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学佛基础>> 依止上师>>正文内容

祈竹仁宝哲关于依止师长的开示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1日
来源:摘自《狮吼棒喝——大藏寺祈竹仁宝哲问答选录》   作者:祈竹仁宝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问:修持一定要依从师长吗?不可以自学吗?释迦牟尼不就是无师而自证吗?

  答:从师而修学是惟一成就之道。单单自己看看书、打坐一下,当然也有一定的利益,但绝对不足以得到真正的成就。修持佛法的人,不但需要佛学上的智慧,还需要传承历代祖师不断之加持,才能生出如法的证悟。由入门皈依三宝起,乃至受戒等都需要有师长之传授才能得到清净之传承。即使佛学上的智慧,也要有足够福德资粮才能得证,而师长正是一个有力量的福田,我们藉着供养师长、承事师长及奉行师长的教法,可以积累无量功德。佛陀曾说:“对诸佛供养可生功德,但不一定令诸佛生喜。在一位众生对其师长恭敬承事时,则又能生供养之功德,亦同时能生令三世十方诸佛欢喜之功德。在一位众生对师长承事供养时,十方三世诸佛皆欢喜垂视!”

  再者,佛学上的智慧,亦非可单靠自己揣摩就能正确地理解,还需师长依历代祖师之传承开示去释义,方能得见佛语之密义真髓。师长的口诀及心要就似是开启佛法成就宝库的钥匙,不用钥匙而盲目地自己乱摸的话,是不可能开启宝库的。释迦牟尼本师并非没有师长。如果你读《佛陀本生经》,就会知道佛陀在过去生曾遍访明师修学,甚至牺牲身命为求一偈佛法。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单靠买一本书自己读一读就成佛的先例!以上所说的并不限于藏传佛教,在原始佛教中,从师而学是一向的学修方法。在今天,各派佛教中不乏明师,你不要只因为不愿谦虚拜师而断送慧命。即使世间的学问,也必须从善师而学,何况出世间的妙法真义?

  问:什么是“根本上师”?一个人可以有多于一位“根本上师”吗?

  答:“根本上师”的藏文是TsawaiLama,他是我们成就无上佛境的因。所有佛法的成就,无不源自依止根本上师。依止上师就似是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切佛法成就与证悟好比支干及树叶、果子等,它们都依靠树干而生出,全部源自大树的主干。如果缺少了主干,就不可能有支干、树叶及果实了。

  “根本上师”并不是西藏独有的新概念。不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都源出于传统印度佛教,而“根本上师”及依止师长的概念正是佛教的基础概念。初修持的人,不需刻意寻找根本上师,应先行好好学习皈依及因果法门等,并尊敬依止所有你曾向其学习的师长。“根本上师”就是最能令我们的心得益与进步的一位师长。谁是你的“根本上师”不需要你刻意决定,而往往是到时你自然知道的。你可以有多位师长,有些师长可能很有名气,但有些或许只是默默无名的僧人。在师长之中,哪一位的教法对你最有益处,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师。

  你的根本上师未必有名气,也不一定说法善巧,甚至可能是从未正式登座说法的一位普通僧人。一旦你心中生起觉受,感到这个人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他就成为了你心中的根本上师,这过程并没有任何仪式,你也毋需向这位师长请求或表白,即使他不知道你视他为根本上师也不要紧。自己的根本上师是哪一位,你要视为秘密,并无需要向人宣传。事实上,“根本上师”似像是一个概念多于一个人物。如果你视某人为根本上师,你就要视他为你所有师长的总体,你所有的师长你都视为是他的化现;你应想着所有师长的体性是一体,也就是你的根本上师。透过供养承侍根本上师,你想着是正在承侍所有你的师长。你只需一位根本上师,而你要视自己的其他师长是他的化现,所以毋需多于一位根本上师,反正其他师长你一样要去尊敬侍奉。一旦认定了根本上师,我们最好不要改变心意,否则利益不大。

  问:一个人可以有两个师父吗?

  答:有一个具资格的师长就可以是足够了,但遍礼依止一百位师长也一样没有不对之处。师徒关系不一定是有特别仪式才建立的。如果你向一个人求法,他亦应求教了你,即使他所教的少至只是经上的一个字,你与他的师徒关系也就建立了,你必须终生视他为师长和视他与佛无异。如果在建立了师徒关系后对师长不尊重,就成为了修行成就上的障碍。如果你有一百位师长,而你对其中一位不尊重,在其他九十九位师长处所学的都难以成就。

  一般来说,虽然你也可以依止多位师长而修学,但师长太多时反而有可能令你对修持之道的理解混淆,倒不如好好依止一至数位具德师长,老老实实地去承侍及修学。如果只是去听佛法开示,而自己并非求法的人,心中亦未生出:“他是我的师长!”之念,则不一定要视讲者为自己师长,但当然仍要对说法者生起如佛想之正确听法心态。如果参与灌顶或自己求法,则师徒关系肯定是建立了,必须视授者为自己的其中一位师长。在一些较多人参与的灌顶或授戒法会中,授者不一定记得所有得法或得戒者,但这不代表师徒关系就不成立。

  问:如果发现自己之师长所作所为与佛法背道而驰,怎么办好呢?

  我们必须在依止一位师长前详加观察,不是看到报纸宣传便一窝蜂地前去依止。世间上的学问,我们尚须择明师而依止而学,何况生死成就大事?如果已经依止了一位师长,我们就应该看他的功德,而不是去挑他的过失。如果他有什么过失,你应该早在观察期中决定不去依止。一旦已经在心中生起了依止心,再反悔就已太迟了。没有人逼你去依止一位师长,这纯粹是你个人的抉择。如果并未好好去观察便盲目依止,只可怪自己了。

  如果我们以批评及狭窄的心胸去看,世上全都是有过失的人。即使佛陀再世,在你眼中也一样会是充满过失的。佛陀在世时的俗家亲戚提婆达多便是一个好例子:他眼中的佛陀不但并非圆满的圣人,反而是他的敌人,所以他还处处陷害佛陀。若透过智慧的眼光去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凡夫都有值得你去学习及尊重的特质,何况自己的师长呢?

  你眼中的师长之过失,极可能是你内心的反映而已,并不一定是师长真的有过失。如果你真的肯定师长在客观上有过失,或根本没有真正之不断传承等情况,最好是悄悄地疏远而另寻师长,但绝不可批评已依止之原来师长,心中仍要视他为自己的师长中之一位。

  在传统中,一个修行人可以有多位师长,所以再依止其他大德是没有过失的,但谤批自己之任何一位师长则是不如法的。如果你已与某人建立了师徒关系(即使只是在心中依止而并无告知师长),就不要再批评他。你尽管可再依止其他师长,但不要评谤原来的师父。其他人如果与他并无师徒关系,这个人又的确真的有很大的根本过失,或许还可出言以维护正信佛教的形象,但作为徒弟的你就不要插嘴了。总而言之,依止一个师长前要观察入微,依止后就要视师如佛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