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菩萨无分别智慧远离的五种不作意
诸佛菩萨真正的无分别智慧已经远离了五种不作意。是哪些不作意呢?
所谓任何起心动念都无有的不作意,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境界。但是并非如此,小牛或者孩子刚刚生下来时,要降伏敌人、要积累财产等任何起心动念全部无有。如果这是一种境界,小孩子刚生下来时就应该具有无分别智慧了,但这是不可能的。这是第一种世间不作意。
第二种是“超寻伺”。《俱舍论》中说:一禅是有寻有伺,二禅以上无寻无伺 。二禅以上,已经断除了粗细的寻伺分别念,如果无有寻伺分别念就是不作意的境界,那么,二禅以上都成为无分别智慧了,但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三种是“寂静”,执著外境的粗大的心和心所全部无有,就叫做寂静。如果寂静是真正的无分别念,那么,正处在沉睡状态时,一切粗大的心和心所全部融入阿赖耶;或者,昏厥、入灭尽定、麻醉时都应该变成无分别智慧。但这也是不可能的。
第四种是“自性”,凡是世间上不作意、不分别的,比如柱子、瓶子、石头等外境,以及眼、耳、鼻、舌等根,这些根本不会有任何想法、任何起心动念。如果这已经成了最高境界,外面石头的境界应该是很高的,但自性无分别念根本算不上一种境界。
第五种是“执息念 ”,虽然心中一直在想:什么都不能执著。实际上,他的心里始终盯着不能执著的执著。现在有些和尚宗的观点与这种执息念无有任何差别,他在禅堂入定的时候,始终在想:什么都不能想、什么都不能想。自己根本没有任何目标,只是将起心动念制止了,既没有认识到心的本性空性,也没有认识到心的本性光明。现在很多人认为:和尚宗的观点就是此处所说的执息念。
因此,我们也没必要站在偏颇的立场上,而应该站在非常公正的、诸佛菩萨的标准线上,真正分析一下上述境界,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提醒自己注意。
我个人对藏文、汉文都了解一点,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场上来讲,现在汉传佛教有关这方面的弊病还是比较严重。在与禅堂的个别大法师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确实如此,对心的本性一点也不了知,而且也根本不去寻找,只不过把起心动念全部遮止。这样一种境界的确不是很好,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没有多大意义。
所以,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沉溺在世间无分别念中度日子,而是要安住在真正具有窍诀的空性境界中,这是相当重要的。我们经常说“修行难”的原因就在这里。
在修行时,千万不要落在上面所讲世间的五种不作意中。真正具有胜观明分的无分别智慧,才是我们应该修学的境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