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缘众生>>正文内容

妙法莲华经“四安乐行”与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6日
来源:大公佛教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香港西方寺住持宽运法师

  2014年12月11日对香港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日子,由于最近香港因普选问题发生了「占中」抗议事件;直至现在已经超过两个半月了,当天金钟地区正在清场;我们可以看到网上新闻报导,过程非常的顺利,令先前的紧张气氛得以缓和,普遍市民都放心了。市面已逐渐回复正常秩序,各行各业,各归其位,各司其责,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多天以来争吵、混乱的局面,经过不断反省、检讨与思考的沈淀,最后以「和平」、「和气」、「和谐」的方式终结──而这正是全港市民共同的愿望。

  我们大家冷静下来想一想:香港实在是一个好地方,一向被称为「福地」,所谓「福地福人居」,我们怎可能不珍惜它呢?我们大家都是香港人,都希望香港这个地方安安宁宁,市民生活和和睦睦、快快乐乐,大家在这里头都能够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相信我们香港大部份人都是生于斯长于斯,所以对这个地方非常之有感情。我曾经去过海内、外许多其他的地方,但我认为哪里都没有香港好,香港有其独特的文化气息、生活环境与习惯;既然大家都是香港人,就应该好好地珍惜目前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只能添砖加瓦,不能有意无意的去破坏;试问我们曾为社会付出过什么呢?贡献过什么呢?即使对社会现况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影响社会安宁或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去表达诉求,而无须用激烈或极端的手段去争辩、去抗议,造成社会的混乱、人心的不安。比如现时有人声称会再次发起第二轮的暴动,计划性地引发冲突及矛盾;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完全缺乏反省能力的,试问以暴力去争取和平,有可能吗?以威胁的手段去要求政府妥协,就能获得真正的民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最终真正受害的,还是全港的市民。如此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又怎会去做呢?

  那么,现在我们是否应该作出深刻的反省与检讨呢?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富强,社会安宁,人民安乐呢?除了慈悲、忍耐、包容、无诤的「和合」思想外,佛教更提出了「七不衰法」,这七种方法是什么呢?

  一、经常聚集开会。

  二、在会议中上下一心的共同处理大众事务。

  三、遵循既有的制度,不轻易更改。

  四、尊崇照顾老人,借重耆老的经验。

  五、不侵犯妇女。

  六、勤于维护既有的寺庙。

  七、都能拥护供养阿罗汉圣者。

  第一点要定期举行议会,社会乃至生活中许多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在会议上公开地提出,让大家一起来讨论,以寻求解决的方案。就好像我们出家人每次诵戒,主持仪式的具德长老首先就会问:「僧集否?」大众回答说:「僧已集。」长老再问道:「和合否?」大众同声答道:「已和合。」接着还要「三番羯摩」,就是说,长老再三地征求大家的意见,如是者三次,直至大家都完全没有意见了,所要议论的事情才能一致通过。所以第二点就是说,在定期的会议中,一切大小事务及问题,都能够得到合理、合法的解决。这才是真正的「民主」。

  而第三点是,大家必须遵循旧有的制度,不要轻易改变。既定的制度不要随便更改,因更改了以后,人们无法适从,就容易做成混乱。第四点就是要尊重老人、照顾老人,并借重他们的经验。为什么呢?就好像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到了七十岁、八十岁,多年来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才能或专业,如今年纪大了,可以用自己的经验来教导、引导年轻人;所以我们要尊重老人、向老人学习、向老人借镜。

  第五点是不侵犯妇女,也就是尊重妇女。佛陀告诉我们,对妇女要尊重,不可轻视她们、伤害她们。这种平等的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经提出来了。接着第六点就是,要定期维修、维护既有的寺庙;因为以前的寺庙就是信仰的中心,而这个寺庙信众的组成,大部份都是以妇女为主。我们现在确实可以看到,真的是「末法时期女人精进」啊!对于妇女我们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呢?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基本上都是来自母亲,我们的信仰也是来自于母亲,甚至是来自于祖母、外祖母,也就是说来自于家庭。而且我们中国人是以家或家庭为本位,所以很多人都是受母亲影响的。相信我们大部份人,从小信佛都是受母亲影响的较多。而对于寺庙的护持、维护情况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寺庙发起「一瓦一愿」的筹募,很多时候都是女性来捐钱,她们一般都是希望丈夫能够事业成功、家庭能够平安幸福,子女能够身体健康、学业进步。

  而最后一点,也就是第七点,要拥护供养阿罗汉圣者,即供养清净的福田僧、修行人,让他能够安心的在寺庙里头讲法。所以现在我们修行人不但要注重梵呗、经忏,而且更要注重讲经说法,因为寺庙就是讲经弘法的中心,我们必须在这里头讲经说法,让大家都能够受惠得益。

  正如《华严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即使你再有智慧,如果没有人为你讲说,你就无法了解佛法的深妙意义。就好像我们现在诵念《妙法莲华经》,其中更说到有「四种安乐行」。哪四种安乐行呢?

  (一) 第一是「身安乐行」:

  如果我们希望身体安乐,就要远离十种之事:

  一是豪势,什么是豪势?就是大富豪、大势力,这都不是好事,我们要远离。二是神人邪法,所谓神人、邪人所说的种种邪法,我们都要远离。三是凶险嬉戏,什么叫凶险嬉戏呢?就是可供娱乐、嬉戏的玩意,可是对身体没有好处,而且非常的危险;好像过山车、跳崖游戏等,都是极度危险的,尤其是心脏不好的人,万一受不了惊吓,掉下来就性命不保了,所以这就叫凶险的游戏。我们都不要随便去玩、去尝试。四是旃陀罗,什么叫旃陀罗?「旃陀罗」是梵语,就是远离那些杀猪、杀羊的屠夫,因在古印度来说,这些都是最低等的人。所以要远离他们。为什么?因为他们杀气太重了。跟他们在一起,就会受他们感染。所以我们要远离杀猪、杀羊,也就是屠场的地方。五是二乘众,什么是二乘人呢?就是声闻、缘觉,他们都是自了汉,自私自利的,不管别人的,所以我们学大乘教的人,要远离他们。

  六是欲想。什么是欲想呢?就是财、色、名、食、睡。如果我们认识一个朋友,他天天都讲财、讲色、讲名、讲食、讲睡,那么这个朋友就不是好朋友,我们要远离他。

  七是五种不男之人。什么是「不男之人」呢?就是那些男根不全的人、娘娘腔的、不男不女的人;这种人啊,佛陀教诫我们不要跟他太接近。他们想不出好主意,也做不出好事情。所以我们要跟大丈夫在一起;大丈夫就是行为磊落,光明正大的人。你看女人剃度出家的时候,剃度师首先就会问她:「你是丈夫否?」「我是女中丈夫。」这样才有资格出家。所以,我们要跟大丈夫在一起,不要跟这些五种不男的人在一起。

  八是危害之处,什么是危害之处呢?比如说,现在政府要大家远离占中的地方,可是你不听从劝诫,非得要去,结果被逮补了,逮补了就有案底,就会影响将来的前途。而且你这样任性妄为,令亲人及身边的人都为你担心,这就是危险的地方。此外,还有杀牛、杀羊的屠场,也是危险的地方。就是桥底下、十字路口等等,都是危险的地方,这些地方我们都不应该去。

  九是讥嫌之事,什么「讥嫌之事」呢?讥嫌之事。比如说,很多人闲来无事就跟人聊天,就说东家长、李家短,讽刺别人这个好,那个坏;别人好一点,你就受不了,你就妒忌了,心想:唉呀!他有什么了不起呢?他还不如谁、谁、谁哩!「讥嫌」就是毁谤,说人家坏话、讥讽人家,在人家背后说闲话。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做到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应该说的话都不要说。

  十是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什么是「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呢?就是说修行人不要去养那些年纪很小的弟子或小沙弥。因为没办法去养,也养不起,所以不应该去养。如果我们能远离此十事,自然就会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所以名为「身安乐行」。相反地,如果我们做了这十种事,就不安乐了。如果我们能远离这十种事,身体自然就安乐了。

  (二)第二是「口安乐行」。口要安乐,就要远离四种之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二不轻慢他,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悲恨之心。

  (1)不愿意说人及经典之过。不要老是说人家坏话,说人家的过失;别人的好、坏不应该随便说。同时亦不要说经典的好坏;佛教的经典好不好?道教的经典好不好?儒家的经典好不好?不要随便说,更不要乱说。由于我们都不太了解,所以不能随便乱说。随便说了,就是犯口业,将来都会受果报的。

  (2)不轻慢他。比如说:「你看我多厉害,他就不行了!」轻慢人家的话,都不要随便地说。因为每个人各有所长,好像有些法师梵呗唱得很好,有些法师法器敲打了得,各人有各人优胜之处。所以不要随便说他好、他坏。

  (3)不赞他亦不毁他。不要随便称赞别人,因为你可能并不完全了解他,随便赞他,可能赞错了也不一定。今天你觉得他对,明天他可能就会做错事。所以我们中国人以前都说「赞扬死去的人,压制活着的人」;为什么要赞扬死去的人呢?所谓「盖棺定论」,这个人已经死了,将来就一定不会犯错。这个人活着一天的话,就有机会容易犯错。所以说不轻易地赞他。当然也不能轻易地毁他。人家本来很好,你却说人家不好。这些都是我们修行人不应该做的。

  (4)不生悲恨之心。比如说,别人做了些不好的事、或不利于我们的事,我们对他就生起了恨意,这样不但令别人心中难过,而且最难过的还是自己。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常常怀有慈悲之心,所谓「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如果我们每天口能如是,则得安乐修摄自心,所以名为「口安乐行」。

  (三)第三是意安乐行。即在「意」念上远离四种之过:一嫉谄、二轻骂、三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四争竞。首先什么是嫉谄呢?人家很有本事,我们心里头可以仰慕,但是不要媚他、亲近他。这个人很有权势,我跟他见面的时候就卑躬屈膝,这就不是佛弟子所应为。我们要做大丈夫,所以不要做嫉谄的行为。

  其次是不要轻骂。不要随便骂人、不要轻易骂人;骂人的语言都不好听,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六月本来是很热的天气,听到一句恶语,心里自然凉了半截,比冷气还冷,感觉简直就像打到冰柜里去了。所以,恶语都不应随便说。

  三是不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就是不要认为自己是菩萨行、是大乘行,别人是小乘行;不要自恃大乘而去批评小乘、诃斥小乘,因为每个人发心不一样,不应有高低、大小分别之心。

  四是不跟人家争竞。什么叫「争竞」呢?就是比赛,就是有胜负之心。你看赛车的人,经常去比赛。我前两天见了一个以前经常赛车的人,他说,突然有一天觉悟了,怎么觉悟了呢?别人赛车,他也跟着去赛车,他开得比别人还快;当时车上坐了四个人,他飞快的冲上大帽山,到了山顶以后抽了一根烟;刚吸了两口,其他比赛的车才到达。虽然别人非常赞叹他,他晚上却睡不着觉了。他说从此以后再也不去赛车了。为什么呢?他说当时有四条人命在他的手上,想起都心有余悸,如果出了事,四条人命都没有了。所以说不要去竞技、比赛,少比赛、少竞技,就会减少发生意外的危险。所以说我们不要竞争、不要恶斗。

  而且更不要在意念上和人家攀比,人家出钱多了,我也和人家比;这都是不正确的,其实只要尽心尽力就好;所谓富有富的布施,穷有穷的布施──「贫女点灯」,她点的灯也很亮啊。所以,只要尽我们的心意就够了。其实除了金钱以外,我们的身、口、意都可以用来布施,我们可以用语言来布施、用颜脸来布施、用眼睛来布施、用身体来布施、用心意来布施,都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不和别人比较,别人做得好,我赞叹、我随喜。

  如果我们意念上能远离上述四事,自然能常好安乐,修养自心。所以名「意安乐行」。

  (四)第四是誓愿安乐行。当然我们还要怎么样啊?就是要发誓、发愿。经文是这样说的:「宜于此法华经向不闻不知不觉之众生,起慈悲心,谓我欲得阿耨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使入是法中,发此誓愿常好修摄自行,故名誓愿安乐行。」

  由于世间上很多众生没有机会听闻佛法,所以我们要生起慈悲心,发大誓愿:我今天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神通智慧力令所有的人都能得安乐。当然我现在没有神通,如果有的话,我一定会发这个愿。我们首先要自己修行,令自己身心安乐自在,然后还要令别人也能身心安乐自在,这就叫做「四安乐行」。

  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在《法华经》中告诉我们,我们不但要身、口、意安乐,而且是誓愿安乐。其实这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说得很清楚,「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我们要向普贤菩萨学习,我们之所以不能发心、发愿自利利他,就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比较,所以无法做到四种安乐行,如果能做到了,那我们就是菩萨,就能够利己利人。

  社会上如果人人都能够奉行此四种安乐行,那么国与国之的矛盾自然化解,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冲突自然消失,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自然减少,如此便能达到和谐社会、安定人心的目的。希望大家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香港,大家都能安乐、吉祥、自在!令这颗东方之珠散发更多光芒的异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