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学佛基础>> 正信皈依>>正文内容

进入圣教之门——皈依 [益西彭措堪布]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1日
来源:转载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皈依的内涵

  二、皈依的利益

  三、认识皈依的对境

  四、生起皈依心的不同方法

  五、皈依的分类

  六、授皈依的仪轨

  七、皈依的学处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一下皈依这个法门。我们首先要知道,皈依是我们学佛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我们学佛的基础。皈依学得好不好,这个基础牢不牢,直接关系到我们以后学佛是否能学好,因此我们需要在皈依上下很大的功夫。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进入圣教之门──皈依”。

 

  一、皈依的内涵

 

  (一)什么是皈依

 

  什么是皈依呢?“皈”是皈投,“依”是依靠。简单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问题和痛苦需要得到解决,其中又有很多超出我们的能力之外,于是我们需要寻找到一个有着巨大能力的对境,来求得其护佑与帮助。

 

  (二)为什么要寻求皈依的对境

 

  我们很多人的追求目标,是顺顺利利、幸福圆满的生活。但遗憾的是,似乎很多人都感到自己的命运在和自己作对,生活中具有的更多的是坎坷和痛苦。

 

  对于成年人,至少有两个大的问题摆在每个人的眼前:一是老,二是死。

 

  老是一个每天都在我们身上发生着的事情。尽管佛陀说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老的进程,很多人还是要等过了三十后才能真正感觉到老的恐怖。脸上刚开始时出现的皱纹,是老给自己发出的第一个信号;然后皮肤粗糙、精力不济、牙齿松动,一个个接连出现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不再年轻的现实。这是很多人所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现状。再多的钱财,再多的化妆品,都无法阻挡这个“老人家”的光临,这个痛苦是人间的任何药物、势力所不能解决的。

 

  死更是我们所害怕的,死是那么的可怕,以至于虽然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是尽量不去提起。死意味着我们一生的所有财产、所有感情都将失去,自己之前的所有奋斗都不再有意义。这是对世俗的人生目标的一个彻底否定。因此当死亡降临时,很少有人能安然面对。

 

  而且我们只死这一次还不够,我们已经死过很多次,而且也将面临更多的死亡。也就是说,死不是我们生命的终点,而只是一个中转站而已。这意味着我们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这样的痛苦,这就是佛陀所告诉我们的结生相续的痛苦。什么是“结生相续”呢?就是今生死了之后,还要再去投生,这样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始终跳不出生死轮回的圈子。

 

  为什么说人死不是如灯灭,而是转而又投生在轮回中呢?很多再生人的例子,对此作出了确凿的证明。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同一父母所生,同样的生长环境中成长的小孩,性格却会有巨大的差异,这根本不是可以用后天因素所能解释得了的,具体大家可以去学习一下法称论师的《释量论》,这本巨着里对轮回存在的理由作出了清晰的回答。

 

  这个结生相续,上至梵天、无色界天,下至地狱,中间在人道,都同等地存在着。如果不去解决这个最基本的生死痛苦问题,那以这个行苦就会出现无量无边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等的痛苦,其中有上界堕落的苦、地狱寒热的苦、饿鬼饥饿的苦、修罗斗争的苦、旁生没有自由,被役使以及愚痴的苦。所以,轮回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苦海。

 

  在这个苦海当中,我们一方面天天是在三苦当中,没有一刹那间断过,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制造新的苦因。自己对于万法的真实相丝毫也不认识,那单凭这样一种无明的力量,可能解脱痛苦吗?不用说出离整个轮回,就连不堕入三恶道也不可能。如果轮回会自动停止,痛苦会自动消失,那我们早就应该解脱了。为什么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轮回,现在也正在感受人世间的各种痛苦,就连一个疾病也让我们难以摆脱,更何况其他更深更重更广的各种痛苦呢?

 

  真正衡量起来,如果我们心中不生起智慧,那就没有另外的办法,能消除我们心中的愚痴,也就无法停止制造新的苦因以及消除将要感受的痛苦。事实上,宇宙当中的万法没有一个不是按照缘起的规律而存在,苦有苦的因,乐有乐的因。假如对因和果的关系不能正确地认识,也就不能自觉地消去苦因、修集乐因,这样无因无缘,怎么可能达到离苦得乐呢?比如我们要种稻子,如果不播种,能不能得稻米呢?肯定得不到。从这个地方,我们要明白,必需要通过学习,生起了智慧才能解决这个离苦得乐的问题,单凭一种迷信是不可能办到的。

 

  (三)谁能作为我们的皈依处

 

  这位帮助我们生起智慧、解决这些生死问题的人首先必须具有智慧,也就是说他自己应该已经摆脱了这些问题的束缚;其次,如果他不乐意来管我们的事,即使找到了他也不可能得到利益。因此衡量这个皈依处,需要有两个因素,也就是智慧和慈悲。比如一个医生,如果他医术不高明,诊断不出病因,治疗不了疾病,这样即使我们完全依靠他也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他没有治疗的热情,那即使他精通治疗的方法,我们去依靠他也没有利益。

 

  这个世间其他各类宗教家、政治家、各领域的专家,或者非人类的天仙、鬼神、山神、树神、水神等等,首先不符合第一个条件,因为从他们的论述来看,连他们自己也没有解决这个痛苦,没有寻找到痛苦的原因。虽然在外在物质规律上,他们已认识了一分道理,也具有不少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但是这和解决内在生死问题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比如在现在的数码高科技时代,声音通过数码技术处理可以完整地保存上亿年,但是这种高科技怎能使人们的痛苦减轻呢?再比如,电脑中病毒了,技术人员可以解决,但是人中了贪嗔痴的三毒,又有谁能提供解决办法呢。世间上这么多的大学、研究所、咨询公司里的专家教授,他们面对死亡时,同样只能撒手离去,连多留一分钟也做不到,又有什么能力来帮助我们呢?

 

  那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能帮我们获得这种智慧的人呢?幸运的是,两千五百年前,有一位伟人,已经完全解决了生死的问题,他完全了解苦和苦因,了解对治苦和苦因的道,以及苦和苦因寂灭的果,也就是说,他已经获得了最高的智慧,这位伟人,就是至尊的释迦牟尼佛。

 

  而且,佛陀还是一位悲心深广的伟人,他在在处处关注的都是我们众生的疾苦。佛陀在成道之后,就向五位比丘传法,这样在娑婆世界就开始有了佛、法、僧三宝,之后他把解脱烦恼的方法传播到了世界很多地方,我们现在也就有了脱离痛苦的方法。

 

  所以,佛陀圆满具备了上述皈依处的两个条件。他的出世,是关系一切众生根本利益的大事,从此,我们就有了真正的皈依处。

 

  有人会想:你又没有见过佛陀,有什么根据说佛智悲具足呢,这会不会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假设呢?

 

  我们来举一个爱因斯坦的例子,虽然我们没有见过爱因斯坦,但是通过他的相对论以及这个理论后来推动人类进程的巨大作用,可以相信他具有物理学上的深远智慧。同样的道理,通过学习认识到佛陀的教法能让人离苦得乐,是无误开示苦因和对治痛苦的正道,就能确信佛陀具有圆满的智悲力,是真正能为我们解除一切痛苦的导师,是我们要皈依、跟随的佛宝。

 

  通过我们对佛陀的教法不断深入、广泛的学习,这一点会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来。比如,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远离贫穷、疾病、灾难、战争等,这是人类始终在探索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很清晰、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佛法却早已给出了圆满的方法。佛陀揭示出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业果的问题,善业导致快乐,恶业导致痛苦,并且这两者之间丝毫不会混杂。

 

  基于这样的世间规律,如果致力于断除恶因,培植善因,就可以达到断除烦恼、消除痛苦的快乐境界,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也就能顺利实现。慈悲的佛陀,于是给我们传下了如何断除恶因、培植善因的方法。这些圣洁、尊贵的佛法,是我们应该学习、并且一步步实行的,是我们最最尊贵的宝中之宝,因此称为法宝。如理按照佛陀在法宝中要求的去出家一心一意修行的弟子,是我们断除烦恼、获得智慧的修行路上最好的伴侣,是人中最珍贵难得的,因此被称为僧宝。

 

  这样我们就知道,佛法僧三宝是我们脱离轮回的结生相续,获得终极的幸福所不可缺少的三个条件,是我们应该诚心皈依的对境。

 

  二、皈依的利益

 

  (一)皈依是进入佛法大门的钥匙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对于三宝诚心皈依的人,才可能会踏上断除烦恼的修行道路,从而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因此,皈依是进入佛法大门的一把钥匙。而对于三宝狐疑不信的人,必然不会按照佛陀的教诲去实践,这样也就不可能获得解脱烦恼的快乐。

 

  阿底峡尊者曾经说,内外道是以皈依来区分的。可见一个没有生起真正皈依心的人,还不具有佛弟子的身份。阿底峡尊者精通显密教法,但是他认为在一切法当中最开始是生起皈依非常重要,他在所有的法会中都主要强调皈依,因此人们都尊称他为“皈依班智达”。现在有些年轻人喜欢谈论佛法、研究佛法,认为不皈依也同样可以学佛,这样实际上没能进入佛法的大门,佛法的实际利益也就难以得到。

 

  (二)皈依是一切戒律的根本

 

  佛教当中,任何戒律都是以皈依作为基础的。比如别解脱戒方面,受持居士五戒、沙弥戒、比丘戒,首先需要皈依,才能得到戒体;在大乘当中,发菩提心、受密宗灌顶之前,也都必须具足真实的皈依,下至受一天的八关斋戒,一开始也是要先作皈依。

 

  藏传佛教当中有一个传统,就是不论修大小乘的哪个法,修正行前首先都要修三次皈依,而正行以及后行往往也只修一次。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修皈依。

 

  (三)皈依可以减轻或消尽业障

 

  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真诚皈依三宝,以三宝本身所具有的强力加持,过去所造的罪业,会得以减轻甚至消尽。而且从此以后,不会去造新的恶业,行为会变得越来越好。

 

  以前,未生怨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以这种五无间罪,本来他应该在阿鼻地狱感受一大劫的痛苦,后来他在佛前忏悔,发誓皈依三宝,结果罪业减轻,只在地狱中受了短暂的痛苦就得到解脱。

 

  所以我们时时处处都要诚心诚意地皈依三宝,这样业障就会减轻,信心、出离心、慈悲心、清净心以及对因果的信心等等正道的功德会越来越增上,能早日获得真实的快乐。

 

  (四)皈依能积累广大福德

 

  从佛经中的一个公案,我们可以看出皈依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福德。有一次,阿难问佛一个问题:如果有人现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能够得到多大的功德?

 

  佛说:比如南赡部洲当中充满了一果阿罗汉,有一个人在一百年当中供养他们一切娱乐的东西,而且还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在这些一果阿罗汉涅槃之后,又把他们的舍利收集起来,建造宝塔,再作前面一样的供养。另外有一个人以纯净的心发誓说:我现在皈依佛法僧,那么仅仅以此皈依的功德,就超过前面那人功德的一百倍、一千倍,乃至不可计数、无法比喻的倍数。

 

  佛陀进一步作比较:假如西牛货洲当中充满了二果阿罗汉,有人在二百年当中像前面一样供养,还是比不上三皈依的功德;假如东胜身洲当中充满了三果阿罗汉,有人在三百年中像前面一样供养,还是比不上三皈依的功德;假如北俱卢洲当中充满了四果阿罗汉,有人在四百年当中像前面一样供养,这也比不上三皈依的功德;假如四天下充满了缘觉阿罗汉,有人在一万年当中像前面一样供养,还是无法超过三皈依的功德;假如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充满了佛陀,有人在两万年当中如前一样供养,这样当然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大福德。但还是不如有人以纯净心发誓说:我现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后面这个人得到的功德胜过前者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乃至不可计数、无法言说的倍数。

 

  为什么皈依的功德这样广大呢?就是因为三宝的功德和作用实在不可思议,能对这样超胜的对境生起信心而皈依,产生的福德果报必然就不可思议。佛在《无死鼓声陀罗尼经》中开示说:“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异熟亦难思。”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颂》中说:“皈依功德若有形,超胜虚空无量倍。”就是说如果这样的福德有一种形相的话,连虚空也容纳不下。

 

  (五)皈依能使众生不堕恶趣

 

  如果能够虔诚地皈依三宝,就可以不堕恶趣,经中说:“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

 

  《佛说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中,记载了一位三十三天名叫嗟袜曩法的天子,因福报享尽,要堕猪身,而悲痛万分,后来帝释天主教他皈依三宝,并念诵:“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以此因缘,这位天子不但没堕为猪身,反而生到了兜率天。并且佛陀还用一个偈子归纳了皈依三宝的功德:“归命佛法僧,定不堕恶道,弃舍人身已,当获得天身。”

 

  (六)皈依能远离人和非人的障碍

 

  《日藏经》上说:“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这里的俱胝是“百亿”的意思)。《灌顶经》说:“受三皈依之后,有三十部鬼神护卫。”

 

  玄奘大师有一段诵经免难的经历:

 

  玄奘大师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遇到外道婆罗门正在河边祭祀,看到大师来了,就决定以这个外国人来祭他们的神。在他们用绳子把玄奘大师捆起来,准备往河里扔的时候,大师对他们说:我有一个要求,让我在临死之前念念经好不好。他们答应了,玄奘大师就开始念诵《心经》,念到第三遍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这些婆罗门看到,心里非常害怕,赶紧把玄奘大师放了,而且还给他磕头。

 

  这说明法的力量不可思议,以《般若经》的加持,外道无法制造违缘。

 

  (七)皈依能使一切愿望顺利实现

 

  虔诚皈依三宝之后,三宝就成为成就一切事业的助缘,比如同样做一件事,没有皈依三宝,实行起来可能会很困难,但是如果对三宝有信心,相信三宝具有无与伦比的加持力,在做之前首先供养、皈依,并祈祷三宝给予帮助,那就很容易成功。我们不论作哪种如法的事业,首先皈依、祈祷三宝,就能如意满愿。

 

  (八)皈依能令快速成佛

 

  皈依三宝不仅能成办一切事业,而且能够快速成佛。这个道理是因为:你能对三宝生起信心而皈依,就会远离八种无暇,可以得到暇满人身,再依止三宝学习殊胜的道,这样很快就会成佛。《涅槃经》说:“皈依三宝者,速得佛果位。”《集学论》也说:如果一个人时常对三宝恭敬、供养,没有疲厌之心,那他就能超越四魔,很快成就无上菩提。

 

  以前有个人,他在路上看到一尊小泥像,心想:这尊像这样放着会被雨淋坏,不能让他毁坏。他看到泥像前面有一个鞋垫,就把鞋垫放在佛像头上。另外一个人路过时,看到这样脏的鞋垫盖在佛像上很不恭敬,就把鞋垫扔掉。这样,最初造小泥像的人、中间盖鞋垫的和后来扔鞋垫的人,都以他们的贤善之心,后世得到王位,并播下究竟解脱的种子,最后都会逐渐成佛。

 

  所以,像三宝这样不可思议的对境,只要对其中的一种结上一点善缘,都会成为成佛的因缘,更何况认识到三宝功德之后以虔诚的信心皈依,一定能很快成就菩提。

 

  三、认识皈依的对境

 

  (一)为什么要认识皈依的对境

 

  认识皈依的对境很重要,皈依的对境认识清楚了,这样的皈依才会是真实的皈依,之后的闻思修才可以进入平稳的轨道。

 

  如果在最初皈依的时候没有认识清楚,名义上说是皈依了佛、法、僧,但心里仍然毁谤轻视佛法,或只皈依佛、法,不皈依僧伽;或皈依一部分的僧伽,排斥另一部分的僧伽,就会造成宗派争执、舍法谤法,以及佛教团体之间互相排斥等等让人痛心的现象。这种做法会导致失坏皈依戒,非但没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反而因这样的恶业而感受恶趣的痛苦。

 

  (二)皈依的对境是三宝的全体而不是部分

 

  我们皈依的是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宝,而不是其中某一个部分。

 

  佛宝就是释迦牟尼佛等十方三世诸佛的法身、报身和化身,一切佛都是我们所应皈依的导师。并不是只皈依一部分佛而舍弃另一部分佛,也不是只皈依化身而不皈依法身和报身。

 

  所谓法宝,包括证法和教法两部分,证法是戒律、禅定和智慧,教法是三藏十二部教典。无论是大乘法、小乘法、显宗或密宗,只要是佛说的法都是我们同等皈依的对境,不能因为对一部分佛法很有信心,作了皈依,就把其余的法当作邪法一样看待。

 

  所谓僧宝,以大乘的角度来讲,一地以上的菩萨,只要一位就是僧宝,就像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以及维摩诘居士、鱼篮观音等;按大小乘共同具有的观点,四位或四位以上的比丘或比丘尼所组成的僧团都称为僧宝。不分时间、地域、何种教派、传承,只要是僧伽,都一样是皈依的对境,不能只皈依一部分的僧伽,而把修学不同法门的其他僧伽当成外道徒一样看待。

 

  因此我们皈依不是皈依一部分的佛宝、法宝和僧宝,而是对尽虚空遍法界的所有三宝都普作皈依。另外要注意的是,授皈依戒的师父,他所起的主要作用只是帮助你们获得皈依的戒体,这一点务必要认识清楚。

 

  (三)需全面、同等皈依的理由

 

  1、不全面、同等地皈依会让诸佛菩萨痛心

 

  比如在一个世间大学当中有各类科系,有很多老师在传授各种学问,而且有无数的学子在求学。作为一个对知识向往的人,看到这么多的老师、教法和学生,心中必然产生一种喜悦与崇敬之情。而不会因为自己喜欢其中某一学科,而轻视、排斥其余的学科。

 

  而佛法的大学更是浩瀚无际,由于众生有无数种根性和意乐(也就是兴趣),所以佛陀示现出法报化三身,来作为众生的导师。这些导师们所传授的法门从浅到深,有无量无边,适合各个层次的众生进行学习,而学习不同法门的僧伽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境界。所有这一切都是三宝体性的表现,所以应当同等恭敬。我们的眼界不能太狭窄,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把本来就是一体,互相不可缺少的三宝割裂成自己的和别人的,随意进行取舍,这样只是毁坏佛教而已,我们不能做这种让诸佛如来痛心的事。

 

  2、不同等皈依会造下严重的罪业

 

  如果我们有分别,必定是落在一边,要么皈依要么不皈依,要么恭敬要么不恭敬,不是缘取就是舍弃。这样如果把佛法僧三宝全体分成两分,只对其中的一分皈依、恭敬、护持,那对另一分是什么态度呢?可以断定是不皈依、不恭敬、不护持,这是在造一种什么性质的业呢?是不是缘着尊贵无上的三宝对境,造下最深重的、堕落恶趣的业呢?

 

  比如对佛法的一部分执着是善妙,是成佛的助缘,而恭敬它、皈依它;对佛法的另一部分执着是不好的,是成佛的障碍,而轻视它、舍弃它,这种轻视、舍弃就是在造谤法业。同理,对佛宝、僧宝也这样贪执一方、嗔恚一方,就是谤佛、谤僧。一方面说自己皈依三宝,另一方面又谤佛、谤法、谤僧,这样有没有皈依戒呢?必定没有,反而是佛教的罪人。

 

  3、如果皈依境全面、圆满,就可以成为出生最殊胜功德的所依

 

  我们看,一尊佛一个毛孔的功德,即使以佛自己尽虚空际宣说也宣说不完;对四句的圣法听闻、读诵的功德也没办法以分别心做衡量;一位圣僧安住慈心三昧的善根也是无量无边。现在总集起来以十方三世所有的佛、法、僧作为皈依境,在这样的功德大海前皈依、祈祷、供养、随念功德,当然会产生出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所以有必要全面、同等地皈依,这是皈依时必须把握的关键。

 

  4、不全面、同等皈依和普贤行愿相违,不能成佛

 

  如果希求成佛,必须要生起并且实践普贤菩萨的大行和大愿。普贤行愿是怎么样的呢?其中说到“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这就是说要普遍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陀。又说:“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这是说要以十方的一切僧众作为菩提道上的道友。“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这是说要护持、修习、弘扬一切诸佛的教法和证法。

 

  所以,假如不同等皈依十方三世的所有三宝,就会成为生起普贤大愿、修持普贤大愿的严重障碍,也因此无法现前浩瀚无边的佛果功德大海。

 

  5、一切皈依境同一体性的缘故,需要同等皈依

 

  从究竟上来说,皈依境就是圣众相续当中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这三相无二无别的智慧。既然是同一体性,又怎么能够在这上面贪执一个,舍弃另一个呢?这不是自取迷乱吗?

 

  (四)同等皈依和专修并不矛盾

 

  打个比方,在学校读书,在某一阶段里,需要在某个班级当中,和几十个同学共同跟随几个老师,学习某些特定的课程,并且在学习内容、次序的安排上都有一定的要求,不能错乱、混杂,但是对于学校全部的老师、学生和有意义的课程还是都要同等恭敬。如果只重视自己班级的老师、同学和学科,而轻视,或者排斥另外的老师、同学和学科,这只能说明心量、智慧狭小,不具足一个学生应当具备的品德和素质。

 

  同样,我们修学佛法,在某一阶段,需要对某种法专门修学,依止有缘的上师、修持有缘的本尊,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但是从皈依方面来说,所有的三宝都同等是自己的皈依境。

 

  往往有的修行人把暂时的专修专学颠倒地变成宗派偏执,只皈依自己法脉的上师、教法、僧众,而轻视和排斥其他法脉的上师、教法、僧众。打个比方,比如修学净土,为了使自己的净业精纯,需要一心祈祷阿弥陀佛、读诵研习净土经论,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对于散乱难以摄心的凡夫来说,在最初阶段这是极有必要的。但这不是叫我们片面皈依,上师阿弥陀佛的心愿也不是这样的,我们看阿弥陀佛是怎么发愿的,他发愿:所有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都得到神通自在波罗蜜多,都能在一念顷前往百千佛刹当中,供养无量的诸佛,这条愿不成就,就不成佛。所以上师阿弥陀佛也是加持我们能做到同等供养恭敬十方诸佛。

 

  而且在“净土五经”之一的《普贤行愿品》当中说,往生获得授记之后,经过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遍在十方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以自己的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怎么利益呢?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意乐,宣说不同的法门,应当以小乘法度化就对他说小乘法,应当以大乘法度化就对他说大乘法,应当以密宗、显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中观宗、唯识宗等等的圣法度化,都会相应地传授。比如一个人要立志做大医王,但是他不能包容一切医药而舍弃一部分医药,将来碰到需要以这些医药治疗的疾病,他以什么来医治呢?这样不是和他的愿望相违吗?所以我们现在一开始就要皈依一切法宝,将来才可以用一切正法来度化不同的众生。

 

  四、生起皈依心的不同方法

 

  (一)由认识到三宝功德而皈依

 

  对于三宝的种种功德心里反覆思惟,要使心里对皈依处生起猛利的信心。

 

  佛宝的功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了解:就是智慧、慈悲和事业。佛陀以智慧没有任何障碍地通达了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的大悲普遍观照一切众生,没有一刹那的间断,佛陀的身语意的事业都是任运没有勤作,在相续不断地利益一切有情。对于机缘成熟能够接受引导的人,佛不会错过,都会让他们圆满,必定会行持一切应当作的事业。

 

  法宝的功德怎么体会呢?圣法是诸佛的母亲,意思是说佛所具有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没有一个不是从教法和证法这个源泉生起来的。换句话说:圣法的特性就是能够遣除过失、引生功德,是出生一切道果功德的源泉。

 

  僧宝的功德怎么体会呢?因为所有的圣僧都是圣法的如理修行者,所做的完全是宣说正法、受持正法、思惟正法、修习正法等的事业,当然他的相续具有极为殊胜的功德,超过了世间外道的学法者。

 

  要想具体地了解三宝的功德,需要学习《随念三宝经》以及全知米滂仁波切的《随念三宝经释──无尽吉祥妙音》,还有《宝性论》等的经论。这样结合起来思维三宝的功德非常重要,只有从这个地方努力才会生起和加深对三宝的信心。

 

  开启皈依之门的就是信心,而生起信心的途径就是要认识到三宝的不共功德。只有认识到三宝的不共功德和加持,才会真正知道三宝是我们一切时处的皈依处,除了三宝之外,没有其他的依靠。

 

  从皈依对境三宝的角度来说,救护或加持的能力已经圆满具足,但能获得多大的加持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的程度。如果具有上等的信心和恭敬心,所得到三宝的加持也是上等;如果具有中等的信心和恭敬心,所得到的加持也是中等的;如果只具有下等的信心和恭敬心,所得的加持也是下等的;如果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就不可能得到三宝的加持,即使佛来到面前,也无法利益我们。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跟随佛很多年,因为没有信心和恭敬心,反而缘佛造罪堕落恶趣。所以知道三宝的功德,对三宝生起坚定的信心,这是皈依最主要的因,也是修皈依最关键的环节。

 

  在西藏的工布地方,有一个人叫觉沃奔,人不聪明,但非常地实在。有一次,他远道来到拉萨,朝拜觉沃佛像。(觉沃佛像是佛陀十二岁时,完全按照佛陀当时的样子做成的,而且还受到佛陀的亲自加持。因此前去拉萨朝拜觉沃佛像是藏地人们的一大心愿。)在觉沃奔的心中,觉沃佛并不是佛像,而是真正的佛陀。当时觉沃像前没有人,他看到供桌上有食品和酥油灯,他心里就想:“觉沃是用糌粑蘸上酥油来食用的,他想让酥油不凝固,才把它点燃,觉沃怎么吃,我也应该怎么吃。”他果然把糌粑蘸上酥油吃了起来。

 

  吃完之后,看着觉沃像说:“狗叼走食品,您是笑咪咪,酥油灯被风吹动,您还是笑咪咪的,您真是一个好上师,我的鞋子您帮我保管一下,我转绕您一圈再回来。”这样他把鞋子放在佛像前,自己去转绕了。恰好这时香灯师进来,看到那双鞋,准备扔出去,这时候觉沃佛开口说:“这是工布奔委托我保管的,你不要扔。”

 

  再说工布奔回来取鞋,又对佛像说:“您真是一个好上师,明年到我家乡来,我炖上猪肉、酿上青稞酒等着您。”觉沃佛像说:“可以。”

 

  工布奔回到家里,对妻子说:“我请觉沃仁波切到我们家作客,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你要常常去看他来没来。”

 

  到了第二年,有一天他妻子去提水的时候,水里面显出了很清楚的觉沃影像。妻子马上跑回去告诉他:“水里有个人,是不是你请的客人?”

 

  工布奔马上跑出去,看到水里有觉沃仁波切。他以为觉沃佛掉到水里去了,就跳进河把觉沃的身体抓住提上来。他想把觉沃带回家,到了一块大石头前,觉沃说:“我不去俗人家里。”说完后,觉沃直接融入到那块石头。后来石头上自然显现出觉沃佛像,人们都叫他觉沃石,显现觉沃像的那条河也被叫作觉沃河。人们说这尊石像一直到今天都和拉萨的觉沃佛有同等的加持力。

 

  照一般人的看法,工布奔吃了佛像前的供品,还把鞋放在佛像前,这是有很大罪过的,但是他对佛的信心很纯净,自然得到佛的悲愍,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经上说:“谁虔诚地作意,佛一定现在他的心前赐予加持。”莲花生大师说:“具有信心的善男信女们,我莲花生不会离开你们,一直到我的寿量灭尽之前,我会在每个具信心者心前显现。”所以,自己具有信心的话,一定会得到佛的大悲加持。

 

  全知米滂仁波切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一直强调,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必须抓住两个要点,一个是对于轮回的六道众生应当生起、增上大悲心,从大悲心中生起菩提心,另一个就是对于解脱的三宝应当生起、增上信心,从信心中生起出世的智慧。现量证悟胜义谛,完全依靠信心,佛在经上也说:胜义谛唯依信心才能证悟。我们依靠不共的信心,就能使上师三宝的加持融入相续,这样就会生起真实的证悟。所以,忆念三宝的功德而皈依至关重要。

 

  (二)由认识到三宝各自的功德而皈依

 

  按体相来说,现前无上菩提是佛宝的相,佛所证的道谛和灭谛是法宝的体相,经过佛的教授而如理的修行是僧宝的体相。

 

  按作用来说,作为导师的佛陀,他的作用是通过转法/轮,引导我们这些佛弟子成就佛果;作为正道的圣法,他的作用是成为我们断除烦恼与痛苦的所缘,换句话说,我们缘着圣法如理地闻思修,就能够断除烦恼和痛苦;作为修行伴侣的僧伽,他的作用是使修行的功德勇猛增长。

 

  按信解来说,对佛宝应当树立亲近承事的信解,对法宝应当树立希求证得的信解,对僧宝应当树立同见同行等的信解。

 

  按修行来说,对佛宝应当修习供养承事的正行,对法宝应当作精进修习的正行,对僧宝应当修习共同受持圣法等的正行。

 

  按随念的角度来说,应当相应于三宝各自的功德,分别进行忆念。

 

  按出生福德来说,分别依靠佛法僧都能产生出最殊胜的福德。意思就是以佛陀作为所缘境,对佛顶礼、供养、承事、称赞等等,以圣法作为所缘境,对圣法听闻、读诵、受持、开演、思惟、修习等等,以及以僧伽作为所缘境,对僧伽顶礼、供养等等,都能产生出最殊胜的福德。

 

  (三)由自己发誓而受皈依

 

  以对三宝的信心,而在心中生起皈依的誓愿,即发誓依佛陀为导师,依涅槃为真正的修法,依僧伽为修行的助伴。

 

  皈依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誓愿,没有这种坚固的誓愿,即使参加皈依仪式、领取皈依证都不算是获得皈依戒。

 

  (四)由不寻求其余皈依处而皈依

 

  就是通过知道内道与外道的本师、教法以及学法者的优劣差别,心里把佛法僧三宝定为皈依处,从今以后不再把任何和三宝相违的外道本师、教法及其追随者作为皈依处。

 

  内外道在大师、教法和学法者方面确实有差别。内道的大师佛陀圆满了功德,远离一切过失,外道的大师没有解脱的功德,并且还被烦恼束缚;内道的教法是解脱的正道,完全可以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外道的教法不能走向解脱,了脱生死;内道的修法者具有如理修行的真实功德,外道徒都是行持邪道,不具有解脱道的功德。通过比较之后,我们就知道这两种是不可能同时作为皈依处的,我们要选择其中能给我们带来真实利益的一种,来作为我们的皈依处。

 

  打个比方,有两条路,朝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并且都有各自的向导和行人,我们要向上走,如果还去走向下的路,跟随向下的向导及行人,这样能不能达到目标呢?显然永远也不能达到。

 

  如果皈依三宝以后,还信奉外道的创始人、认为他的教法很殊胜,而且把学外道的人作为道友,三皈依就不得清净。即使我们天天都修行也很难获得真实利益,因为我们邪正不分,肯定没有解脱生死的希望。所以这一点不容含糊。我们的皈依处唯一是佛法僧三宝,再不允许夹杂其他。

 

  所以,我们在皈依之前就要思惟好,心里要想:我除了佛之外再不依止其他的导师,我要按佛所说真实修习佛说的一切圣法,而不寻求佛法之外的教法,一切如理修行的僧伽是我修道的助伴,除了僧伽以外我不去寻求其他的道友。有了这样的坚定的信念,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没有这种坚定的信念,以其他任何心念和行为,都不算是进入佛门。

 

  五、皈依的分类

 

  因众生的发心不同,所作的皈依又有相应的很多分类,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三个大的种类。这三类是按三士道划分的:

 

  (一)心里畏惧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的痛苦,希求善趣人天的安乐,以这种动机而作的皈依是下士道皈依。

 

  (二)认识到无论是受生在轮回的何处,都是痛苦的自性,为了自己解脱轮回的一切痛苦获得寂静涅槃的果位而皈依,是中士道皈依。

 

  (三)观察到一切母亲有情都沉溺在轮回的大苦海中,感受着无法想像的痛苦逼迫,为了把他们从苦海中救拔出来,安置在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而决心皈依,是上士道皈依。

 

  在这三种发心之中,第三种动机最为崇高,功德也最为殊胜。

 

  大乘修行人的皈依超胜小乘,比如大乘皈依是发誓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最后圆满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因为要度化母亲众生的悲心,而发起了勇猛的皈依誓愿等等,具体可以学习弥勒菩萨所造的《大乘庄严经论》。

 

  我们要知道,将来证悟功德的大小跟现在因地皈依心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现在能努力生起大乘的皈依,那么在这个大乘皈依誓愿的推动下就会按照大乘深广的法来修学,这样从最初的资粮道一直到无学道成佛的一切道果功德都可以相续不断地产生。

 

  所以,大家皈依的时候应当发大乘的皈依心,要点就是:为了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我以三宝作为自己的皈依处。

 

  六、授皈依的仪轨

 

  获得皈依的方式有两种,就是世俗得粗皈依和法性得细皈依。什么是世俗得呢?就是通过我们心中立下誓愿,口中随仪轨宣说誓言,以及传授皈依的师父念诵仪轨的声音、弹指等表示方法所获得的的皈依。什么是法性得呢?就是通过现量证悟法性而获得的不会再失坏的皈依,这是在证得一地的时候获得的。对于我们来说,是按照世俗得的方式来接受皈依戒。受皈依戒必须完全按照圣者所制定的仪轨,在《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中,皈依的仪轨是这样的:

 

  求皈依者顶礼三拜,在本师前,蹲踞(或长跪)合掌,跟随师父说受归依戒语:

 

  大德一心念我,我某甲(各称法名或俗名)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就是从受皈依的当天开始一直到这一生的结束,这是指我们受皈依的时间,在这个期间乃至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从心里舍弃皈依三宝。)

 

  皈依佛,两足尊;

 

  (我们皈依的导师佛陀,福德和智慧都圆满具足,是有情中最尊贵的,所以尊称为两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

 

  (我们皈依的圣法具有远离贪欲的清净自性,在一切法当中最稀有最尊贵,所以尊称为离欲尊。)

 

  皈依僧,众中尊。

 

  (我们皈依的僧伽都是按圣法如理修行,在一切团体当中是最殊胜的团体,所以尊称为众中尊。)

 

  请大德,始从今日,乃至命存,摄我为受三归戒居士。(重复三遍,在第三遍念到“摄我为受三归戒居士”的时候,授皈依师弹指。这个时候每个受归依的人一定要观想在听到弹指声的同时,自己获得了圆满的三归戒体。)此乃方便,(这是授皈依师说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以圣教为方便,能趣入涅槃到达安稳之处。)善哉。(这是接受皈依的人说的。)

 

  另外需要知道的是,要获得圆满的皈依戒,需要具足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求皈依的愿望;二是知道以自己的皈依心愿,佛像、经书等三宝的所依,以及授戒师如理传授皈依等这些因缘的聚集,就可以获得圆满的皈依。

 

  七、皈依的学处

 

  受了皈依戒后,重要的不是去办个皈依证,而应该明了皈依的各种学处。佛陀在显密经典中也规定,从小乘直至顶乘无上大圆满,无论是传戒还是灌顶,之后都需要讲授相应的戒律学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皈依的学处。

 

  我们要知道,奉行皈依学处的目的,是在皈依后,防止失坏皈依戒,同时增长皈依心,使自己越来越与三宝相应。

 

  皈依的学处在应当制止和应当遵行的方面各有三条。

 

  (一)应当制止的三条学处

 

  1、皈依大师佛陀之后,不再皈依其余的诸天等,世间大自在天、遍入天、各种天仙、其他灵鬼、山神、河神、龙等,都不能再做为究竟的皈依处。假如是为了暂时成就世间如法的事业,请他们做为助伴,不会失坏皈依戒,关键是皈依佛陀后,不皈依外道的导师。

 

  2、皈依圣法之后,不应当损害有情,也就是一切损害有情的想法和行为都应当杜绝。因为佛陀宣说的圣法的自性(本质)是慈悲、是寂静,而损害有情与圣法的精神完全相违。

 

  3、皈依僧伽之后,不应和外道共住。凡是不以三宝为归宿,或诽谤三宝的人,都不应当作为一起修习的伴侣。这样规定的原因,是我们刚皈依的人,知见还没完全建立,信心还没有稳定,和他们接触,有可能会失坏我们的皈依。佛陀的这个规定,就像父母对子女关爱心切,在子女长大成人之前,告诫子女要远离社会上的坏人一样。

 

  (二)应当遵行的三条学处

 

  1、应当对佛像、佛塔像真正的佛陀一样恭敬,断除一切不恭敬、轻毁的想法和行为。佛像不论造型如何,我们都不能讥毁,最多只能说造佛像的人工艺不高;佛像不能放在低处,不能放在不清净的地方,我们世间的人对于自己的衣服,都要挂在干净、整洁的地方,不使粘了灰尘,更何况是对尊贵的佛像呢;也不能当作商品..、抵押、典当等。

 

  2、应当恭敬经书,就是对下至一颂以上的正法都应当远离不恭敬的想法和行为,譬如把经书当作商品..、抵押,把经书放在不干净的地方,外出时把经书和脏物装在一起等等。还有不能跨越经书,我们不会去跨过自己父母的相片,也不会去跨过一位官员的头顶,更何况是对那么尊贵的经书呢。藏地有一个传统说法,就是甚至连佛像都不能放在经书之上。另外也不能在经书上写写划划,学习时要做笔记,可以写在别的笔记本上。

 

  当年阿底峡尊者来到一个地方,有一位密法修行者不知道尊者的功德,不愿去听尊者讲经,一次他正在念经,用手指粘了齿缝间残留的食物在翻经书,尊者看到后连呼“啊扎玛,不能这样!不能这样!”,这位修行者这时才知道遇到了善知识,立刻对尊者生起了恭敬心。

 

  3、应当恭敬出家僧人、袈裟、钵等沙门相,在一切情况下对于佛教各宗派的出家团体不能搞派别,对僧人应当尊重、礼敬,对袈裟、钵等也应恭敬。当年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中最优秀的是仲顿巴尊者,仲顿巴尊者是位居士,对于僧宝十分恭敬,路上见到僧衣上的一小布片他也要合掌,见到有出家僧人经过,则退在路边,恭敬下跪,给僧人让路。

 

  所以我们皈依佛以后,对于佛宝的身像,下至佛像的碎片都应当生起真实佛宝的观想,恭敬顶戴,安奉在干净的地方;皈依法以后,对于佛经上的每个字、每一句话都应当生起恭敬心,对于经书应当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的观想;皈依僧以后,对于僧宝的所依,下至僧衣上的补丁也应当生起真实僧宝的观想,对它恭敬供养、顶戴,放在干净的地方。

 

  而且对于三宝的共同学处有六条:

 

  1、反覆思惟内道本师佛陀和外道创始人的区别,内道和外道的教法以及学法者之间的区别,也要反覆思惟佛法僧三宝之间的不同功德。

 

  2、随念三宝的大恩德,恒时精勤地对三宝供养,就连自己受用饮食之前也应当首先供养三宝。

 

  3、(就是)自己以慈悲心随分随力地引导其他的有情,使他们受皈依。

 

  4、不管从事什么事业,满足什么愿望,都应当供养、启白三宝。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禁止从事与三宝的精神相违背的事情,任何时候都应该以最虔诚的心归仰、依靠三宝。

 

  5、通过学习三宝的利益,应该在一天的六时中每一时作一次皈依,一天总共作六次,这是按出家僧人的作息要求来定的。出家僧人晚上只在中夜分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在用功修行,因此在六时中,也就是每隔四个钟头作一次皈依。现在的居士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是最好的事,如果做不到,可以这样安排:早上起来时,吃中饭、晚饭、睡觉前各诵一次,再加上在半上午时(大概十点钟)、半下午时(大概三点钟)各诵一次,加起来正好六次。作皈依的方法是心中对三宝生起信心,并生起皈依的誓愿,口诵皈依的偈子:“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佛陀对我们规定的一天修习六次皈依非常重要,我们凡夫的特点是分别念转动起来后便会把学佛的事抛到了脑后,每天六次的这样皈依,对我们是很好的提醒,养成这样的习惯,对增上我们的修行很有好处。

 

  6、下至开玩笑,上至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舍弃三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生命以及财物等受用在这生命终时必定是要舍弃的,但如果破了皈依戒而远离了三宝,那就会在生生世世当中辗转不断地感受痛苦。所以这个皈依戒比生命还重要,要反覆不断地下决心,即使是开玩笑也不说舍弃皈依的话。

  进入圣教之门 ─ 皈依[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一、皈依的内涵
  二、皈依的利益
  三、认识皈依的对境
  四、生起皈依心的不同方法
  五、皈依的分类
  六、授皈依的仪轨
  七、皈依的学处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一下皈依这个法门。我们首先要知道,皈依是我们学佛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我们学佛的基础。皈依学得好不好,这个基础牢不牢,直接关系到我们以后学佛是否能学好,因此我们需要在皈依上下很大的功夫。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进入圣教之门──皈依”。
 
  一、皈依的内涵
 
  (一)什么是皈依
 
  什么是皈依呢?“皈”是皈投,“依”是依靠。简单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问题和痛苦需要得到解决,其中又有很多超出我们的能力之外,于是我们需要寻找到一个有着巨大能力的对境,来求得其护佑与帮助。
 
  (二)为什么要寻求皈依的对境
 
  我们很多人的追求目标,是顺顺利利、幸福圆满的生活。但遗憾的是,似乎很多人都感到自己的命运在和自己作对,生活中具有的更多的是坎坷和痛苦。
 
  对于成年人,至少有两个大的问题摆在每个人的眼前:一是老,二是死。
 
  老是一个每天都在我们身上发生着的事情。尽管佛陀说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老的进程,很多人还是要等过了三十后才能真正感觉到老的恐怖。脸上刚开始时出现的皱纹,是老给自己发出的第一个信号;然后皮肤粗糙、精力不济、牙齿松动,一个个接连出现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不再年轻的现实。这是很多人所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现状。再多的钱财,再多的化妆品,都无法阻挡这个“老人家”的光临,这个痛苦是人间的任何药物、势力所不能解决的。
 
  死更是我们所害怕的,死是那么的可怕,以至于虽然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是尽量不去提起。死意味着我们一生的所有财产、所有感情都将失去,自己之前的所有奋斗都不再有意义。这是对世俗的人生目标的一个彻底否定。因此当死亡降临时,很少有人能安然面对。
 
  而且我们只死这一次还不够,我们已经死过很多次,而且也将面临更多的死亡。也就是说,死不是我们生命的终点,而只是一个中转站而已。这意味着我们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这样的痛苦,这就是佛陀所告诉我们的结生相续的痛苦。什么是“结生相续”呢?就是今生死了之后,还要再去投生,这样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始终跳不出生死轮回的圈子。
 
  为什么说人死不是如灯灭,而是转而又投生在轮回中呢?很多再生人的例子,对此作出了确凿的证明。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同一父母所生,同样的生长环境中成长的小孩,性格却会有巨大的差异,这根本不是可以用后天因素所能解释得了的,具体大家可以去学习一下法称论师的《释量论》,这本巨着里对轮回存在的理由作出了清晰的回答。
 
  这个结生相续,上至梵天、无色界天,下至地狱,中间在人道,都同等地存在着。如果不去解决这个最基本的生死痛苦问题,那以这个行苦就会出现无量无边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等的痛苦,其中有上界堕落的苦、地狱寒热的苦、饿鬼饥饿的苦、修罗斗争的苦、旁生没有自由,被役使以及愚痴的苦。所以,轮回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苦海。
 
  在这个苦海当中,我们一方面天天是在三苦当中,没有一刹那间断过,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制造新的苦因。自己对于万法的真实相丝毫也不认识,那单凭这样一种无明的力量,可能解脱痛苦吗?不用说出离整个轮回,就连不堕入三恶道也不可能。如果轮回会自动停止,痛苦会自动消失,那我们早就应该解脱了。为什么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轮回,现在也正在感受人世间的各种痛苦,就连一个疾病也让我们难以摆脱,更何况其他更深更重更广的各种痛苦呢?
 
  真正衡量起来,如果我们心中不生起智慧,那就没有另外的办法,能消除我们心中的愚痴,也就无法停止制造新的苦因以及消除将要感受的痛苦。事实上,宇宙当中的万法没有一个不是按照缘起的规律而存在,苦有苦的因,乐有乐的因。假如对因和果的关系不能正确地认识,也就不能自觉地消去苦因、修集乐因,这样无因无缘,怎么可能达到离苦得乐呢?比如我们要种稻子,如果不播种,能不能得稻米呢?肯定得不到。从这个地方,我们要明白,必需要通过学习,生起了智慧才能解决这个离苦得乐的问题,单凭一种迷信是不可能办到的。
 
  (三)谁能作为我们的皈依处
 
  这位帮助我们生起智慧、解决这些生死问题的人首先必须具有智慧,也就是说他自己应该已经摆脱了这些问题的束缚;其次,如果他不乐意来管我们的事,即使找到了他也不可能得到利益。因此衡量这个皈依处,需要有两个因素,也就是智慧和慈悲。比如一个医生,如果他医术不高明,诊断不出病因,治疗不了疾病,这样即使我们完全依靠他也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他没有治疗的热情,那即使他精通治疗的方法,我们去依靠他也没有利益。
 
  这个世间其他各类宗教家、政治家、各领域的专家,或者非人类的天仙、鬼神、山神、树神、水神等等,首先不符合第一个条件,因为从他们的论述来看,连他们自己也没有解决这个痛苦,没有寻找到痛苦的原因。虽然在外在物质规律上,他们已认识了一分道理,也具有不少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但是这和解决内在生死问题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比如在现在的数码高科技时代,声音通过数码技术处理可以完整地保存上亿年,但是这种高科技怎能使人们的痛苦减轻呢?再比如,电脑中病毒了,技术人员可以解决,但是人中了贪嗔痴的三毒,又有谁能提供解决办法呢。世间上这么多的大学、研究所、咨询公司里的专家教授,他们面对死亡时,同样只能撒手离去,连多留一分钟也做不到,又有什么能力来帮助我们呢?
 
  那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能帮我们获得这种智慧的人呢?幸运的是,两千五百年前,有一位伟人,已经完全解决了生死的问题,他完全了解苦和苦因,了解对治苦和苦因的道,以及苦和苦因寂灭的果,也就是说,他已经获得了最高的智慧,这位伟人,就是至尊的释迦牟尼佛。
 
  而且,佛陀还是一位悲心深广的伟人,他在在处处关注的都是我们众生的疾苦。佛陀在成道之后,就向五位比丘传法,这样在娑婆世界就开始有了佛、法、僧三宝,之后他把解脱烦恼的方法传播到了世界很多地方,我们现在也就有了脱离痛苦的方法。
 
  所以,佛陀圆满具备了上述皈依处的两个条件。他的出世,是关系一切众生根本利益的大事,从此,我们就有了真正的皈依处。
 
  有人会想:你又没有见过佛陀,有什么根据说佛智悲具足呢,这会不会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假设呢?
 
  我们来举一个爱因斯坦的例子,虽然我们没有见过爱因斯坦,但是通过他的相对论以及这个理论后来推动人类进程的巨大作用,可以相信他具有物理学上的深远智慧。同样的道理,通过学习认识到佛陀的教法能让人离苦得乐,是无误开示苦因和对治痛苦的正道,就能确信佛陀具有圆满的智悲力,是真正能为我们解除一切痛苦的导师,是我们要皈依、跟随的佛宝。
 
  通过我们对佛陀的教法不断深入、广泛的学习,这一点会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来。比如,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远离贫穷、疾病、灾难、战争等,这是人类始终在探索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很清晰、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佛法却早已给出了圆满的方法。佛陀揭示出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业果的问题,善业导致快乐,恶业导致痛苦,并且这两者之间丝毫不会混杂。
 
  基于这样的世间规律,如果致力于断除恶因,培植善因,就可以达到断除烦恼、消除痛苦的快乐境界,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也就能顺利实现。慈悲的佛陀,于是给我们传下了如何断除恶因、培植善因的方法。这些圣洁、尊贵的佛法,是我们应该学习、并且一步步实行的,是我们最最尊贵的宝中之宝,因此称为法宝。如理按照佛陀在法宝中要求的去出家一心一意修行的弟子,是我们断除烦恼、获得智慧的修行路上最好的伴侣,是人中最珍贵难得的,因此被称为僧宝。
 
  这样我们就知道,佛法僧三宝是我们脱离轮回的结生相续,获得终极的幸福所不可缺少的三个条件,是我们应该诚心皈依的对境。
 
  二、皈依的利益
 
  (一)皈依是进入佛法大门的钥匙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对于三宝诚心皈依的人,才可能会踏上断除烦恼的修行道路,从而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因此,皈依是进入佛法大门的一把钥匙。而对于三宝狐疑不信的人,必然不会按照佛陀的教诲去实践,这样也就不可能获得解脱烦恼的快乐。
 
  阿底峡尊者曾经说,内外道是以皈依来区分的。可见一个没有生起真正皈依心的人,还不具有佛弟子的身份。阿底峡尊者精通显密教法,但是他认为在一切法当中最开始是生起皈依非常重要,他在所有的法会中都主要强调皈依,因此人们都尊称他为“皈依班智达”。现在有些年轻人喜欢谈论佛法、研究佛法,认为不皈依也同样可以学佛,这样实际上没能进入佛法的大门,佛法的实际利益也就难以得到。
 
  (二)皈依是一切戒律的根本
 
  佛教当中,任何戒律都是以皈依作为基础的。比如别解脱戒方面,受持居士五戒、沙弥戒、比丘戒,首先需要皈依,才能得到戒体;在大乘当中,发菩提心、受密宗灌顶之前,也都必须具足真实的皈依,下至受一天的八关斋戒,一开始也是要先作皈依。
 
  藏传佛教当中有一个传统,就是不论修大小乘的哪个法,修正行前首先都要修三次皈依,而正行以及后行往往也只修一次。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修皈依。
 
  (三)皈依可以减轻或消尽业障
 
  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真诚皈依三宝,以三宝本身所具有的强力加持,过去所造的罪业,会得以减轻甚至消尽。而且从此以后,不会去造新的恶业,行为会变得越来越好。
 
  以前,未生怨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以这种五无间罪,本来他应该在阿鼻地狱感受一大劫的痛苦,后来他在佛前忏悔,发誓皈依三宝,结果罪业减轻,只在地狱中受了短暂的痛苦就得到解脱。
 
  所以我们时时处处都要诚心诚意地皈依三宝,这样业障就会减轻,信心、出离心、慈悲心、清净心以及对因果的信心等等正道的功德会越来越增上,能早日获得真实的快乐。
 
  (四)皈依能积累广大福德
 
  从佛经中的一个公案,我们可以看出皈依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福德。有一次,阿难问佛一个问题:如果有人现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能够得到多大的功德?
 
  佛说:比如南赡部洲当中充满了一果阿罗汉,有一个人在一百年当中供养他们一切娱乐的东西,而且还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在这些一果阿罗汉涅槃之后,又把他们的舍利收集起来,建造宝塔,再作前面一样的供养。另外有一个人以纯净的心发誓说:我现在皈依佛法僧,那么仅仅以此皈依的功德,就超过前面那人功德的一百倍、一千倍,乃至不可计数、无法比喻的倍数。
 
  佛陀进一步作比较:假如西牛货洲当中充满了二果阿罗汉,有人在二百年当中像前面一样供养,还是比不上三皈依的功德;假如东胜身洲当中充满了三果阿罗汉,有人在三百年中像前面一样供养,还是比不上三皈依的功德;假如北俱卢洲当中充满了四果阿罗汉,有人在四百年当中像前面一样供养,这也比不上三皈依的功德;假如四天下充满了缘觉阿罗汉,有人在一万年当中像前面一样供养,还是无法超过三皈依的功德;假如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充满了佛陀,有人在两万年当中如前一样供养,这样当然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大福德。但还是不如有人以纯净心发誓说:我现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后面这个人得到的功德胜过前者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乃至不可计数、无法言说的倍数。
 
  为什么皈依的功德这样广大呢?就是因为三宝的功德和作用实在不可思议,能对这样超胜的对境生起信心而皈依,产生的福德果报必然就不可思议。佛在《无死鼓声陀罗尼经》中开示说:“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异熟亦难思。”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颂》中说:“皈依功德若有形,超胜虚空无量倍。”就是说如果这样的福德有一种形相的话,连虚空也容纳不下。
 
  (五)皈依能使众生不堕恶趣
 
  如果能够虔诚地皈依三宝,就可以不堕恶趣,经中说:“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
 
  《佛说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中,记载了一位三十三天名叫嗟袜曩法的天子,因福报享尽,要堕猪身,而悲痛万分,后来帝释天主教他皈依三宝,并念诵:“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以此因缘,这位天子不但没堕为猪身,反而生到了兜率天。并且佛陀还用一个偈子归纳了皈依三宝的功德:“归命佛法僧,定不堕恶道,弃舍人身已,当获得天身。”
 
  (六)皈依能远离人和非人的障碍
 
  《日藏经》上说:“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这里的俱胝是“百亿”的意思)。《灌顶经》说:“受三皈依之后,有三十部鬼神护卫。”
 
  玄奘大师有一段诵经免难的经历:
 
  玄奘大师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遇到外道婆罗门正在河边祭祀,看到大师来了,就决定以这个外国人来祭他们的神。在他们用绳子把玄奘大师捆起来,准备往河里扔的时候,大师对他们说:我有一个要求,让我在临死之前念念经好不好。他们答应了,玄奘大师就开始念诵《心经》,念到第三遍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这些婆罗门看到,心里非常害怕,赶紧把玄奘大师放了,而且还给他磕头。
 
  这说明法的力量不可思议,以《般若经》的加持,外道无法制造违缘。
 
  (七)皈依能使一切愿望顺利实现
 
  虔诚皈依三宝之后,三宝就成为成就一切事业的助缘,比如同样做一件事,没有皈依三宝,实行起来可能会很困难,但是如果对三宝有信心,相信三宝具有无与伦比的加持力,在做之前首先供养、皈依,并祈祷三宝给予帮助,那就很容易成功。我们不论作哪种如法的事业,首先皈依、祈祷三宝,就能如意满愿。
 
  (八)皈依能令快速成佛
 
  皈依三宝不仅能成办一切事业,而且能够快速成佛。这个道理是因为:你能对三宝生起信心而皈依,就会远离八种无暇,可以得到暇满人身,再依止三宝学习殊胜的道,这样很快就会成佛。《涅槃经》说:“皈依三宝者,速得佛果位。”《集学论》也说:如果一个人时常对三宝恭敬、供养,没有疲厌之心,那他就能超越四魔,很快成就无上菩提。
 
  以前有个人,他在路上看到一尊小泥像,心想:这尊像这样放着会被雨淋坏,不能让他毁坏。他看到泥像前面有一个鞋垫,就把鞋垫放在佛像头上。另外一个人路过时,看到这样脏的鞋垫盖在佛像上很不恭敬,就把鞋垫扔掉。这样,最初造小泥像的人、中间盖鞋垫的和后来扔鞋垫的人,都以他们的贤善之心,后世得到王位,并播下究竟解脱的种子,最后都会逐渐成佛。
 
  所以,像三宝这样不可思议的对境,只要对其中的一种结上一点善缘,都会成为成佛的因缘,更何况认识到三宝功德之后以虔诚的信心皈依,一定能很快成就菩提。
 
  三、认识皈依的对境
 
  (一)为什么要认识皈依的对境
 
  认识皈依的对境很重要,皈依的对境认识清楚了,这样的皈依才会是真实的皈依,之后的闻思修才可以进入平稳的轨道。
 
  如果在最初皈依的时候没有认识清楚,名义上说是皈依了佛、法、僧,但心里仍然毁谤轻视佛法,或只皈依佛、法,不皈依僧伽;或皈依一部分的僧伽,排斥另一部分的僧伽,就会造成宗派争执、舍法谤法,以及佛教团体之间互相排斥等等让人痛心的现象。这种做法会导致失坏皈依戒,非但没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反而因这样的恶业而感受恶趣的痛苦。
 
  (二)皈依的对境是三宝的全体而不是部分
 
  我们皈依的是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宝,而不是其中某一个部分。
 
  佛宝就是释迦牟尼佛等十方三世诸佛的法身、报身和化身,一切佛都是我们所应皈依的导师。并不是只皈依一部分佛而舍弃另一部分佛,也不是只皈依化身而不皈依法身和报身。
 
  所谓法宝,包括证法和教法两部分,证法是戒律、禅定和智慧,教法是三藏十二部教典。无论是大乘法、小乘法、显宗或密宗,只要是佛说的法都是我们同等皈依的对境,不能因为对一部分佛法很有信心,作了皈依,就把其余的法当作邪法一样看待。
 
  所谓僧宝,以大乘的角度来讲,一地以上的菩萨,只要一位就是僧宝,就像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以及维摩诘居士、鱼篮观音等;按大小乘共同具有的观点,四位或四位以上的比丘或比丘尼所组成的僧团都称为僧宝。不分时间、地域、何种教派、传承,只要是僧伽,都一样是皈依的对境,不能只皈依一部分的僧伽,而把修学不同法门的其他僧伽当成外道徒一样看待。
 
  因此我们皈依不是皈依一部分的佛宝、法宝和僧宝,而是对尽虚空遍法界的所有三宝都普作皈依。另外要注意的是,授皈依戒的师父,他所起的主要作用只是帮助你们获得皈依的戒体,这一点务必要认识清楚。
 
  (三)需全面、同等皈依的理由
 
  1、不全面、同等地皈依会让诸佛菩萨痛心
 
  比如在一个世间大学当中有各类科系,有很多老师在传授各种学问,而且有无数的学子在求学。作为一个对知识向往的人,看到这么多的老师、教法和学生,心中必然产生一种喜悦与崇敬之情。而不会因为自己喜欢其中某一学科,而轻视、排斥其余的学科。
 
  而佛法的大学更是浩瀚无际,由于众生有无数种根性和意乐(也就是兴趣),所以佛陀示现出法报化三身,来作为众生的导师。这些导师们所传授的法门从浅到深,有无量无边,适合各个层次的众生进行学习,而学习不同法门的僧伽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境界。所有这一切都是三宝体性的表现,所以应当同等恭敬。我们的眼界不能太狭窄,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把本来就是一体,互相不可缺少的三宝割裂成自己的和别人的,随意进行取舍,这样只是毁坏佛教而已,我们不能做这种让诸佛如来痛心的事。
 
  2、不同等皈依会造下严重的罪业
 
  如果我们有分别,必定是落在一边,要么皈依要么不皈依,要么恭敬要么不恭敬,不是缘取就是舍弃。这样如果把佛法僧三宝全体分成两分,只对其中的一分皈依、恭敬、护持,那对另一分是什么态度呢?可以断定是不皈依、不恭敬、不护持,这是在造一种什么性质的业呢?是不是缘着尊贵无上的三宝对境,造下最深重的、堕落恶趣的业呢?
 
  比如对佛法的一部分执着是善妙,是成佛的助缘,而恭敬它、皈依它;对佛法的另一部分执着是不好的,是成佛的障碍,而轻视它、舍弃它,这种轻视、舍弃就是在造谤法业。同理,对佛宝、僧宝也这样贪执一方、嗔恚一方,就是谤佛、谤僧。一方面说自己皈依三宝,另一方面又谤佛、谤法、谤僧,这样有没有皈依戒呢?必定没有,反而是佛教的罪人。
 
  3、如果皈依境全面、圆满,就可以成为出生最殊胜功德的所依
 
  我们看,一尊佛一个毛孔的功德,即使以佛自己尽虚空际宣说也宣说不完;对四句的圣法听闻、读诵的功德也没办法以分别心做衡量;一位圣僧安住慈心三昧的善根也是无量无边。现在总集起来以十方三世所有的佛、法、僧作为皈依境,在这样的功德大海前皈依、祈祷、供养、随念功德,当然会产生出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所以有必要全面、同等地皈依,这是皈依时必须把握的关键。
 
  4、不全面、同等皈依和普贤行愿相违,不能成佛
 
  如果希求成佛,必须要生起并且实践普贤菩萨的大行和大愿。普贤行愿是怎么样的呢?其中说到“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这就是说要普遍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陀。又说:“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这是说要以十方的一切僧众作为菩提道上的道友。“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这是说要护持、修习、弘扬一切诸佛的教法和证法。
 
  所以,假如不同等皈依十方三世的所有三宝,就会成为生起普贤大愿、修持普贤大愿的严重障碍,也因此无法现前浩瀚无边的佛果功德大海。
 
  5、一切皈依境同一体性的缘故,需要同等皈依
 
  从究竟上来说,皈依境就是圣众相续当中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这三相无二无别的智慧。既然是同一体性,又怎么能够在这上面贪执一个,舍弃另一个呢?这不是自取迷乱吗?
 
  (四)同等皈依和专修并不矛盾
 
  打个比方,在学校读书,在某一阶段里,需要在某个班级当中,和几十个同学共同跟随几个老师,学习某些特定的课程,并且在学习内容、次序的安排上都有一定的要求,不能错乱、混杂,但是对于学校全部的老师、学生和有意义的课程还是都要同等恭敬。如果只重视自己班级的老师、同学和学科,而轻视,或者排斥另外的老师、同学和学科,这只能说明心量、智慧狭小,不具足一个学生应当具备的品德和素质。
 
  同样,我们修学佛法,在某一阶段,需要对某种法专门修学,依止有缘的上师、修持有缘的本尊,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但是从皈依方面来说,所有的三宝都同等是自己的皈依境。
 
  往往有的修行人把暂时的专修专学颠倒地变成宗派偏执,只皈依自己法脉的上师、教法、僧众,而轻视和排斥其他法脉的上师、教法、僧众。打个比方,比如修学净土,为了使自己的净业精纯,需要一心祈祷阿弥陀佛、读诵研习净土经论,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对于散乱难以摄心的凡夫来说,在最初阶段这是极有必要的。但这不是叫我们片面皈依,上师阿弥陀佛的心愿也不是这样的,我们看阿弥陀佛是怎么发愿的,他发愿:所有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都得到神通自在波罗蜜多,都能在一念顷前往百千佛刹当中,供养无量的诸佛,这条愿不成就,就不成佛。所以上师阿弥陀佛也是加持我们能做到同等供养恭敬十方诸佛。
 
  而且在“净土五经”之一的《普贤行愿品》当中说,往生获得授记之后,经过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遍在十方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以自己的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怎么利益呢?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意乐,宣说不同的法门,应当以小乘法度化就对他说小乘法,应当以大乘法度化就对他说大乘法,应当以密宗、显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中观宗、唯识宗等等的圣法度化,都会相应地传授。比如一个人要立志做大医王,但是他不能包容一切医药而舍弃一部分医药,将来碰到需要以这些医药治疗的疾病,他以什么来医治呢?这样不是和他的愿望相违吗?所以我们现在一开始就要皈依一切法宝,将来才可以用一切正法来度化不同的众生。
 
  四、生起皈依心的不同方法
 
  (一)由认识到三宝功德而皈依
 
  对于三宝的种种功德心里反覆思惟,要使心里对皈依处生起猛利的信心。
 
  佛宝的功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了解:就是智慧、慈悲和事业。佛陀以智慧没有任何障碍地通达了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的大悲普遍观照一切众生,没有一刹那的间断,佛陀的身语意的事业都是任运没有勤作,在相续不断地利益一切有情。对于机缘成熟能够接受引导的人,佛不会错过,都会让他们圆满,必定会行持一切应当作的事业。
 
  法宝的功德怎么体会呢?圣法是诸佛的母亲,意思是说佛所具有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没有一个不是从教法和证法这个源泉生起来的。换句话说:圣法的特性就是能够遣除过失、引生功德,是出生一切道果功德的源泉。
 
  僧宝的功德怎么体会呢?因为所有的圣僧都是圣法的如理修行者,所做的完全是宣说正法、受持正法、思惟正法、修习正法等的事业,当然他的相续具有极为殊胜的功德,超过了世间外道的学法者。
 
  要想具体地了解三宝的功德,需要学习《随念三宝经》以及全知米滂仁波切的《随念三宝经释──无尽吉祥妙音》,还有《宝性论》等的经论。这样结合起来思维三宝的功德非常重要,只有从这个地方努力才会生起和加深对三宝的信心。
 
  开启皈依之门的就是信心,而生起信心的途径就是要认识到三宝的不共功德。只有认识到三宝的不共功德和加持,才会真正知道三宝是我们一切时处的皈依处,除了三宝之外,没有其他的依靠。
 
  从皈依对境三宝的角度来说,救护或加持的能力已经圆满具足,但能获得多大的加持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的程度。如果具有上等的信心和恭敬心,所得到三宝的加持也是上等;如果具有中等的信心和恭敬心,所得到的加持也是中等的;如果只具有下等的信心和恭敬心,所得的加持也是下等的;如果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就不可能得到三宝的加持,即使佛来到面前,也无法利益我们。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跟随佛很多年,因为没有信心和恭敬心,反而缘佛造罪堕落恶趣。所以知道三宝的功德,对三宝生起坚定的信心,这是皈依最主要的因,也是修皈依最关键的环节。
 
  在西藏的工布地方,有一个人叫觉沃奔,人不聪明,但非常地实在。有一次,他远道来到拉萨,朝拜觉沃佛像。(觉沃佛像是佛陀十二岁时,完全按照佛陀当时的样子做成的,而且还受到佛陀的亲自加持。因此前去拉萨朝拜觉沃佛像是藏地人们的一大心愿。)在觉沃奔的心中,觉沃佛并不是佛像,而是真正的佛陀。当时觉沃像前没有人,他看到供桌上有食品和酥油灯,他心里就想:“觉沃是用糌粑蘸上酥油来食用的,他想让酥油不凝固,才把它点燃,觉沃怎么吃,我也应该怎么吃。”他果然把糌粑蘸上酥油吃了起来。
 
  吃完之后,看着觉沃像说:“狗叼走食品,您是笑咪咪,酥油灯被风吹动,您还是笑咪咪的,您真是一个好上师,我的鞋子您帮我保管一下,我转绕您一圈再回来。”这样他把鞋子放在佛像前,自己去转绕了。恰好这时香灯师进来,看到那双鞋,准备扔出去,这时候觉沃佛开口说:“这是工布奔委托我保管的,你不要扔。”
 
  再说工布奔回来取鞋,又对佛像说:“您真是一个好上师,明年到我家乡来,我炖上猪肉、酿上青稞酒等着您。”觉沃佛像说:“可以。”
 
  工布奔回到家里,对妻子说:“我请觉沃仁波切到我们家作客,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你要常常去看他来没来。”
 
  到了第二年,有一天他妻子去提水的时候,水里面显出了很清楚的觉沃影像。妻子马上跑回去告诉他:“水里有个人,是不是你请的客人?”
 
  工布奔马上跑出去,看到水里有觉沃仁波切。他以为觉沃佛掉到水里去了,就跳进河把觉沃的身体抓住提上来。他想把觉沃带回家,到了一块大石头前,觉沃说:“我不去俗人家里。”说完后,觉沃直接融入到那块石头。后来石头上自然显现出觉沃佛像,人们都叫他觉沃石,显现觉沃像的那条河也被叫作觉沃河。人们说这尊石像一直到今天都和拉萨的觉沃佛有同等的加持力。
 
  照一般人的看法,工布奔吃了佛像前的供品,还把鞋放在佛像前,这是有很大罪过的,但是他对佛的信心很纯净,自然得到佛的悲愍,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经上说:“谁虔诚地作意,佛一定现在他的心前赐予加持。”莲花生大师说:“具有信心的善男信女们,我莲花生不会离开你们,一直到我的寿量灭尽之前,我会在每个具信心者心前显现。”所以,自己具有信心的话,一定会得到佛的大悲加持。
 
  全知米滂仁波切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一直强调,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必须抓住两个要点,一个是对于轮回的六道众生应当生起、增上大悲心,从大悲心中生起菩提心,另一个就是对于解脱的三宝应当生起、增上信心,从信心中生起出世的智慧。现量证悟胜义谛,完全依靠信心,佛在经上也说:胜义谛唯依信心才能证悟。我们依靠不共的信心,就能使上师三宝的加持融入相续,这样就会生起真实的证悟。所以,忆念三宝的功德而皈依至关重要。
 
  (二)由认识到三宝各自的功德而皈依
 
  按体相来说,现前无上菩提是佛宝的相,佛所证的道谛和灭谛是法宝的体相,经过佛的教授而如理的修行是僧宝的体相。
 
  按作用来说,作为导师的佛陀,他的作用是通过转法/轮,引导我们这些佛弟子成就佛果;作为正道的圣法,他的作用是成为我们断除烦恼与痛苦的所缘,换句话说,我们缘着圣法如理地闻思修,就能够断除烦恼和痛苦;作为修行伴侣的僧伽,他的作用是使修行的功德勇猛增长。
 
  按信解来说,对佛宝应当树立亲近承事的信解,对法宝应当树立希求证得的信解,对僧宝应当树立同见同行等的信解。
 
  按修行来说,对佛宝应当修习供养承事的正行,对法宝应当作精进修习的正行,对僧宝应当修习共同受持圣法等的正行。
 
  按随念的角度来说,应当相应于三宝各自的功德,分别进行忆念。
 
  按出生福德来说,分别依靠佛法僧都能产生出最殊胜的福德。意思就是以佛陀作为所缘境,对佛顶礼、供养、承事、称赞等等,以圣法作为所缘境,对圣法听闻、读诵、受持、开演、思惟、修习等等,以及以僧伽作为所缘境,对僧伽顶礼、供养等等,都能产生出最殊胜的福德。
 
  (三)由自己发誓而受皈依
 
  以对三宝的信心,而在心中生起皈依的誓愿,即发誓依佛陀为导师,依涅槃为真正的修法,依僧伽为修行的助伴。
 
  皈依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誓愿,没有这种坚固的誓愿,即使参加皈依仪式、领取皈依证都不算是获得皈依戒。
 
  (四)由不寻求其余皈依处而皈依
 
  就是通过知道内道与外道的本师、教法以及学法者的优劣差别,心里把佛法僧三宝定为皈依处,从今以后不再把任何和三宝相违的外道本师、教法及其追随者作为皈依处。
 
  内外道在大师、教法和学法者方面确实有差别。内道的大师佛陀圆满了功德,远离一切过失,外道的大师没有解脱的功德,并且还被烦恼束缚;内道的教法是解脱的正道,完全可以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外道的教法不能走向解脱,了脱生死;内道的修法者具有如理修行的真实功德,外道徒都是行持邪道,不具有解脱道的功德。通过比较之后,我们就知道这两种是不可能同时作为皈依处的,我们要选择其中能给我们带来真实利益的一种,来作为我们的皈依处。
 
  打个比方,有两条路,朝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并且都有各自的向导和行人,我们要向上走,如果还去走向下的路,跟随向下的向导及行人,这样能不能达到目标呢?显然永远也不能达到。
 
  如果皈依三宝以后,还信奉外道的创始人、认为他的教法很殊胜,而且把学外道的人作为道友,三皈依就不得清净。即使我们天天都修行也很难获得真实利益,因为我们邪正不分,肯定没有解脱生死的希望。所以这一点不容含糊。我们的皈依处唯一是佛法僧三宝,再不允许夹杂其他。
 
  所以,我们在皈依之前就要思惟好,心里要想:我除了佛之外再不依止其他的导师,我要按佛所说真实修习佛说的一切圣法,而不寻求佛法之外的教法,一切如理修行的僧伽是我修道的助伴,除了僧伽以外我不去寻求其他的道友。有了这样的坚定的信念,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没有这种坚定的信念,以其他任何心念和行为,都不算是进入佛门。
 
  五、皈依的分类
 
  因众生的发心不同,所作的皈依又有相应的很多分类,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三个大的种类。这三类是按三士道划分的:
 
  (一)心里畏惧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的痛苦,希求善趣人天的安乐,以这种动机而作的皈依是下士道皈依。
 
  (二)认识到无论是受生在轮回的何处,都是痛苦的自性,为了自己解脱轮回的一切痛苦获得寂静涅槃的果位而皈依,是中士道皈依。
 
  (三)观察到一切母亲有情都沉溺在轮回的大苦海中,感受着无法想像的痛苦逼迫,为了把他们从苦海中救拔出来,安置在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而决心皈依,是上士道皈依。
 
  在这三种发心之中,第三种动机最为崇高,功德也最为殊胜。
 
  大乘修行人的皈依超胜小乘,比如大乘皈依是发誓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最后圆满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因为要度化母亲众生的悲心,而发起了勇猛的皈依誓愿等等,具体可以学习弥勒菩萨所造的《大乘庄严经论》。
 
  我们要知道,将来证悟功德的大小跟现在因地皈依心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现在能努力生起大乘的皈依,那么在这个大乘皈依誓愿的推动下就会按照大乘深广的法来修学,这样从最初的资粮道一直到无学道成佛的一切道果功德都可以相续不断地产生。
 
  所以,大家皈依的时候应当发大乘的皈依心,要点就是:为了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我以三宝作为自己的皈依处。
 
  六、授皈依的仪轨
 
  获得皈依的方式有两种,就是世俗得粗皈依和法性得细皈依。什么是世俗得呢?就是通过我们心中立下誓愿,口中随仪轨宣说誓言,以及传授皈依的师父念诵仪轨的声音、弹指等表示方法所获得的的皈依。什么是法性得呢?就是通过现量证悟法性而获得的不会再失坏的皈依,这是在证得一地的时候获得的。对于我们来说,是按照世俗得的方式来接受皈依戒。受皈依戒必须完全按照圣者所制定的仪轨,在《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中,皈依的仪轨是这样的:
 
  求皈依者顶礼三拜,在本师前,蹲踞(或长跪)合掌,跟随师父说受归依戒语:
 
  大德一心念我,我某甲(各称法名或俗名)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就是从受皈依的当天开始一直到这一生的结束,这是指我们受皈依的时间,在这个期间乃至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从心里舍弃皈依三宝。)
 
  皈依佛,两足尊;
 
  (我们皈依的导师佛陀,福德和智慧都圆满具足,是有情中最尊贵的,所以尊称为两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
 
  (我们皈依的圣法具有远离贪欲的清净自性,在一切法当中最稀有最尊贵,所以尊称为离欲尊。)
 
  皈依僧,众中尊。
 
  (我们皈依的僧伽都是按圣法如理修行,在一切团体当中是最殊胜的团体,所以尊称为众中尊。)
 
  请大德,始从今日,乃至命存,摄我为受三归戒居士。(重复三遍,在第三遍念到“摄我为受三归戒居士”的时候,授皈依师弹指。这个时候每个受归依的人一定要观想在听到弹指声的同时,自己获得了圆满的三归戒体。)此乃方便,(这是授皈依师说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以圣教为方便,能趣入涅槃到达安稳之处。)善哉。(这是接受皈依的人说的。)
 
  另外需要知道的是,要获得圆满的皈依戒,需要具足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求皈依的愿望;二是知道以自己的皈依心愿,佛像、经书等三宝的所依,以及授戒师如理传授皈依等这些因缘的聚集,就可以获得圆满的皈依。
 
  七、皈依的学处
 
  受了皈依戒后,重要的不是去办个皈依证,而应该明了皈依的各种学处。佛陀在显密经典中也规定,从小乘直至顶乘无上大圆满,无论是传戒还是灌顶,之后都需要讲授相应的戒律学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皈依的学处。
 
  我们要知道,奉行皈依学处的目的,是在皈依后,防止失坏皈依戒,同时增长皈依心,使自己越来越与三宝相应。
 
  皈依的学处在应当制止和应当遵行的方面各有三条。
 
  (一)应当制止的三条学处
 
  1、皈依大师佛陀之后,不再皈依其余的诸天等,世间大自在天、遍入天、各种天仙、其他灵鬼、山神、河神、龙等,都不能再做为究竟的皈依处。假如是为了暂时成就世间如法的事业,请他们做为助伴,不会失坏皈依戒,关键是皈依佛陀后,不皈依外道的导师。
 
  2、皈依圣法之后,不应当损害有情,也就是一切损害有情的想法和行为都应当杜绝。因为佛陀宣说的圣法的自性(本质)是慈悲、是寂静,而损害有情与圣法的精神完全相违。
 
  3、皈依僧伽之后,不应和外道共住。凡是不以三宝为归宿,或诽谤三宝的人,都不应当作为一起修习的伴侣。这样规定的原因,是我们刚皈依的人,知见还没完全建立,信心还没有稳定,和他们接触,有可能会失坏我们的皈依。佛陀的这个规定,就像父母对子女关爱心切,在子女长大成人之前,告诫子女要远离社会上的坏人一样。
 
  (二)应当遵行的三条学处
 
  1、应当对佛像、佛塔像真正的佛陀一样恭敬,断除一切不恭敬、轻毁的想法和行为。佛像不论造型如何,我们都不能讥毁,最多只能说造佛像的人工艺不高;佛像不能放在低处,不能放在不清净的地方,我们世间的人对于自己的衣服,都要挂在干净、整洁的地方,不使粘了灰尘,更何况是对尊贵的佛像呢;也不能当作商品..、抵押、典当等。
 
  2、应当恭敬经书,就是对下至一颂以上的正法都应当远离不恭敬的想法和行为,譬如把经书当作商品..、抵押,把经书放在不干净的地方,外出时把经书和脏物装在一起等等。还有不能跨越经书,我们不会去跨过自己父母的相片,也不会去跨过一位官员的头顶,更何况是对那么尊贵的经书呢。藏地有一个传统说法,就是甚至连佛像都不能放在经书之上。另外也不能在经书上写写划划,学习时要做笔记,可以写在别的笔记本上。
 
  当年阿底峡尊者来到一个地方,有一位密法修行者不知道尊者的功德,不愿去听尊者讲经,一次他正在念经,用手指粘了齿缝间残留的食物在翻经书,尊者看到后连呼“啊扎玛,不能这样!不能这样!”,这位修行者这时才知道遇到了善知识,立刻对尊者生起了恭敬心。
 
  3、应当恭敬出家僧人、袈裟、钵等沙门相,在一切情况下对于佛教各宗派的出家团体不能搞派别,对僧人应当尊重、礼敬,对袈裟、钵等也应恭敬。当年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中最优秀的是仲顿巴尊者,仲顿巴尊者是位居士,对于僧宝十分恭敬,路上见到僧衣上的一小布片他也要合掌,见到有出家僧人经过,则退在路边,恭敬下跪,给僧人让路。
 
  所以我们皈依佛以后,对于佛宝的身像,下至佛像的碎片都应当生起真实佛宝的观想,恭敬顶戴,安奉在干净的地方;皈依法以后,对于佛经上的每个字、每一句话都应当生起恭敬心,对于经书应当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的观想;皈依僧以后,对于僧宝的所依,下至僧衣上的补丁也应当生起真实僧宝的观想,对它恭敬供养、顶戴,放在干净的地方。
 
  而且对于三宝的共同学处有六条:
 
  1、反覆思惟内道本师佛陀和外道创始人的区别,内道和外道的教法以及学法者之间的区别,也要反覆思惟佛法僧三宝之间的不同功德。
 
  2、随念三宝的大恩德,恒时精勤地对三宝供养,就连自己受用饮食之前也应当首先供养三宝。
 
  3、(就是)自己以慈悲心随分随力地引导其他的有情,使他们受皈依。
 
  4、不管从事什么事业,满足什么愿望,都应当供养、启白三宝。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禁止从事与三宝的精神相违背的事情,任何时候都应该以最虔诚的心归仰、依靠三宝。
 
  5、通过学习三宝的利益,应该在一天的六时中每一时作一次皈依,一天总共作六次,这是按出家僧人的作息要求来定的。出家僧人晚上只在中夜分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在用功修行,因此在六时中,也就是每隔四个钟头作一次皈依。现在的居士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是最好的事,如果做不到,可以这样安排:早上起来时,吃中饭、晚饭、睡觉前各诵一次,再加上在半上午时(大概十点钟)、半下午时(大概三点钟)各诵一次,加起来正好六次。作皈依的方法是心中对三宝生起信心,并生起皈依的誓愿,口诵皈依的偈子:“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佛陀对我们规定的一天修习六次皈依非常重要,我们凡夫的特点是分别念转动起来后便会把学佛的事抛到了脑后,每天六次的这样皈依,对我们是很好的提醒,养成这样的习惯,对增上我们的修行很有好处。
 
  6、下至开玩笑,上至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舍弃三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生命以及财物等受用在这生命终时必定是要舍弃的,但如果破了皈依戒而远离了三宝,那就会在生生世世当中辗转不断地感受痛苦。所以这个皈依戒比生命还重要,要反覆不断地下决心,即使是开玩笑也不说舍弃皈依的话。

标签:皈依|圣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