有形相的话,连虚空作容器也容纳不下。如果有人以七宝充满恒河沙数的佛刹供养佛,又有人双手合掌敬礼无上的大菩提,后者这个供养是最殊胜的,这个福德是无边际的。)
在《般若经》上说:“若菩萨但舍财宝七珍,不发心成佛救度一切众生。虽经恒河沙劫,得福犹少。”经中又说:“若菩萨布施时能回向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虽少行施,获福无量。”(《般若经》当中说:如果大乘菩萨只是施舍七宝珍财,而不发心成佛救度众生,那么即使经过恒河沙数的大劫行持财布施,所得的福德还是不算多。但是如果大乘菩萨布施的时候能回向无上的大菩提,救度十方一切众生,即使作少许布施,也能获得无量福德。)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上说:“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入行论》当中说:仅仅是心里想:要治疗一切有情头疼的病,有这样的饶益心,都能得到无穷无尽的福德。何况是发大心想遣除一切有情无量的苦恼,以及想成就有情无量的功德。善根更是比虚空还广大。)“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没有菩提心所摄持其余的善行就像芭蕉树一样,出生一次果实之后就会穷尽,发菩提心的善根恒时不会穷尽,而且不断增长。)
以上讲了“多善根莫若发广大心”,正是这个缘故,最初才发起无上大菩提心就已经超过了声闻缘觉行者和世间人修行历劫的善根。这个问题讲一个真实可靠的公案就会明白。
在《大智度论》当中说:过去有一个证得六种神通的阿罗汉,带了一个小沙弥跟在他后面给他背着装衣钵的行囊。
小沙弥心里想:我应当精勤地求证无上的佛果。
阿罗汉马上把他的行囊取过来自己背。
过了不久沙弥又想:佛道那么久远,难以成就,不如自己求证声闻果,早一点得解脱。
阿罗汉又把行囊背在他肩上,让他在后面跟着。
这样反复再三。小沙弥说:老和尚你是不是有点颠三倒四,为什么让我一下在前面一下在后面。”
阿罗汉说:“我不是老糊涂,前面你发心求证无上佛果,是菩萨中人,地位比我高,所以我应当自己背行囊,跟在你后面。后来你又忽然希求小乘声闻果,不再发度化众生的心,比我的地位低,当然应当跟在我后面为我背行囊。
沙弥听了大吃一惊,从此志向坚定,精勤地求证无上的佛果。
在这个公案当中小沙弥只是发心,还谈不上修证,但是已经超过了具足了六种神通的阿罗汉,原因就是他的相续里已经发了愿菩提心,这是成佛的种子,就像太子刚生下来虽然还在襁褓当中,但他是未来国王的种性,所以连功勋卓著的老臣都要向他恭敬礼拜。
在《菩提心论》当中说:“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大乘菩提心能含藏一切诸佛功德法的缘故,如果修证出现,则成为一切众生的导师。如果归于本,则是密严刹土。不起座能成办一切佛陀身口意的事业。)又赞叹菩提心说:“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如果有人求证佛智慧,通达菩提心,那么以父母所生的身体就能快速证得大觉佛位。)
[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
总的来说念佛本来是期望作佛,如果不发菩提心,你念佛是为什么呢?(意思是,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不发菩提心等于没有种子,没有因就不能得果,所以说“虽念何为”。)发菩提心原本是为了修习六度万行,但是如果不往生净土,那虽然发了心,但中途容易退。
总的这一句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念佛必须发心,不然不发菩提心就没有成佛的种子以及没有成就净土的种子,这样就不可能有果。第二、发心必须往生,不往生容易退转,不能究竟。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原因是凡夫没有得到无生忍力,在苦海当中救度众生,很没有保障。所以要依仗佛力住持,首先往生净土成就无生忍,就像婴儿不能离开母亲,弱小的雏鸟首先要依靠枝头一样。所以世亲菩萨在《往生论》当中说:“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有志想在地狱当中游戏的人,必须要往生西方净土,往生之后得到无生法忍,再回入生死当中救度苦难众生。)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当中说:“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在《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当中,虽然净业行者在行持方面有优劣的差别,但是没有不发无上菩提心的。)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这个无上菩提心,就是愿作佛的心,这样就简别不是想求小乘阿罗汉果的心,也不是求人天福报的心。再说,愿作佛心就是度化众生的清净心,成佛是为了什么呢?就是要度众生。再看,度众生心,就是摄取众生生到佛国的心。这就是说,一般的众生没有成就之前,就像小鸟刚飞不能离开树枝一样。所以度化众生,就是把众生摄取到有佛的国土,让他们有依靠处。)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通过上面的根据,所以,有愿要生极乐世界的人,要发无上菩提心。如果不发无上大菩提心,只是听到西方净土恒时享乐安乐,为了享乐而愿往生,这样也不得往生,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这样才和佛果相应,才和阿弥陀佛摄取众生成佛的大愿相应,才和净土相应。为了往生净土,要发无上的菩提心。)”
唐代朝鲜国的元晓大师在《宗要》当中说:“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花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无上菩提心的果报虽然是在佛果菩提,它的花报是在净土。什么缘故呢?因为菩提心的心量广大无边限,长远没有限量,因和果相应,所以会感得广大无边际的依报净土,长远无限量的正报寿量。除了大乘菩提心之外,没有其它法能够充当广大无际的净土和长远无量寿命的正因。)确确实实是这样的,这样我们就明白发无上的菩提心就是善根当中最殊胜,最广大的,最圆满的一种修法,所以,论当中说到“多善根莫若发广大心”。
[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通过上面的根据,因此,首先要发菩提心播下菩提种子,有了种子之后,再以念佛的犁精勤耕耘,这样有种子有助缘,无上菩提的道果自然而然会增长。乘着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入到净土的大海,一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九因缘。
我们的眼光要看得长远一点,不仅仅为了这一生往生西方净土要发无上的菩提心,而且为了往生之后,能够快速实现证得无生法忍力、分身无量世界普度众生这个极深远、极广大的目的,我们也一定要先发菩提心作为正因。首先要注重因地,因大果就大,因圆满果就圆满,因强果就能速证。所以现在为了往生净土发起菩提心,将来一生西方就能成满无尽的大愿。
以这个原因,以普贤行愿回向净土极为关键。这是成就净土的极重要的因,由此得到的成就也是不可思议。
《普贤行愿品》当中讲,以普贤大愿王的引导,行者命终一刹那当中,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净土之后,就见到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等。这位行者见到自己在莲花当中出生,得到佛的授记,在这之后经过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遍到十方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的意乐作种种的利益。不久在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就无上大菩提,转妙法轮,能够让佛刹极微尘数世界的众生发菩提心,随顺他们的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穷尽未来如海的大劫,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从果知因,为果修因,为了得到往生净土的最大成就,现在必须发无上菩提心、必须发普贤大愿。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