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疑问解答:佛学问答(七)修持
佛学疑问解答:佛学问答(七)修持
问:修道之宗旨究竟为何?(潘国荣)
答:凡夫迷惑颠倒,所作多非,修道为希超凡入圣。圣则彻了万法,动止皆善,小之亦心身安泰,能得人天福报,究竟能了脱生死,不生不灭。
问:皈依的手续如何?(张椿萱)
答:开具简历,备具供养(钱多少随分)自向法师请求,倘路远不便,亦可写信,方便皈依。
问:参禅、念佛、观想持咒三者,以何者为佳?何者易修?如修某宗时,应看某些书藉及其修法如何?(张椿萱)
答:所举四项,固应皆有师承,惟念佛一法,自己看书,亦可自通。今当末法时期,人根钝劣,自力成功,多不易办。净土兼藉佛力,故说万修万去。兹将奉赠净土小册数种,祈先参照为要。
问:学佛的人对精进方面有什么徵象?(黄奉明)
答:凡事看得破,忍得过,放下得,是精进徵象。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亦精进徵象。
问:修行法门,如何为根本修?(潘妙玄)
答:断惑证真,是根本修。
问: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处修?(李清水)
答:如人磨刀,必先觅刀在手,方能去磨。若尚不知刀在何处,试问磨个甚么?
问:道体本无修,若起修道心,何所修?(李清木)
答:如镜有垢,欲使显光而磨之,磨者仍磨其垢,非磨其光。
问:吃素人念佛精神与不吃素人念佛精神有什么分别否?(朱幻)
答:吃素者淡泊宁静,神清气爽;不吃素者,异于是也。
问:孕妇能不能去寺院礼佛尊?(王晶龄)
答:到佛寺拜佛无妨,然杂神之庙,塑有狞恶神像者,不可能去,更不可观看也!
问:孕妇是否能够做早晚课?假如不能,那不是要间断?(王晶龄)
答:可作二课,不宜间断。怀孕而能念佛斋戒,遗传胎教所关,生子定能贤良。
问:贫寒之家住居之房屋仅有一间,并且常有小孩拉屎拉尿,此房屋供佛像,是否有失恭敬?(李仕仁)
答:宜合佛像尺寸,作一布幔遮之,或不供像,向西作礼,亦无不可。
问:课诵当中,倘有友人紧事来访,可否半中停诵,嗣后再诵时应由中间或是从头开始?(庄庆贤)
答:诵课之时,若有客来,自可暂停,客去即于停处续修可也。
问:罗状元诗一句“有人问我修行路,云在青山月在天”意义?(朱幼)
答:行无执著,心无挂碍,如云出岫,如月行天。
问:恚心者能堕地狱,贪欲者能堕饿鬼,嫉妒即畜生。此说可能于现况有所表现否?(观成)
答:恚者,常现凶暴之容,即是地狱相。贪欲者,目直视,腰屈曲,口涎滴滴,即是饿鬼相。嫉妒者,行不合群,只图私益,即是畜生相。业发于心,相形于貌,智者一望而知之。
问:长素念佛志愿往生,年逾不惑,但在环境不许可下,夫妇之道不能断绝,于修持方面有无障碍?(郑兰荪)
答:本非邪淫,不犯戒律。无子为求嗣,亦须有节。当事作污秽想,已过作惭愧想,心不为其缠缚,便无碍其往生。
问:常起恨的人,有何法改其习气?(魏柏勋)
答:作慈悲观,修忍辱度可也。
问:如何谓之禅净双修,念佛之外,每日可否静坐一二小时?(郑兰荪)
答:净宗自莲池祖师后,多取单持名号,不必夹杂其他,静坐数小时未尝不可,但恐身静心不静耳。如能心中默持佛号,使其绵绵不断即佳矣。禅非一言可解,暂不答。
问:有时对人起了恶念。但随时扫除,不起二念如此无罪业?(李永茂)
答:不怕念起,就怕觉迟,随起随忏,即好境界,恶心若亡,罪亦不在。
问:专修慧而不修福可否成佛?(无名氏)
答:佛为福慧两足尊,云何偏修?
问:自皈依三宝后,心理上确有显著之反应,近对食肉时,心情畏惧,口不敢作食,而军旅生活,无法禁用,此种现象,究作何法?(于鲁)
答:此即菩提心之增长,在不得已时,可食肉边之菜。如无菜蔬,但啜其汁,或无多汁,必须食肉,可默与念佛,以尽我心。团体生活,不能自主,佛有五净肉之制,暂为随缘可也。
问:信女未闻皈依意义有何利益?(蔡治)
答: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此其利益,且始为佛门之正式弟子也。
问:不是出家人,可以对他人授三皈依否?又其方法如何?(李永茂)
答:三皈依者,佛法僧耳,在家人不是僧宝,何得越亻替,遑云其法。
问:如何谓为修般若行?(林圣昆)
答:般若是真智权智,及一切智之总名。其修或依名师参究,或无师自向经中探讨,依之而修,悟到相空,空空,不空亦空,即是般若之行。
问:发大菩提心,即是大乘,从何做起?(吕正凉)
答:普度众生,力断烦恼,广学教法,希成佛道,此名四宏誓愿。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此名六波罗密。以上两个法门,皆为发菩提心。可拣择一个做起,但其内容,俱甚微细,必参考典籍,或请人讲解,方能明了。
问:家属多人,可是自己想要出家修行,这对家属有罪否?(刘木荣)
答:若有普度众生之愿,能行普度众生之事(家人亦是众生),出家作天人师,那还有什么罪。若是专为个人清净出家,必须家人同意,方合律义。
问:学佛之人须到如何境地,如何程度,才可谓之证?(智梁)
答:证指种种果位,境界不一,而修法又有种种门类,何能一言概之。
问:吾人不能无睡,若照佛理睡是五欲之一,睡时不觉即是昏沉。学佛之人须如何 ,才可免昏沉乎?(智梁)
答:少食,断欲,心不攀缘,体无过疲,昏沉自灭。
问:修律、教、禅、密,四宗的方法如何?(无名氏)
答:此非数语可解,要之不外自力断惑,明心见性,律教禅三宗是也。再则二力感交,带业往生,净宗是也。密有多种,事极复杂,可云有自力法,亦有二力法。
问:佛教徒可以吸烟、饮酒、看戏吗?(庄庆贤)
答:严格讲,佛徒志在修行,此等事,皆生障碍,当然禁止。若从宽处说,仅有信仰,而无皈戒,尚未发心修持者,似可由其方便。
问:妇女多食早斋是什么意思?能达到什么目的?(吴妙荣)
答:这是一个地方之风俗,其用意及达到目的,未见经传,自难率答。然一餐茹素,不问其用意目的如何,总是慈悲戒杀,亦自有其功德。
问:设有佛子淫欲炽盛,当以何方便法教其离欲?(翟孟秋)
答:此须分言,若无目标,自意发淫,当想欲火一炽,即是地狱之因,或想火城狱、或想热屎狱,其欲自息。若有目标,宜作不净观,或对长者作母想,幼者作子想,而人性未泯者,当亦自息其邪矣。
问:以前有听大法师讲过,皈依佛不堕地狱,未知真实如何?(陈上夜)
答:只要念念不妄,不违此愿,决定不堕。
问:人的年纪过了四十岁多,方才回头,皈依三宝,是否太晚?(战觉力)
答:千年暗室,一灯乍入,立放光明,但肯精进,何晚之有?
问:修行者触犯戒律,命终时因堕三途,将有出时否?(汤善福)
答:修行,须视其有漏业,或无漏业,及功夫深浅,犯戒,须视其轻重。自必两相权衡,始可言其堕与不堕。纵堕矣,报尽之顷,有善种子起现行时,自然超升。
问:在家吃方便斋,尚不为难,若出外遇见鱼肉,只可吃鱼肉。这样情形,本来常有,与修行有妨碍吗?(慧霖)
答:如果自己不欲吃荤腥,遇见这样情形,又怕主人另办素菜耗费金钱,可方便吃肉边菜。
问:佛家可否养畜图利?(施万进)
答:养畜之最终,不免一刀,故养畜图利者,等于杀生之预备所,彼畜之死,是我驱之也。可乎不可,不言喻矣。
问:修道意志虽坚,克服不了恶劣环境,以致半途而废,究以何法挽回?(潘国荣)
答:果能意志坚固,即是八风吹不动,还怕甚么环境?所谓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
问:到处寺院中行者,甚多不念佛,也不坐禅,究竟能得解脱否?倘若不了生死,不知轮在什么报身?(汤善福)
答:无禅无净,永明大师四料简,早有明训,勿庸再赘,不求解脱,何得解脱?若问其后生报身,只有看其何业先熟耳。
问:除早晚课之外,在晚间眠在床上有时顺口念经咒会有罪否?(王明)
答:将入梦寐,或在梦中不觉念出者,是功夫熟悉之力。若意存懒惰,卧床持诵者,方有不恭之罪过。
问:据说在家居士功课不必(而且不能)持诵楞严咒何故?(陈玮英)
答:是咒五会太长,在家二众,俗事纷繁,时间短促,“不必”加入功课中诵持,未尝不可。若云“而且不能”,是诵不成乎?抑不准诵乎?属于前者,自肯诚心求之,焉有不成之理。属于后者,则未闻有此限制。
问:我净宗法,以持弥陀经称佛名号为本,但是我学佛以来,已是一年零三四月之久,总是不能精进,今想早改诵金刚经及念佛,其诵法如何?(陈灶)
答:如于金刚经不会读诵,即不必多招费事,如心中欢喜此经,是谓契机,即不妨读之,取其诵持定心,尚须定后以持名为主。诵金经之法,能一次全卷为佳,不能则两日尽其全卷,或三四日亦可。若按三十二分,作三十二次诵,则时间太短,恐不易得定。然晚课仍须诵弥陀经为正,盖此经为净宗基础经也。
问:原本诚心吃六日斋暨诸佛菩萨圣诞或纪念日吃素,且每遇上项斋日,前一日必须将所有用具碗盏洗涤清洁,以表诚心。嗣后为免除麻烦计(单独生活)在家改吃长素,出外随缘,但如将来生活环境转变(多人生活)仍然只吃六日斋,是否有碍功德或有违犯处?(周慧前)
答:既吃长素,是大悲心已发起矣,便是菩提生芽,似不可再有退转,自丧功德。出外作事,或有应酬,可食肉边菜。即碗盘中肉,必然配有青菜,但拣菜食,不必顾忌汤汁及碗盘中不洁,此亦大方便法也。
问:假使诵经时,家里的人在打架,吵架,这时将怎么办?是要停止诵,以免他们有罪过或一直诵完?(信慧)
答:事不一定,家中偶打架,可暂停课,出而排解,若常打架,只有随他去,各干各事而已。
问:日课诵读地藏经,因经文太长,不能一时全部读完。可否以分卷读诵?(因地藏经分上中下三卷。)(陈圣音)
答:大部经典,原有分诵之法,此经既分三卷,分而敬诵,未尝不可。若身实忙,只可如是,倘无事拖懒,则不如一日诵竟为佳也。
问:欲信佛而想皈依三宝,向谁去皈依,于何处皈依,其费用几何?其申请皈依手续程序如何?(柯文雄)
答:此事若有人介绍,较为容易,如平素对某法师有缘,或与所住之地,近处寺庙,请求皈依似乎省事。但须认清是否为真出家比丘,若误投外道,则求出反坠矣。倘一切皆不了解,敝社可代办理。实则并无费用,如愿供养皈依之师,量力表情而已。倘无财力,只具诚心,虽不供养,亦无不可。其手续不过向法师顶礼,敬听开示,与起法名,发给证书。若身不自由,路途遥远,写信请求皈依,也能方便允许。
问:皈依后是否日日须到教堂,其到教堂的时间若何?(柯文雄)
答:有闲可去亲近,无闲在家自修,一切方便,并无拘束。俗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此之谓也。
问:皈依的佛徒,可否住在家里(一切佛规在家遵守)?(柯文雄)
答:佛之弟子,分出家在家之别,出家者,不许蓄妻子财产,以戒相而论,有沙弥及比丘之不同,必住寺庙。在家者,不妨有妻子财产,名为居士,准许居家,各有定制,不相混淆。
问:最初皈依信者是要素食为先或是修行为先?(庄庆贤)
答:修持与素食俱进者为上,如或不能,先取修持,渐至素食。盖修持者,必求解理,果明佛理矣,未有再敢啖食众生之肉,招结冤债者。话虽如此,不可拘泥,亦应视皈依人根性如何,自定先后。但二者俱不为,则是虚皈依矣。
问:佛化家庭要用什么方法造成呢?(庄庆贤)
答:以身作则,并无他法。不但拜佛念佛,即为能事,更须以身口意三业表现,使家人心诚悦服已,而佛化家庭,潜移而成焉。
问:信仰在于心虔,如果虔心信仰佛法,而未受三皈依五戒仪式,是否算为教徒?受佛庇护如受三皈五戒而又未能心虔,又是如何?(纪禹)
答:信仰只可谓私淑,依教奉行,方称教徒。奉行者,虽尚未举行皈戒等仪式,亦可称教徒,可蒙佛庇。如虽经皈戒等仪,而不虔诚,是虚有其表,内中无有,乃是自欺欺人,且亦欺佛欺祖,恐不获益。然信有真假之别,果已真信矣,焉有不心诚悦服,皈依受戒者乎?
问:以环境支配,斗室分出供佛与食宿,佛位与置床只一布蔽隔,力薄心净而供养,是否对佛有过失?祈示(颜佛兆)
答:力不及也,非故亵慢,不得为过。至于供养亦不以物质为贵,经训以法为上,又何伤乎力薄也。
问:学佛的人到了临终,火化时没有得舍利,要如何断定有否往西呢?(黄奉明)
答:为答此问,先明界线,学佛者必修净,方有生西之望,修他法者,另有他果,不尽生西。兹就修净而论,终后焚出舍利,乃瑞相一端,其余测验,不一而足。如自见他见,自闻他闻,佛相莲花,香光音乐,或最后舍暖之处等,不必拘泥于舍利也。庐山莲社,慧远祖师,刘逸民大士,皆大成就 ,俱未言火化舍利。昙鸾大师,只记僧俗同闻丝竹之声,少康祖师,只记念佛一声,口出一佛,亦未言及舍利。
问:人之欲,在正淫无断,可否往西?此指居士而言。(黄奉明)
答:欲境当前,发大惭愧,欲境已过,心如死灰,常思离境,力戒生心,能如是者,不碍往生。
问:不能持长斋(但持早斋及十斋)每日礼佛诵经是否有功德?(陈圣音)
答:持斋一日,天下杀生无我分,况持六斋,而又每日礼佛诵经,焉能说无功德。但功德不可得少便足,总宜越多越广,方是智者。因我辈无始以来,所积罪业,不知如几多须弥,作少功德,力恐不敌罪业,故应勇猛精进,摧倒罪山。
问:既是一个佛门弟子,每朝夕做功课时,燃香不照佛教仪式或规定,随自己的意思,二四枝是否对?(衡钰)
答:各宗所修之法,历代祖师所定者,自当遵守,若是香灯多少,须视各人之力而行,但取其诚不必泥其迹也。
问:所谓道者不可须臾也,又如鸡抱卵一失暖气便无生意,而我自皈三宝已经两年,曾习参禅,间亦念佛,又因工作环境之阻碍,以致懈怠旷废,如此是否已与佛法无份?(郑长林)
答:与佛法无份,则无缘皈依,此是生死心不切,确为懈怠之过。果于教理明白而加深信,自会善巧方便,忙里抽暇运用时间作课也。
问:我本喜参禅,但此法门乃是利根人事,鲁钝如我恐无缘份,且所处环境又很杂乱,此种情形应抉择何门?(郑长林)
答:佛法虽云多门,而善性修心,不外禅净,禅不但钝根难契,利根亦须参访宗匠,非可闭门造车而致也。即净亦须理路清楚,否则恐生歧误,入手宜看指津之小册,和“歧路指归”“初机净业指南”等,少明门径,再看经典,方不隔阂。
问:发菩提心愿及回向作所功德,如何方合仪规?(郑长林)
答:有古人所订之文及仪规,但具诚心依行可也。
问:每日功课须定时恒行,不可间断,而我担任不定时之工作,在二十四小时之中,不知何时摊到勤务,在此种情形之下,应如何订定功课?(郑长林)
答:定课以朝暮为佳,散课则行住坐卧,皆可行之。某一日朝暮摊到勤务,或勤务前后时作,亦未尝不可。然不能每朝有勤务,若果有之,是且定之时,更易相机而改订也。
问:忏悔罪恶,除在内心忏悔外,是否还须在三宝座前陈曰,若属需要敬请将函内所附之忏悔文章草稿批改赐覆。(郑长林)
答:在三宝前行之为合法,忏悔注重真实心诚,不在文字藻丽。繁文多仪,不如质野诚恳,大稿付邮。
问:初研究佛学,从何方入门,比较迅速?有几种经典使初学佛者能够容易懂得,请举出可否?(萧金荣)
答:此向甚善,但尊意如何,尚有请教?因佛学与学佛,少有不同,佛学者学问也。学佛者行持也。如研究学问,区区浅陋,不敢妄谈,若问行持,知有净土法门,最为捷要。若系初学,宜先看入门小册,如“初机净业指南”“歧路指归”“龙舒净土文”“劝修念佛法门”等,印象既深,再进而看净土三经。
问:屠宰业者以及生物贩卖业者(以及其家族)可以信佛吗?一旦皈依以后须要转业吗?(庄庆贤)
答:佛陀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越是恶人越要度,屠户皈依,有何不可。惟皈佛必遵佛制,自必放下屠刀。
问:我们众生的心意都染污的,要怎样去修养才能变成清净的心呢?(卢淑珍)
答: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皆为清净其心,居士修之净土法门,即是最要者。不常闻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乎!
问:悉达多太子睹明星而悟道与大迦叶尊者见拈花而微笑其理同乎?否乎?(赖员)
答:理无不同,惟动机与悟境,各不同耳。
问:后学读出苦飞航谓“在家人习静坐时若单趺则右腿在左腿上右手在左手上”,是否错误抑或左右腿任一在上均可?(赵泽宇)
答:右上降魔坐,左上为吉祥坐,左右 上下并可通融。
问:末学身肢冗弱,每夜多繁梦,这有何方法克服眠梦,请老师指示。(翁明道)
答:平素修何功夫,还将功夫加勤,尤其临眠,提起正念,可使梦少。
问:末学每早晨头部晕沉,如酒醉者,睡眠不足亦如是,自觉会断脑筋,不知有何方法解救重眠和头晕?(翁明道)
答:此是生理关系,倘于所修功夫上,做得合宜,亦能去病。
问:生因家庭环境不便,未能悬佛像祷拜诵经,只顾早晨在床(未洗刷前)盘足默念阿弥陀佛数十声,似此态度有辱及佛祖否?(谭洪斌)
答:佛法圆满,无所不可,但取诚心,便无亵慢。
问:无法持素而每日早晚二课如常。但近来不知为何,若见腥荤心生恐怖。难以下喉,所以近日若见腥荤,只食肉边菜或有时全无菜蔬即默念佛号数十声,观想佛陀来接引此众生之神识往生西方,如是行之未知妥否?(颜文曝)
问:生一信佛虔诚者,无奈国学根基浅薄,所翻经典不知所云,又何能学佛呢?从何下手,请老师指示为祷也。(谭洪斌)
答:学佛重行解相应,解为了其义理,行谓修其方法。倘一时不能了解,亦当实行其法,果能行有成就,自能心开得解。居士宜专从念佛法门入手,再看有注解之净土三经,久久自有用也。
问:修大乘者,其分段生死是否至初地方告解脱?(罗德彰)
答:按台家教义,别教菩萨在七住以上,圆教在第七信上初住下,均已断之。
问:我们每日课诵念一次弥陀经,三皈依后再念普门品以后,是否再念香赞?(宽观)
答:家庭自修,如工夫短少,不必这样麻烦。如行之已久,区区亦不便与之减去,但将次序略为变更可耳。起首念香赞,接念弥陀经普门品,再加入念佛,后念回向文,最后念三皈依。
问:平时做功课我们都回向六道众生,不知从哪一条念起?(宽观)
答:八句回向文中: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两句,尽包括矣。
问:后学拙荆有时到寺,一听到有人念经,或是自己学念,皆内心一阵一阵心酸欲泪,是何缘故?(颜宽文)
答:令正夙有善根,一闻佛音,便有深感。触动至性,不觉流泪耳。此如异乡游子,忽闻父母之名,亲慕之极,往往垂涕。
问:一念十法界,起何念头,合何法界?(朱幼)
答:分答甚繁,可约而言也。念十恶则合三途界,念十善合天界,四谛声闻界,十二因缘缘觉界,六度万行菩萨界,无缘慈悲佛法界。净家念佛,含义甚多,内有念佛实相一义,是知念佛法门,乃一超直上之法门也。
问:学佛者须怎样受魔考呢?(何永丁)
答:尊意或系学佛之人,遇魔障时,如何处置耳。若如所测,可于禅净密律诸法中,素修何法,即以何法求定,定力即可却魔。
问:六度以忍辱为首,如他人存心辱我时,以不起观想,(漠然置之)或起观想分析此人居心,却以悲悯念之,何者功德最大?(黎明时)
答:虚空不受,声缘境界,悲悯化他,菩萨行愿。
问:四宏誓愿之(二)烦恼无尽誓愿断,如何断?(灶仔)
答:深明四谛之理,了悟人法二空,此从“解”断之也。一心念佛,抵住尘欲不侵,此从“行”断之也。若更行解相应,则是双剑齐挥,能断之力,益增加矣。
问:大德编著之佛学常识课本,内中七菩提分之四、除觉——烦恼必须能除,但烦恼与菩提非一非二,不可错损菩提,实难解?(灶仔)
答:某一事迷时,即名烦恼,由迷转觉,即是菩提,此烦恼菩提,非二非一之义也。心有烦恼,则不轻安,其烦恼皆由攀缘六尘而生,使心不缘一切,便得轻安,此谓之“除”。然发心上求下化亦是攀缘,在初机人未能离相,不免因生烦恼,若心厌疲退转,即是损菩提矣。
问:素闻有“无功内果难成”之一句,若无钱无力,其功何来。虽坐至深造境界,是否等于无用呢?(黄涵)
答:有钱不过布施一功耳,然三业清静,六度齐施,利益众生,本有万端,岂可因无钱,而废余善也。见人困厄,尽身力帮助之,是身功也。劝人止恶行善,学佛念佛,是口功也。见他有得,我心欢喜,见他有失,我心悲悯,是意功也。何谓无钱便不能作功德耶?
问:我已认真的持斋念佛,但未经归依受戒,有其不当否?(无名氏)
答:不论皈依受戒,均是对佛发出真愿,接受一切训诫之表示。自愿他训,均有一种不可思议之力量,能使加强精进,有所成就。
问:烦恼随动生,一池静水,动则生波。菩萨为度众生,愿应十方,众生难度,犹尝遭愚顽谤击,菩萨有否烦恼?愿闻其除烦恼法。(黎明时)
答:菩萨等级甚多,程度不一,犹世医生,各有区别;如菩萨已断见思尘沙惑者,于众生即不起烦恼矣。
问:敝人最近才皈依三宝,自己发愿吃顿早素,请示吃早素的时间以几时至几时为标准?以早晨起身至上午十一点为限可否?(王家声)
答:早素自拟时间,未尝不可。然当知素食之义,在己为讲求卫生,在他为保全物命。倘因积习难改,不妨尽量减肉,则小裨益卫生矣;能食五净肉,则亦消极保全物命矣。
问:佛教八宗意义及各宗修持方法请示?(余萍)
答:言之太繁矣,要不出禅净密三法耳。
问:若有佛子入于囚难,不问正法,与邪人处,如是之人,怎样修慧?(翟孟秋)
答:既云佛子,当系指曾经学佛之人,是前已闻过正法矣,只患自己不精进耳,不闻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乎?虽有邪人,何能碍其心修。且现在监狱制度,有教诲设备,许读佛书,更可延请法师入监说法,果求修慧,有何难哉。
问:闭关何解?(翟孟秋)
答:行者因世尘纷纭,不能得定,遂独处一室,封闭其门,与外断绝,在内专心一事也。前条所云囚难佛子,果肯真心向道,正可利用囚难,作方便闭关想。
问:聋哑之人,如何修慧?(翟孟秋)
答:盲聋喑哑,称曰八难之一者,正为其难于闻佛法耳。果有大心菩萨,肯发慈悲,设法引诱如是之人,常游佛寺,使见佛像,学礼拜,发欢喜心,则生善根。再采盲哑学校教授之法,导其念六字洪名,拣极乐及地狱图画,指示其苦乐,令发欣羡与畏惧之念,慧即生矣。
问:关于每日在家之课诵,朝课晚课应各在甚么时间为宜?又课诵应于餐前行之或在餐后?(庄庆贤)
答:早课行之于起床洗盥后,晚课行之于落日时。惟在家人或有职业;时间不得自由,亦不妨于临睡前行之。
问:课诵中如有误念有何妨?又误念时有何补救之法?(庄庆贤)
答:误念应起而礼拜忏悔,从新开始,所谓新始者,乃仅指其所误之部分耳。如经误则另诵经,咒误则另诵咒也。
问:虽有度化众生之怀,而众生坚强难度,似此以何方法而为劝度使其深信?(萧慧心)
答:在自方须充实学问,观机善巧,再运以四摄六度。然在他方亦须业轻障浅,二缘合和,方能信受耳。
问:弟子初入佛门对于佛教之教义尚茫然不知,请示大意?(张阿喜)
答:众生有生老病死之已定苦,又有天灾人祸之增上苦,更有命终以后之轮回苦,佛法统能解除之。然此解除,不仅专为自己,要与无量众生,平等解除之,是佛教之大义也。
问:在娑婆修行进进退退,请问若具足定慧的人,虽未往生,还退不退呢?(慧德)
答:具足定慧,程度自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更有住、行、向、地之分,真圆满具足者,惟佛一人而已。不退又分位、行、念,三种,而配于住、行、向、地,四级,讲极复杂。惟往生西方者,则皆得三种不退,诚为希有奇特,十疑论言之甚详。若娑婆世界,末法时期,定慧具足,岂易言哉,纵有定慧行人,遇八风能得不退,未必全具三种,或有之,亦非我辈也。
问:我的学识太浅,而俗事又多,日用之间万境交集,真是心有余力不足,自己真实不敢虚度光阴。但是法弱魔强功夫未得成就,老若病,病而死,实怕再落轮回,这真是太吃亏了。所以今天求老师指示我们功课以外用功方法。再详细指教?(慧德)
答:净土已是八万四千法门以外之特别易行大道,再有皆是难行之法。功课以外,用功方法,可与详说,即是念佛以外,再加念佛而已。
问: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等皆如来金口所说,初学佛者用以信仰实心坚固。以经文作准则,学者有过失否?(谢普扬)
答:依教奉行,理之当然,安得有过?但所举数经,其义玄邃,实非初学所能得解,不解安能取则?似须求戒行庄严之法师传授为佳!
问:学人家设小佛堂,每日早晚功课,但尚未受戒,利他功德是否稍差?(林长清)
答:受戒固佳,但在未受戒前,一切功课,只求万分诚敬,功德自大。古德云:“佛法从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得一分功德,万分恭敬,则得万分功德。反之,心不敬诚,纵受戒亦虚表。
问:有人说:“各人修各人得”,照这样就是父修父得,子修子得,因何有人说:一子成佛,九祖超升,这样说就不圆融了,或另有奥妙?(颜宽文)
答:得者,得道果也;超升者,乃由下趣超升上趣,并非随修持之士,同一证道也。然尚有业力轻重之殊,及附带超,另作功德超之别,事理复杂,非可一概而论。如大目犍连尊者之母,即业力太重,不得附带超之类也。
问:当口念佛号手动念珠的时候,据说数至有葫芦(即起止)之珠,就须转返切不可越过第一粒,如越过旋转(如轮转不上)则是有罪,此说对吗?究意作何解释?(杨乘光)
答:数至葫芦,必须掉转者为葫芦以外之珠,业已与葫芦贴紧。若不掉转,绳无余地,则不易捏过,转则绳有空闲也。有罪之说,尚未之闻。
问:如何做法始能悟一切法,做到无我执无法执,而达众生空,万法空之义?(林圣昆)
答:此必先闻佛法,进而研究了解教义,再按所闻所研去修,待至行解相应时,便可破执达空矣。
问: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中,有先修后悟,有先悟后修,二者孰为殊胜?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视各人根器而定?(钟钧梁)
答:诸法平等,视根器之说是也。
问:佛法慈悲忍辱为首,若受侮难当,亦要忍受。如是者须学愚人,木人,甚至任打不觉。不然就算不是佛徒份子,是否?(观成)
答:受侮难当,而能包容,方称真忍。愚人心炽贪,木人体无感觉,何能比拟?真忍者心无贪,体非麻木,乃是悲悯对方,不加报复,此系大德大智之行,能容若愚耳。忍辱乃六度之一,菩萨所修,遇事必须六度合观,倘有寇侵国家,贼杀父母,又当挺身抵御,作无畏之布施,防卫有一定限度,亦无害忍辱之义。
问:自皈依后,每天早上,持念金刚经一部,大悲咒十遍,普门品二遍,另释迦牟尼佛号,观世音菩萨,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又南无地藏菩萨,各佛号。夜课弥陀经二部又佛号。朝夕是继续念,尚无间断,现因小儿身体抱病缠绵,暂停金刚经,转念地藏经,未知可否?(雷居士)
答:所念诵者,皆是佛经,固无不宜,家中有事忙迫,偶停一种,亦是方便。所习太杂,而毫无目标,后来仅得世间福报,不能证正果耳。
问:常念过去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自由,幸而有缘遇到佛法,是人生前途最高的出路,佛的训言,依法修行,能证果位,果分:声闻、缘觉、罗汉、菩萨,等等阶级,在娑婆修行若证各各果位,谁能判断其证果?道果无形无相可看?(周慧德)
答:譬如饮水,冷暖自知,其他证果之人,亦能识得,附带条件,即是神通表现。或是舍报,种种瑞相。
问:我们二十左右同愿学友,时常在庙里(在观音菩萨像坐下)诵经礼佛,绕佛,因无法师领导,所以大概有多少错误或不顺序,是不是会损失功德否?(温文瑞)
答:绕佛宜顺各人之右臂,弯向右绕,如日升东而落西也。规矩不懂,只求真诚,功德不会失去。
问:自己有资财,建佛寺设医院学校,以期普益众生,这是大乘佛法,假若没此财力,一切都作不到,还有什么法子修行大乘?(吕正凉)
答:利益众生,在使其离苦得乐,众生有生命及慧命两种,周济贫苦,救拔灾难,是利他身命,劝化其改恶向善,皈依佛法,念佛生西,是度他慧命。若发心作此事业,有财固容易去办,无财者出身力,老弱者可出口力,纵然口力无效,心力也要发展到十二万分,教他时刻不退,这都是行大乘法。
问:佛教书中有谓“若有见佛,菩萨形相,此皆是魔显现的,不可著境”。那末昔日省庵祖师彻悟禅师法然上人所见之佛菩萨形相亦是魔显境的吗?魔有多少种?(李永茂)
答:修持之法,本有多种,一法有一法之路头,不能杂混。如参禅忽现佛像,已与本参不合,故说是魔。若念佛者,本求见佛,现佛像时,正是感应,不得云魔。至问魔之种类,各经所载亦不相同。有四种,五种,十种之别。而以楞严分五阴为五十种,尤为详细。
问: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做一个佛徒要具何种条件?要办哪些手续?及遵守哪些戒律。(白云樵)
答:初机看书,不宜先研经典,因其理深难解也,而文言与白话,尚是其次。请先在港物色“佛法导论”“学佛浅说三种合编”二书读之,明了一轮廓后,再进而研讨经论,便易入门。其条件及手续,初受三皈,再求五戒,后受菩萨戒。除此尚须修持一种法门为最后之归宿。或参禅,或念佛,或观想持咒,皆宜求明师指导,免入岐途。
问:修戒定慧可得神通,何以近世甚多僧俗之修,而未闻有所得?如既有得何不予以宣扬以征信众生与摄引众生入佛道?只以“如人饮水,凉暖自知。”之语以秘之,岂非有违佛法公开之旨?(潘思旭)
答:得通炫耀,易于著魔,且易失去,纵不如是,亦必 惊世骇俗。佛在世时,曾禁弟子向凡夫显示神通,宾头卢颇罗堕事,即其一例也。至云宣扬摄众,只可演说义理,使众悟入佛之知见。羡通而学佛者,其因不正,释尊不教调达,是又一例也。
问:窃以为学佛人最难着手处便是离能所分别,不论念佛或禅定、止观,不着一处便落相对,依法则被法缚,难期速证;离法更被业迁,头出头没。自愧愚劣,虽逢明师,不获言下顿悟,然此贪性难泯,敢请垂大慈悲,开示无上妙谛!冀能领悟一二,兼为菩提树阅者,咸沾法雨,溥获法益,至请至祷!(蒋南海)
答:行门多种,不外禅净二端,修持阶层,须分因果两地。既分禅净,起手自有不同,既分因果,致用当然有判。必先于此辨明,方与门径不惑。离能所无分别不着相等,禅家之宗尚;不妨欣厌着相等,净家之权巧。依法者,因地之正规;舍法者,果地之彻证。至云泯贪,谈何容易,此为三毒之首,不下一番苦功,伏尚不得,遑云泯灭。然泯灭之法,如不净观、无生观等,繁难备述。果修禅修净矣,又奚必抛此另求,多兹纷扰。要知一法纯熟,便是金刚慧剑,无魔不灭。
问:本人甫皈依三宝而发心大乘,禅净双修。假使在一生中所修,其烦恼,所知二障未尽,是否仍在欲界受分段生死,继续修行直至自在为止?抑于命终生西再修直至圆觉?(罗德彰)
答:禅仗自力,必须断惑,惑未断时,仍须分段生死。净赖自佛二力,希求带业往生,带业者惑未能断耳。古人凡禅净双修者,皆侧重发愿往生,否则何须兼净?居士所修,如发愿以净为主,以禅为辅,当然报尽生西,一生补处。
问:释尊的弟子很多,若有妒贤,或贪名利,心藏暗箭欲害他人。每以妙舌假敬释尊,在此不觉之中,受亏者不知其数,如此种人,能否成就?(观成)
答:释尊五眼六通,岂能受人蒙蔽?退一步言,修菩萨道者,尚系智慧双运,智能明察万事,悲能普悯群迷。无论谗言难入,纵有真实恶人,仍以平等慈心希其悛悔,况非恶人而被谗者乎? 是虽有巧舌暗箭之人,其术亦属徒劳,他人决无受师所亏之理。若问此辈能否成就,须视其改悔与否而定。
问:世间若无五欲六尘,断尽烦恼,眼前便可称为西方极乐。不然即如在地狱受苦。是不是请示其详?(观成)
答:理可如是说,论事则极乐及地狱皆属实有,经训煌煌,非仅设喻之辞耳。
问:有一比丘尼,发心然顶香三十二支,又欲然指,闭关四年。道源老法师劝其暂勿然指,该尼于老法师去后,切断两指,乃行闭关,忽而着魔,状若疯人。老法师说着魔原因:“一理不清,二进太紧迫,如琴紧则断,三宿冤妨其修行”,后学以为如此大心,必感天龙善神佛菩萨护持,何以着魔?(真惭愧)
答:道老法师训示,既详且尽矣,尚有何疑?修行条件甚多,发大心是其一也。余不如法,佛菩萨何能为力,如蒸沙作饭,已是非因计因。佛菩萨虽慈,岂能助此怪诞之事而骇世俗。此“理路不清”之训也。断指闭关,即蒙佛佑成就,天下之人尽可断指闭关成佛。而声闻七番天上人间,菩萨三大僧,岂不多事乎?此进太紧迫之训。又法师之训,而不听信,今致着魔,能咎法师乎?如曰不能,然则佛经昭昭,早训于前,自己违之,何尤于佛哉!
问:至谓“理路不明”,佛家常谓“修慧”云者,乃由实修力行中所引发。王阳明亦尝谓“知之至极处,便是行;行之笃实处,便是知”。佛家更劝行者,“但能依教奉行,必有豁然贯通之一日”,可见行而后知,才是真智慧也。(真惭愧)
答:居士此段高论,以为此尼是知之极,行笃实,依教奉行,理路已明乎?请论其概。所谓慧者,乃由戒得定,由定开慧,至云笃实,笃者纯诚无伪,实者不虚不谬也。依教奉行者,遵其轨范而作之也。其人未能得定何有于慧,无正知见,何云不谬,法师所言,义本于经,而不听信,何谓依教,理路不明,言非过矣。
问:禅宗仅仗自力,着魔者有之,闭观音关,乃是礼拜菩萨,称名号此系自力他力,双摄不舍,不应有着魔情事也。(真惭愧)
答:无定力,尚属平常,事出躁进,又不依教,错谬便大,不合于法,自不感应,何有摄受乎?再者佛法所修各门,皆属二力,不过有彼此轻重之别耳。
问:近日闻人言有一修持廿余年之居士,已得他心通,且能魂游各处,突然改信基督不知系未深解佛理,抑系修持不得法?(许巍文)
答:此人虽修二十余年,想系盲修瞎炼,并无师承,定不了解教义,亦无真实功夫,尚恐有外道混杂,所谓魂游他心等,料必皆是魔境,因其定尚未得,安有发通之理,观其违背三皈,可知其邪见丝毫未去,故断其尚未得定也。
问:念佛时,心中似有绵物堵塞,而当知时心遂散乱,应当如何念?请开示。(颜贵业)
答:念佛持名之法,有高声持,低声持,金刚持,心中默持等,种种不同。心中堵塞,或与某法不宜,应易一法试之。
问:楞严经—文殊菩萨说偈对佛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恳祈开示两点:一、闻中入法要。二、初于闻中,做入流照性功夫,如何做?(李云霄)
答:六识缘外,刹那不停,阎浮提人,耳根最利,识亦如此。闻者听也,乃耳识所起之用,但调耳识,可得三昧,此亦方便之法,使内听性,不许缘外。听内者,即摄耳存想,听心性之声,以理言,如“反闻闻自性”,以事言,如念佛法门之“心念心听”等,皆是从闻入要之法也。二问语异,意则相同,故不分答。
问:所谓修行不应杂修,若每一门完了即以回向,然后再修另一法门,修毕回向,是否可以。如于晨时朝课后回向,再依第一问之心要集修准提咒法,是否为杂修?(郭无垢)
答:佛法次第,信解行证。解属研教,行属实修。解门则三藏十二部皆是也,行门虽多,可以禅净律密四法概之,然此四者,亦各有其细目,开之故言多也。言虽如此,实则解为行之说明,行为解之践习,相依而进,乃能取证。惟解与行,均应慎求明师指授,此等学问,非可闭门造车。若以行言,必于四法,量个人根器,采取一法修之,是名为专,若忽禅忽净,忽律忽密,脚踏两船,是名曰杂。今观此问,多有误解,请先立定目标,然后始可言专言杂也。
问:我有一同居友人,四十多岁,深信佛法,受三皈五戒一年了,最近又持长素,她很发心,每逢佛诞,便烧香,燃灯供养佛。虽然皈依不久,对于念经,念佛,持咒,很有兴趣,勇猛精进,朝暮功课不曾间断。早课持大悲咒多少不定,金刚经,普门品,大忏悔文各一部,又观音圣号十分钟。晚课则弥陀经一部,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圣号各五分钟,每日行住坐卧不离佛号,早晚功课中还加念十尊佛,每念一尊佛顶一个礼,礼毕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业障消除,往生极乐,早成佛道。然后再回向自己,修行无障碍,得持净戒,怨亲早得解脱。有空时又将地藏,药师,普贤等经轮流着念,她这样修,这样发愿对否?(陈居士)
答:所修不免复杂,所发之愿甚为正确,且能将所作功德,回向众生,便是菩提大心,甚善,甚善。
问:惟见友人,所发愿功德,未见效力,反令她常受儿子刺激而伤心,且见其对佛念经,流泪,常怨叹前生不好,今受怨家折磨,故及早修行,欲脱离生死之苦,这样发愿合乎理想否?到临命终时,能蒙佛菩萨接引西方否?现在其家人皆反对,说她愚痴幻想,发这么多愿的功德,儿子不能改好,等于没有果报,但她坚心不变,不被外风摇动,只忍耐修行,不过有时对儿子忍无可忍,母子又大作口业一番,使我们同居者不得安宁,可怜她修行念佛,竟受此痛苦。无时得乐,真是业障深重,这种业障,未知念什么经及怎样才能使业障消除?乞求明师开示指导,使友人解除烦恼,脱离精神痛苦。(陈居士)
答:念佛回向众生,是极善之因,家人及儿子无理取闹是恶果,先生云善因反得到恶果,与因果之理不符,大是误会。盖令友今所受之“怨憎会”果,非今日念佛之因,而今日念佛之因,自有其将来乐果,种豆得豆,绝无种豆得瓜之事也。若问消除罪障,莫如弥陀圣号。经云“至心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惟自尘点劫来,所造恶业,假若有相,虚空难容,故短时修行,不能消尽,倘得一直不退,生彼西方,则一了百了,不似专求福报之人,只得短时小安,后仍在六道中受苦无穷也。且修行人以苦为师,正好借彼逼迫,常起厌离,此为生西之增上缘也。更应知受一分苦,消一分业,不有此小苦,或生大障,即此未必不是重报转轻,切不可眼光近视,忽略此大便宜也!
问:学人早晚在家里一个人课诵时,有时用唱片及录音带助念,对此两方之功德是用人力念功德大或用唱片念功德大?(叶夷融)
答:自念者,自摄自心,听声者,向外攀缘,自摄习久,则心即臻不乱,向外习久,则心难于归定。至于声音佛事,临终助念,亦是借他之缘,提起自念,若但依他,即无自己矣。
问:说念佛不碍工作,工作不碍念佛,因何我做工,看书,不能念佛?必定要全副精神付落去,才能做得工作无错误。倘若看书必须又要全副精神注意才能得知书中载着什么事,若要心中念佛,手去工作或看书,就不知从何处做起?倘若看书,就一字也看不到,未能双管齐下,请指示我如何才能做到念佛不碍工作,工作不碍念佛?(林秀艳)
答:念佛乃养慧命之一种资粮,犹饮食乃养身命之一种资粮。未闻饮食有碍工作,念佛何能有碍工作,饮食日须三次,念佛朝暮二时,饮食念佛之外,大有工作之时也。更应知世俗工作,其心为谋饮食,可以转念,行者工作为助念佛,如是存心,即念佛不碍工作矣。再手足工作,心中不妨默念,读书算术工作,心难二用,但如上说存心而已。
问:“般舟三昧”法如何行?(吴茂松)
答:此亦是持名念佛,惟定期不使休息耳,般舟译曰佛位,亦译曰常行道,短以七日为一期,通常以九十日为一期。以七日论,决非如今流行之佛七,每天定为几支香,余时则闲话闲事,拉杂不休。此必三业相应,继续无间,法详般舟三昧经,非初学能问津也。
问: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据经云”念佛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然修行者或数月或是数年,乃至数十年,未能得到一心不乱者何故,有办法否?(周慧德)
答:修持多年,不得一心,自是放逸懈怠,而不精进,定然俗情浓厚,出世不切。一心一乱,即是心造佛国,俗情浓厚,即是心造地狱,造佛造狱,出乎自己,不依经训,咎将谁归。若问补救办法,还是多念,东长西短,是是非非,但得放下,即时放下。纵再不得一心,也要念到一个熟字,所谓“饶他忙似箭,不离阿弥陀。”习惯自然,临终助念,心愿往生,即得往生。
问:家庭主妇有时很忙。早晚定课,在急急忙忙中赶完。与其忙时不做定课,一面念佛,一面做事,念时心如止水,身不疲劳,请问两者谁有益?(白张文适)
答:念佛之意,在乎求定,匆忙应付,得力自少,可于朝暮,采十口气法,惟时不过三分钟,然有三分钟之定亦佳。此外则一面作事,心中念佛,果至心如止水,身不疲劳,亦是上等功夫,甚善甚善。
问:今后修持拟以念佛为主,禅法为助,过去是晨间参禅,下午经行或诵经,兹欲改早晨坐,中念佛,下午诵金刚经,余时随缘心念佛号,或参禅未审妥否?(洁园)
答:禅法用功,大体有二,最为普通,学习皆知,一曰观心,近多不用,二曰参话头,今最流行。兹言后者,重在起疑,守住话头,参而求悟,二六时中,不离这个。净亦多法,今尚持名,亦是专心一事,不杂其他。居士如以净土为主,禅法为助,宜采禅之观心,若用话头,恐搅净之一心,所谓不禅不净,二门俱非矣。朝暮二课,宜少变通,易为早诵金刚,诵毕坐而念佛观心,暮诵弥陀,诵毕静坐念佛,或绕行经行,或随缘散持皆可。
问:念灭转入似睡非睡的晕沉状态,因何发生这种情形?(李云霄)
答:此念灭乃是正念消失,名曰“失念”,乃随恼之一。睡为五欲之一。晕沉即是“昏沉”,亦随烦恼之一。以上之因,皆无明为祟也。
问:如何能使念未起前,或灭后,趣入灵明不昧,悠悠自如的境界?(李云霄)
答:妄念汹涌,刹那生灭,所谓“急水打球子,念念不停留”,哪里会有个“未起”“灭后”。应知我辈初机,果能依法修持,正当念与法相应时,便是灵明不昧消息也。问:弟子皈依业已年余,曾发心笃修净业,唯习气难改,疏懒成性。以致朝暮二课屡修屡废,修持只十余日,内心烦燥气愤无由而生,以致日课停顿,身心也即泰然。荒废十余日,再发心虔修,又生如此现象。且有甚者,每一亲近皈依师,或另一知己同修,必然脾气乖戾,烦恼顿生不欢而散。隔不数日又思亲近,结果又呈前局。事后每生大惭愧,然临事又不能克制。以上二种恶性循环,一年来屡试不爽。是否宿世恶业紧缠,今生不该解脱?(烦恼起时,曾自悟,摒去万缘,力持六定洪名,然无效)请老师赐以解救之法。(陈业深)
答:既云发心笃修净业,自以六字洪名为专功,屡因外缘荒废,即是魔障,此或多劫怨对使然。六字洪名,本如阿伽陀药,无病不医,若改修其他,是破净参。真学佛者,应知“难断能断”“难行应行”之义,已经发愿,莫改初衷,必须忍耐干下去。可在作课以前,先至心忏悔,诵“往昔所造诸恶业……”四句偈三遍,障碍生时,即将作功课,向之回向,凡作课毕,亦为其回向,如此可解冤消障。
问:弟子不求今生福寿康宁,又无家属,更不求身家平安,唯愿净业日成,早日往生,只持六字洪名可否?有人劝我更要诵念观音圣号,地藏圣号,又要我持诵地藏经,念心经、大悲咒,又要我晨昏四十八拜,如此弟子感到太繁,不如此做是否业障不能消?净业不易成?有碍往生否?(陈业深)
答:古德云:“往生与否,惟在信愿之有无,莲品高低,全赖持名之多少”。如求解救,自应多览,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倘讲行持,自应专修,所谓单刀直入,惟精惟一,居士既修“持名”,当遵弥陀经之训,乃“依法不依人”之正规也,万不可三心二意,自无主张。
问:诵经时,家里的人在打架,吵架,这时将如何?要停止诵或诵完?(林正考)
答:心能定而不动,不妨诵完再说,如其不能,只好暂停,起而排解,后再另诵也。
问:晚生活于团体中,日常均与众生为伍,修行一事甚感不便,故每日早晚功课(诵经念佛)均利用散步行之,如此修持未知有无功德?请示之。(廖清华)
答:行住坐修法,皆无不可,惟要在心定。心若不定,任何方式,皆徒具形表,福加有之,慧则未也。
问:弟子每逢十斋日念地藏菩萨本愿经,但住地房屋是租人家楼上,并与别人共租用,弟子住的一间只有四席大,因为环境有限,故供养的西方三圣像,位设在通巷,佛前下面离差二三公尺有楼梯,正是出入过路不方便,因此读经时不能在佛前念,另在房间里面读,虽知房间不洁,不知如何是好?(智生)
答:佛法圆融,主在诚敬,租屋而住,何能处处随心。一处供佛,而往他处诵经,但取心诚,并无不可。事忙之人,不静居,城村巷宅,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也。
问:学人每习静坐全神贯注于气息,即感觉致晕及腹中不适未知何故?(蔡世芳)
答:静坐数息,亦自有道,不得其法,往往致病,尤不宜向外道问津,反招大错。以后静坐,换以一心念佛,试看如何。
问:佛弟子求法不遇,可否习外道之禅定以助定功?(蔡世芳)
答:此念大差!居士既已正式皈依三宝,自当依照皈戒行事,谓皈依法,尽形寿不再皈依外道典籍,有背此戒,便失三宝弟子资格。况外道之法,皆在心外,大背觉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居士此念一起,已足招魔,若不痛加忏悔,定多障碍也。今明告居士,二四两问,所言静坐,数息,禅那,观想等,甚连一问之持咒,不逢明师,深恐唐捐其功,而盲修瞎炼,皆是六道种子。而个人之根器,个人之机缘,亦须加以考虑,依区区所劝,莫如专修念佛,求生净土,较为稳当,倘有意修此,本社可敬送此法之书,虽无师亲授,但诚信行之,万修万人去也。
问:静坐之时,如何安下此心?(李长茂)
答:数息,作观,念佛,皆能使妄念不起,然以念佛为最效,即以“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心中想得清清楚楚,口中念得清清楚楚,用耳听得清清楚楚。使三处循环不断,周而复始,一声不空过,一字不空过,久而久之,自然妄心消亡。亦必有相当时日,所谓功夫也,若急求之,反不能静。
问:何时入坐最宜?(李长茂)
答:我辈在家人,不免日有俗事纷搅。静坐念佛时间,最好于黎明人未起时,夜间人已眠后,无非取其静而不搅。若所居而能自己作主,可于朝暮闭门为之,嘱家人勿来吵闹,即不必待人未起已眠也。
问:坐后如筋骨酸疲,有何调法,吃药或休息?(李长茂)
答:初坐自不免有此现象,宜换腿,或下座活动,皆无不可,事应渐进,久则成为自然。不可妄服药物,致生毛病。
问:无论是唱赞、念经、念佛都觉得中气(即胸部之气)不通顺,是否有不得法之处,或者魔障业障?(梁明象)
答:唱赞有韵调板眼,不合则气促,此必求人教授,时久练习。念经念佛,可取低声,或是默念,则不影响中气。然念时总宜和平,使其不急不缓,气调心宁,方能入定也。
问:念佛可默念,但赞偈、经咒可默念否?(梁明象)
答:随众同堂共课,赞偈必须出声,如不出声,则涉慢怠。如家居自己作课,一切默念,并无不可。
问:倘念佛时无妄念,但不念时又有妄念,能否算是一心?(洁园)
答:念时无杂妄,便是一心,不念又起妄念,则是妄念。此如入定是禅,出定无之相似,乃为功夫不能打成一片之故,但能妄起即觉斯可矣。
问:过去曾经阿黎灌顶,传授密法,现持修持是持名念佛,倘兼持密咒,不知有助于净业否?但不知有违古德专修之训否?(洁园)
答:密法种类不一,亦犹显之禅净教律,即以净土一端而论,尚有弥陀弥勒药师观音等之不同,若相违则两伤。居士昔受之密,若于西净不违,兼修同回向与净,相违则惟有择一而行。
问:有云禅净双修,犹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两皆不成,须次第修之,由禅入净,或由净会禅,其说然否?(洁园)
答: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金科玉律,不易之论也。修因初机寻门,必择其一,证果总为复性,皆须智圆。双修则二门凿枘,次第可以双融,禅入净当生可了分段。净会禅可生寂光,然入净会禅,亦各有其事理,并非人人能作,少差则谬千里矣。
问:未受戒前,以念观世音菩萨为主,待受戒后,以持念阿弥陀佛为主,可行否?何谓,“念佛三昧”?(刘自任)
答:念观音,念弥陀,不分戒前后,要在志愿如何而定。若求世间诸事,观音与以方便,故于普门品中,列举多事,若求出世证果,了脱生死,弥陀经中,教念弥陀往生。凡事必依教奉行,方为合法,初在此机,乃如是解,若明教相以后,解其圆融之理,则无之不可矣。又三昧译华语,为之“正定”,正者不谬,定者不乱,念佛三昧者,念佛而至一心不乱也。
问:教遵般若,行在弥陀,是否为禅净双修?(赖栋梁)
答:了义法门,无不皆是般若,诸行实义,无一能离般若,是般若者,所归之元也,止观参念者,入元之门也。以教言禅净性德唯一,以行言禅净修法是二,此二句是求明般若之义,仍以念佛求生也。净门之实相念佛,禅家之虽参兼求往生,方是禅净双修也。
问:敝人每当课诵及阅佛经时,神识深觉睡意,何故?(黄永霖)
答:此名“昏沉”,乃烦恼障之一,须勤忏悔。
问:课诵念佛号,睁三分眼,有何意义?(黄永霖)
答:眼不观色,自能心净,眼开三分,不越半尺,心不外驰,易得三昧。
问:如何求静,从初部下手的功夫是如何?请详细说明吧,若有持修静的书请赠送好吗?(弘宗师)
答:佛法大义,戒定慧耳,此三亦有次第,先须持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慧生则大有功矣。求静亦好,静为“戒”后之功,如能六根戒染六尘,久之自然心静,静又为“定”前必须,静之又静,自然得定矣。惟好染及不静,皆生妄心,必制此妄心,使之不起,起而不使接续,便能静矣。但制此妄心,亦必有法,最方便有功德者,莫如念佛。
问:“净土三要述义”内中有云,要求一心不乱是要闭关百二十日。妇女人业障深重,要理家庭种种事务,不能实行要如何?(林宽修)
答:此非普通在家人所能办到,纵是出家人,若无道粮,及护关照料者,亦不易办。法有法缘,人有人缘,不能勉强。但于朝暮二课敬诚,不用心工作之处,内念不断,久久薰习,生处使熟,熟处使生,少一紧拶,便成一心。十念往生者,即紧拶之功也。
问:修净土法门的人,每逢其他佛菩萨法会,读诵其他经典以后,对修净的功课,是否一定要再作?(江宽玉)
答:佛佛道同,法法理同,此是理也,事则有异,同者谓一道归元也,果也。异者多种方便也,因也。因必有所专,始散乱而统一,一为达道之妙门,二则歧中生歧矣。宗门下尚有念佛漱口方便,净门中岂取杂修而代资粮。遇他法会诵持,只作聊用茶点,本门本业,乃是家常饔飧!
问:弟子念佛时常易生妄念,乃自己想用加强注意力,闭着眼意向下沉,此时对外的视听稍差用以控制,但久之发觉过于紧张,身体则欠舒适,是否可用此法或有别的方法使妄念不易发生?(鲜纯贤)
答:多劫狂心,犹如野猿,立即降服,何能办到,若强抑之,或生他病。应知正妄两念,净染两途。心如行人,须办途径。妄念虽多,不去理他,提斯正念,如登险攀索,万壑千涧,莫介于怀,心手在索,便不堕落。
问:“为善弘法”,是佛徒应作的事情,修大乘法的人,必须“三轮体空”,但是弟子如逢“为善弘法”时,自觉心中一时非常喜悦,而无希报,如此是否“着相”否?(江宽玉)
答:此虽着相,亦是法喜。功夫程度,由渐而进,四无量心,内有喜字,此后若能将为自喜者,转而为他喜,则又进步矣。知是着相,习而遣之,自不难至“念无念念,行无行行”矣。
问:曾闻老恩师云:“平常自己念佛是“因”,临终时自己会念,及助念人是“缘”。往生西方是果,假使,久病在床的人,有的连自己念佛亦忘掉了,临终时,单有助念,使佛号不断,念至其人命终,如此有可能与佛相应得蒙佛接引往生的“果”否?(江宽玉)
答:助念者,助病人之念佛,病者口不能念,而心能念亦得交感,此仍因缘果也。若病者都无是心,徒有助念者,不过消几分罪障,佛来接引恐不可矣。
问:念佛是需求一心不乱,才能“返妄归真”弟子常在开始念佛的时候,初觉散乱得很,念至顷刻,突然境界如换,觉得心身非常轻松,如此是否稍见本性否?(江宽玉)
答:此系渐澄妄想,自是轻安好象,若谓见性,实尚远尔。
问:作暮课时,常感昏沉欲睡,是否可以先睡顷刻,抑或乘此机会磨练习气?(王志贤)
答:昏沉掉举二病,几至人人皆有。若欲作课以前,先睡片刻,未尝不可,但睡后作课,如能清醒安静,不妨为之,倘睡后作课,仍入昏沉,则先睡为无益。不如起而拜佛,或冷巾拭面,或两手搓耳,或长跪讽诵,均能驱昏沉也。
问:最近念佛时,常感轻似棉花之物压覆头上,是何原因?(王志贤)
答:此亦非佳,即心思昏昧之象,或系身体有不健康,或系脑神经有何障碍。宜于课诵之时,多采绕行方法,减少趺坐时间,再向医院检验有无病象发生,不可但归咎于坐诵也。
问:默念佛号时以观察六字佛号,定于心上,常常用观察佛号,又带默念佛号、念念知是单单佛号就将观察放下,一直念去,可是有时妄念又来,这时赶紧再用观察,并继续念下,这办法是否会发生障碍吗?(谢幼)
答:观察佛号,亦是收心之法,与持名互相舍取,甚为合理。所求者惟一心,所用者观与念似少不同,然重点皆在六字洪名,仍是诸法归一,如是行之,决无障碍。
问:“般若”与持名并修当如何修法?(赖栋梁)
答:佛之法门,皆般若也,以凡属佛法,无有不求觉者,觉则识渐转智,智慧即般若也。再则任何法门,皆重行解相应,修净土者,岂例外乎?解依般若,深悟实相,行尚弥陀,净念相继,便是两者合修之法。
问:持早晚两功课,是否一定要照时间,若因早课时,而务忙迟至午时,是否可补做早课?若晚课时,因事忙迟至子时夜,是否可补做晚课?请老师解此疑。(蔡麟定)
答:偶然一为,尚无不可,若常如此,似欠诚敬。且修道之人,生活贵有纪律,无纪律则心不定,道亦难上轨道。
问:现今修持者最多是哪一法门?(严明)
答:现值末法,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厥惟净土法门,而出家者每日课诵,多加弥陀圣号,在家者以俗事繁忙,以净宗简而易行,更属十之七八,昧察现今趋势,似是修净最多耳。
问:在修持上有种种障起,应作何种降伏息灾等法?(严明)
答:正行,一句弥陀圣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助行,戒杀放生,能得天地和祥之气。正行培善根消重罪,助行培福德和祥,欲除障碍,此二可谓无上矣。
问:夜半忽醒,忽起念佛,未经盥漱,犹穿睡衣,有无过咎?(王志贤)
答:醒即念便佳,若再盥漱,或将此当前觉念,打岔失去。若恐不敬,默念亦可,倘有急迫,高声无妨。
问:早晚课,本定佛圣号及弥陀经。近因阅“观音灵感录”并发愿忏拜。把早晚改持念观音圣号大悲咒及心经,其余行、住、坐、卧再念佛圣号及观音圣号可否?课时只能敬茶是否欠诚。有时加班近天明,未能做课,感业障深重,自违愿行,未能如愿,遇此情形,以行或坐持念当课,未能专静行课可吗?(蔡麟定)
答:道在守一。忽然改换,今日改,明日换,换来换去,恐皆不成。但求道能专一专精,便是法供养,其余之物,量力量时,都是其次。
问:晚学发愿十年期间全阅大藏经,然后归心行持,此法是合理否?祈示(宝心)
答:发心十年阅藏,自是美事,但云然后行持,“然后”二字,未免少有欠妥。学问之道,在“知行合一”,闻而不行,闻亦不能深解,如必然后行持,谁能保定十年之期,岂非此生空过。况古训“千日闻教,不如一日修道”必即知即行,方不唐捐光阴。
问:学佛功夫应为一门深入,惟又有禅净双修之说,其理为何?(吴任辉)
答:禅净两大法门,岂能片言而尽。真知禅者始知净,真知净者亦明禅,禅重断惑竖超,净可伏惑横出,一吃力,一省力,修禅带净,稳当有助;修净加禅,恐两不类。是二者,理则惟一,法则各有方便。
问:念佛诵咒,有时自觉能束心,即心,能静,能专,而自觉功夫有进,但有时相反,何故?(阮居士)
答:此系有行无解,定多慧少之故,既不明其理,言进言退,皆是妄想,并非准确。但认为进,反增高慢,不如常抱惭愧,庶不放逸。
问:念佛诵咒,贵在一心,所谓摄心静念。但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各种复杂情绪而致念佛。此是好是坏应作如何看法。如何纠正错误?乞示:(一)有时因感怀身世,嫉俗以悲愤情绪而念佛;(二)受世事打击,怀委屈心,不自觉而拼发出念佛。(三)愤怒心情念佛。(四)恐惧心情念佛。(五)与人吵架,自己生气而念佛。(六)怀念先人或亲人念佛而致流泪。(七)思念自己生死事,念佛而致热泪盈眶,不能自止。(八)想佛菩萨功德,自思其恩难报,不自觉念佛而致热泪自涌不止。(九)感叹其他经典而无意中念佛(与上条同)(十)梦中念佛至流泪而醒。(十一)梦中见恶神念六字大明咒,神即退而醒。(十二)遇意外危急,如地震、撞车,而急中无意念佛。(十三)遇特别喜庆(意外)如子女考上台大……等,感动到念佛,有感佛恩之心情。(十四)遇极不如意事,失望心情中念佛。(十五)小孩读书祈望明日考试顺利。以祈求心念佛。(十六)有人赌博祈求盈利而念佛。(十七)病痛中痛极难忍,而大声念佛。乃为欲止痛(十八)睡梦朦胧中,觉有人在耳旁念佛。尚有其他未能尽举,总结以上均在日常生活中之念佛,总结应如何转变特殊情绪念佛而至静念念佛,有时倒能静念念佛常易昏沉,应以何法去昏沉?(阮居士)
答:了生死法,虽云八万四千,从繁归简,不外戒定慧三种耳。因世法复杂,始学戒定以制之,居世必谋生,谋生即烦乱,但任何人又不能不谋生。故古人定朝暮二课,作求“定”时,余则散乱诵持,悠久薰习,养成事事皆道,即是定有所得。此后能事即是道,道即是事,搬水运柴,饥食困睡,心不失念,皆是道场矣。如所举之十八事,生熟互转,是转烦恼为菩提,大佳,大佳。但十六之赌博念佛求赢,却是罪过。赌近盗是贪,实犯戒律,而再恃佛损他,又是邪见矣。
问:念佛用“心、意、识”中的哪一个?(如果有两个)如何区别?当不动嘴唇默念时,需较着力才念出来,这是用的哪个?不需较着力且念起来较轻松、舒适,但出音较慢,这是用的哪个?(我总暗自认为有不同的两个在念)(李智澄)
答:心谓第八,意谓第七,识为第六,此乃解之一端,答此之问,采如是解。应知有时八皆曰心,有时八皆曰识,因文而异,兹姑不论。初机意识攀缘,六识念佛,进而无我,七识念佛,实相无念,八识念佛。然前五识发动,俱不离意识,且染净根本,俱为所依,则意识念佛,亦有八识之种子在,是都有关系也。动唇仍是第六,而以身识助之,故较省力。
问:近来总觉得邪恶念头较以往多,不知是恶种子在这时大量爆发?还是自己较以往易于察觉?或者是另有其他原因?(李智澄)
答:二 者都有,不必再言其他,若言其他,即是多造新业矣。
问:这些邪恶念头中,多的是毁佛讥僧的最坏念头,而这些念头总是禁不住的跑出来,越是怕它跑出,越是不济事,得到的是反效果,有时跑到佛前忏悔一下,才稍微平息。不知您有何良方有以救我?(否则,长此下去,罪过弥天矣)(李智澄)
答:佛如旃檀,头顶足蹴,皆染香气,染即薰习。居士多生,或有谤讥三宝之因,落于识田,今起现行,善恶交争,逼之出现。莫去理他。只是念佛,心但依佛。他自灭去。或是怕鬼,鬼偏来吓,佛声不断,他虽频来,亦无罪过。
问:讲楞严经,讲到观音大导师行持主法,闻后心身快然,依此修持后,妄念渐少而对反闻闻自性此句印象甚深,弟子将此应用成反闻闻弥陀,际此方悟老师常言自性弥陀之理,然而自己发疑所念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是否相应,会不会偏于自力,若偏于自力,往生即有问题,心里甚感不安,且对自力未明。(谢幼)
答:生佛同一性,学悟有异耳,性体之大,竖穷横遍。西方弥陀,在我性中,娑婆之我,亦在弥陀心中,说性是一,说相是二。若用自性弥陀,而念西方弥陀,最易相应,若用自性烦恼,而念西方弥陀,相应即差矣。自佛念他佛,仍是求二力。
问:拜忏是佛门的重要课目之一,须时时行之,然其拜法又如何?(邱清泉)
答:忏悔有事有理,拜乃事忏之一。事忏者,按各种忏法规定行之,要在敬诚,非徒杵臼叩首而已。理忏在改往修来,妄念不起,所谓有“罪若起时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问:静坐时呼吸之要点如何?(腹部的收缩运动呢?或者是胸部的扩张运动?)(苏泰文)
答:呼吸调匀,微细若无,非缩非动,非喘非张。如无明人指点,恐出毛病。既非三言五句能了,更不宜盲修瞎炼,不得已时,可寻“小止观”依作,庶不贻悔。
问:昔有二人,投佛出家,一是制炉之人。一是守墓之人。二人用功皆不得益,然后佛教制炉之人修数息观,教守墓之人修不净观。二人不久皆得道果。炉是什么东西?什么叫数息观、不净观?(赖宽珠)
答:佛法无边,方便多门,众生之病不一,治须应病与药。心散乱者,教学数息,数息者,数自己呼吸之气。从一至十,十至百至千,必记清楚,清楚则心摄矣。多贪欲者,教不净观,即观自他之身,五种九种之不净,心生厌离,贪欲止矣。炉B16E者,即今日之风箱,木箱中空,装鸡毛板,另加长柄,通于箱外,频频抽送,可以生风,置于灶旁,用助火力之机械。古今制法不同,各地或有或无,故有知用者,有不知用者,炉B16E抽送生风,大似人之呼吸。墓之处,尸骨纵横,英雄美人,一堆黄土,人生归宿,唯一标本。众生习气,难修难改,驾轻就熟,较易成功。制炉B16E者教数息,守墓者教不净,顺其习契其机,佛之度众善巧也。
问:怎样能令我心情平静不起妄想?请指教。(林有艳)
答:妄念之起,从生皆有,除佛以外,无论凡圣,其念不过分长短时间,纯杂之别而已。若云不起,非初学所能,必无明净尽,妄念方无,无明尽,妄念无,佛果成矣。居士若除妄念,他法皆难,惟有净土念佛尚易,可求明人修习。
问:怎样能使我早起念经时,能不起左思右想,念金刚经念不到几张就起妄想了,有时想到念到随口念来,念到第几张分都不知?(林秀艳)
答:不明佛理,不知所受皆苦,不知人命无常,故心放逸散乱。若能了知在呼吸之间,为了生死而求解脱,或心渐收矣。
问:印祖云“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何解?(赵丽亮)
答:“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者,由始觉而至究竟觉也,此言性德;无明断尽,还我本来面目,方便者,归元之善巧方法也,此言修德。应随顺各人之根器,立出各种契机之路途。性即本来面目,修即契机路途。譬如旅行,必有一定之处,但行具与路线,必选契合者一端,或船或车,或牲畜飞机,因其路,择其具,迟早必到。若登山而乘船,渡海而乘车,忽而向东,不半而折西,辕本往南,偏循北辙,则不达其处。佛家修行,亦复如是,禅有禅法,净有净路。
问:“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何解?(赵丽亮)
答:念佛者,必修三福,其意使学人之功,先浅后深,由世间有为之善入手,而至无为之善为归。三福者,人多不知,此四句者,流行皆晓,惜能说而不能作,故祖师提醒之。然四句之意,与三福之义,语不同而事理合也。修道者,必有正助二功,念佛正功也,此四句助功也。
问:昼夜常闻佛号,如佛七时众缘合念,声音清澈,吾亦随之而念,字字分明,却不出声,不论炊事吃饭或书写都是耳闻佛号心念佛号,至此是何境界?(萧葱)
答:转秽为净,自是佳境,然须知万法唯心,此总是结七念佛之种子,偶起现行而已。汝自本无定力,心念生灭无常,与其贪境,不如守心,心常在定,可以夺境。
问:忏悔时常觉悲从心起,泪滴淋漓,此现相对于修行方面有否障碍?(萧葱)
答:此等忏悔,大概亦属情感冲动,汝亦略知教相,还应从理智忏悔。事忏须根理忏,理忏不妨略事,忏必发露既往,悔重后不再做。更须善巧方便,使错归正,方能挑开葛藤,寻一出路,若一手持帚扫地,一手频频扬尘,纵饶泪枯三江水,不过鬼哭狼嚎耳。
问:老师于第二讲时说:“佛学不讲将功赎罪,因为立功造罪之权,是自己把握的,是不能抵消的”。弟子以为学佛的人,在未学佛的时候,就是生心善良的人,也难免犯罪造业,倘然学了佛以后,仍不许他将功赎罪,则以前所造的罪业,如何能消除呢?(卞克安)
答:功罪不能抵消,法尔如是,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各不相变,亦不相抵,其因性为然,果亦如之,然果赖缘生,无缘则不生,学佛以后,诸恶莫作,以前虽曾造恶,尔今恶缘不起,罪因无缘无力,自无由生也。再加功夫精进,能以断惑,惑断而恶因自亡,乃根本之转变。更应知福罪之果,根于自作,人不造罪,囹圄自空,虽有司法官吏,实无所用其权力也。况佛不施诛罚,安有许赎与否之事。
问:老师于第八讲时说:“修净土的人,可以带业往生,但在临命终时,要能与阿弥陀佛接上了电,才能往生极乐世界”。所谓接上了电是如何意思?是否是临终见佛来佛?或念佛往生?或正念分明?(卞克安)
答:所谓接电者,乃以现代物质作喻,取其易解,其意即感应道交耳。念佛之人临终,正念分明,一心而不颠倒,即是心佛交感。见佛来佛与否,尚属眼识,若得意念清净,即是见佛,虽无外境瑞相,决定往生。
问:老师于第十四讲时说:“学了佛,从前罪业,就能消灭,无此道理。”弟子以为学佛的人,如果一面学佛,一面造业,这样当然所造的业,就永远无法消灭,但是佛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说,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否矛盾呢?(卞克安)
答:此问若看第一答,自明其理,至云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重罪,即是第一答之功夫转变,何有矛盾。而此经文,注重“至心”二字,至心者精诚无二,是无杂妄,若无杂妄,即契般若真空,所谓“心若亡时罪亦亡”,此非佛许赎罪,乃由自修转变耳。
问:后学自去冬即依止观法修习静坐,本年春间皈依甘珠活佛,蒙传密宗咒语,遂于每晚佛前持诵。自聆法音,深悟持诵佛号之功,遂于每日晚课加诵西方三圣及地藏圣号,复以曾受无量寿佛灌顶之礼,遂又加诵无量寿佛号,睡前则仍习静坐半小时,似此止观、密宗、净土,三项并修是否驳而不纯反宜生障碍?恳请指教。(龚国俊)
答:佛法善巧,皆是良药,因契众生根器,故说多门。修者宜择一深入,一入则皆通,修多则杂而难入,一既不成,多更难论矣。居士宜朝暮二课,专修净土,立定誓愿,专求生西,其余功课,应另一时间,随缘而修,作为助行。若论所修三法,实则可以合并,念佛要求一心,方是净念,一心便是正,念佛便是观,阿弥陀佛,汉译为无量寿佛,不过一佛二名,梵汉不同,念弥陀即合密,念寿佛反变显,念寿佛有变身之意,念弥陀起了脱之心。
问:念“自性弥陀”与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何不同?窃以为念“自性弥陀”是念“法身佛”,不着相是“禅”,往生任何“佛土”不能“带业往生”要靠自力,如念佛为“定”而念佛,心外无佛,即心即佛,证果高而难修。若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念报应身佛,着相不是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带业往生”,靠自力他力为与“阿弥陀佛”起感应而念佛,心外有佛,心佛是一体的两面,证果低而易成。对否?(张慧文)
答:大致尔尔,小有差别,(一)“念自性弥陀”’不能带业往生”一句,有愿则生,无愿则否。(二)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数意误解,“念报应身”一句,此不一定,佛之三身,随行者念。“心外有佛是心佛一体两面”一句,既明“心佛一体两面”,又分内外,理则欠契矣。“证果低易成”一句,易成是,果低非,极乐世界,莲分九品,下品下生固低,上品上生亦低乎?下品生者,虽较为低,得不退转,能云低乎?声闻弟子云低,一生补处岂低乎?凡圣同居却低,常寂光土亦低乎?
问:除去道场外,在家兼持诵简单课(早晨持大悲咒,晚间持十念法)为了职务上晚课未能继续,是否午夜下班后须要再补晚课乎?(因为在工厂服务)。(梁明象)
答:朝暮二课为定课,余时随作为散课。定课虽忙,不可废也。下班以后,倘以时太少,或在路上散作,或回家而作十念,善巧方便,在于自酌。
问:持诵大悲咒,念炉香赞,净口业,净身业等真言,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三声,大悲咒三遍,后念补欠真言,再念大悲观世音菩萨是否适当?(梁明象)
答:皆属佛法,各有功德。然学佛贵有目标,求其归宿,必定准目标何在,始能言某法合与不合也。
问:在佛堂内或佛前,乱动法器,或学习法器,有无过失。如果有过失应如何避免?(梁明象)
答:在学习时,或取而温习,性非轻慢,并无过失,除正式课诵,或欠熟练习而外,不许乱动,即是避过。
问:有人说念佛须带观想,请问怎样观法,按照十六观经好,或是另有观处?(宽心)
答:念佛虽有四法,今通行者,只重持名,盖从莲池以后,多如是也。十六观经,必明教相,方好入手,且心粗境细,颇不易成。另观者,有单观弥陀像者,有观梵字者,有观身一处者,前人早有主张单持名号,不必兼观之说,总之为求一也,可遂各人根器,以何法契机,便采何法,不必拘一也。
问:修净土法门以持名为主,如夹杂他法,则有影响,学人因业重障深,身有宿疾,故每于念佛后继念观音大士圣号及大悲咒,未知是否妨碍净业,祈开示之。(廖请华)
答:但使往生之愿恳切,别愿而修他法,并不影响。
问:有一次 持静时把心定在一声心念的佛号上面,不久的工夫“心”与“我”“佛号就成了一片,分不开,好似我就是弥陀,忽然一个念头来:“我怎么可以当弥陀”就散了。在那一刹那是否算“一心”?(白张文适)
答:既云打成一片,又云分不开,此短时间,在事上说,可为一心。但念头又来,不敢担当弥陀,是尚不明理,亦不到不乱。然终是好境,希加精进。
问:修净最嫌夹杂,一味精进,读诵小本弥陀经,并念万德洪名,回向西方,庄严净土。午前中补诵普门品。但懒读诸经,因不解诸经故。未知有碍往生否?望老师明以教之。(邱合顺)
答:懒读诸经,不解诸经,固与行解,有所失平。但自言精进:此弥陀经及念万德洪名,回向西方,庄严净土 。果如是矣,决定往生,法在精而不在多,道在一而不在杂!又言午前补诵普门品,功课亦不为少矣,不必再求加多。
问:我们听圆觉经以后,才知道过去皆是糊里糊涂,心外求法,虽入佛门,不能入定。并且定有数种,现在最惭愧者,挂名弘法人员,不观能弘之心,焉晓所弘之理,唯愿老师慈念弟子发愿出世深深训练。(周慧德)
答:岂但过去皆是糊涂,现在仍是糊涂,不过现在知过去是糊涂,现在可云始觉,虽云始觉,以觉之始,未曾彻了,仍曰糊涂,只是大糊涂与小糊涂,全糊涂与半糊涂等等不同,未到根本无明断尽,总是糊涂。居士既修净土,一心不乱,便是正定,不必他求。心者如如不动,动而知之,便是观心,心随善缘,不随恶缘,谓之福德,时时照顾福德,便是晓理。
问:华严内有偈云:身心快乐无诸苦,知力广大遍十方。我们功夫浅薄未得此境,请问老师如何能取?(周慧德)
答:一切放下,而不攀缘,便能身心快乐,无诸痛苦。一心不乱,念念与佛相应,自能知力广大,遍诸十方。本来现成,何必远求。
问:念阿弥陀佛,不但将来能往生西方,并且当前即能蒙诸佛菩萨的加被,逢凶化吉,然印光祖师并劝人加念观世音名号,祖师之意何在?(郑胜阳)
答:一函遍覆中有之,祖师训语玄深,区区未面请其事,不敢妄解圣意。只可略说一己所见,弥陀圣号,求生西方,要在愿力集中,方能一心,若二若三,则散乱无力。虽云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然如此经文者少,纵知之,亦不解其义理,故尝见人闻此,反而怀疑,疑则感应较差矣。观音救苦,家喻户晓,易于生信,信则感通,且别愿别修,亦不致分弥陀切愿求生之心矣。
问:有人说观世音菩萨也在极乐世界,而且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念观世音菩萨也能往生。弟子以为不然,因经上没说念观世音菩萨能够往生,而且弟子跟随老师从没听过这句话,所以请老师开示!(郑胜阳)
答:汝言甚对,盖一个法门,一个修法,且须依教奉行,不宜任意而为,极乐净土经典,皆教念佛名号往生。再玩一函遍覆,在念佛加念观音文内,亦云,“现在是一个大患难世道,灾祸之来,无法可设,若能常念佛及观音,决定蒙慈庇,逢凶化吉。”是教人加念观音,专为逢凶化吉,未言依此求生极乐,是必依经而修明矣。更是看出念佛虽是求生,亦能患难之时,消灾化吉,祖师之训,无不皆从经义而发,在善读者细味之。
问:弟子曾有这种感觉念佛会减少记忆,未知这现象,恶乎?益乎?(郑胜阳)
答:此亦应有之阶段,所起之一种现象,实非减少记忆,盖心有专注,他趣忽之,而有印象不深之状耳。古人云,要生处使熟,熟处使生,汝虽尚不至此,然道心日生,俗缘渐隔,始有此事。
问:若将念经念佛之功德替不幸者消灾,欲如何回向?怎样做才叫做“至诚恳切”?(涂贞光)
答:凡作功德,回向他人,作偈及祝祷说明,皆无不可,然万法唯心,果具一念之诚,对方即有感应矣。所问“至诚恳切”者,谓心求真耳,至诚者,乃无丝毫虚伪。恳切者,恳谓达到最深之处,切谓真实。此即心不散乱,不掉举之行程。
问:佛弟子修道重在见性,书上有记载,若不见性者可以半夜无灯忽然要记事 ,在黑暗中摸到一张纸一枝铅笔,虽能在纸上写出字来,不过困难又不整齐。假如有办法点灯的话,当然还是点起灯来写,比较好得多,不见性而修,可比无灯写字,见性而后修,可比点起灯来写,其功效相差千百倍。今欲问者,见性之后万德万能还要修什么呢?(周慧德)
答:我辈性之惑障,大别有三,即“根本”“尘沙”“见思”也。惑去一品,为见性一分,见性即是觉,故有“本”“始”“随分”“究竟”之不同。如晦朔之月,必至望日圆满,是有次第,非一生明便光满也。居士云“万德万能”显彰者,乃究竟觉,佛之果地。佛以下诸圣贤无此境界,是见性有深浅,不到佛果,皆须修也。
问:我们求佛、求法、佛法僧三宝,是在一切有情心性之中从本以来原自具足,其中宝藏无穷,虽是书中有说,只是并无心得。所要问者,同修们大部分都说从念佛用功以来,容易忘记,修行人心上常常无事,忘记就是无念头,无念头是无心人是不是?(周慧德)
答:无心是真空,有念是妄想。同修“用功 以来,容易忘记。”且问忘了什么?若忘了五欲六尘,那是熟处转生,自是进步,若忘了佛号,名曰“失念”,此是烦恼。若说到无心人,欲尘佛法一齐无,就是真无心,若单忘了佛号,还有些财产眷属,那是生处不熟,不得曰无心。
但求如法 切勿急躁
钻木取火 不妙而妙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