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唯识宗>>正文内容

谈心说识(六):真心与妄心——阿摩罗识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06日
来源:http://www.fjdh.com/Soft/HTML/Soft_20090423203308.html   作者:释依昱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六章 真心与妄心——阿摩罗识

  一、真妄的定义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云:“凡有心者,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又禅门典籍《宗镜录》上云:“千经万论,悉明唯心。”

  这个心是什么心,是心猿意马的心,亦或清净自性的心?一家医院,正准备做换心手术,因为他们刚收到两个人刚死,而心仍然健全的心。一颗是从年轻力壮的体育家而来,他因车祸身亡,但心却健好。另一颗是从享尽人间富贵荣华,做过大官而又不用操心的人身上而来,年老无疾而终,但心仍完整。一位将面临换心的病人选择了做官人的老心,而不选青年体育家的壮心。人有问其理由,他说:“我要换一颗,一生从未用过的心。”读者诸君,一生从来没有用过的民,是什么心? 

  宇宙的现象,即是心的现象;森罗万象的本体亦是心的本体。“相”从“体”起,“体”寓“相”中。“现象”与“本体”非一亦非异。故云:

  “真心”是心的本体,

  “妄心”是心的盲动。

  《楞严经》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证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真空是我们的“真心”,“虚空”是吾人的“妄心”,眼前所见事事物物,宇宙现象,皆是“妄心”的种种活动。这颗“妄心”藏在那里?闭起眼睛,找找看,注意身体里面,发觉内心里有自言自语,有说有笑,有贪有痴,有想念有生灭,这就是妄想心。经中谓其为水中月,无一定处;是苦海,是轮回。虽一无是处,但找到妄心才能见真心。

  《法句经》被公认为佛教最原始的经典之一,全部经文由四百二十三首诗句(偈)所组成,其在<双要品>第一偈云: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车轹于辙。

  意谓,诸法受心支配,以心为主,由心所生。人若心存垢秽而言而行,则罪恶与痛苦将永远伴随,犹如车轮辗过的地方,永远会有痕迹留下。第二首偈云: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即方即行,

  福乐自追,如影随行。

  意谓,诸法受心支配,以心为主,中心所生。人若心存清净而言行,则幸福与快乐将永远伴随,犹如影之随形,永不分离。

  “心为法本”表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皆本於此“心”。故真心、妄心乃心的“体”与心的“相”,作用不同源出一辙。当此心是“真”时,就如同《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所云:

  “众生,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我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此“真心”是佛性,是法身。藏於何处呢?

  《楞严经》中七处徵心,说“心不在身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真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不周遍随缘赴感”。是一轮明月,洞照十方。

  “真心”无知,而无所不知。“真心”无相,而无所不相。“真心”无作,而无所不作。《金刚经》所谓:“无住生心”亦指此“真心”而言。此心在生死中,而从未生死;处五浊内,而从无垢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真心”。它的别名,如:本来面目、本地风光、主人公、真如、实相、圆觉、一真法界、法性、法身、如来藏、海印、庵摩罗识……等。

  真心是清净心,用现代话来说是一颗慈爱众生的悲心。

  年七十六岁的澳洲主妇,爱琳、查贝尔手植的大胡瓜重六十磅,使她名列一九九O年的金氏世界纪录。这位精神奕奕的老太太说:“我从不使用化学原料;只是悉心照顾,我用手轻轻抚摸它们,甚至送上亲切的叮咛,在浇水除草时,用语言鼓舞它们。我不只是种值,我还成天的挂念著它们,以爱心来抚慰。”一念真心,连植物都感受得到,且以丰头的成果来回报,所以《圆觉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心的交流是不用透过语言文字,且超越了语言文字。一个人是否真心、诚心、从他的所流露出来的气质、神情、举止可知。有一句英国文学家君格瓦特尔(John Drink Water)的历史名剧,叫做“林肯”(“Abraham Lincoln”)。提到当林肯被共和党推为候选大总统的时候,该党代表团来见他,并且说明因为民主党内部分裂,共和党的候选人是一定当选的。他听到这个消息,沈默半晌,方才应声。等代表团走了以后,他又一声不响的凝视壁上挂的一幅美国地图。看了许久,他严肃地独自跪在地图前面祈祷。假如换了一般其他的人,听到自己能当选大总统的消息,岂不要眉飞色舞,立刻召告诸亲好友在肆庆祝吗?中国名剧“牡丹亭”中,写一位教书先生陈最良科举中了,口里怨道:“老师孔子,犹未见周王,老夫陈最良,得见圣天子,岂偶然哉!”於是高兴得地打滚。沈不住气即属“妄心”。当林肯知道可以当选为大总统的时候,就感觉到国家重大的责任在他双肩上,这浊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凝视国家的地图,以真诚之心跪下来祈祷。这二者的心态是何等相反的定照!

  二、真心的实践

  妄心与真心虽存於一念之间,但世俗中的我们从妄到真,内心的锻炼提升,亦须有一段心路历程。虽言:“人性本善”,但由於生长环境的不同,加上教育的因素,所孕育出来的人格、品德也各有差异。

  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真是心性修养过程的最好说明。唯有断的接受磨练考验才能“去妄存真”,养成一种清净磅礴的“浩在之气”,一种“泰山崩於前而不沮,黄河决於侧而神不惊”的从容态度。要达到这种心境有下列几步骤:

  (一)知识的薰陶

  固然“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这还是属於本性的,直觉的方面。在现代人事复杂的社会里,一定要经过知识的陶容,才能真正辨别是非,才能树立“正信”。唯有具备洲博知识的人,才能发挥有系统,有计划,有远见的行动。有句话说:“他不是不知道打算盘,只是他已把算盘看透了”,也唯有看透了世间的态炎凉,才能自处超然。

  (二)意志的锻炼

  普通的生活是感觉的生活(Life of senses)是属於色香味触等感官的生活,而不是意志的生活(Life of will)。意志生活的境界是具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操行。要能臻此境界必须把高超的思想和简单的生活联在一起说。没有简单的生活,高超的思想是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相对论”的发现者,爱因斯坦喜爱简单,朴素的生活,最受不了繁文缛节的社交礼仪,即使出席晚宴,也从不穿晚礼服,甚至洗澡,刮脸,他也都使用同一块肥皂。有人问他为什么对自己如此刻薄,爱因斯坦表示,“我不喜欢生活太复杂,如果每次洗澡,刮脸,都得为使用哪一块肥皂而务伤脑筋,叫我如何能专心研究?”

  诚然如此,“物欲减一分,道念增一分”,出家人三衣一钵即可生活,每天不用为了穿哪一件衣服而烦恼,也不用浪费时间去苦思要梳哪一种发型才好看。生活过得越简单,才有时间去为人服务,为大众著想;才越有空间去思考生命的真谛,孕育高超的思想。

  注重物质生活者,不容易把持自己,而走上歧途。有一些犯罪者,并非他们自己甘心要变坏,要堕落,乃是他的生活享受的标准,一时降不下来,以致“心有所蔽而行有所亏”。

  明末李自成破北京时,有两个大臣相约殉国,两人说好之后,一个正要辞别回家,这位主人送客出门,客尚未走,主人就问自己的佣人猪喂了没有?那位客人一听,就长叹一声,断定他这位朋友不会殉国。他想:“世间上岂有连猪都割舍不得的人,而肯自己殉国之理。”果然不出其所料。

  意志的磨炼,是培养“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悠悠之口,不足以动摇其信念。所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能以最大的决心去贯彻自己的主张。意志越坚强,精神就愈奋发,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脑中充满积极的思想,又有坚韧的意志力,世界上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也没有不能达成的愿望。

  (三)人格的修养

  人格是衡量个人一生生命价值的标准,是一个人之所以异於他人的特徵,也是一个人生命连续的维持力,所以人格是他的道德生命。信任是基础在於彼此间最低限度的人格的认识,朝秦暮楚的人,决不能说是人格。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意为依止佛陀的真理,修习智德,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学佛的真义。

  人的组合不是片面的,所以肉体之外,还有“心灵”;心灵是构成人格的最大因素;形貌之外,还有做人的典型;整个的生命固然在宇宙的时空系统中,有它的真实性,而他生命留下来的事功,更可以因有一颗高贵的心灵,长期流传下去,不断的发生辐射性的放射作用。人格可衡量生命的价值,也是维持生命连续的动力。有个历史故事可做说明。

  当明末“松山之役”败后,洪承畴,也经过一个不屈时节而后降清,之后受清朝重用。后来黄道周在安徽兵败被俘,绝食七天不死,解送到江宁。洪与黄同乡,想保全其生命。派人前往告诉他:“公毋自苦,吾将保公不死。”黄骂曰:“承畴之死也久矣!松山之败,先帝痛其死,躬亲祭之,焉得尚存?”至今黄道周虽死,而他的人格尚放光,洪承畴降后虽然偷生,但当时他有价值的生命已经中断,因为他早把自己的人格毁了。

  一个伟大的人格,在临危时更容易表现出来,世界上那个伟大人物,不是经过多少的危险困难,不为所屈,才能产生。释迦牟尼佛修行过程中,时而水火、时而力兵、时而美女,一件件威逼利诱,而他不为所屈,不为所动,而后才悟道成佛。所以谚云: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莫等闭,

  粉身碎骨都无怨,

  留得清白在人间。

  以“白石灰”的冶炼过程来比喻人格道德的修养,是要经过不断的磨练考验方有所成。文天祥在其就刑时一脸正气的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几句话,不独留下千秋万世的光芒,也是他一生人格修养成功的极致表现。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青心”是一种节操,是高尚人格的本源。

  佛教的人天乘正法,便是健全人格,使人达到完美品德的教法,人人奉行五戒十善业道。一方面制止上在的恶行,一方面净化内心的善行,以在到建立人间净土,才是现实人生佛教人目的,也才是适合时代需要的佛教。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

  十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

  (四)宗教的信仰

  有信仰才能产生力量。《华严经》云: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前不久内政部长许水德,从北到南到各寺院拜访,听取各方宗教人士的意见,因为他说:“宗教有净化人心的力量,要维持社会安宁,不可忽视宗教信仰……。”

  星云大师於八月十二日应华视新闻广场主持人李涛先生的访问而提到:

  “有信仰凡事能守法,在佛教主是守五戒,不要乱杀生,爱护生命,自然身体就会健康,你不窃盗而能施舍布施,自然就会发财。如要家庭和谐;也不要求神问佛,只要能不邪淫尊重别人,那么家庭便一定能和谐;你不说谎多赞美别人,那么自己的名誉自然会好。不乱吃,像酒、吗啡、鸦片、强力胶、速赐康,自然身体健康,理智清明,而不会乱去侵犯人。因此福录寿喜财,理义仁智信都俱全了,信仰宗教,精神会升华。

  有信仰则明白因果,过去农村社会,没有警察机构亦无法律,可是人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果来了要受处罚,那时因果比法律管用,因那完全是内心自我的规律。菩萨和众生有一个最大不同,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所谓菩萨慎於始,不能随便播种恶因,因为有因必定有果。

  现在的青年犯罪,因为他不怕因,一切等做了再说,可是一旦啷噹下狱,他便害怕自己所造成的这个结果。所以今天社会要提倡年轻人的教育,重视因果,一定要有二种畏惧的心,一、畏天地、神明;二、畏父母、师长,畏惧自身有愧於道德人格,因为不了解因果和会犯了因果的麻烦。心的牢狱比实质更有效。”

  大师的愿望,是希望每个人心中有佛,如果你心中有佛,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耳朵所听到的都是佛的声音,嘴里说出来的都是佛的语言,身体所感受的,都是佛的真理。心中有佛,这个社会、各种颜色,和声音都一样了。每一个人“心中有佛”有宗教信仰,生活有空间,彼此体谅,互助合作,社会治安就良好。

  三、心如流水,生灭不住

  妄心是心的相状,如水之波,唱短暂虚幻,却是吾人烦恼的根源,如同鸟云蔽日看不清真相。

  前文提到,“真心的实践”和其步骤方法,今再举经证,以明“心”的种种面藐。

  《大宝积经》卷一一二云:是心如幻以忆想分别故。起种种业受种种身。

  又大迦叶,心去如风,不可捉故。

  心如流水,生灭不住故。

  心如灯焰,众缘有故。是心如电,念念灭故。

  心如虚空,客尘污故。心如猕猴,贪六欲故。

  心如画师,能起种种业因缘故。

  心不一定,随逐种种诸烦恼故。

  心如大王,一切诸法增上主故。

  心常独行二无伴,地有二心能一时故。

  心如怨家,能与一切诸苦恼故。

  心如狂象,蹈诸土舍能坏一切诸善根故。

  心如吞钩,苦中生乐想故。

  是心如梦,於无我中生我想故。

  心如苍蝇,於不净中起净想故。

  心如恶贼,能与种种考掠苦故。

  心如恶鬼,求人便故。心常高下,贪恚所坏故。

  心如盗贼,劫一切善根故。心常贪色,如蛾投火。

  心常贪声,如军久行乐胜鼓音。

  心常贪香,如猪喜乐不净中卧。

  心常贪味,如小女人乐著美食。

  心常贪触,如蝇著油。

  如是迦叶,求是心相而不可得。(《大正藏》卷十一,六三五中下)

  四、自性菩提——阿摩罗识

  在唯识学中,六识之外尚有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并称八识。真谛系统摄论宗又在八识之外另立第九识阿摩罗识,地论宗、天台宗亦有称此说者。而玄装系统的法相宗则认为第八识中的“阿陀那识、无垢识”(第八识的异名,属相续执持位、佛位)已是清净无染,故不立第九识。

  前文提到“真心”的异名为“阿摩罗识”,梵语amala-vijń?na即摄论宗所谓的第九识表真如之意。法相宗所谓的“无垢识”,梵文亦是amala-vijń?na音译阿摩罗识,庵摩罗识、庵摩罗识、唵摩罗识。意译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诸佛如来所证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染净俱泯,湛若太虚。《金刚三昧经》云:

  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大正藏》卷九,三六八中)

  《三无性论》卷上:唯阿摩罗识是无颠倒,是无变异,是真如如也。

  《十八空论》云: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但为客尘所污,故名不净,为客尘尽,故立为净。

  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是众生本具;但无明烦恼来时,将此清净自性盖住了,光芒显现不出来,故曰不净。柴陵郁禅师悟道诗曰: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

  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我们的心本来具有无限潜能,蕴藏无尽宝藏,就是因为无明造作,心纷逐於五欲尘劳,使明镜般的清净自性,失去了光明。

  即言自性清净,为什么又会被烦恼所覆呢?《十八空论》云:

  问:何故不说如如定净,而言净不净耶?

  答:为令众生修道故。……如如及五根同为烦恼所覆,而并不为烦恼所染。

  我们的心若非经过五欲尘劳的磨练,若不以众生为修行道场的话,藏於自性中的菩提就难以显现。故《六祖坛经》云: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又云:菩提本自性,起心都是妄,净心在妄中。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总觉得用脑的时候多,用心的时候少。是因科技的发达,生活的忙碌荒疏;亦或寂寞、疑惑、颓丧,而不再相信自己的心了?若再为暇省思探索,心上的尘埃就越积越多了。

  佛经上说:“心中有佛将心念,念得主空及第归。”我们心纷乱虚妄,要以正念的真心来对治。什么是“真心”呢?就是泯除差别,平等一如的佛心,以佛心来对治“虚妄心”,一旦虚妄心去除了,真实心亦要扬弃。妄固然要舍,真也要舍,所谓得意忘言,上岸舍舟,才不会落入新的执著中,才能与真正的般若妙慧契合。

  永嘉大师在其《证道歌》中说:

  心是根;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

  心法双忘性即真。

  “净心在妄中,妄念中有真心”,“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对世间事,无须斤斤计较,心胸自然开朗。犹如关汉卿的诗<闭适>中云:

  世态人情经历多,

  闭将往事思量过,

  贤的是他,

  愚的是我。

  为什么!

  放得开,看得透,如《永嘉证道歌》云:

  大象不游认兔径,大悟不拘於小节。

  恬淡、豁达、心开意解,了悟自性菩提,自会有超然物外的恬适快乐。

  注释:

  ① 《大正藏》卷十二,五二四下。

  ② 《大正藏》卷四,五六二上。

  ③ 《新人生观》,罗家伦著。

  ④ 《大正藏》卷三十一,八七二上。

  ⑤ 《大正藏》卷三十一,八六三下。

  ⑥ 《星云大师讲演集》(三)<谈心的秘密>

  ⑦ 《大正藏》卷四十八,三九六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