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妙音讲记(二)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著 堪布益西彭措 讲授
昔日四洲权势圆满者,虽有少数闻名转轮王,
如今忆念只剩名字已,微弱自身更无坚固性。
在往昔人类福德普遍增上的时代,虽曾出现少数权势圆满、统治整个四大部洲的转轮王,然而至今,除仅能在心中忆念他们的名字外,其它一切皆已荡然无存。权势圆满的转轮圣王尚且以无常而化为乌有,何况我们如是微弱的身躯,更是无有丝毫坚固的自性。
首先对转轮王稍作解释。转轮王即位时,以其福德力感得轮宝旋转而降伏四方,故称为转轮王。又因他能在空中飞行,所以也叫“飞行皇帝”。在增劫时,人寿增至两万岁以上,便开始有转轮王出世;而在减劫时,从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之间,才有转轮王出世。人寿八万岁以后,因有情的福报、寿量损减,恶业增盛,所以不能感得转轮王出世。转轮王有金、银、铜、铁四种,其中统治四大部洲的是金轮王(颂中“昔日四洲权势圆满者”即指金轮王)。通过金轮王所具足的七宝,便可体现其福报与权势的异常圆满。七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臣宝与主兵臣宝。
在转轮王出世时,便由其福德力而显现千辐妙轮,此轮宝升腾至虚空后,转轮王与其军队即可腾空飞行。凡是轮宝降临之处,当地国家皆归附于他,故转轮王能以威力降伏一切。第二是象宝,其形相端严洁白,极其圆满调柔,能伏一切敌军。第三是马宝,其肤色如蓝色火焰般,且速度奇快,饭食之间便可绕大海一周。第四是女宝,形容端正,与其相触便生微妙乐受。第五是珠宝,在转轮王的宫殿中,自然出现琉璃所成的摩尼宝,色泽纯青,能出生一切所欲之物。到了夜间,摩尼宝可照亮一由旬远之处,热时能放射清凉的光,冷时能放射温暖的光。此外,只须触摸摩尼宝便能遣除一切疾病,在干旱的土地上放置摩尼宝,便可流出水来,是这样殊胜的一种如意宝。第六主藏臣宝,亦是以转轮王的福德力自然召感。主藏臣宝只须一伸手,便可获得所欲的财物。第七主兵臣宝,亦是自然出现,其英勇无比、力量超群,且足智多谋,对转轮王的意愿极具成办之力。
即使权势、受用与眷属皆如是圆满的转轮王,在面对死亡时亦显得无奈。当业力成熟时,同样是倒地而亡,成为一具死尸,尔后四大分解,化为微尘。所以在因缘穷尽时,转轮王与其七宝也会消失无余。这些曾在人类鼎盛时期出现的人物,至今除了在佛经中能见到少数几个名字外,何者亦未留下。可见世间一切皆唯暂时的幻化而已,无有任何实义。与转轮王相比,人们自以为美妙的豪华住宅、奔驰牌小车、圆满眷属、丰饶资具与显赫权势等,其实就如同蜜蜂的蜂巢一般。因此,人们如是微弱的身躯与受用,并无丝毫坚固自性,那么,徒耗毕生精力以求取泡沫般的身财受用是否值得?我们为何还要如此心甘情愿,以自己宝贵的一生换取无甚实义的结果呢?对此必须反复思惟,方能妥善抉择自己一生的方向。
以下是从思惟诸佛菩萨的角度,而显示寿命无常的真理。
断证圆满能仁与佛子,虽曾现如空中群星般,
正因揭示无常而涅槃,回想此义深知皆无常。
在此娑婆世界曾出现许多断证圆满的佛菩萨,其数多如夜空中的繁星,然而为向众生显示一切有为法无常,诸圣者们皆一一示现涅槃,至今无一存留于世。细思此义便深深明知:世间一切皆是无常的本性,任谁也无法改变。
因为时间是无始之故,在往昔无数时劫的轮回中,曾经示现成就无上正觉的佛陀及其眷属,应是不可计数。比如在此贤劫中,过去曾有七佛出世,虽从第一尊佛——毗婆尸佛到第七尊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之间,每尊佛座下都曾有过不可思议的菩萨、声缘眷属,但这些诸佛菩萨、声缘罗汉皆已趣入涅槃。如释迦佛时代,有五百阿罗汉常常游行人间,但最终也都纷纷示现涅槃。尽管他们都是曾经生活在此世间的圣人,但如今也只有在寺庙中,才能看到他们的塑像与名字,其余何者亦未留下。尔后,在印度又出现过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二圣六庄严,以及八十位大成就者等。虽然今天我们仍可恭习他们的论典、拜读他们的传记,但这些菩萨却无一人尚存于世。如是细思之后便会了知:无常确为这个世界的本质,它周遍此世间的每个微尘与刹那当中,令人无法回避。
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中说:“十力世尊身光具,智慧明照亦无量,度脱一切诸众生,今日廓然悉安在,何有智者不感伤。”在印度曾出现过具足十力的世尊,身光赫奕,智慧朗照万法而无限量。佛住世时,有缘众生皆得度脱,但如今世尊又何在呢?思及此等,岂有智者不感叹哀伤呢?虽然我们是释迦佛的儿孙,都皈依三宝、受世尊教化,但本师早已示现涅槃,我们无法亲见其色身,的确令人感伤。不禁令人感慨,在此轮回中有何实义呢?
阿那律古佛示现涅槃时,曾留下一首偈颂:“有为法如云,智者不应信,无常金刚来,摧圣主山王。”一切有为法皆如浮云般无有坚实,所以智者不应对其信赖,一旦无常金刚到来时,即使是诸佛圣尊的色身、坚固的须弥山王亦会被摧毁无余。《阿含经》中记载:某日,阿难尊者来到佛陀面前,以头顶礼亲吻世尊莲足后说:“世尊,您的身肉为何变得如此松缓?”佛说:“阿难,正如你所见般,如来身体皮肉已经松缓,不如以前。此色身为病所缠、为死所迫,如来已经衰老,年龄已过八十矣。”阿难闻佛所说,便悲伤哭泣,自言自语地说:“苦哉!到了老年,竟是这般光景。”此时佛陀教诲说:“诸比丘,世间无一法可依靠,应当舍弃世间,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有恩爱别离的寂灭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理。”
《华严经》云:“观十种义,示般涅槃。”即诸佛如来以十种必要而在众生面前示现涅槃。“十种义”即:
⑴示现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⑵示现一切三有无安;⑶示现大涅槃是安稳之处,远离一切怖畏;⑷人天众生执著色身,佛为人天示现色身是无常之法,令彼等希欲安住清净法身;⑸示现无常之力无法转变;⑹示现一切有为法不随自心而住,皆无自在;⑺示现一切三有如同幻化;⑻示现涅槃性究竟坚固,不可毁坏;⑼示现一切法无起,但有积聚、分离之相;⑽诸佛完成度生事业,所愿圆满,法轮已转,应度化者皆已度化,应授记者皆已授记,理应入于无变大涅槃。
因此,为向众生示现诸法无常等,诸佛菩萨在化缘已尽时,无一不在凡夫众生前示现涅槃。一切皆在显示寿命无常,故于三有世间,根本无法找到一坚固不变之法。
寂静净土桑耶宝顶洲,师君三尊眷属在世时,
一切圆满真是甚欢喜,如今思忆实乃极悲伤。
“寂静净土”是指“桑耶宝顶洲”,即非常寂静的桑耶寺。有缘者至桑耶寺朝拜,即可消除业障、不堕三涂。
“
“一切圆满”即当时具足五圆满——导师圆满、法圆满、眷属圆满、时圆满与处圆满。法王赤松德赞时期,迎请了大持明者莲花生大士等一百零八位班智达入藏,并建造桑耶寺。当时在桑耶寺,以法王赤松德赞作为施主,莲花生大士对二十五位君臣等诸多密乘根器者赐予灌顶,传授玛哈约嘎、阿努约嘎与阿底约嘎,令弟子们成熟相续。当时获得成就的人很多,比如,南喀娘布能够骑在日光上;桑结益西能以金刚橛插入山崖;杰瓦秋扬能直接现见本尊,且三次作马鸣;华季益西能以非人作奴仆;贝若扎那具有智慧眼;法王赤松德赞获得不动三摩地;玉扎宁布证得最高境界;多吉登炯风行无阻等等。二十五位大成就者皆有不共成就,其中多吉登炯即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前世。大堪布菩提萨埵则传授中观与戒律等显宗法门,并依照一切有部律度“预试七人”出家,创立了西藏僧团。另外,大译师贝若扎那等一百零八位译师学习翻译,翻译了印度圣地十分兴盛的经续论典。
因此,当时无论从导师、弟子、法、处所,或时节因缘等方方面面而言,都极为圆满。所以大恩上师说“一切圆满真是甚欢喜”,但如今想起,的确令人十分悲伤。在拉萨山南,虽仍有桑耶寺的遗址,但莲花生大士早已飞往西南铜色吉祥山,堪布菩提萨埵、法王赤松德赞及君臣二十五位大成就者亦皆示现圆寂。如今桑耶寺内冷冷清清,已无法再现前弘期佛法大兴、僧才隆盛的圆满景象。所以一切皆是无常,正如经典中所说:“积集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以下四颂,大恩上师主要是告诫我们:无常迅速,所以在短暂的一生中,当为解脱生死而勤修清净佛法。若不把握时机精进修持,将来便会现前如下所说的结局——临终时满负罪业而堕落。
若未如理闻思圣教海,以估计心不能断无明,
年老而成家眷九人官,临终阿伯无善转恶趣。
在青年时若未如理闻思广大圣教而生起智慧,则仅仅以估计心并不能断除无明。如是年老之时便会成为九人眷属的家长,临终时因老阿伯相续中没有积聚善法资粮,所以只能随着恶业转生恶趣。
以下以因果道理分析此颂含义。此颂第一句是因,后三句是果,即以“不如理闻思”为因,决定会产生“无法断除相续中无明”的结果。既然相续中的烦恼丝毫未能清净,则将来因缘会遇时,便会生起粗猛现行而强烈贪执世间八法。其结果即还俗流落红尘,将来成为九个子孙的家长,并且由于一生中都是为了现法不断造业,而未能修集善法资粮,所以临终时唯有满负罪障,在热恼中堕落恶趣。
具慧者理当明白:利用人身解决生死问题,方为人身真正意义所在,而欲解决生死问题,首须了知生死的由来。生死是果,其因即烦恼,而烦恼又是由颠倒执著所引发,颠倒执著的来源即是无明。若欲了脱生死,即须断除烦恼;而欲断除烦恼,又须消除执著;欲消执著,则须相续中具有清净智慧的对治力;而产生清净智慧的前提,便是如理闻思。此乃关要所在。
若未经数数如理闻思,则相续中串习坚固的凡夫知见,毕竟无法转变成佛法知见。若于此根本上无有转变,则决定仍在世间的范畴起惑造业。所以,首先应如理听闻诸佛菩萨所开示的清净知见,以此产生闻慧,应从此处入手,作转变凡夫知见的工夫。在以闻慧忆持法义之后,方可进一步如理思维,即以思择力运用四种道理来抉择法义,以此便能断除疑惑、通达法义。尔后在此如理闻思的基础上,以心数数串习闻思所决定的法义,此即是修。以如理如法的实修方能真正改变以往的颠倒执著,从而才有希望从根本上解决生死问题。
人生是如此短暂,而修持正法又往往需要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所以,一定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完全投注于闻思修行,尽快如理如量地完成这个过程。倘若青年时代未能如理闻思修学,一旦错失良机,相续中固有的知见未能转化,而仅仅是外表上剃了头、披著袈裟,则十分危险。因为一旦遭遇强势境缘,则极易起惑造业,与在家人无异,最终决定陷入世间八法的迷网中,无法自拔。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最初出家之时,发心必定猛利,当趁此时一气作工夫,令自己有所成立。若悠悠扬扬错过此时,日后或住持寺院,或收门徒,或信施众多,如是大多被名利所累,不但了脱生死无有希望,连最初学道的志向亦被埋没,修行人不可不知此理。”莲池大师的教言与大恩上师此处所言意趣一致。古人有言:“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须特别注重因地,若因地不真,果便遭受迂曲。所以,倘若今日不能把握时机如理闻思,将来便有堕落的危险。
舍弃实修经续窍诀义,甚深法要只当吹敲唱,
无厌贪享信众之财物,临终命断自罪极明显。
如果平时舍弃实修经典、续部、窍诀的意义,而只是利用这些甚深法要来敲打唱念,以这种有口无心的唱念,贪得无厌地享用信众的财物,则临终命断之时,自己的罪业一定会极明显地显露出来,届时只有以痛苦来偿还这笔业债。
下面引用《竹窗随笔》中的公案来作说明:明代在浙江乌镇利济寺,有师徒二位出家人。众人皆称此二出家人谨慎厚道,所以委托他们作经忏的人越来越多,如是很快便积聚众多资财。但老师父十分悭吝,既舍不得自己受用,又不愿作上供下施。后来他患病,家人将其请回去治疗,没过多久便不治身亡,其一生积蓄皆归族人所有。十年后的某日夜晚,老师父托梦给他的亲人说:“我因生时为人作经忏有错漏之处,而阴府的考核又非常严格,故苦不堪言。人间传说接受信财替人念经拜忏,如果念诵稍有脱落差错,到阴间后,须借闪电的光来认字读还的说法,确实如此。”
另有一则公案说:有位僧人病重,某日夜晚,外面正在放焰口施食,病僧对探病的人说:“方才有鬼来要带我一起出去吃饭,我推辞未去。没过多久,鬼回来说:‘那个施食的法师心不诚,害我们白跑一趟,一定要收拾他。’然后就牵着我的手前去。当时我见到许多鬼手拿钩索,说要将法师从台上拖下来,我心里很害怕便叫起来,众鬼才因此四散而去。”
此外,还有许多类似的事例:有一僧人施食时心无诚念,结果被鬼抬至河中,欲将其沉入水中。又有一僧人因忘记锁住衣箱,施食时心中仍惦念着钥匙,结果众鬼见到饭上都是铁片而无法食用。另有一僧人,晾晒衣服适逢下雨而未及时收回,所以施食时心中一直作意那件衣服,结果众鬼见到饭上皆是兽毛而无法进食。这几位未如法施食的法师,日后都遭到报应。还有一人入了冥府,见黑房子中有几百位僧人,个个身体枯瘦、面色憔悴,皆显出忧苦不堪的神态。此人便询问这些僧人其中缘由,才知他们都是生前未如法施食的法师,死后来此受苦。
通过上述公案,我们应当反省自己,假如未能真实修习法义,而仅仅是以外表形相的敲打唱念来享用信财,最终所积罪业必定大如须弥,死后决定感受猛厉痛苦。所以,大恩上师在此处以大悲心告诫我们:在短暂的一生中,若以此种方式贪求信财,则临命终时,自己的罪业必定会极明显地现前。大恩上师曾于《岩洞老人颤抖道歌》中说:“于此因果无欺正道中,若不慎重行持取舍理,堕落痛苦泥潭之中时,颠倒心相真正显露出。”在这因果无欺的正道中,如果不谨慎行持取舍的道理,一旦堕入痛苦泥潭时,颠倒的心相便会真正显露出来。我们常常可以见闻类似的公案,如有些人虽然生前地位崇高、声望显赫,一生中享用诸多信财,但其心中唯喜名利,完全与世人无异。结果临终时便会显现神智不清、异常恐惧等极其颠倒的死相,所以大恩上师说:“在断命根时,颠倒的心相必定会充分显露出来。”
《本生论》中亦有一颂,即释迦佛的前世——王子月所说:“如是若观世法性,诸人作罪当忧悔,又未善作诸妙业,恐于后法起诸苦,临终畏惧而蒙昧。”世间规律即是如此,造罪之人必定会于临终时生起忧悔,而且由于一生从未行持善法,以致临终时心中无有丝毫把握,面对后世堕落恶趣感受剧苦的果报,心中将生起无比的恐惧忧怖。
所以,我们应对无常、业因果等有一种警惕畏惧之心,才能行持清净的正法。人生如此短暂,我们现有福分出家,即应明白自己的本分何在,否则虽外现高贵的出家相,但内心却贪得无厌地骗取信财,则比在家人还不如。此不仅是生时自伐善根,且于死后还须堕落三涂蒙受长劫剧苦,如是无异自取毁灭,未免太不自爱。
机灵善辩学法之僧童,心中贪求讲辩诸名望,
苍螺白发可得博学位,汝于人间得乐亦短暂。
机灵聪颖、擅长辩论的学法童僧,心中贪求讲法辩论的名声。然而即使在白发苍苍的老年可以获得博学的格西或堪布等学位,但在人间享受安乐的时日又能有多久呢?
在家、出家总的情况,一般可分四种:身心俱出家、身出家心在家、身在家心出家、身心俱在家。颂中所说即“身出家心在家”的情况。虽然外相上剃须发、著法衣、远离尘境,所学亦是诸佛菩萨的经论至言,但心中所思却是如何在佛教团体中求取名闻利养。所以即使广学教法、好乐讲辩,但目的也只是想出人头地,令自己从默默无闻的小僧人,变成名位显赫、供养丰厚的大法师。此即说明其相续中根本未觑破世法,故而披着袈裟追求名利,身出家而心不出家,一切所作都是轮回生死的业,与解脱背道而驰。
憨山大师十岁读书时,母亲督课非常严格,他觉得很苦,便问母亲:“读书作什么?”母亲回答:“作官。”他又问:“作何种官?”母亲说:“从小官作起,若有能力则可官至宰相。”大师接着问:“当了宰相又如何?”母亲说:“罢(到此为止)!”大师不禁叹道:“可惜一生辛苦,到头来只是罢了,那作他又有何用,我想只该作一个不罢的。”母亲说:“象你这样的不才之子,只可作个挂搭僧。”大师便问:“何为挂搭僧?”母亲回答:“僧是佛弟子,行遍天下自由自在,随处有供养。”大师欢喜地说:“作这个正好!”母亲又说:“只怕你没这个福分。”大师问道:“出家为何还要福分?”母亲回答:“世间作状元的常常有,出家作佛祖的哪里常常有?”大师说:“我有这个福分,只是怕母亲舍不得。”母亲说:“你若真有这福分,我就能舍!”以上是憨山大师在《年谱》中的自述。
大师十岁时便有如此非凡的悟性能看破世间,的确稀有难得。就如同大师所说,无论在家或出家,只要是追求名利,最终必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即便如愿以偿,试问又能有多少时日享受呢?所享受的又有何实义可言呢?
轻视三学修道之功德,耽著今生积财伪僧徒,
临死之时仍不知餍足,奈何阎罗法律无情面。
轻视戒定慧三学的修道功德,唯一耽著今生积集资财而伪装修行的僧人,于临终时仍然不知满足,无奈阎罗死主的法律无有任何情面可谈。由于自己一生中未能修集三学功德而虚耗信施,所以后世必定披毛戴角以偿还宿债。
对于此理,《竹窗随笔》中有一个十分相合的比喻:“比如我们读书是为求取功名,为求功名故而带累许多亲邻提供所需,以供自己读书。倘若功成名就,当然是足以报答;但若名落孙山,则负欠甚多。”与此喻相同,我们出家是为成就道业,有缘施主因此才供养我们资财。若能成就三学功德,则足以回报信施;但若轻视三学的修习,只知积累世间财富,甚至于心中埋怨信施寡少,则来日必定以牛马之身偿还宿债。
昔日真净禅师住江西归宗寺时,每年都有化主回到山上,带回诸多所化之钱财、谷物、布匹等。禅师见到这些财物便皱眉说:“这些都是信众的膏血!我惭愧无有道德,如何担当得起?”《禅林宝训》中有一则公案:雪堂和尚本来生在富贵之家,但其日用十分节俭。在乌巨山时,有衲子献其铁镜一面,和尚说:“此处溪流清澈可照毛发,要此何用?”最后亦未接受。
白发苍苍衰败之老人,尤作多年计划度人生,
不思己如即灭之油灯,将到中有应备行路粮。
虽已是满头白发、身心衰败的老人,心中却还在作多年的计划以期度过人生,而从未想过自己就如同即将熄灭的油灯,很快将要步入中有,此时应当趁早为自己准备好中有的行路资粮。
此颂中“多年计划”与“即灭之油灯”相互矛盾,因为前者是缘现法希求久住的颠倒妄想,而后者却是生命无常的不变事实。如果落入常执的颠倒中,便会障碍对生命无常的认识,也就不可能将身心转入准备中有资粮的修行中。以贪执现法的力量驱动,即使死期将至老人仍不死心,依旧在心中反复盘算五年、十年乃至更多年后的计划。假如心中耽著子女,便会想:儿子何时成家,成家后自己要如何帮忙照顾孙子,待孙子长大后要上大学等等。如此这般的计划无有休止,实际皆唯迷乱心的颠倒妄想罢了,但被常执蒙蔽心智老人,却宁可将人生最后的余光亦付诸痴心妄想中,而不愿对切身的生死大事稍加用心。彼即如同待宰的牛羊,在被押往屠宰厂的路途中,还妄想着明日如何在草原上饱食嫩草般,愚迷不已。
佛陀曾告诉我们:人命只在呼吸之间,一气不来便是隔世。青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老年人,所以世间老者们应有自知之明,仔细返观自身:早已是鸡皮鹤发、耳聋眼花、神智模糊。因此,在人间存活的时日已经不多,如同夕阳顷刻便会落山,又如寒冷秋末的衰草很快便会凋零,故应早日了结世间一切琐事,一心为后世准备。
下面再以公案说明,老人应当如何准备中有资粮。唯有随学公案中的人物,舍弃现世一心修法,最终才能死得安乐。
清朝年间兴化有一蒋氏妇女,四十岁时丈夫亡故,安葬丈夫之后,他哭着对儿子说:“一旦无常到来,谁也无法代替谁。假如今日我也如你父亲一般死去,你也无可奈何。从今以后,我要一心持斋念佛,不想再被闲事牵缠。”儿子顺从母意,在家旁边建了一间房屋,母亲住在里面足不出户,一心一意持念佛号,寒暑无间。五年后的
蒋氏以五年时间精进准备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因其下定决心了结现法,故能五年如一日,足不出户一心一意念佛、修集净土资粮。如是用功精纯,所以临终时洒脱自在,无一丝牵挂。
宋朝王龙舒是国学进士,博览经史,曾撰著数十万言的《六经训传》。一日,他忽然舍弃这些书籍,并说:“这些书只能增长业习,并非最终解脱之法,我要立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后便精进念佛,六十岁时生活仍非常俭朴,布衣蔬食,每日千拜,深夜方才眠卧。临终前三天,他告别亲友,临终之日,照常读书之后礼佛、念佛,忽高声念弥陀名号,并说:“佛来接我!”言毕,站立而化。
听闻上述公案之后,老年人心中应当有所触动。在即将面临死亡的风烛残年,不应再去筹划发展现世法、缘现法作五年、十年的计划,而应尽快彻底放舍此生之事——现世眷属、财产、地位、琐事,然后唯一缘念死亡无常,准备中有的行路资粮(若欲求生西方净土,则须事先修集好往生资粮)。若能如是事先了结,无论死亡何日到来,都可无牵挂地撒手而去,如此行持才是有智慧的老人。
下面三颂是对青年人的教诫:
风华正茂倨傲之青年,心中无有死亡等忧怖,
忽然瞬间阎罗狱卒到,捆缚脖颈时生大忧恼。
风华正茂的傲慢青年,心中根本不忧虑、怖畏死亡,仿佛死亡与自己毫无关系。然而一旦死主如暴雷般瞬间降临,阎罗狱卒用业力的绳索紧紧捆缚自己的脖颈时,心中必会生起巨大的忧恼。
青年人往往会认为:我如今身强体壮、耳聪目明、神智清晰、朝气蓬勃,又怎会死亡呢?此种想法虽看似合理,但须知阎罗死主实不留任何情面,无论男女老少,死缘一旦积聚,他便会毫不延迟地将你拖往后世。所以面对死亡时,单凭此种无知愚痴的傲慢又有何用呢?
《集法句经》云:“若众多男女,强壮亦殁亡,何能保此人,尚幼定能活。一类胎中死,如是有产生,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经中所说是否属实,大家可以去火葬场调查。事实上,每天虽有许多人死亡,但以寿量穷尽而自然老死者仅占少数,大多数都是以内外死缘,未圆满寿量而死,如以疾病、自然灾害、车祸、凶杀、战争、事故等而死;死者中有青年人、中年人,也有许多少年儿童,非老年死亡的数目相当庞大。
因此,青年人自以为身体强健无病、不会死亡的想法,其实只是以坚固常执引起的非理作意,根本不符真相。大恩上师在一首道歌中说:“青春妙龄少男少女众,心中若不思维定死亡,死主怨敌似空中霹雳,不知何时降临真可悲。”正值青春妙龄的少男少女们,心中不思惟自己决定会死亡,反而颠倒地认为,在青春年少的时代,应当纵情享受五欲六尘。此即如同无知的孩童在燃烧的宫殿中戏耍,而不知大难将至,甚是可悲。虽然人有老少之别,但在“必须修行”这一点上,却无任何差别。
如果未能把握时机修习安乐之源的正法,则无论是老年死或少年亡,死时皆会产生忧恼痛苦。古人常言:“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即便是青年人也应时时痛念无常,切莫悠悠忽忽徒耗时日。暇满人身如此宝贵,现在又值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若不趁色力强健时努力精勤于正法,一旦死亡降临必定后悔莫及。
彼此相恋韶华之男女,心中无尽甜言与蜜语,
妄想终身不分同度日,怎奈不知寿命能长否?
彼此相恋的青春男女,以情爱的推动,心中有说不尽的甜言蜜语,妄想长相厮守、永不分离,怎奈业力无情,不知他们的寿命能否长久?
古人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分飞。”以业力的推动,青年男女因暂时相爱而组成家庭,但这也只是暂时因缘的虚幻假合,并无常恒坚固的自性。一旦死主不期而至,必将显现彻底分离,暂时的假合决定是以破灭而告终。在人世间,每天都有许多青年男女结婚成家,希望彼此相守、永不分离,但最终结果却是无一例外的家破人亡。而且情执愈是深重,最终分离的痛苦即愈发强烈,由此可见,痛苦的根源即是颠倒常执。我们不妨仔细想想,倘若一个人欲将永恒的幸福建立在暂时假合的因缘之上,最终结局除了感受幻想破灭的痛苦之外,又有何实义可得呢?所以,常执的确是无量痛苦的根源。
昔日四洲权势圆满者,虽有少数闻名转轮王,
如今忆念只剩名字已,微弱自身更无坚固性。
在往昔人类福德普遍增上的时代,虽曾出现少数权势圆满、统治整个四大部洲的转轮王,然而至今,除仅能在心中忆念他们的名字外,其它一切皆已荡然无存。权势圆满的转轮圣王尚且以无常而化为乌有,何况我们如是微弱的身躯,更是无有丝毫坚固的自性。
首先对转轮王稍作解释。转轮王即位时,以其福德力感得轮宝旋转而降伏四方,故称为转轮王。又因他能在空中飞行,所以也叫“飞行皇帝”。在增劫时,人寿增至两万岁以上,便开始有转轮王出世;而在减劫时,从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之间,才有转轮王出世。人寿八万岁以后,因有情的福报、寿量损减,恶业增盛,所以不能感得转轮王出世。转轮王有金、银、铜、铁四种,其中统治四大部洲的是金轮王(颂中“昔日四洲权势圆满者”即指金轮王)。通过金轮王所具足的七宝,便可体现其福报与权势的异常圆满。七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臣宝与主兵臣宝。
在转轮王出世时,便由其福德力而显现千辐妙轮,此轮宝升腾至虚空后,转轮王与其军队即可腾空飞行。凡是轮宝降临之处,当地国家皆归附于他,故转轮王能以威力降伏一切。第二是象宝,其形相端严洁白,极其圆满调柔,能伏一切敌军。第三是马宝,其肤色如蓝色火焰般,且速度奇快,饭食之间便可绕大海一周。第四是女宝,形容端正,与其相触便生微妙乐受。第五是珠宝,在转轮王的宫殿中,自然出现琉璃所成的摩尼宝,色泽纯青,能出生一切所欲之物。到了夜间,摩尼宝可照亮一由旬远之处,热时能放射清凉的光,冷时能放射温暖的光。此外,只须触摸摩尼宝便能遣除一切疾病,在干旱的土地上放置摩尼宝,便可流出水来,是这样殊胜的一种如意宝。第六主藏臣宝,亦是以转轮王的福德力自然召感。主藏臣宝只须一伸手,便可获得所欲的财物。第七主兵臣宝,亦是自然出现,其英勇无比、力量超群,且足智多谋,对转轮王的意愿极具成办之力。
即使权势、受用与眷属皆如是圆满的转轮王,在面对死亡时亦显得无奈。当业力成熟时,同样是倒地而亡,成为一具死尸,尔后四大分解,化为微尘。所以在因缘穷尽时,转轮王与其七宝也会消失无余。这些曾在人类鼎盛时期出现的人物,至今除了在佛经中能见到少数几个名字外,何者亦未留下。可见世间一切皆唯暂时的幻化而已,无有任何实义。与转轮王相比,人们自以为美妙的豪华住宅、奔驰牌小车、圆满眷属、丰饶资具与显赫权势等,其实就如同蜜蜂的蜂巢一般。因此,人们如是微弱的身躯与受用,并无丝毫坚固自性,那么,徒耗毕生精力以求取泡沫般的身财受用是否值得?我们为何还要如此心甘情愿,以自己宝贵的一生换取无甚实义的结果呢?对此必须反复思惟,方能妥善抉择自己一生的方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