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缘众生>>正文内容

明生法师: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2日
来源:   作者:明生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明生法师: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宗教是慈善之母”,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佛教徒的内在价值理念和取向。释迦牟尼佛开设佛教的本怀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脱离苦恼。对佛教徒来说,弘法的目的在于利生,一切修行的目的也在于利生,给众生幸福是每个佛教徒的使命。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正缘于此,中国佛教慈善理念特别丰富。

  中国佛教的慈善实践源远流长。南北朝时期,佛教就有了古老的慈善基金会——“无尽藏”,专门用以救济贫穷。这种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到了隋唐时期的“三阶教”,规模空前,影响深远。其在宋代称为“长生库”,在元代为“解典库”,流传到日本叫“无尽会社”。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悲田院”也是因佛教而有。梁武帝普通二年设“孤独园”,令“孤独有归”;北齐文宣帝时,北天竺的那连提黎耶舍法师在汲郡的西山建立三寺,收容疬疾患者。这些留寺医疗的方式被认为是近代医院之滥觞,也是我国创始传染病专科医院之最早记载。除此,慈善事业扩大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公共设施的建设、兴办义学、建立公共图书馆等等。

  及至近现代,中国佛教在赈灾、战后清理、养老、助学、心灵关怀等各个方面孜孜不倦,为社会、民众增强信心、克服困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使佛教慈善形象深入人心,赢得了极大的道德感召力和社会公信度。

  1994年,我国第一家佛教慈善机构——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成立。第八届全国佛教代表大会专门成立了“慈善公益专业委员会”,将佛教慈善事业纳入发展中国佛教事业的核心范畴,标志着现代佛教慈善事业的兴起。

  自1994年至2012年底,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各级佛教慈善团体有70余家。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委共同下发《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我国宗教界迎来了慈善公益事业的春天。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至2012年底,全国佛教界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资金和实物,折合人民币18.6亿元,涉及赈灾助困、兴教助学、医疗服务、老年关怀、孤儿抚养、残疾互助、护生环保、心灵环保等多个领域,呈现出现代慈善的新颖理念、完善体制、专业运作、佛教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的公益慈善经验。

  当代佛教慈善按项目可分为6类:

  慈善赈灾。中国佛教界在地震、台风、洪水、海啸、火灾、车祸等天灾人祸方面,积极组织及时救助和灾后救援工作。尤其在1998年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不仅号召和倡议救助,而且发动全国佛教界捐款捐物,使灾难破坏程度尽可能减小,大大缓解政府和社会的压力。

  慈善助学。佛教界格外倾注助学、助教的精力。如世俗教育中,湖北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发起成立“慈云助学服务中心”,重庆市成立“佛教希望工程编委会”,上海市成立“觉群慈善专项基金”等等,在捐建希望小学、资助失学儿童、设立助学助教金、资助特教方面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慈善扶贫。对贫困山区的弱势群体及贫困个人进行帮扶,扶持和改善其生产生活、健康条件并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实现脱贫致富,持续发展。如重庆市佛协的“母亲工程”,兰州报恩寺的“甘露工程”,广东省佛教协会的“百寺扶千户”等活动,受到帮扶对象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慈善医疗。秉承诸佛菩萨“不忍众生苦,不忍命将终”的慈悲情怀,中国佛教界一方面应缘施医施药,另一方面建设慈善医疗机构,常驻常施。以广东省佛教协会为例,全省现已有11家佛教慈善中医诊所,惠及特困群众。云南西双版纳的“佛光之家”协助政府宣传预防艾滋病,关怀患者。此外慈善义诊进入社区,方便民众,为社会稳定、人心安宁作出了贡献。

  慈善养老。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26%,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现阶段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养老机构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中国佛教界忧政府之所忧,急社会之所急,有条件的寺院、佛教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纷纷成立佛教养老院,仅江苏省就有20多家佛教养老院。佛教的养老院有其特有的安老养老方式和临终关怀内容,使其生也安乐,终亦庄严。

  慈善环保。时至今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由此背负的代价也日益沉重。佛教教义中有“依正不二”、“依随着正报转”的教义,在生态环保、心灵环保方面积极开展环保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如广东省佛教协会与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每年6月6日联合举行“放生日”活动,广州大佛寺垃圾分类影响一个城市的环保意识。提倡护生放生,节约惜福,推行素食环保,提高低碳效力,资源回收等等。特别关注“心灵环保”的慈善领域,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菩提树下的对话”,开设禅修夏令营、佛学讲习班、佛教文化节、临终关怀等心灵环保活动。通过心灵的净化和富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和谐。

  总而言之,佛教界通过大力宣传佛教慈悲精神,培育社会大众的慈悲价值观,提高慈善管理思想和理念,完善组织的管理制度,弘扬佛教爱他利他精神,赢得了社会大众的青睐,在世界文明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佛教慈善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未有效整合,组织之间沟通合作不足,内外协作力较弱,组织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慈善平台不够广泛,做慈善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相互间仿效性强,缺乏创新,人才仍然紧缺,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使得佛教慈善的能量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和起到更大的作用。与港、澳、台和国外的慈善事业相比,也存在着很大差距。

  毋庸置疑,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首先,要弘扬佛教慈善理念,将人间佛教思想与佛教慈善融为一体,使佛教慈善文化深入人心,适时开展全国性乃至全世界佛教组织的交流学习,择善而从,共同发展。其次,要建立佛教慈善专业队伍,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志愿服务体系,在慈善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将佛教慈善组织建设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再次,要彰显佛教慈善的特色,将善心与智慧相结合,将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统一,把追求人的境界的提升、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性的全面发展当做最大的公益。将“爱心传递”和“授人以渔”作为佛教慈善永恒的主题。同时,要争取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和规范佛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打造中国高效、公信、可参与的佛教公益渠道和公益平台。最后,要凝聚佛教慈善力量,形成人人慈善的氛围,推动佛教慈善公益事业更好利益众生,彰显出佛教的社会价值。只要坚持秉承“立足世间修菩萨行,奉献社会成菩提果”的大乘菩萨道精神,有社会大众参与,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就能越办越好。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