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汉传佛法>> 教理释疑>>正文内容

佛学疑问解答:智敏上师书信二集 问答部分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0日
来源:   作者:智敏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学疑问解答:智敏上师书信二集 问答部分

  二 问答部分

  问:比丘可以给居士证婚,在大雄宝殿里作证婚人?

  我曾见过有出家比丘师父在婚礼上(某市某寺某素食馆)作证婚人,海外的一些杂志里边有说比丘可以给居士证婚,在大雄宝殿里作证婚人的。请问,出家人可以给居士证婚吗?戒律上有没有依据?菩萨戒或者可以?菩萨比丘行菩萨道,在婚礼上作证婚人,或者对促进佛化家庭的建设,可能大有利益呢。

  答:出家人顾名思义是离世办道之修行人,因此,对于世俗事务一般不加顾问,何况涉及男女婚姻!比丘给居士证婚,戒律上不但没有依据,而且是违背的,菩萨戒里也查不出有这么一条。海外耶稣教徒通行牧师证婚,故这种作法,只好说是一种崇洋媚外的东施效颦,根本不懂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性质大不相同。如果为了促进建设佛化家庭,可请有声誉的居士担任。

  海外另有短期出家,也不合戒律,因律制除八关斋戒以一日一夜为期限外,其余都是尽形寿受的。

  各抒己见,聊供参考。

  问:《菩提道灯论》中有:「立誓永不退,当发菩提心……既发菩提愿心已,应多励力遍增长,此为余生常忆念,如说学处当遍护。除行心体诸律仪,非能增长正愿心,由欲增长菩提愿,故当励力受此律。」请问师父这一段如何理解?「励力受此律」的「律」是指菩萨戒吗?

  答:《广论》P243:如《迦叶问品》,四白法。

  菩提心有二:愿心菩提及行心菩提。既发愿心菩提已,应多方努力使普遍增长,为了余生(后世来生)能得忆念菩提心故。如《迦叶问品》所说:「迦叶,若诸菩萨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无间,菩提之心即能现起,乃至菩提中无忘失。」此中四白法当遍护持。除了行菩提心之体的诸律仪,其它法不能增长菩提愿心,因为要增长菩提愿心,所以要努力受持菩萨戒(行菩提之体)。

  问:《菩提道灯论》中有:「若常具余七,别解脱律仪,乃有菩萨律,善根余非有。」

  这里「若常具余七」是什幺意思,「善根余非有」是什幺意思?

  答:「余七」即余七种别解脱戒: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善根余非有」,「善根」可连前句解,谓常具七种别解脱律仪者,乃有受得菩萨律仪之善根,余则非有。谓不具七别解脱律仪者,不得菩萨律仪也。

  问:修习出离心,书中教授非常多,看了过后,当时或生起少许感受,但旋即又失,不知如何才能令心与教授相应,而能相续生起?祈请上师指引!

  答:看了之后,要深入思惟,三苦八苦,与具体实事相结合,再再串习,乃至任运生起,则不会忘失矣。

  问:单靠「自他相换」法是否也能如量生起菩提心?

  答:能。

  问:在《科颂》第38页,有一段话:「一定要到成了佛之后,一切的众生都能度,那才圆满无缺。」可是佛也有三不能啊:1.佛不度无缘之人;2.不能免定业;3.佛不能尽众生界。照以上来看得话,佛可以度一切的众生,又不度无缘之人,那就有点矛盾了。我不是很明白。还望上师、善知识指点。

  答:佛万德圆满,一切堪能。不度,是众生分上之事;在佛分上,众生皆佛,即度已尽也。

  问:佛果也是因缘而生,缘坏而灭,佛子为一切众生究竟利益故,求之不息。是这样的吗?

  答:佛果成就后,永不坏灭,祇是众生有无福分能见到有差别。今世能得法流三摩地者,即能见到三十二相好庄严佛身。

  (法流三摩地:大乘资粮道位中所获得的一种三摩地名,《摄大乘论世亲释》中说:「法流,即说在三摩地,处于定中见诸佛故。」菩萨入此三摩地,能忆持所得教授文义不忘。)

  问:一般而言,释迦佛后一尊佛是弥勒佛,那其中间出现那么多「即身成佛」者,如何理解?

  答:「即身成佛」是指本人三身功德成就。

  祇有得法流三摩地者能见三十二相。

  若示现八相成佛,必然在众生缘熟之时才能见到。如《法华经》载龙女即身成佛,而在他方世界示现。

  问:贤劫下一尊佛为弥勒尊佛,其间没有佛出世(通常说法),密宗的即身成佛与其是否有所区别?

  答:即身成佛,指本身成就,在众生分上,见不到三十二相、八相成佛等。

  问:密宗的成佛是指证悟法身佛吗?也就是显宗说的登初地(入佛知见)吗?

  答:成佛指成就三身。

  问:为什么在密宗的宗派里,黄教广求闻思修最突出呢?

  答:成佛要成就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因地不广闻思修,果从何来?

  问:假如因起了烦恼等故,心里决定弃舍三宝,但未与人言,不久后悔,请问这种情况是否已破了皈依?

  答:已舍皈依。

  问:我母坟墓,当地规划要搬迁了。不知迁移时怎样做才如法?

  答:烧香供。

  问:请教是否有这么容易往生的佛净土?

  「佛子,譬如明镜世界月智如来,常有无量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化现其身,而来听法。广为演说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间断。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国土。」(《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节选)

  「『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国土。』如果有一有缘众生,听到月智如来的名号,就能承佛愿力,往生到月智如来的明镜世界中去。」(成一法师的《华严经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讲记》节选)

  答:《法华经》内若入塔庙,一合掌,一低头,皆共成佛道,与此相同。

  别时意趣也。

  问:末学要请教的是,一切从心想生,那么是由心念中的贪、瞋、痴、慢、疑等因造果报的呢,还是由犯了戒律中规定的具体事情的因来造果报的(毕竟戒律再全也不能把所有事都说到了)?如果是由心念因造果报的话,那么在非常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末学的意思是无心念)违反了戒律中的某一具体事,算犯戒吗?

  答:戒律所说,犯之堕恶趣、或不出生死;其他有漏业皆由烦恼推动造业而生,有福、非福、不动三种业,摄一切业尽。犯戒,有几因成根本犯,少一二因成轻犯,一般无犯戒心误作不犯,然受八斋忘念午后进食仍犯,要看具体戒条具体分析。

  问:《掌中解脱》第四天中讲:「如绳」、「如帚」等有情地狱是因为在迦叶佛教法时,那些人未经允许而擅用属僧伽公共财物的绳子和扫帚的报应。看罢深觉恐怖,有时候扫帚放在那儿,不知主人是谁,用了再放回原处,估计这个经历很多人都有,如果这样都要下地狱的话,那太可怕了。回想起上次在讲寺客堂时,因为临时需要用笔,看到客堂桌子上放着笔,我就用了一下再放回原处,也没有特意问客堂师父请求许可,这不是跟「如帚」的情况差不多吗?!是不是也要下地狱变成「如笔」啊?

  答:如果你意识到用笔的损耗费、墨水费虽小,而是偷盗,则必须偿报。

  然戒律上说明作亲友想,不犯;暂用想等各有具体规定,应审观律文。

  问:有时未曾学密法的同修,或是不同派别的同修碰巧在同一场合做课时,是否可以让他们旁听?

  答:未经传授者在旁,轻声念不令辨其音义,不要蓄意令旁听。

  问:我不曾也不打算修习密宗,也没有灌过顶,但从前我们可能对密法(藏传佛教)不了解,而且业障重,或由于别人的原因,看到介绍密法的文章,或多或少乃至一念,对其有过不好的看法(心理的邪见),请问这种谤法的行为,会堕金刚地狱吗?能否用显宗法门忏悔清净?

  答:总原则:用四力门忏,诵百字明咒,能见瑞相为好。

  详说,邪见由五相圆满(《广论》p128)为重,不具者轻。一念生起,非故思作意,不一定下金刚地狱,但应立即以正念对治,以显宗忏悔亦可。

  问:我们单位有不定期早上签到的事,有的同事就互相代签,这个事在我们这也很正常,有的同事就想让我代签,不好拒绝,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事很正常,没有什么,我想知道如果受过戒的话,这样做有什么违犯?我很想知道就这件事,从戒律上来讲如何理解,因为有许多这样的小事我难以取舍。

  答:这样做不是妄语是什么?世间上很多犯戒事都认为正常,岂不知世间是苦,是有诤、有漏,是烦恼,是恶业之果。

  问:请问若捐款上写的名字,和实际捐款人不同,两者所获利益有异同吗?

  答:捐款者以供养心得福,见闻随喜者也能得福,不在乎名字。

  问:末学有一次因故晚上11点多了,应该不到11点30分,才大礼拜,是不是能算未中断?

  函授部答:第二天明相未出之前都可以,都不算断。明相出来就是在房间里靠窗户处可以清楚地看到掌纹。

  问:这样的话,新产生了另一疑问:假如今天是1号,功课是在明相出来之前(比如早上7点之前)做的,然后第二天也就是2号,功课临时改在明相出来之后(比如早上7点之后)才做,这样的话,是不是要算1号那天没做(因为1号明相之前该算前一天的么),也就是中断了呢?

  答:明相出不出是指前一天功课断未断的最大开许。当日功课,不论明相出不出,都算数。

  问:古唯识学派认为相分是无体的,不是依他起,只不过是识的一个功能。今唯识学派认为相分是有体的,也是依他起。请问这两种观点哪个正确。

  答:一种现象,两种解说。都能通过。

  问:海公上师在《科颂讲记》下士修法观恶趣中讲:大地狱中的狱卒是自心识所变现的,而小地狱中的狱卒或为世上嫉恶如仇的人所充。海公上师的意思是否为大地狱的狱卒不是实际存在的,而小地狱的狱卒是实际存在的,如何区分这两种狱卒的不同呢?

  答:大地狱中狱卒是罪人自心变现,无别有情;小地狱中狱卒是共业所感,有另有情。

  问:宇宙到底有没有边?如果有边,边在哪里,外边是什么,外边的边在哪里?

  答:依现代天文学说宇宙无边,严格依佛教说属于十四无记问题。

  问:人到底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答:人是精神物质的综合体,自性本空,缘起幻现。

  问:如何区分动物和植物?

  答:动物有识,植物没有。

  问:请问为何不能礼拜未开光的佛像,藏传佛教不是有个著名的「老妇拜狗牙而成就」的公案吗?既然祇要有信心恭敬心,连狗牙如此低劣的对境都可以成就,那么更何况一尊仅仅没开光的庄严佛像呢?不能礼拜未开光佛像具体比较难操作,比如去显宗寺院,里面有多少佛像是如法装藏开光好象就确定不了。

  答:不能礼拜未开光佛像者,主要恐有鬼神附上,不在乎行者有无恭敬心等。

  问:永嘉活佛回答未开光的佛像能不能供养礼拜,永嘉活佛说,这当然是可以的。最主要是有虔诚的信心。有人或许认为未开光的佛像容易被魔或者外道精灵依附。有这种怀疑心很重的人,即便是经过完全的装藏,开光等步骤的佛像,也会发生障碍,并不在于佛像是否经过开光。祇要自己有一颗虔诚相信的心,未经开光的佛像照样具有加持力。这个里面的内容和敏公上师的讲法有悖。请解吾的疑惑。

  答:正因为要生起虔诚的信心,才需要如法的装藏与开光。

  未开光的易为外道精灵依附,也不是没依据的胡言。

  问:显宗寺院所供奉佛像依藏传看来似不能算如法开光,是否应该礼拜呢?

  答:纵未开光,而是佛像,焉可不拜。

  问:供在佛坛上的已圆寂的上师像,比如定公上师,是否也要开光?

  答:不必。

  问:五台山五爷能否礼拜,是否会破坏皈依体?据说五爷是五方文殊的化现。

  答:据说之语,不能为依。护法神是出世护法,可礼;世间护法祇可敬而不拜。

  问:弟子几个月前在杭州法喜寺拜佛时,也向四大天王的塑像行了跪拜礼,不知道这样会不会失去皈依体?

  答:敬礼无妨,五体投地顶礼成问题。

  问:在家弟子不能向任何人(在世的和过世的)、以及其他道的众生行跪拜礼,包括诸如四大天王等的护法,这样理解对不对?

  答:不能五体投地顶礼,除三宝前。

  问:有些场合,比如清明上坟、祭奠新亡长辈等,有时候不磕头可能要引起很大讥嫌。能否给长辈或能否在祖坟前磕头?

  答:不能作五体投地顶礼,用古式见帝王长官等三磕头。

  问:本身没有美丑的差别,是因为自心的诸受,所引生的分别。如果某种情况下的形色、显色,表色的组合,是弟子生起乐受的对境。那为什么会对这种组合生起乐受呢?这其中的因缘又是什么?

  答:妄想习气中,对某种组合生乐受,即会如幻现起。这种组合与汝之乐受有一定的联系,故此即缘起。

  问:弟子请问,用智慧根本断除烦恼,比如这种对色尘所起的贪爱,是否还有别的什么途径?如果从烦恼因缘而生这一点,观察烦恼本身无有恒常不变之自性,除了内外缘起的和合,予与烦恼的假名。再无「烦恼」可寻。或是这样想:所谓能导致「我所爱」的「我」,是对五蕴的错觉,实则五蕴亦是剎那因缘生灭,所以无我,亦无我所爱?但这样想对境现前还是要生起烦恼。这是习气的原因?还是因为本身的思惟就有极大的错失呢?

  答:十二因缘,生爱等烦恼;若无明灭,则我、我所灭,烦恼亦灭,不会生起烦恼。仅是想,并没有破无明,当然不能灭烦恼。

  问:有时这样想:一切法缘起所生,所以自性本空。缘起即性空。「我」是空,一切法亦是空,空性无有上下净秽,这样,就叫「平等清净」?

  答:原则上对了,但仅是想,是不起力用的。

  问:以前在《大乘集菩萨学论》里看到佛教关于「羊车行菩萨」的开示:「又入定不定印经云。佛告文殊师利:云何名羊车行菩萨。譬如有人欲过五佛剎微尘数世界,是人乘彼羊车随路而去,过久远世行百逾缮那遇大风轮,以是缘故却退八万逾缮那。后是人于彼世界乘是羊车,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能越一世界不?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佛言:若大乘者发菩提心已,不应受持读诵声闻乘教,或与诸声闻共住修习于声闻乘,或自深心为他所教于如是乘,乃至悟解得彼智慧,以是缘故于无上道即便退失,是菩萨于菩提心所得慧根慧眼彼悉破坏。文殊师利,我说是名羊车行菩萨。」

  而在《入菩萨行论·守护正知品第五》里这样说:「于大小乘诸法要,等应恭敬悉修行。」

  且《道次第》中关于《道次第》四殊胜中「并行不悖」与「皆为教授」两个殊胜,似乎也肯定了一般理解的小乘法门,比如《阿含》诸经,若以菩提心摄持修学,亦是大乘道。

  但看了「羊车行菩萨」的经文,感觉有很大的矛盾,请问这几处是否真的互相矛盾?假如不是,如何正确理解这看起来相互矛盾的经文呢?

  答:海公上师指示三聚戒总学之法:「持声闻乘舍劣心」即是解释,乘羊车是劣心。大乘以菩提心摄声闻法,即共中士道,此即「皆为教授」、「并行不悖」之所以。「乃至悟解得彼智慧,以是缘故于无上道即便退失」,即坏菩提心矣。

  问:藏密的本尊修法一般都有「欢喜佛」的形象,不知是否违背《楞严经》的必使淫欲身心俱断的修行教诫。望上师能慈悲开示,这也是多数佛子困惑的问题。

  答:藏密本尊形象是空乐无分中的显现,是修行最高境界中无我、无人、无众生等的空性缘起,不能以凡夫烦恼心来猜测。藏密修行,宗大师特别强调持戒,与《楞严经》不背。

  问:何为取暖?「修学者,于思惟苦时,要令心生感动。心依所缘(即过患总别诸苦),而感动有力。如缘悲者,必到落泪地步,始是感动之征。如是思惟感动力,渐近出离心边。有若两相摩擦,发生暖相,名为取暖。」(《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

  答:取暖乃取两物互相摩擦,发生暖相,火之前相,此乃比譬修出离心初步将生之象征,尚不得力。此后有造作之出离心,或相似之出离心,最后无造作任运而生者乃真实出离心。

  问:请问菩提心的所缘相是怎样的呢?

  答:缘一切众生,令得无上菩提之安乐。

  问:有同修读《法华》有感,叹言佛一生说法均为实无权,因弟子心量不同而分权实。另有同修按天台判教分权实。祈请敏公上师慈悲除疑。

  答:对通学之士,佛说一贯,但初学浅根,不易通达。依文判权实,对机说法也。

  问:能否祈请上师讲授《金刚经》。

  答:藏传佛教,以论通经。般若经以《现观庄严论》、《中论》、《入中论》释。

  问:太虚大师也立大乘三宗:法界圆觉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而印顺法师将大乘佛法分为三系:真常唯心论(如来藏)、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基本和太虚大师的三宗相应。那么现在的疑问是:真常唯心一系大乘,应如何安立于修学次第之中?

  答:依《四宗要义》在中观自续之下。

  问:文殊菩萨五字真言包括「的」字共七个字,为何叫五字真言?

  答:「阿 曰阿巴杂那」五字,代表五方五佛及五智,「嗡」是咒语开头皆有之字,「的」是种子字,不在五字之内。

  问:有人说不受灌顶持密咒,有盗法之过?我想这应该是有一定的界限吧。本人认为,是上师开许的或者没有明确规定非得是受过灌顶才能持诵的密咒,都可以持诵对吗?若说密咒我们日常所见的实在很多呀,并且好多人祇要自己相应感兴趣、有信心的都会坚持持诵的。请大德再稍作开示,谢谢!

  答:未经传授的咒,无加持力(具量的加持力)。

  有些是有一定的修持才能念的,未经传授持诵会有过失。

  问:持诵各种佛菩萨本尊咒一般都有什么禁忌?上厕所等不净之处也可持诵佛菩萨咒吗?

  答:可默念。若是威猛本尊咒须师传,依师嘱念。慈悲寂静尊则无妨。

  问:一些有威猛金刚形象的护身符据说不能随意佩戴,为何?

  答:佛教无护身符之说,祇有加持物。若是佛像、金刚像可放入佛盒佩戴。

  问:夏天穿的衣服少如果佩戴话,可不可以贴肉佩戴?

  答:装在佛盒中佩戴,外加一袋子,勿被汗污。

  问:请问如果做卖饲料这个工作是否如法?

  答:第一视饲料由何物做成,海外有用孵出之小公鸡作饲料即不如法。

  饲料如专为饲养场饲养肉食动物者也不如法。

  问:对于安乐死,作为佛教徒该如何对待呢?

  答:这是变相的杀人。

  问:与同事相处时,见有同事干了某项工作,或某同事装束有了变化,自己往往会随口称赞同事的工作干得好,或者称赞他(她)今天精神很好或衣服很漂亮等等,有时候自己说的话与自己心里的反应是一致的,有时候就纯粹是为了让对方高兴、为了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而已,不知从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的角度如何分别去看待这个问题?

  答:发语的动机是善良的就可以,当然不能说妄语,妄加赞叹。

  问:妖精(狐狸精等)是属于哪个道的?

  答:畜生道。

  问:平时人间供奉的土地、城隍、门神、灶神等是哪一道?

  答:鬼神道(多财鬼)。

  问:佛经上所说的天龙八部众都属于天道的吗?

  答:天道、畜生道、鬼道。

  问:电脑中关于佛法的电子版佛像、佛经可不可以删除?

  答:没有必要,保存为好,若必需时,要念咒。

  问:没有大威德一尊传承,可以供奉大威德一尊佛像吗?

  答:未经无上部灌顶,无上部佛像应隐藏。

  问:《清静道论》中有这样的故事:大僧护长老,年逾六十(法腊),卧于临死的床上。比丘众问他证得出世间法没有?他说:「我没有证得出世间法。」于是他的一位少年比丘侍者说:「尊者!四方十二由旬之内的人,为了你的涅槃,都来集合于此,如果你也和普通的凡夫一样命终,则未免要使信众失悔的。」「道友!我因欲于未来得见弥勒世尊,所以未作毗钵舍那,然而众望如是,请助我坐起,给我以作观的机会。」长老坐定之后,侍者便出房去。当在他刚出来的剎那,长老便证阿罗汉果,并以弹指通知他。僧众即集合而对他说:「尊者!在此临终之时得证出世间法,实为难作已作。」「诸道友!这不算难作之事,我将告诉你真实难作的:我自出家以来,未曾作无念无智之业。」

  我想请问的是:证出世间法和于未来见弥勒世尊这两者哪个更重要呢?

  为什么长老要在侍者的祈请下才证出世间法呢?

  另有一问题,如我等末世凡夫,学修是以速证解脱为要还是以先修菩提心为要?

  答:见弥勒世尊是成佛事,比证得阿罗汉果好,更重要。

  为令满众人望,方便示现。

  修菩提心是第一要事。

  问:在殿中央收供水,后面有人在礼拜,有妨碍失福?

  答:不见不知则无妨,若知若见则回避。

  问:看管大殿东西被人盗走,负责人要赔否?(如以前有功德箱款被偷)

  答:如人力能及看管而失职的,该赔。如人力不及,如强力盗取,则责任轻些。

  问:有居士发心供灯100元照明(用电),开灯时是否要计算一下100元的电度费,如超过或不够(100元费用)行吗?

  答:把全部供灯费(用电)计算一下,然后决定用多少灯。

  问:如犯了戒律外之罪怎忏悔?如无意中听到比丘诵戒,但内容不清,是找比丘忏悔还是自念百字明忏悔好?再有《沙弥戒广颂》有僧人以不净手触食供三宝,后堕三恶道,自己以前也有类似情况,应怎忏悔为好?

  答:无意中听到比丘诵戒而未听清,立即离去,自责其心即可。

  忏悔以后誓死不再犯,然后念百字明见瑞相。

  问:天冷进殿念经时,帽子放经书桌上有过失?

  答:经书不要与杂物共置。帽子有汗腻,不放为好。

  问:保管三宝东西被鼠咬坏或经久坏了有因果吗?

  答:「不护惜浪用,愚痴波罗夷」,严加保管,不被鼠咬。若使用经久而过期,非不护惜而坏,则无罪。

  问:去医院看病,主治医生是熟人没挂号,犯盗吗?

  答:犯。

  问:如劳务时,木盆边沿不小心损坏一点,赔点钱好还是赔两个盆好?没赔偿有因果吗?

  答:赔钱赔盆都可以,不赔有因果。

  问:看病时主治医师是女人,如打针等皮肤相触,但没有意乐心,是否戒不清净?

  答:心里有乐受,犯戒;虽无乐受,亦不清净,应避免。

  问:大礼拜时,如脚移动了不算数,且有过失,在板后站地上拜忏如法否?

  答:看你怎么移动。拜忏如集体拜要按常住规矩。

  问:寮房墙上写了法语或他字,是否不恭敬?

  答:不要随便写在墙上,既不恭敬,又糟蹋僧物。

  问:损坏三宝物,如不方便买或没有赔双倍款行吗?

  答:因果不爽,下世受报偿还。

  问:擦供杯毛巾掉地上,可否用来擦供桌?

  答:不要擦供桌。

  问:一居士用湿布将从讲寺请回的开光佛像文殊菩萨的左眉、左眼及脸弄花了,而他原意欲使佛像更清洁。是为除灰尘之故而为之的,是发好心而为的。请问恩师,该居士应如何做?应如何对待这尊文殊菩萨像?该居士此举的过失如何?恳祈恩师慈悲开示。

  答:该居士虽出好心,但是愚痴。罪不轻,破佛身血边罪。应请专家仔细修补。同时发心多造此同类佛像,弥补前失,且诵百字明忏悔。

  问:弟子某某向恩师汇报修行情况:弟子过去半年多,主要工作在写论文,因障碍重,颇艰涩,现在赖师尊之加持,稍有眉目焉。弟子想,写文章还是要以古人之心为心,从世道人心出发,隐恶扬善。然此似乎和现时流行的专业技术观念相左。求师解惑。

  答:伦理上,尚古为好;技术不能保留,畅言为好。

  问:在知见上,弟子觉得世界唯在一心,众生是佛,器世界是佛土,皆是对自己的教授,关键在自己的感悟。不知道这是不是唯识的看法?又弟子现在是否要重点学些什么教理?

  答:这是学佛,果上的观点,最好能做多少。

  问:前一段时间见母亲,心中忽然忏悔,觉得母亲待儿子太好,以前总是在看她过失,乃至生气。过去我对师言母有业障,师问什么业障。她必无业障,有业障的是我。我须观众生父母的功德。但仍有念,觉得她修法上过于执着,此念是否已是不对?

  答:父母有情,有无明迷惑之处,应以佛正觉道告知,非观过失,是报恩。

  问:大明咒和药师咒的异同?这两个咒的功用有时念者会混淆,请明示。

  答:《药师尊经》及《普门品》广说药师佛与观音菩萨方便之同异处。

  问:能否顺利去德国,如何安排工作、学习时间。

  答:此是大前提:暇满大义,人身难得,择佛昌盛之地而居为最上。去与不去,以此为准则是好也。

  问:弟子曾犯断法罪堕,十一月初八那天上师开示说多念百字明,弟子想知道四皈依与百字明应该修哪个为主?

  弟子想忏悔,可发不起恳切之心,恳请上师纠正过错。

  答:四皈依念到有感应再念百字明。忏悔发不起恳切心,但想到不忏你自已修行不能上进,甚至将到恶趣受苦,恐怕害怕也来不及,怎会不恳切?

  问:弟子昨天受了八戒,下午喝了牛奶是否犯戒了?还有喝甘露时把红花也喝下去了,是否可以,请师父开示?

  答:喝甘露无妨,喝牛奶犯,应向清净比丘前忏(一比丘即可)。

  问:弟子打电话给某某居士,向她们要衣服在这里结缘,我自已也要了几件,这样是不是犯邪命,请师父开示。

  答:这里并不困难,无故化缘,属邪命。

  问:弟子受八关斋戒,或者夫妻同时受八关斋戒,晚上,夫妻是否能住同一室内,怎样做才能守清净戒?请上师开示。

  答:受八关斋戒要守八条戒,八戒以外同一室无妨,而不要同一床。

  问:在家拜佛、菩萨,诵念经咒,同参加寺庙里集体做佛事,其功德同样吗?

  答:诵念礼拜,主要看动机如何,信心、恭敬心、净戒心、专诚心如何而决定功德大小。

  问:平日有时诵经咒、念佛名号,没点香,面向西方礼拜,回向,其功德和点香相同吗?

  答:可以点而不点,是懈怠,怎会相同。

  问:据说养鸡场里的蛋是无精子,也就是无生命,吃它不属杀生,这样理解可以吗?

  答:不敢绝对保证,不吃为上。

  问:过去买的真丝衣裤及真皮皮鞋,现在如何处理为妥?

  答:在念诵礼拜时不穿,平时为它们回向。

  问:印光大师开示:「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济灾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平日将所做功德,愿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同时求现生福报(平安、无病苦)。我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答:求现生修行顺缘(平安、无病苦),不影响生西。

  问:命终,海青衣、陀罗尼被面、念佛珠、进香袋、盖有三宝印手帕,皈依证等物怎样处理为好?

  答:海青非佛教衣;陀罗尼被祇能供养,不能覆盖;念珠、香袋后人可用;皈依证作纪念。

  问:命终后四十九天内,给亡灵做佛事超度,效果最好的是什么?

  答:以清净持戒之僧众或居士,专诚念经咒都好回向。

  问:吾等学习《广论》中,于某些知见产生了分歧,现呈白上师并祈请开示以解弟子之惑。

  修和学的关系

  A. 在《广论》中,宗大师曾比喻「如跑马时,先示其马所应跑地,既示定已,应向彼跑」,以此强调闻思和悟入佛之教授以引导修行之重要性。由此,部分同修认为:通达道次第的整个道体,然后才可去做善业,即先磨刀后砍柴,若整个道体在内心没有生起,应该完全专注于闻思,否则,所作的一切善业悉成过失,就如同无目的之跑马一样没有意义。又言,若仅闻思《广论》的部分教授,如依止善知识、暇满义大、死无常及恶趣苦,而未闻思及通达中士道、上士道乃至整个圆满道体,纵发愿以增上功德故,而去行放生、布施、供养甚至助老善业亦无意义,因为道体不全,知见未正。故以「闻思重要,宗大师言闻思亦是修,闻思亦是积福」为理由,积极闻思佛法或参与学法相关事,但对其他未通达圆满道体但在学法之余仍随力去做放生、助老等善事是犯了「先砍柴后磨刀」之过失,是自我在唱「行菩萨道」之高调和喊口号。

  B. 另一部分同修承许闻思及其对树立正见、乃至引导修行之重要性,从《广论》所开示的「……故于听闻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至极微劣之时,依福田力是要教授……」以此为证,认为在建立圆满道体时,闻思固然重要,但要生起闻慧思慧,不仅仅靠闻思方能获得,同时需积聚福德资粮和消除业障方能增上闻慧思慧。故应该一边闻思教授以增长择法能力,一边应积极行布施、放生、供养等积聚福德资粮之事,有几分力做几分事,非是一定等到圆满道体建立后才可做善事。反之,道体之建立,亦需福、慧两种资粮。若我等凡夫现前只专注闻思,了达整个道体之后才做集福净障等善事,那么在了达全部道体之前,死无常随时会来,而死之前若善业未集、罪障未消,则很可能,下世增上生不可得,继续闻思修行不可得,未来得解脱证菩提更不可得。

  答:看法A的错误正是没有正确理解大师的话,而产生的局部而非全面的看法。持此看法者虽未圆满通达全面道体,却每天在做着吃饭、睡觉、大小便、十恶等事,而无不安。放生、布施、供养这些事若以菩提心做则是菩萨行,以出离心做是解脱行,以出恶趣心去做是人天增上生之方便。并非只有这些事是菩萨才做,下世想获人身也需戒、施、愿。故目的有现前与究竟,知道一点就应做一点,跑马如行,知跑马处如见,应见一分做一分,见行一致。

  看法B较前说善,但应该加入二者之相辅相成合一性,二者全无矛盾,如培福做事之意乐是为闻思修增上,此应成为修之支分,成为证德生起之支分。为此而积福由此能成证德生起因,故此亦是磨刀。

  问:视师如佛

  A. 《广论》里关于依止善知识要「视师如佛」内容,部分同修认为:纵知择师十功德条件,但若自体没有通达圆满道体、圆满了解三宝功德和观到善知识功德,视师如佛无意义,故未达前条件前不应如此行。否则,现在视师如佛是唱高调喊口号而已。

  B. 另一部分人认为:我等凡夫弟子根性下劣,平时即使在学法,但我执我慢深厚故,常有造观他人过失之恶习,以此习气,如若观善知识的过失,会招致极大损坏善根等不好果报。因此,从避免观师过失出发,此时纵然自体没有圆满了达三宝和善知识功德,但可从已观察到的善知识恩德和功德来渐渐树立信心,努力去做 「视师如佛」以树立恭敬心,并依师而行做师之欢喜事,以增长自身善业和信心,此非他人所言之唱高调喊口号之义。

  答:看法A之过失在于,若因做不到就不做,并说做是唱高调,那么吾人对恶趣苦之恐惧不足,对三宝皈依心不足时,应该勿皈依?否则如论云:皈依亦定成虚言。故视师如佛为因,一直串习,当自己所学愈多,依此观师德之习气,则越能见师之德,愈能视师如佛,愈能通达圆满道体,《广论》在修每一科中最要之观想即观上师与佛无别,而于其前猛力祈祷生证德,除过失,无此不能生道次每一科之道体。

  看法B虽较前善,然仅知观师过失之可怕,而未多串习观师德之功德,缺乏善知识欲,不能生欢喜,不易能与师相应。视师如佛就是要在善知识身上观功德而起信心,观恩德起敬心,不是在其他人身上观察,更不是观察功德后再去观师之德。(若有不明白处可再来信)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