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发愿实修>> 修出离心>>正文内容

如何观修细无常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21日
来源:摘自《观住轮番净心引导》   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以下为摘录,如感兴趣,建议从网上下载《观住轮番净心法》和《观住轮番净心引导》全文依次第学习)

 

  戊六、举例说明如何观修细无常

  一、由呼吸体会细无常

  自己独自到一静处,结跏趺坐,以灵敏的觉知专注在自己嘴唇附近的区域,然后觉知自己的入息和出息。

  入息长时,觉知“我的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的出息长”。入息短时,也觉知“我的入息短”;出息短时,也明了“我的出息短”。前一次呼吸过去时,了知“前一次呼吸过去了”;后一次呼吸生起时,也认知“新的一次呼吸正在生起”。这种情形,就像一位熟练的木匠牵拉墨绳,牵得长时觉知牵得长,牵得短时也了知牵得短。这样持续不断地观照出入息,如实地观察,就能见到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自己的观察进一步加强时,便能更清晰、更细致地观见更短时间里的变化。譬如,一次呼气时是怎么从呼吸道上来,再从鼻孔中排出,对一次呼气过程的开始、中间、结束等阶段都能完全感知。如此观下去,就会建立清晰的觉知:原来身体只是一连串刹那迁变的过程而已,除了每个刹那的生灭之外,并没有一种常有的身体。

  二、从观察说话体会细无常

  譬如:口里说“我在干什么”时,以正知的眼睛内观发音器官不断运转的相。观察嘴唇,说“我”时,嘴唇张成圆形,说“在”时,嘴唇围成扁状,乃至最后说“么”时,嘴唇闭拢。再观察舌头,也是上下前后不断地运转。由此可以体会,吐出的声音快速地迁变转换,没有一刹那可以停止不动。而且,由于音声刹那刹那变化的缘故,作意的心识也是刹那生灭。

  三、行走时体会细无常

  当我们走一段路时,实际是身体的众多微尘刹那刹那运转的过程。如果能摄下每一刹那当时的形像,就能显示任意两刹那的身体都不相同。

  现在,先做粗大的观察,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步上:提起脚,是“生”,脚往前移动是“住”,脚落地接触地面是“灭”。照这样观察,当正知的力量加强时,可以更清晰地觉知到“生”“住”“灭”中更微细的阶段变化。观照脚步的生灭,可以体验正在行走时身体的无常。

  同时,依此也可以了知心识的无常,即随着脚步的运动,心觉知是提起、移动、落下。观照者实际也是无常的,因为:如果觉知脚步提起的心不是刹那性,则不可能生起后后觉知移动等的心识。所以,观察当下觉知的心识,也能契入细无常的观修。

  或者,分解行走的过程:首先,把身体按上中下等方位分成一堆微尘,心中思惟,所谓行走,并不是一体的人从此处走到彼处,只见众多极微尘在空间位置上刹那坏灭,众多新微尘随即在新位置上生起,如此相续不断,如同流水和灯焰一般。

  要现证细无常,必须以甚深的三摩地作为所依。作为初学者,只能先从思惟上入手。

  四、思惟观察寿命迁流如空中闪电

  曾经,有位比丘对佛说:我能够修死想。

  佛问:你怎么修呢?

  比丘答:我不想自己能再活过七年。

  佛说:你是在放逸中修死想。

  又有比丘说:我不想自己能再活七个月。

  佛也说:你是在放逸中修死想。

  其他比丘有说七天、六天……,乃至一天的,有说从早晨到中午,也有说一顿饭的时间,佛都作了同样的批评。

  最后一位比丘说:我对出气不想还能吸入,我对吸气不想还能呼出。

  佛赞叹:你是修死想,是不放逸比丘。

  的确,出气时入气灭,入气时出气灭。

  对于时间,应当从长到短这样思惟:今年来了,去年已过;这个月来了,上个月已去;今天来了,昨天已去;这个小时到了,上个小时已过;这一分钟来了,上一分钟已去。一直分到:这一刹那来了,上一刹那已去。

  再想:人的一生实际是五蕴刹那刹那生灭,如同空中的闪电一闪一闪地过去。所谓的寿命,除了刹那性之外,无法安立为恒常安住的法。再把五蕴分解为极微尘和分别念,一期生命只是极微尘和念头的刹那性而已。除了以第六意识把无数个刹那假立“寿命”的名字之外,根本没有一种实有的寿命。

  五、观音声和耳识如海潮

  行走、坐车或在屋内端坐时,都可以观修。

  如同明镜中显现影像那样,无论声音粗细、长短、动静,总之如何显现,就如何觉知。

  譬如:静心倾听百鸟的唧喳鸣叫,心识明清地了别鸟声,叫“唧”时觉知是“唧”,“唧”灭时知道“唧”灭等。这样倾听,明白音声都是因缘所作法,某一刹那的因缘积聚时才出现那一刹那的声音,并且不能自在地停留到第二刹那。

  譬如:木匠挥起榔头敲击木头,发出“他他”的声音,“他他”声是榔头、木头、敲击等因缘和合而造作的声音。试想,它能无缘无故产生吗?显然不能。再观察风声、雨声、车声等,不论何种声音、不论声音持续多久,无一不是刹那性,此外没有实有的声音相续。

  再观耳识:车声响起时听到车声,小鸟叫时听到鸟叫,声音起时觉知是起,声音灭时觉知是灭。因此,耳识也是随着声尘的刹那变化而不断生灭,除了刹那性之外,并没有常有的耳识。

  六、用餐进食的观想

  观察当身体一步步走向餐桌时,实际是一大堆微尘,随着因缘在空间上刹那刹那移动,和流水没有丝毫差别。

 

  进餐时,一口接一口地吃,嘴唇、牙齿、舌头、咽喉、胃、肠,刹那刹那不断地运作,嘴唇张开又闭拢,牙齿不断咀嚼,舌头来回地搅动,这样一直往体内观察下去,只见一连串的振动。进一步把每个器官分解成无数微尘,只见随着因缘不断聚合,无数微尘上下不停地振动,一个个现象不断地生起,又不断地灭去。

  再看其它四种蕴:了别舌头与食物的接触等,是识蕴;辨别食物的味道,是想蕴;领纳受用食物的乐受、苦受或舍受,是受蕴;对食物产生贪、嗔等心所,推动心识迁流,是行蕴。

  随着各种食物进入口腔与舌部接触,识蕴刹那刹那起起灭灭,想蕴辨别“这是甜的,那是辣的”,受蕴每一刹那都在领纳不同的感受,行蕴每刹那都发生各种心理上的作用。这些心法刹那刹那生起灭去,永远不可能停留到第二刹那,如同水中泡沫一起一灭。无论怎样进餐,无论持续多久,唯一只是刹那的自性,除了刹那性之外,并没有一种完整独一的进餐存在。

  丁三、观修细无常的利益

  一旦理解了细无常,便不会认为有为法多个刹那的相续是一体,即使对两个刹那也不会执著为一体,也会了达粗的相续是以刹那假立的。

  通过串习细无常能破除常有不变的邪执,比如,原先执著某种事物或某人永远是美好的,串习好无常之后,可以一一对治这些执著。细无常想就像大锤,可以一时摧毁各种贪欲、我慢、无明。

  佛在世时,有人说持戒重要,因为依戒的因缘,能次第获得漏尽;有人说多闻重要,因为依靠智慧,能有所得;有人说禅定很重要,依佛所说,以禅定能得道;还有人说应当以十二头陀行为重点,因为可以清净戒行。他们各自以自己的修行为贵,而不是精勤地求证涅槃。

  佛说:这些功德都是趣涅槃分——趣向涅槃的部分,如果观修诸法无常,这是真实的涅槃之道。

  “无常想”是圣道的别名,佛以种种异名宣说,有时说四念处,有时说四谛,有时说无常想。经中说:善修无常想,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能遣三界烦恼,因此称之为“道”。

 

  诸佛的妙法是四谛,四谛以苦谛为第一谛,苦谛又以无常为第一行相,所以观修无常是趣入佛法最开始的妙道。佛未出世前,凡夫只能用世俗道遮止烦恼,为了拔除烦恼,佛宣说了无常;而且,外道法只是依靠令身体远离五欲尘而求解脱,佛说以邪相因缘导致束缚,而观修无常真实相,则能获得解脱。

  凡夫对各种有情、无情的相续,一直颠倒地认为有一个常法存在,由此常有之相引起烦恼而束缚在轮回中,岂不知一切有为法都仅是刹那性,所谓的存活,除了刹那的心识之外再没有其它。

  因此,不修好无常而落在常执中,不论做什么也不能安立是解脱道。相反,若能观修五蕴刹那无常的真面目,就可以瓦解常执,从对世间的贪恋、追求中获得解脱。知钦仁波切在著作中再三教诫:在修一切无常中,关要是落到细无常上,思惟细无常非常重要。

  《大智度论》中有一段问答:

  问:有人见无常到来,会更加执著。譬如,一位国王的宝女夫人将被长着十个头的罗刹带走,度过大海,国王特别忧愁。有智的大臣对国王说:大王智慧具足,而且夫人尚在,为什么心里忧愁?国王回答:我之所以忧愁,不是担心失去妻子,而是恐怕强盛的时期就要过去了,如同一个人喜爱花果,当他见到开花结果的时期即将过去,就会对花果生起更大的执著。就如同这个故事所说,了知无常会令人更加烦恼,为何说观想无常能使内心厌离、破除烦恼呢?

  回答:这样见无常只是知道无常的少分,与旁生见无常并无二致。因此,佛告诉舍利弗,应当具足观修无常想。什么是具足无常想呢?就是观有为法念念生灭,如同大风吹动尘土、陡山瀑布奔流、火焰随起随灭,如是一切有为法不坚牢、不可取、不可执,犹如幻化,欺诳迷惑凡夫。

  所以,若能了知刹那无常,就会成为不贪著一切所作性、对解脱生起欲求、证入空性等诸多大功德的所依。由通达细无常可以了知能作所作、因果的无误安立及名言的实相,从而彻底推翻耽著世间、耽著常有等的颠倒分别,所以无常观实际是以上一切白法的所依。

  因为具有这样殊胜的必要,所说佛陀说:“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毗奈耶经》中说:“对于一百位如同妙瓶般的比丘——舍利子、目犍连等供斋及供养物品,不如一刹那忆念有为法是无常更为殊胜!”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