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禅定禅修>>正文内容

生活在四无量心禅定中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6日
来源:美佛慧讯第一四八期   作者:法曜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以心遍察一切方向,

  不见有比自己更亲爱的;

  每个人都是爱他自己,

  因而爱自己的人不会想害他人。”

 

  Sabbā disā anuparigamma cetasā

  Nevajjhagā piyataramattanā kvaci

  Eva? piyo puthu attā pareysa?

  Tasmā na hi?se paramattakāmo

 

  -《自说经》47; 《相应部》.i, 75

 

  前 言

 

  从《自说经》的句颂-“以心遍察一切方向,不见有比自己更亲爱的;每个人都是爱他自己,因而爱自己的人不会想害他人。”来看,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是不懂得爱别人的,也很难想像这类人会了解生命。  

 

  谈到生命、生命意义的命题,或许可以扼要地归纳为几个要点:人生、事业、伴侣、社会和死亡。人生首要的命题,不外乎是要活得快乐;第二,无论在事业还是生活上,对得起自己并且对家人和亲朋挚友有个交代;接下来就是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最后才考虑到死后去向。

 

  就从第一个命题来看,打从母胎出生的那一刻,毫无疑问地,父母亲及亲戚朋友都期待我们能活得健康和快乐。成长过程中,在人性驱使下,幼小的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往安逸快乐的方向去寻觅人生。有数不清的成年人,羡慕这些幼小单纯的心灵—因为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抛开让自己不开心的烦恼。就因为小时候心灵单纯,干净利落,仿佛可以不费力地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问题。或许正是如此,俗话有说,小孩子聪明。是呀!我们在幼小的心里就已经十分了解如何去活得快乐。可是随著年龄增长,人的思想就自然复杂起来,虽然拥有的权力日益增多,但快乐与否,却是另一回事。美丽的童年也随著岁月如流,面临挑战,残酷的人生,会摧残每个人的童真,令人渐渐难去作出信任或不信任他人的选择,在无情的磨练过程中,人人就不自觉地学习保护自己。在没有良好的引导之下,逐渐变得不懂去关怀别人。“只要自己活得快乐、舒服就好了”的想法,就成了一种固有的看法(见)。不过有趣的是,其实成长的我们和幼小时的想法,本质上没有太多的差别。差别的仅是我们增加了诸多的偏见和知识的见证,尤其是在权力与利害关系的增上缘驱使之下,慢心一意孤行地开展。原以为拥有权力和知识会让人生美好,可悲的是,我们不一定因此而活得快乐,甚至适得其反。

 

  在诸多不快乐的经验里,绝大部份都与人际关系有关。其中可分为两个部份:一是所谓的怨憎会苦:遇到或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产生了极大的嗔恚;这种嗔恚的力量,让我们失去了本来追求快乐本性的信心。这类负面的影响,导致我们丧失了自爱以及爱别人的重要素质。二是对过去不愉快的经验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固执的看法,导致我们锲而不舍的误认为是一成不变的事实,烦恼一而再的升起。因为人际关系而产生的见解,如土堆积成山一样,执著以为是常恒不变的事实。如此的执取(见取)也会导致我们的痛苦一而再,再而三地生起。如果这种看法没及时化解,将会形成一种佛教所说的邪见。而这个邪见的本质只会让我们产生忧戚苦恼,让我们忘却活著要快乐的理念。这种见解会蒙蔽我们,使我们无法看清事情的真相。

 

  慈悲的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那一刻,就理解众生生命种种的利与弊。佛菩萨为了让自己活得快乐且得到利益,也让其他人、天人等每个众生都得到真正的,最大的利益,巧妙地以不同的方法来加以引导,目的是使众生快乐和得解脱。虽然教法包罗万象,但是几乎都提到习禅的重要。

 

 

 

  禅 定

 

  何谓“禅定”?简而言之,“定”就是心一境性,或者说-心不散乱。我们在修禅定的时候可以达到心不散乱及因心能缘在善境上产生清净心,透过如此锻炼的心,每看待一件事或缘另一境时,邪见的影响力,相较之下就大大地削弱;因而能对事情的真相和来龙去脉,达成一个比较中肯的了解。这就是禅修的重要,虽然禅修的功能往往被不解的人,恶意地或者愚痴地指为“非常人之道,超凡遗世之想”,犹如习禅会与精神病划上等号,但是事实上,当今西方许多心理学、神经科学都以禅修的精髓应用于临床治疗,已经行之有年,并且成效显著。

 

  要解释禅定,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的,例如念书仅仅从一个哲学的角度切入,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交代的。简而要之,禅可以理解为以定力、明觉为基础的精神素质。而定的特色是以不散乱及平衡为指标。禅定有很多类修习的方法,例如对应昏昧者的光明想,对应十分散乱者的出入息禅定观等。如果仅针对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的命题来说,四无量心无疑是最好的良药。

 

 

 

  慈心禅

 

  从佛教的教理来说,慈心禅是先向自己产生绝对善的意愿,善待自己而后对任何人都能产生善的意念,是一种由自己而及于他人来修习慈心的禅定。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善待自己,则很难真正懂得善待别人。我们如果时时刻刻祝福自己“愿我没有怨恨”、“愿自己没苦恼”、“愿自己快乐”时,心就不容易向外驰,亦容易满意足。慈心为心的一种素质(心所),往往不容易随心随意即呼即使,但这样的素质一般人都能体会得到,因为它是我们心本有的素质。例如看到一只可爱的动物,或一个天真无邪的婴孩时,“期许他(它)活得很好”,如此这般的慈心素质会油然而生。而如斯心的素质,也会让自己神清气爽。此类的感觉或素质,如果能延续下去,则能让我们感觉轻松、气定神闲,自然而然会因愉快受觉而得到满足。随之而来,对很多不必要的烦恼,以及邪见容易舍得下、放得开,这就是慈心的威神力。当我们失去正念时,并不知道如何把这非常重要的、本有的善心给拉回来及稳定它。这种拉回来的力量就是念力,而稳定在一个状态就是定力,和这种心在一起的质量就是慈心。如果我们能时时保持慈心的平衡,就是慈心禅定。

 

  慈心是一种善法,所以阿毗达摩把它归纳为美丽的善心所。如果每次看到人的时候,或者想到人的时候,包括一切众生,都能如斯地起这种善心的话,我们就会活得快乐。要知道,善与恶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刹那,所以善的心出现时,嗔恚、嫌恶之心就会消除。随之而来的,是安心、舒服、愉快的心升起。这一类的善心即是善的因,带给我们善的果报及美好人生。

 

 

 

  悲心禅

 

  在我们的周遭,必定会遇到不幸遭遇的人,以及受苦的动物等。面对这类的状况时,我们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无论能力上或距离上没法帮上忙时,这些众生的不幸便带给我们极大的苦痛,让我们忧愁、伤心、哭泣…。更甚者,烦恼与忧愁对我们的心智并没正面的影响。虽然在佛教中悲心的长养,经由苦痛的众生为修行的对象(所缘),但是必须以正确思维和方法去修习,藉此而得到一种正面的永续服务性似的心,这就是悲心了。

 

  切记不要错误认为悲心为忧愁,或者一种苦痛的情绪,也不是单纯的“如果我对你好,你会回报我的”道德观念。实质上,悲心定的长养,会更有效地提升我们的道德精神。悲心是一种善的法,借著善的因,自然而然得到善的果报。

 

 

 

  喜心禅

 

  除了以上强调对待众生要有慈爱的心,对待苦痛众生要升起悲心之外,对待欢喜的众生,那又要如何呢?这就可以发现喜心的重要。如果每个人都能对欢喜的众生升起喜心或攫取其欢喜的精神,使其成为自己喜悦的来源,自然而然地,我们就会长养一种乐观的心态。看到一切众生都容易起欢喜心,甚至也会带给众生比较多的欢悦。喜心的本质与慈心和悲心的本质有相同性,嗔恚心与害人心一定不会与之共存。

 

  当然这类心的来源,不限于取决于欢悦的人类,而是同时包括一切有生命的众生,例如能感受一只狗吃骨头吃得愉快等。很多时候,一旦喜心生起,平衡的喜心会让我们见到驱除烦恼的可能性和体验无嗔恚和少贪的喜悦。

 

  舍心禅

 

  舍心,也叫做平等心。这种心的质量,有时也叫中舍心,因为此类心处于中立,不偏不倚地住在中性受觉状态。平等心引导我们无私地与众生做直接的连系,中肯地看待众生,从而更清楚地见到一切众生都是寻求快乐、无一众生追求痛苦的本性。换言之,更直接体会到一切众生都一样—在生命中挣扎。顺带一提,一般人很难理解平等心的感觉。虽然世俗世界的经验存有类似的感受,不过大多数没有受过禅修训练的人无法觉察。

 

  禅修者对平等心非常容易分辨,而不是愚昧地不知道自己的感受。这种四平八稳的心态,又能更清晰地观照众生的因缘和业,趣入佛法如实观照的能力。

 

 

 

  结 语

 

  如果心能时常保持宁静平和,我们至少已经暂时离开了烦恼。不仅是能融会贯通所闻之佛法,并且可以融入禅修的境界。充满迷茫的渴望将会减少,进一步转向修学佛法。就如在《法句经》197中提到“在众怨恨之中,我们的确活著快乐,无怨恨;在众怨恨人群中,我们住于无怨恨。”(Susukha? vata jāvama verinesu averino/ Verinesu manussesu viharāma averino//),每每我们能保持任何一颗四无量心,虽然活在众怨人群中,我们依然宛如“心解脱”似地快乐自在。

 

 

 

  以此简短的篇幅很难详尽分析阻断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成长的障碍,但是显然地,缺乏此等善心,则必定造成自己和别人之间相处应对的问题。或许我们有许多期许、梦想,但是这些期许与梦想未必能随心所欲地实现。反之,禅定确实能让我们的心保持延绵不断的动力,令我们宽待梦想,并自在地接受人生。无论从事任何行业,让我们保持一颗特强功效的“善一境心”;不用以沉重、僵硬、充满牢骚的心来面对我们的事业和人生。

 

  正如《法句经》提到:

 

  切勿轻忽微小之善行,认为它们无所助益,

 

  因为假以时日,滴水将溢满巨壶。

 

  如果依照佛法,了解三毒的危害,依教奉行,无论任何微小的善事都能带来利益。当然最上的利益便是脱离轮回之苦。最后以一首诗做为我的最后结语吧。

 

  有人说生在悲惨的世界里只存冷眼旁观者。

 

  我说世界的惨痛是无知的产物。

 

  没有平衡的善心,我与世界二分别;

 

  享有明晰的净心,世界与我同在齐。

 

 

 

  如斯的世界化慈心;

 

  悲惨的世界成悲心;

 

  欢乐的世界与我存;

 

  业果的世界等察明。

 

 

 

  我说悲惨的世界仅存轮回苦。

 

  有智者堪能善观看:

 

  无一不从诸缘生。

 

  我说缘灭世界灭,

 

  界灭心亦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