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刚毕业即出家的僧人的出家心路
我的出家因缘记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以前家里很穷,听父母说,他们刚结婚的时候,连饭也吃不饱,因为父母勤劳,生活条件慢慢的改善了,虽然我们家不能跟其他人家比,但我觉得那时的生活很充实,很快乐。当别人家都在看彩电时,我家还是那台14寸的黑白电视,搜来搜去也搜不出几个台,我们都没有怨言。后来我家买彩电,我记得那时是我小学五年级吧,正好那时热播奥特曼,大家都在看,到学校大家都在那讨论,我没有看过,我只能坐的远远的听他们说。这下可开心了,买了彩电装了外天线,台也比以前多了很多,放学后就守着电视机,连吃饭都不想了,回想起来真的很傻。
后来同学们都买了学习机,那时我真的也很想有一台,但我知道家里经济不好,就连提都不敢提,小学毕业了,有钱家的同学都出去读书了,可就是因为我家那时在造房子,我就只能到了乡里的中学读书。别人会说有钱才会造房子的,怎么会没钱呢。然而,那时我家造房子实在也是迫不得已的。因为我家住的是上百年的老房子,据说是我曾曾祖父那时留下的,还见证了日本侵略中国。到了梅雨季节,屋就漏水,晚上睡觉,床上要放好几个盆子来接水。而且我家地势低,97年大洪灾,我家浸水了,浸水虽只有一板凳那么高,然日久屋破,房基浸水后,已成高危房,所以虽然没钱,但也只好四处借了钱来造房子。
之后,家里条件慢慢的好起来了,我也考上了高中,且后来还上了大学,虽然不是本科,但毕竟踏进了大学的门槛,在大学校园里读书学习,在父母亲族而言,在村里面似乎也有那么一点光耀门楣的荣耀吧。
然而进入大学读书后,我内心的佛菩提种子却开始真正的生根发芽了。其实我从小就很信佛,很喜欢去寺院里拜佛,虽然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就知道在那里拜,因为我觉得高高在上的佛菩萨很亲切。而且我这人从小就喜欢吃素,不喜欢大鱼大肉。记得高中时,一次开展销会,在书摊上看到了有本《金刚经》和《六祖坛经》的合本,定价是五元,因为那时是住校的,每星期的生活费只有十几元,那时饭菜也不便宜,我省了好多天才攒够了五元钱,去买了那本经书(那时还跟本不知道购买佛教经典是要说 “请”字的呢)。就这样,我有了经书,可以看了,看了《金刚经》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看完了《坛经》,学了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偈子,整天在那里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或许是学佛的因缘完全成熟了,来到大学后,很快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个佛教道场,在那里看到出家人在拜忏,看到他们拜佛的方法和我们平时不一样,我就照着学,后来才知道,那是五体投地的拜法,也是佛弟子礼佛的正确拜法。那次一位师父结缘了本《大悲咒》给我,让我拿去诵,可以保平安。回到学校我就诵了起来,按理说第一次诵,应该很生疏才对,可我好象天生就会一样,诵起来朗朗顺口,那时我也是很惊讶,禁不住私下就想,出现这样的现象与结果,这一定是观世音菩萨在加持我的缘故吧。所以,以后一有时间我就喜欢去那里看书,去看去听那些师傅念经。
再后来,有机会看了一本叫《认识佛教》的书,从中少分真正的了解了佛教,认识了佛法,感受到了佛法僧三宝的不可思议。且那时还做了一个很令人欢喜吉祥的梦,所以梦后,我欣然前去寺院禀受了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仪式仪轨。之后,只要有空就会去寺庙做晚课,穿着海青和出家众一起,后来就梦想着自己也是个出家人该多好啊,无拘无束的。从此时我就发心要出家。
最开始我的出家理由,是为报父母恩。也许有人听了会问:“出家也能报恩?出家了都不要父母了,就是不孝子,还谈什么报恩呀?如果要报恩,就应该要给父母快乐,赚更多的钱来孝养父母吧。”从一般世人的角度来考虑,似乎他们的想法、说法颇有道理,但若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就知道这种想法、说法实在是似是而非,非常的浅陋肤浅。世间众生因为迷惑颠倒,结果完全被眼前的假象所蒙蔽了自己的佛性还不自知,实在是非常的可悲可悯啊。《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里这么说到“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因此父母深恩岂是能用钱,或者关心可以报的。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做此行,是地狱人。”
所谓孝顺有三:(一)为小孝,甘脂奉养; (二)为中孝,光宗耀祖; (三)为大孝,度其灵识超升。那为什么说出家是孝呢?其一、出家并不是说出家以后,就不要父母了,我们说出家舍亲割爱,是割舍的世间的凡情憎爱,取而代之的是生起佛教所提倡的冤亲平等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而视一切众生皆为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皆当知恩报恩。又尊佛教,僧人即使出家了,但在父母生病或是年老,确实没有自谋生活能力的情况下,出家人亦有赡养现世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如佛即曾说过“行菩萨道的佛弟子,可以尽形寿来孝养父母”。其二、“一子出家,九族超升”我们出家人,不仅仅要今世让父母生活好,最重要的是救父母出离生死苦海,使其免受轮回之苦,永得安乐。其三、佛言:“若复有人满白劫中,余方出家修持净戒;若复有人,於此阎浮提出家持戒,一日一夜;乃至须臾清净出家,於十六分。彼百劫出家持戒,十六分中不及其一。”信佛所言,所以说出家实在是报父母深恩最好的方法了啊。
况佛子若真正发心出家,不仅出俗家,更出三界火宅之家,不仅此生父母得度,乃至生生世世的父母得度,这才是真正的大孝哦!因此在我看来,出家实在是报父母深恩最好的方法与途径了。
清朝的顺治皇帝非常欣赏出家人,曾作赞僧诗一首:
天下丛林饭似山、 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 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 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 空在人间走这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蒙眬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 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 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 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 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 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 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 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 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 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 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 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 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 不管千秋与万秋。
家,家,家,什么是家?家是什么?孩子们说,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孩子的家;在外流浪的人说,有个寸草之地可以立锥,一个房顶而已;爱着的女人说,有他的地方就是家;漂泊的浪子们崇尚四海为家;生活保守的人们常说守家在业。其实,家不过是个放心的地方。心里有家,有家的概念,就有如家和你如影随形。
家,一个多么平常的字眼,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的词了吧?在外的人想回家,在家的人在等待你回家,家里家外不过一个门槛一道门,可是似乎却有着遥遥不可及的距离。
家是一种感觉吧?是一种在你最最开心时只想与其分享的感觉,是一种在你最最伤心时可以蜷缩的那一个小小角落,是那个可以让你日日夜夜想念的地方,是那个你义无返顾为之打拼的理想。
家的概念是那么的简单,简单到我们只可以说它是我们最最经常吃饭睡觉的地方,我们平时生活中最最频繁出现的地方;而家的含义就是那么的复杂,复杂到每个人对家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就像我们对爱情的诠释,一千个人作答,会有九百九十九个人与我不同。家的内涵是那么的小,不过是我们最最亲的人共同居住的房檐,我们在那里享受着天伦之乐;而家的外延又是那么的大,都说天下为家,都说心里有家就如家在身旁伴你左右。
家,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它都是我们最最思念的地方,都是我们最最牵挂的思绪。家,是个让人魂牵梦潆的地方;家,家是心灵唯一的避风港;家,是所有人的灵魂归属。
家,是爸爸和妈妈眼睛吧,你走到哪里,爸爸和妈妈的眼睛就跟到哪里,无论是午夜还是清晨,爸爸和妈妈心都是和你一起。想家的时候,抬头去看看天上的云,那是爸爸的关怀;想家的时候,仰望天上的星,那是妈妈看你的眼睛。
家,是爱人孩子深切的盼望吧,无论你身在何处,你心里总有那份扯不断的牵挂,妻子是否还开着灯等你回家,孩子是不是还在想爸爸。当心力憔悴的时候,想想妻子妩媚的脸,想想孩子顽皮的眼,家又给了你再一次前进的动力。
家,是亲人们其乐融融的年夜饭,家是情人们卿卿我我的呢喃,家是孩子嬉笑打闹的游乐园,家是爸爸妈妈等你回来的永远...
家,是放心的地方,当你的心有了归属,当你的灵魂不在无靠无依,是不是你的心从此不在漂泊,是不是你可以不让灵魂还在外流浪?
房子有了,自己未免显得空而冷;票子多了,仍看不到小时侯开心的眼;人群拥挤,却找不到可以相依的一员。芸芸众生,大千世界,家,谁不曾拥有?家,谁可曾不去依恋?家,一个生生世世未了的缘......
上面说了这么多“家”,那有人会问,什么是出家呢?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夫将以武功定祸乱,相以文学兴太平。天下大事皆出将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则出家岂细故哉?今剃发染衣,便谓出家。噫!是不过出两片大门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犹未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古尊宿歌云: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两字人知少。最胜儿者,大丈夫也。大丈夫不易得,何怪乎知出家两字者少也。出家即出离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亦兼指出家修道者,与沙门、比丘同义。为“在家”之对称。又以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故又称出尘。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中阿含》卷三十六之《何苦经》说出家、在家各有自在与不自在之苦乐,如在家以金银、畜牧等不增长之不自在为苦,出家以随贪欲嗔痴自在任运为苦。《大宝积经》卷八十二“郁伽长者会”亦广说在家、出家之得失,如“在家尘污多,出家妙好;在家具缚,出家无碍;在家摄恶,出家摄善;在家怯弱,出家无怯;在家顺流,出家逆流”。又《大智度论》卷十三阐明在家与出家有行道难易之别,若居家欲专道业,则家业废,故为难;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故为易。《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揭示出家、在家菩萨修学功德之胜劣,皆谓出家功德较在家广大。另外《贤愚经》卷四亦说出家功德无穷尽。然大乘并不拘于形服持戒,而系以发菩提心及修利他行为出家要谛,故反对声闻僧单以剃发得戒为出家之本义也。《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大士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大庄严法门经》卷下: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中略)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若能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是名出家。
然而大家都会说如果出家真的如你所说的那么好,那大家都去出家了,看看如今社会为何在家人远远多过出家人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毕竟这个世界上,能真正具有大智慧,能看破宇宙人生真相,放下一切执着,并具足无上勇气去出家修学佛法解脱生死轮回人,毕竟只是少数中之少数啊。
出家是一种选择,不是逃避。佛教也只是佛陀的教育,原非一般意义上所说之宗教,也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之哲学,更不是世人所误解的佛教只是什么“养老院”。出家学佛修行者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主动拿自已开刀,依教奉行正行为。譬如本人出家后,在寺院里,日子过得很踏实,很自在,才觉悟到原来看破了,就放下了;放下了,就解脱了;解脱了,就无烦恼;无烦恼,才是真人生。所以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所以啊,出家学佛修行是勇敢者之路!是真正大丈夫之行径!!
(注:本文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即出家的年轻僧人,写的一篇自己的出家因缘记)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