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高考后”:破解四种类型的不健康心理
2009-06-15 10:03 长三角城市网 来源:新华网
六成考生考后“焦虑”
据心理专家不完全统计,高考结束到录取结束这段容易被忽视的时间里,60%—70%的高考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近20%的考生会因为过分焦虑而影响了日常生活。
在高考后的6—8月三个月内,不论是考生还是家长,期待中伴有焦虑,已经成为一种心理常态。高考结束后随之而来的对考试结果的预测和获知,会让许多考生有不同程度的突发性心理冲突,出现生理紊乱现象。有一些考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陷入痛苦的情绪体验中,这时的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的缺点,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低人一等。一些性格内向的考生,还可能由于过分焦虑、恐慌、烦躁等而做出极端的事。
据了解,很多考生被发现有心理障碍时,往往是已进入了抑郁期,抑郁的治疗比一般的心理障碍困难。因此家长要及早发现学生异常心理的苗头,尽早释放考生心中的不快,让考生在上大学之前,拥有健康的心理及体格,以应对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
存在四种类型的不健康心理
●放纵型心理
放纵型考生在考生群体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苦日子熬到头了,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弥补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因此毫无节制地玩。
陈国泰是去年高中毕业的学生,目前正在天河区某高校就读。据他回忆,在去年高考考完最后一科后,他先是与同学狂欢了一夜,接着下来的几个星期,他不断放纵自己:喝酒、上网、睡懒觉、外出旅游等。他当时认为,终于等到了解放的时候,应把压抑了多年的欲望全都释放出来。他已经无暇顾及自己到底考得怎么样,生活规律全被打破。
有些家长面对这些行为,虽心感不妥,但都会纵容,使此类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有些考生还就此染上一些不良习惯,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
陈国泰提到自己进入大学后,因暑假的过度放松,一度跟不上大学紧张的学习节奏。特别在军训的那段时间,因生物钟没调整过来,他吃了不少苦头。
●抑郁型心理
抑郁型考生的表现是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有些还伴随出现强迫思维强迫行为,自怨自责。有的人甚至由于性格突变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与家人争执中情绪一触即发,严重的会出现轻生念头,甚至采取轻生行为。
前年毕业的叶志宁就是典型的抑郁型心理学生。他在考完试之后情绪非常低落,整天都关在家里哪里都不去。父母去上班,家里只剩他一个的时候,他便一遍又一遍地想着考试时的情景,不断地一遍又一遍地做着高考题目,想着那道做错的题,失落之情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事实上证明叶志宁确实是发挥不好,家里人为他东奔西跑,最后自费到香港城市大学上学。而就算去到好的学校,叶志宁还老是不开心,他总担心香港同学会看不起他。
●茫然型心理
茫然型考生从原来紧张的高考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后,会出现一段真空状态。对于相当多在高考路上一直被父母、老师推着走的学生来说,随着压力的释放,会产生一种虚无、无所适从的感觉。尤其高考后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要求的变化,大家期待的眼光都放在分数时,这种感觉更明显。
现在在天河五山一家高校就读的阮丹丹去年在高考结束后,美美地睡了几天,把长期缺失的睡眠补了一下。但过了几天,丹丹却发觉自己无所事事,心里空落落的。每天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无所适从,时常茫然不知所措。脱离了考题的日子,丹丹觉得自己的智商降到最低点,思维也变得迟钝起来。往日充实的学习生活云消雾散,现在仿佛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而丹丹的几个同学,都有这种感觉。
阮丹丹将这种心理带到了大学,一开始她是每个社团都有兴趣参加,但一两天后发现没有动力支持,于是她整天猫在宿舍上网,将茫然进行到底。
●焦虑型心理
考后焦虑型心理也比较常见,许多考生在考后会出现这种患得患失的状况,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考生。他们往往期待值比较高,但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由于不确定性而变得焦虑。这种焦虑对于那些心理素质弱的考生,还会持续加重。比如有些高考学子会出现由焦虑到失眠,再从失眠到抑郁等。
前年高考的阮妙玉现在进入了中山大学,她回想起高考后的那段时间,大谈“难熬”!首先她对自己的成绩充满期待,总体感觉自己发挥正常,会考个不错的学校,但她又很担心自己万一失利怎么办。离成绩公布还有一段时间,她实在心中没底,加上家长和亲戚不断过问考得怎么样,让她越发焦虑、烦躁,严重的时候晚上还会失眠。 >>>详细
专家观点:
高考后学生易现心理问题,需学会自我调节。考后心态和身体调整同样重要,考生在休息的同时,切莫放松过度。
高考后两周是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在高考结束到入学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共有三个:第一个是高考结束时,第二个是录取结果公布时;第三个是刚入学时。而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无聊心理、焦虑自责心理、绝望心理、迷茫心理、放纵心理等。
高考结束与被高校录取前这段时间,通常是考生心灵的“真空期”。这是因为在等待“能否被录取”的漫长假期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试成绩和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而产生的焦虑和自责,又要承受因等待录取而产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对前途命运的莫测,又要面对来自周围人的各种询问。这些都会让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考生继而进入另一个心理压力期,也就是所谓的“后高考心理”期。
给我们的高中毕业生提个醒:考后放松要有节制,尤其要注意安全,谨防出现考后综合征。考后放松应该是一种积极休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或者出外旅游,还可以进行一些“调整性学习”,以便早点实现角色转换。
专家支招:
考生高考结束后,可以适当保留一段时间复习期间的生活和作息规律,利用这段时间对中学时代的生活进行一个总结,对未来的大学生活进行一些“设想”,都是可以让考生能够平稳度过高考后的时间。学生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或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允许考生结伴外出。他介绍说,“我自己在高考结束后,在家里抄写一些经典名著,既让心态平静,又看了平时没有机会看的书。”
考生要理性看待高考,应该认识到人在情绪处于低落时,往往容易低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在处理方式上,崔永华建议考生,“第一不要怕别人说;第二要调整心态,学会主动和别人沟通,把自己负面的情绪表达出来,和父母、亲朋好友沟通。另外,还可以做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让自己重新找到价值感。一定要摆正心态,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要实事求是,避免期望值过高,更不要抱侥幸心理。考生可以征求老师及往届生的意见。考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大学所选的专业,进行提前预习;也可以走出家门,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不希望媒体把高考后的这种暂时性‘混乱’状态过于渲染,甚至制造出什么‘某某症’。社会、媒体可以组织讨论高考后如何平稳度过这段时间的讨论。”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对于高考考生的心理调适很重要,相关媒体不应过度渲染“后高考心理”,甚至危言耸听,应该理性看待这一话题,多给考生们一些疏导和调适心理问题的建议。
考后父母的态度对考生心态的影响相当大,有时甚至远远大于成绩本身,所以家长也要适时调整心态。崔永华说,“家长应该充分发挥‘避风港’的作用,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避免与孩子谈论高考、成绩等敏感话题。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机会和途径,发泄出他们心中的情绪,并及时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六成考生考后“焦虑”
据心理专家不完全统计,高考结束到录取结束这段容易被忽视的时间里,60%—70%的高考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近20%的考生会因为过分焦虑而影响了日常生活。
在高考后的6—8月三个月内,不论是考生还是家长,期待中伴有焦虑,已经成为一种心理常态。高考结束后随之而来的对考试结果的预测和获知,会让许多考生有不同程度的突发性心理冲突,出现生理紊乱现象。有一些考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陷入痛苦的情绪体验中,这时的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的缺点,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低人一等。一些性格内向的考生,还可能由于过分焦虑、恐慌、烦躁等而做出极端的事。
据了解,很多考生被发现有心理障碍时,往往是已进入了抑郁期,抑郁的治疗比一般的心理障碍困难。因此家长要及早发现学生异常心理的苗头,尽早释放考生心中的不快,让考生在上大学之前,拥有健康的心理及体格,以应对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
存在四种类型的不健康心理
●放纵型心理
放纵型考生在考生群体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苦日子熬到头了,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弥补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因此毫无节制地玩。
陈国泰是去年高中毕业的学生,目前正在天河区某高校就读。据他回忆,在去年高考考完最后一科后,他先是与同学狂欢了一夜,接着下来的几个星期,他不断放纵自己:喝酒、上网、睡懒觉、外出旅游等。他当时认为,终于等到了解放的时候,应把压抑了多年的欲望全都释放出来。他已经无暇顾及自己到底考得怎么样,生活规律全被打破。
有些家长面对这些行为,虽心感不妥,但都会纵容,使此类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有些考生还就此染上一些不良习惯,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
陈国泰提到自己进入大学后,因暑假的过度放松,一度跟不上大学紧张的学习节奏。特别在军训的那段时间,因生物钟没调整过来,他吃了不少苦头。
●抑郁型心理
抑郁型考生的表现是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有些还伴随出现强迫思维强迫行为,自怨自责。有的人甚至由于性格突变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与家人争执中情绪一触即发,严重的会出现轻生念头,甚至采取轻生行为。
前年毕业的叶志宁就是典型的抑郁型心理学生。他在考完试之后情绪非常低落,整天都关在家里哪里都不去。父母去上班,家里只剩他一个的时候,他便一遍又一遍地想着考试时的情景,不断地一遍又一遍地做着高考题目,想着那道做错的题,失落之情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事实上证明叶志宁确实是发挥不好,家里人为他东奔西跑,最后自费到香港城市大学上学。而就算去到好的学校,叶志宁还老是不开心,他总担心香港同学会看不起他。
●茫然型心理
茫然型考生从原来紧张的高考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后,会出现一段真空状态。对于相当多在高考路上一直被父母、老师推着走的学生来说,随着压力的释放,会产生一种虚无、无所适从的感觉。尤其高考后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要求的变化,大家期待的眼光都放在分数时,这种感觉更明显。
现在在天河五山一家高校就读的阮丹丹去年在高考结束后,美美地睡了几天,把长期缺失的睡眠补了一下。但过了几天,丹丹却发觉自己无所事事,心里空落落的。每天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无所适从,时常茫然不知所措。脱离了考题的日子,丹丹觉得自己的智商降到最低点,思维也变得迟钝起来。往日充实的学习生活云消雾散,现在仿佛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而丹丹的几个同学,都有这种感觉。
阮丹丹将这种心理带到了大学,一开始她是每个社团都有兴趣参加,但一两天后发现没有动力支持,于是她整天猫在宿舍上网,将茫然进行到底。
●焦虑型心理
考后焦虑型心理也比较常见,许多考生在考后会出现这种患得患失的状况,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考生。他们往往期待值比较高,但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由于不确定性而变得焦虑。这种焦虑对于那些心理素质弱的考生,还会持续加重。比如有些高考学子会出现由焦虑到失眠,再从失眠到抑郁等。
前年高考的阮妙玉现在进入了中山大学,她回想起高考后的那段时间,大谈“难熬”!首先她对自己的成绩充满期待,总体感觉自己发挥正常,会考个不错的学校,但她又很担心自己万一失利怎么办。离成绩公布还有一段时间,她实在心中没底,加上家长和亲戚不断过问考得怎么样,让她越发焦虑、烦躁,严重的时候晚上还会失眠。 >>>详细
专家观点:
高考后学生易现心理问题,需学会自我调节。考后心态和身体调整同样重要,考生在休息的同时,切莫放松过度。
高考后两周是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在高考结束到入学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共有三个:第一个是高考结束时,第二个是录取结果公布时;第三个是刚入学时。而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无聊心理、焦虑自责心理、绝望心理、迷茫心理、放纵心理等。
高考结束与被高校录取前这段时间,通常是考生心灵的“真空期”。这是因为在等待“能否被录取”的漫长假期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试成绩和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而产生的焦虑和自责,又要承受因等待录取而产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对前途命运的莫测,又要面对来自周围人的各种询问。这些都会让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考生继而进入另一个心理压力期,也就是所谓的“后高考心理”期。
给我们的高中毕业生提个醒:考后放松要有节制,尤其要注意安全,谨防出现考后综合征。考后放松应该是一种积极休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或者出外旅游,还可以进行一些“调整性学习”,以便早点实现角色转换。
专家支招:
考生高考结束后,可以适当保留一段时间复习期间的生活和作息规律,利用这段时间对中学时代的生活进行一个总结,对未来的大学生活进行一些“设想”,都是可以让考生能够平稳度过高考后的时间。学生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或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允许考生结伴外出。他介绍说,“我自己在高考结束后,在家里抄写一些经典名著,既让心态平静,又看了平时没有机会看的书。”
考生要理性看待高考,应该认识到人在情绪处于低落时,往往容易低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在处理方式上,崔永华建议考生,“第一不要怕别人说;第二要调整心态,学会主动和别人沟通,把自己负面的情绪表达出来,和父母、亲朋好友沟通。另外,还可以做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让自己重新找到价值感。一定要摆正心态,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要实事求是,避免期望值过高,更不要抱侥幸心理。考生可以征求老师及往届生的意见。考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大学所选的专业,进行提前预习;也可以走出家门,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不希望媒体把高考后的这种暂时性‘混乱’状态过于渲染,甚至制造出什么‘某某症’。社会、媒体可以组织讨论高考后如何平稳度过这段时间的讨论。”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对于高考考生的心理调适很重要,相关媒体不应过度渲染“后高考心理”,甚至危言耸听,应该理性看待这一话题,多给考生们一些疏导和调适心理问题的建议。
考后父母的态度对考生心态的影响相当大,有时甚至远远大于成绩本身,所以家长也要适时调整心态。崔永华说,“家长应该充分发挥‘避风港’的作用,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避免与孩子谈论高考、成绩等敏感话题。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机会和途径,发泄出他们心中的情绪,并及时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