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道讲述(五):发愿造论、劝请听法
三、发愿造论
佛陀全部经典的精华要旨,众菩萨推崇备至的无上法,有缘者寻求解脱的必经口岸,我今作力所能及的解说。
为了对所讲的教法生起敬重,宗喀巴大师发愿造论,对三主要道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佛陀教义的精华要旨
“佛陀全部经典的精华要旨”是指出离心。在修行的不同阶段,相应地有三种不同层次的出离心:对下土道来说,是厌离三恶趣;对中土道来说,是厌离轮回盛事;对上士道来说,则是舍弃自我利益。最终是达到究竟出离,出离对轮回与涅槃的执著,达到无修无证的佛位,犹如太阳一样任运自然地利乐众生,这是最究竟的出离,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如《真实名经》所说:“由三乘出离,安住一乘果。”虽然佛在不了义上宣说三乘佛法,从究竟了义来说则实为一乘,都是为了达到究竟的出离,成就佛位。这是一切修行证果的终极目标。那麽要达到这最究竟的出离,我们应该从哪里起步呢?应该从小乘的厌离现世开始,厌离轮回而欲求解脱,这是起步时所要修持的出离心。
“众菩萨推崇备至的无上法”是指菩提心。这是诸佛菩萨整天都在称赞的殊胜法门。唯有菩提心才能成就菩萨的功德,因为发起菩提心而成为菩萨,因为菩提心圆满而成就佛果。作为成佛的根本,菩提心就像大乘道的主心木一样重要,被众菩萨视为修持的中心而作赞叹。
“有缘者寻求解脱的必经口岸”是指缘起正见。仅仅有出离心和菩提心还不行,这只是解脱和成佛的因,我们还不能真正获得解脱。必须要有缘起正见的配合,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因为我们要想获得解脱,就必须斩断轮回的根本无明,这是导致我们流转生死的祸根。而要想断除无明,唯有证得缘起性空的智慧,直观诸法无有自性而如梦如幻般的本质,才能获得解脱自在。要想获得这样的智慧,就必须要先有无误的正见,正见是获得寂静涅槃的唯一之门。
出离心、菩提心和缘起正见这三者,总摄了佛陀一切教义的精华要旨,是我们一切修持的核心,因此被称为佛法的三主要道。
大师发愿造论
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作力所能及的解说”,这是宗喀巴大师的自谦之词。宗喀巴大师虽然是众多圣尊的共同化身,但他一生中都示现平常相,以—个普通僧人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从来就没有自称为佛菩萨。他也从来都没有自封为大师,大师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他在许多著作的署名中,都称自己不过是“一介比丘”而已。所以历代修行有成的人,那些真正的圣贤都是非常谦虚的,没有什么故意做作,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因为修证越是深入就越是感到自我的渺小,渺小到极点就是断除我执的时候,所以越是谦虚越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伟大。圣贤们的这种风范,正是我们效法的榜样。
宗喀巴大师的发愿造论,对三主要道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三主要道作为整个佛法的心髓,并不是片面地针对某一个方面,宣讲某一个法门,而是像佛法的宝藏一样,总摄了佛法三藏教典的全部精华。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拿出去能打开所有佛法的大门,收回来则将一切佛经总集於此。这种道体圆满无缺的三主要道,绝不是把各宗派的所有教法都拼凑在一起,也不是把新译派和旧译派掺杂在一起,作一个调和,就可以称之为全圆教授的。而是经过如理抉择,把命脉、核心的东西提炼出来,将一切经论总集为一个道次第,使任何一种根器者都能修持并获得究竟圆满的果位。所以宗喀巴大师说,这是佛陀全部经典的精华要旨。对于如此殊胜的教法,我们更应该如理修学。即使仅仅听讲一遍,也是听取了所有经典的全圆心要。掌握了它,也就掌握了佛的整个思想体系。遵循诸佛菩萨共同履行过的道路,我们也一定能达到他们所达到的果位,而不用担心会步入歧途。
修学清净正法
对于志求解脱的人们来说,应当学习这样的无谬之道,而不能饥不择食地有法就修。萨迦班智达说:“事关马宝等,不大之买卖,问他善思量,于今生小事,尚如此勤苦,诸生长久事,虽观待正法,遇法即信受,妙劣不观察,如狗食不可。”我们就是做一些小买卖,都要想办法去咨询他人,多方调查和探讨,那么对于能影响到现后世长远前途的正法,又怎么能不慎重对待呢?如果所修的是不清净的法,我们就不可能获得证悟,只能徒然浪费时间和生命而已。如果修的是邪法,后果更为严重,现世和后世的幸福都会被葬送。所以不要轻易用慧命来作赌注,随便得到一个法就去修习,这是很危险的,一定要观察是不是清净的正法。什么是清净的正法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既然学习的是佛法,当然要追寻其根源,所修之法必须是源于本师释迦佛。
2、中间是否掺杂邪法的垢染,要经过班智达们的辩论抉择。班智达就是精通一切的大善知识,经过他们的抉择,从而清除邪法垢染。
佛所说的教法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有一些已经掺杂了后人的东西,也有一些是后人伪造的经典。如民间流传的《眼光经》、《血盆经》、《寿生经》等等。这就需要经过善知识们的辩论和抉择。主要是看教理上是否符合佛法的原则,佛法总的原则是一致的,违反了这些原则就是假的。而不是进行什么“考证”之类,用研究世俗学问的方法来辨别。因为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佛说法也是不可思议,怎么能用世间的常规作法来衡量呢?比如有些喜欢“考古”的学者,就研究说《楞严经》可能是后人伪造的,还有的法师说密教是后人借鉴印度婆罗门教而创立的,不是出于佛的本怀等等。这不是谤法吗?《楞严经》怎么不是佛所说的?这金刚乘教法怎么不是佛的本怀呢?造成这些误解主要是对其不了解所致。正如现代高僧弘一法师所说:“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余亦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我们要是对密法稍有了解,就会知道,佛住世时即宣说了《文殊真实名经》、《时轮金刚续》、《密集金刚续》等众多密续,汉、藏、蒙等《大藏经》中都有不少密续的内容。比如《时轮金刚续》就是佛陀在成佛的第二年,应香巴拉国王的请求,在印度南部的吉祥山米聚塔内,亲自化现时轮金刚及其坛城而传授的。
3、必须经过那些大成就者的闻思修。他们修习后在心中生起了相应的证德,然后一代接一代不间断地传承下来,这样就具有传承的加持力。
所修之法如果具有以上这三个特征:确实是佛陀所说的教法;中间没有受到邪法的垢染;具有不间断的传承。那就是清净的正法。只要我们精进修持清净的正法,就一定会获得相应成就,而不用担心法是否会欺诳我们。这就是印藏两地佛教对待法的严谨态度。他们学法之前就是这样来抉择,对待法的态度就是这样的慎重。而不是说像现在有的地方那样,只要是所谓的“禅师”、“法师”,就可以这个说一宗,那个说一宗,谁都可以开宗立派,谁的观点都可以流通,其实宣扬的大多是一些邪说谬论,把佛法弄得混乱不堪。所以这里讲得很清楚,学法不能像萨迦班智达说的那样,不能像饿狗一样饥不择食,不能拿到某一个法,不加以辨别就起修,实修前必须对所修之法认真观察。
道次第的传承来源
如果能够这样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没有比道次第更殊胜的法了。即使是密法的甚深奥义,也必须要依赖于道次第才能得以体现。如果三主要道没有在相续中生起来,我们也无法依靠密法在一生中成佛。
这个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并不是阿底峡尊者和宗喀巴大师的发明创造,而是三世一切诸佛共同履行的康庄大道。《摄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过未现在所住佛,此度共道而非余。”这是“道次第”一词的本源出处。阿底峡尊者讲著了《菩提道灯论》之后,“道次第”这一名称才逐渐广为弘传。因此菩提道次第是佛教共有之法。有的人以为这只是藏传佛教,或格鲁派特有的教法,对此不作信受,这是自身福报不够所致。一旦理解了这个教授,我们就会认识到,不管有没有“道次第”这个名字,其实一切佛经都包括在道次第里面。比如一切佛经中最深奥究竟的《般若经》,它包含八万四千法蕴一切要点,正式宣讲的是甚深道次第,隐义宣说的是广大道次第。
道次第是真正圆满无误的教法,是诸佛菩萨共同履行过的大道。我们要是修持它的话,就可以避免滑入修法的歧途。否则若修一些相似法,得到一些祖师们所不屑的奇异之道,又有什么意义?我们有的人喜欢跑到寂静的地方,假装去修法,但除非手里有圆满无误的教诫,并能修到实处,否则你所做的这一切,绝大部分都是徒劳无益的!这是帕绷喀大师对我们的告诫。密勒日巴尊者也讲:“耳传教诫若不修,虽住茅篷自讨苦。”耳传教授都是上师修持的精髓,这样的教法不去学习,却拿着一些相似法来抱本修炼,即使住茅篷闭关苦修,也不过是自找苦吃而已,不会获得什么真正的成就。我们要是有“道次第”作为修持,就不必担心会滑入这样的歧途。因为这是一切诸佛菩萨共同修学过的法,我们沿着诸佛菩萨所走过的道路,最终也一定能证得他们的果位。
四、劝请听法
那些不迷恋世间区区幸福,为了具足良缘的人生有价值,一心向往众佛喜悦归宿的幸运的人们,诚心倾听。
前面讲了发愿造论,主要介绍法的清净和殊胜。这里讲劝请听法,即我们应当如何听闻教法。
净化听法的动机
对於听法者来说,应当以一个什麽样的动机来听闻,才能获得法益呢?这就涉及到净化听法动机的问题。由於这里所讲的是佛法的全圆教授,因此,听闻者也应当是为了获得全圆道体,而以清净的菩提心作为摄持来听闻。如此才能获得法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宗喀巴大师造这部论是针对什么人说的呢?是对那些不迷恋世间区区幸福,为了使具足良缘的人生有价值,而一心向往众佛喜悦归宿的人们而宣说的。
“不迷恋世间区区幸福”是指出离心,出离心能让我们放下对生死轮回的贪著;“为了具足良缘的人生有价值”是指菩提心,菩提心能使我们的人生发挥出真正的价值;“众佛喜悦归宿”是指正见,正见能让我们获得涅槃寂静的解脱圣境。所以,我们要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起清净菩提心,为了获得涅槃寂静的究竟安乐,实现成佛利益众生的最终目标,来听闻这导向解脱成佛的甚深教法。
听法的正确仪轨
我们能够值遇世尊的全圆教授、解脱成佛的完整法门,是非常殊胜难得的。只要掌握了这完整法门,我们就能真正走向解脱之道。许多人却因为没有这样的福德因缘,即使在佛经里摸索了几十年,对於如何修行仍然感到很茫然。因此宗喀巴大师说,能听闻到此法者都是幸运的人们。我们现在已经听闻到了,是不是也包括在他劝请听法的范围内?应当包括!大家要珍惜这难得的法缘,诚心倾听。这才是听法时应持的正确态度。
听法时通常会产生三种过失,即器不净、器倒放、器有漏。“诚心倾听”就可以对治这三种过失。按照佛经中的原话来说,即是要“善为谛听,一心受持”。这是佛讲法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听法时应遵循的仪轨。“善为”就是听法时心要清净,如同清净的器皿,东西装进去不会被污染;“谛听”就是心不外驰,专注听闻,如同器皿没有倒放,能把东西装进去;“受持”就是闻法后要时时忆念,温习巩固,如同器皿没有漏洞,东西装进去才能保存住。我们应当这样诚心倾听,断除法器的三种过失,听法才能受益。
除了要断器三过之外,还要进行正确的六种思维。即视自己为病者;视上师为良医;视正法为良药;视实修为治病;视如来为善知识;视正法长久住世。譬如这样想:“人们即使患了头痛之类的轻微小病,都要着急去看医生,何况我是身患贪嗔痴三毒等烦恼重疾的病人,怎麽能不去看这方面的医生?上师正是这方面的良医,他的每一句法语都是对治烦恼的良药。我按照上师的教导如理思维,进行实修,不就是在服药祛病吗?上师能把正法传授给我,这一切都是源於佛的恩德,和佛亲自为我加持是一样的,所以上师就是佛的化身。他的每一句话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应当专注听受。”这是宗喀巴大师开示的六种思维,要用这种心态来听法才能受益。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