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缘众生>>正文内容

南怀瑾老师讲“攀缘心”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南怀瑾老师讲“攀缘心”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阿难听了佛跟波斯匿王讲到,不要颠倒、不要认这个小生命为整体这个道理,所以自己感觉到很悲痛--对于过去的错误。现在听到佛的教诲,一边在哭,一边合掌,“垂泣叉手”,一边在哭,一边合掌,向佛提出来请求,他说我现在虽然听了佛说这样好的妙音,这是赞叹之辞;悟到了,理上悟到了“妙明心”,我们这个心性之体那么玄妙、那么明白——不一定是光明——那么明白这个心;“元所圆满”,本来就圆满的,不要你去造一个圆满,元所圆满的。“常住心地”,这个心本来就在这里,没有变动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常常永恒在此地,这个心地。他说这个道理我悟到了,是理上悟到了。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但是我怎么样悟到呢?他说我现在悟到佛所讲的,“现说”现在所讲的说法的声音,我懂了这个理。所以因佛说法,因声而懂理,称为“声闻众”。声闻就靠由善知识的引导而进来的,不是大乘菩萨靠自己的智慧上证悟的。他说我现在虽然悟到佛“现说法音”,现在说法我懂了。但是(古文里头没有“但是”哦,以白话就要加“但是”,把它这个观念理路搞清楚),

  他说我现在听啊,你看这一句话,“现以缘心”,拿现在文法来写清楚:但是我现在听懂这个道理,这个心理作用是攀缘心的作用,还是分别、比量来的。“允所瞻仰”,思想分别这个心也没有错,它是起的作用、心的用。所以,他说我用攀缘心来看到你、听到你讲的,懂了这个理;“徒获此心”,有什么用?“徒”就是白白地、空的,没有用啊!他说“徒获此心”,理懂了这个心本来在这里,但是,“未敢认为本元心地。”同我们大家一样,他说我不敢!阿难讲的老实话。懂是懂了,懂了这个,懂了是攀缘心啊,思想来的啊!思想是不定的啊!他说我不敢认为现在懂了道理就认为自己是真正悟道了,他说我不敢。没有现证量,没有证入进去,所谓没有现证的那个量,没有那个境界。他说“未敢认为本元心地”,他说我不敢!他说理是懂了,我没有证到,没有悟道。

  “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他说我希望佛再慈悲可怜我们,再明白地讲一讲。“宣示圆音”,这是赞叹之词;“拔我疑根。”注意哦!我们之所以不能成道,一切众生根本以来,从生命来,所谓见思惑上五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理上不能认识自己,信不过。这个多疑的心理,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就是偶然到达了某一个境界,等一下你又觉得自己不对了,很多问题就来了,这就是怀疑的心理。怀疑的心理是无始以来与生命俱来的一个根本的习气,这个根根没有去掉,无法成道。所以他提出来,要求佛“拔我疑根,归无上道”。把我那个多疑信不过自己的这一个根根拿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菩提,无上大觉,大彻大悟),归到无上道。这是他的要求。那么下面就是佛答复的话: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现在佛开始答话。“汝等尚以缘心听法”,如果你们学佛法,以攀缘心来听佛法,就是用我们这个思想、妄想心:“哎呀,这个对、这个不对!”“嗯,这个差不多,佛说的同我的意思差不多了!”“嗯,你说的很合我的意思。”好像我们说的还要他认证一番。很多人都是以主观的心理来跟人家学的。

  其实,学任何的东西,不但是学佛法,都是一样,听人家的话也一样,当我开始接受,自己脑子心里头先要把它清理干净,才把人家的意见听进来了。不要一边想——我们常常发现跟人家谈话,你跟他讲“你听到没有?”“听到了,听到了。”他没有听,他还是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意见;你讲了半天,他都没有听。这是我们一般人做事也好、求学也好,都有这个毛病。

  佛作了一个比方,等于你问人家月亮在哪里?一个人用手一指,“月亮在那里。”他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彼人因指,当应看月。”他说那你就不要看指头,跟着指头的方向去看月亮就对了。假使“若复观指以为月体”,如果只看指头把它当成月亮了;“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那么这个人不但看不见月亮,同时也搞错了这个指头。这几句话文字非常美!因此禅宗有一本语录,总集的语录,根据这个道理,书名叫做《指月录》,就是《楞严经》上这个地方来的。《指月录》就是叫你不要看指头,要看月亮。可是自从《指月录》出来以后,一般人学禅的,专看指头,不看月亮了,拿到《指月录》读熟了,“我会禅了”,那就是专看指头,不看月亮了。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第一种错误,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中,无始以来,我们生来又死、跳不出轮回,就是这个东西。什么东西呢?“无始生死根本”。

  “则汝今者”,就像你一样。佛告诉阿难(当时哦!阿难现在早成佛了,他说的是当时),像你一样;“与诸众生”,同我们大家一样;“用攀缘心”,我们现在这个能够思想、能够有感觉、能够有知觉、能够起烦恼、能够读书、能够思想这个心,叫攀缘心。

  “攀”,这个手像猴子抓东西一样,一路这样抓,一个思想一个思想抓过来;“缘”,就是抓到一个东西,总想抓一个东西。睡觉呢,还怕“阿弥陀佛”掉了,多念两句,然后再睡。“我昨天念了五千句哦!”昨天是昨天啦,五千句已经到了极乐世界去了,他在这里还在抓呢!——攀缘心。我们现在呢,“哎,你为什么打坐啊?”譬如有两位同学,我说这两天怎么样?“哎哟,这两天少做功夫啊,所以不行了!因为少打一点坐。”以为好像打坐做功夫就对了。——也是攀缘心!

  “用攀缘心,为自性者”,认为这个能够思想知觉以为这个才是自己的心。佛这样一说好严重啊!我们想想看自己呢?有些人“老师啊!怎么教我一个功夫啊?我的气又给人家拉动了!又什么……”他自己都用自己里头的攀缘心、用这个心来修道。而且做了一点功夫,“好啊!刚才一堂坐下来,呵!好清净啊!”“气脉又动了……”那个气脉动了,你上午动了,下午呢?下午没有了。没有了又在“哎呀,后悔啊!假使我下午不下座多好呢!”下午你不下座嘛!“哎呀,我的腿受不了啊!”都是攀缘心。

  佛说,“一切唯心造”,心是什么东西你都认不清楚嘛!你讲修行,他说你不是全错了?!一切众生第一个错--“用攀缘心”,认为这个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性。问到你心在哪里?“心在里面啊!我在想啊!我在讲话啊!”——这个是攀缘心哦!就是我们今天大家听《楞严经》听进去的、我能够讲出来的,也是攀缘心。攀缘是一个连一个,一句话讲了就过了,过了后第二句就上来,这个就是攀缘心,凡夫的攀缘心。这个攀缘心就是无始以来生死的根本——佛说的啊!他说第一点大家错了。

  《楞严经讲座》

  心,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阿难反复地提出七点见解,经过佛的分析论辩,都被佛所否定。阿难觉得平生所学,尽是虚妄,就非常惶惑,请求佛的指示,要求说明心性自体本来寂静的真理。

  佛说:“一切含有知觉灵性的众生,自无始时期以来,(时间无始无终,故名无始。)种种错误颠倒,都受自然的业力所支配,犹如连串的果实,从一个根本发生,愈长愈多。甚至一般学习佛法追求真理的人,虽然努力修行,亦往往走入歧途,不能得成无上菩提。(自性正知正觉。)都因为不知道两种基本原理,就胡乱修习佛法,犹如煮沙,欲成嘉撰。无论经过多久的时间,无论如何努力用功,终于不能得到至高无上的真实成就。”

  佛又说:“所谓两种原理,第一,自无始以来,作生死根本的,一切含有灵性众生的心理作用,凭借生理的本能活动,名为攀缘心。(普通心理现状,都在感想、联想、幻想、感觉、幻觉、错觉、思维与部分知觉的圈子里打转,总名叫做妄想,或妄心。犹如钩锁连环,互相联带发生关系,由此到彼,心里必须缘着一事一物或一理,有攀取不舍的现象,所以叫做攀缘心。)

  第二,这种妄心状况,只是心理生理所产生的现象,不是心性自体功能的本来。自无始以来,心性功能的自体,是超越感觉知觉的范围的,元本清净正觉,光明寂然,为了界说分别于妄心,名为真心自性。(这个所谓真,只是在名词上为了有别于妄心而假设的,在人与一切含灵众生的本位上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状况的妄想,与生理本能的活动,都是这自性功能所生的动态作用。)

  你现在的意识精神,原来自然具有自性灵明,能够产生心理生理各种因缘的作用。但是心理生理各种因缘现象的产生,推究其原因,各有其自己的所以然。如能将身心、物理、精神互相关系所产生的各种因缘,各自归返其所以生起攀缘的本位,这个本来清净正觉、光明寂然的自性,自会超然独立,外遗所有而得解脱。一切含灵的众生,都具有这个心性自体功能而发生种种作用。虽然终日应用,但是只能认识这个自体功能所产生的作用,而不能认识心性光明寂然的自体,所以才在生死之流当中旋转不已。”

  《楞严大义今释》

  【但内守一,攀觉流动,皆从妄生。如旋火轮,辍手则息。洪波鼓怒,风静则澄。】

  “但内守一”,这一类喜欢走个人路线的人,个性比较内向,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偏向小乘管自己,那么你要教他不要向外面追求什么佛法,只要内在守一。这个问题大了!守哪个一?“守一”思想出于《老子》,老子曰:“神得一以宁。”佛也说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但内守一”,只要守个清净的境界,眼睛一闭觉得清净,只要抓住这个清净境界就守一不变了。“攀觉流动,皆从妄生”,攀觉是两个观念,攀是攀缘心;觉是妄觉心。人喜欢攀缘,譬如由老张认识其友老李,由老李认识老王……一路攀下去,由这一件事想到那件事皆是攀缘。攀缘心与妄想心不好,这两种心理现象的流动性很大,“皆从妄生”,这个就是妄想,看清楚,这其中就是观,你要看清楚,妄念怎么停?妄念是假的。

  “辍手则息”,辍是停掉,把手一停,不转圆圈,那一点火光不动,就没有火轮。

  “洪波鼓怒,风静则澄”,如台风海面上的浪涛高及十几层楼,海水本来平静,因风而起浪。所以坐在这里,认清楚而突破这一点念头,实际上千点万点就是这一点,当下突破,它就宁静了!这个时候,不会起波浪,不管外境界的风,外境界风不动,风静则澄。

  接着他又引用佛经证明。《净名经》云:“何谓攀缘?谓有三界;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净名经》就是《维摩经》,维摩居士是在家佛,释迦牟尼佛是出家佛。

  怎么叫攀缘?我们的心在三界里,总想抓一个东西。人生来就要抓东西,要发财啦!要这样要那样,抓惯了。有些人学佛以后,说什么都不想,就只是学佛,我说唉呀!你了不起啊!看空啦!想空,你看看,他说不想?照样想。再不然说什么都不想,只想修道、想解脱,那还是想。说不想,谈何容易!攀缘的习惯永远在抓。

  那么,怎样息攀缘心呢?“谓心无所得”,只要此心无所求,无所得。打坐想求清净,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已经在有所求了。应无所“得”而生其心,有所得已经错了!为什么不得?《维摩经》告诉你,因为你是以有所得的心,求无所得的果。白居易的一首诗:“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就是这个道理。

  又引用佛经。《瑞应经》云:“其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

  佛说只要达到一心不乱,则万邪灭矣!什么是一心?无所得、无所住,不是有境界,也不是没有境界,现在就是一心,不要另外求个清净。得到一心的人,万邪就停止了!这是佛说的。

  《宗镜录略讲》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

  什么是生病的根本?是攀缘,就是我们的思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爬楼梯一样,一阶一阶上来。我们的心一天到晚在攀缘,要想求财、要求子,要这要那。《西游记》中用猴子来代表这攀缘心,猴子不抓东西不舒服。因为有攀缘所以就有病,求东西求不到就有痛苦,就生病,是病的根本。

  【何所攀缘?谓之三界。】

  大攀缘是三界,我们普通在欲界中攀缘,要名,要利,要好看,一切都要。昨天有位同学来这里,他在为佛教做事业,做得很痛苦,又没有帮手。我问他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停下来?他说怕人家笑。我说学佛的人,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吹不动,你管人家笑不笑?要做的时候也不要人赞叹,直道而行。这就是在欲界攀缘,好名、好胜、好强。贪图清净是在色界攀缘。连清净都不想,逃避了一切的一切,就跑到了无色界去了,还是在三界中攀缘。攀缘心不断,病不能去,生死也不能了。

  【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怎么断攀缘?一切无所求,没有要求,只有布施出来就算了,不想要求回报,身体和生命尽量布施完了。“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你们要真实做到,不要嘴里光念,连吃这一颗米都有因果的。至少要把这两句话进到心里去,能做到了,起而行之就是菩萨行。

  【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

  《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告诉你,菩萨的打坐叫“宴坐”,是“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于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为宴坐”。你们要学禅,打坐就要做到这样才成功。也就是离内外二见。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佛法标榜是为了解决众生的生老病死,一般人是为了逃避生老病死而信宗教,但是不管信的是什么宗教,都没有能逃得过生老病死,这是事实,拿什么理由来解释都是空话。我有一次在医学院演讲时指出来,现在大家争论究竟是西医好还是中医好,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医生可以医好病的,中国人有两句古话:“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不管怎么高明的医药,只能医假病,死是真正的病,谁也医不好。医药尽管发达,人还是不断地在死亡。假使有医药可以医好人的病的话,人就死不了了。大家仔细研究的话就知道,一切的道、一切的法门、一切的修持,都是在健康的时候讲的,真到了老病死来的时候,这一切的法门就都用不上了,只有死。

  我最近感冒了,而且病得很重,生病就准备要死,有同学问我病得如何,我还说笑,“快了,快了。不是快好了,是快死了。”他们觉得奇怪,我怎么讲得那么轻松。学佛的人第一要念死,念死不是念,是随时准备死,人命无常。这个念死是个确实的功夫,健康的时候讲念死,讲自己很看得开,不在乎,都是自欺欺人的话。真到死的时候你看不开了。死的时候能看得开,就一笑而去。

  我常讲,学佛的人决不能起攀缘心,例如看到人时心想,也许这人用得着的,也许这人可以帮自己忙的,这都是攀缘心,要无条件的布施出去。

  好像到过年时,有些同学想来供养我,名字也不写,红包往我桌上一放,我看了火就大,不可以这么做!当然我很感谢你的诚心,但是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你能真的去学佛,真的行菩萨道,乃至把这点钱去社会上做些有意义的事都好。我不是不要钱,我是最要钱的人,我要做很多的事,没有钱怎么做?我宁可上课收费,出卖知识而不弘法。但是如果家境不好又有心学的人,不但不收一毛钱,还要帮他。但是对有悭吝心的人,我非要他拿钱出来不可,即使勉强他,他不高兴我也要做,这是为了使他养成布施的习惯。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楞严经》卷一: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他说我们为什么自己不能明心见性?因为无始以来,我们生命中有一个东西在作用,就是攀缘心,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因为我们的思想不能停止,就是睡觉时、睡梦中,还是在思想,这个叫攀缘心。一般人错把这个攀缘心认为是“心”,等于西洋哲学家笛卡儿所说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只是普通人的思想观念,但却错了,不是本“心”。要怎么样才对呢?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佛说的这个心是现象,是本体所起的作用。生命的本心、本能叫菩提,又叫本体,它所发出的现象是分段的,像电波一样的跳动的。你不要去抓住这种现象,要回转来认识那个本体。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识精元明包括了唯识的识,精是真精神,原来灵明的这一点,就是你那个能够知觉,能够感觉灵灵明明的那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能生诸缘,这个东西在里面一动,我们思想念头一动,心里一感觉,外面就起作用了。

  什么是缘?我讲的话是缘,发出声来你听得到是缘,我这样一句接一句讲,你听的观念跟着走,就是攀缘。现在大家坐在这里,人多了,身体觉得热,就是里面的识精元明,对外面的热量起感应,心里头就感到很热很闷,这是与热的缘发生感觉,能生诸缘。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一切都是那个东西变动出来的,所以众生颠倒,一味的跟着万缘去跑,而在六道中轮回、生死中打滚。这是正面的,还不是它的密法,这里头反面的还没有讲。

  我常提醒大家,当你一上座,两腿一盘,那一刹那是不是非常好?但坐好以后,就不对劲了,为什么?因为坐好以后,就觉得自己在打坐,觉得气也不对,身体也不对,而刚盘上腿的那一刹那,倒有点像万缘放下,什么都不管的味道。等腿盘好了,什么都在想,又想成道,又想威仪端正,又想不要打妄想,妄想来了又要赶掉它,赶掉后,又想……唉!何必赶掉它,赶了以后又是妄想,反正都是坐在那里搞鬼。

  其实只要外缘自然地放下,剩下来的那个没有动过的,就是那个缘所遗者,佛就那么直接的指示给我们,因为把这个搞迷糊了,所以枉入诸趣,就只有在六道中轮转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