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藏传佛法>> 教理释疑>>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答:寂天菩萨说:“世间见有事,执彼为真实,不许幻性故,诤于瑜伽师”,即是说一般的世间人见到什么都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因此难以接受中观师开示的诸法如幻的见解。请问你学了中观见后,对生活和工作等有没有不同的认识?你是如何落实这些殊胜的中观见解的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18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益西彭措堪布答:寂天菩萨说:“世间见有事,执彼为真实,不许幻性故,诤于瑜伽师”,即是说一般的世间人见到什么都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因此难以接受中观师开示的诸法如幻的见解。请问你学了中观见后,对生活和工作等有没有不同的认识?你是如何落实这些殊胜的中观见解的

 

  答:学习佛法,首先需要听懂佛法在说什么,然后要把法义对照自相续,进行应用和落实。

  一切见闻觉知到的事物,都是虚幻、无常、多体的,这不但是出定时的菩萨,而且是实事师、外道、平常世间人,甚至是旁生的健康无分别根识所取到的结果。

  而世间人呢,虽然健康的无分别根识取到的一样是无常、多体、虚幻的正世俗,而有患的根识所取到的迷乱相,以及第六分别意识和第七末那识执著出来的法我和人我,就是倒世俗。

  就拿每个人自己来说,大家虽然见到了种种变化,但仍认为从小到现在,“我”没有变。比如说,你的皮肤、头发和十年前已经大不一样的,如果有人十年没见到你,在街上偶然遇到,都不一定能认出来了,你也不是没有见到这些容貌的变化,但总以为“我”是不变的。又比如你前十分钟心情很好,在想如何报众生的恩德,听到有人在说自己不好,心情马上就不一样了,报众生恩德的想法也就搁下了,虽然经历了这些心情的变化,但你会认为“我”没有改变,又比如闻思中观之后,思想见解发生了变化,现在已经否定掉了许多以前的见解,但你还是会认为“我”没有改变。这样的不符合事实的“我”,就是第七末那识执著的结果。

  又比如自己的子女,作父母最执著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将孩子执为常乐我净的倒世俗了。孩子一天天在长大,这是父母眼里见到的事实,尤其在婴幼儿时期,几个月模样就全变了,心智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在父母看来,心里的孩子还没有变。父母把孩子看做快乐的来源,但那样的快乐,并不能持续多久,到了青春期,迎来的必然是孩子的叛逆,而被折腾得七窍生烟,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因此之前的快乐,更准确的来说是会带来痛苦的坏苦,更不用说孩子生病等的时候产生的苦苦,和是孩子世俗自性的行苦了。现量见孩子的身体是由骨头、皮肤等多部分组合而成,并且不断在发育的,孩子的思想也是复杂多样,并且每天都会改变的,其实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就会觉得纳闷,面对着复杂多变的人,那个没有变化的孩子,到底在哪里呢?并且在稍加如理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孩子的身体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并不是干净的。可见无常、苦、无我、不净的有漏五蕴相,才是孩子的世俗真相,也就是正世俗,对孩子常乐我净的颠倒世俗的执著,只能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再比如,大家现在看一看办公桌,能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桌面、桌脚等的局部,还有很多局部是看不到的,这说明眼识见到的,是许多个细节,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那么这个“整体”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你的第六分别意识将它判断出来的。同时,办公桌有什么变化,你的眼识也没有打折扣,全部反映出来了,但是虽然这样,你还是觉得从买来到现在都是同样的一张桌子,这是为什么呢,还是第六分别意识的主观作意,将桌子的各种变化忽略掉了。还有,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的是不是只有颜色和形状,而且这些颜色和形状是虚幻的,和梦里见到的也没有区别,但你总会觉得它们是实有的,并且平时还不认为它们是颜色和形状,而是一张桌子,这也是第六分别意识对眼识取到的真相的歪曲。

  又比如大家现在看手上的念珠,大家眼识见到的,是完整的一串呢,还是具体的一颗颗的?其实是一颗颗的,那么怎么感觉那就是一串呢?这是第六分别意识按照习惯进行了错误的判断导致的。你把念珠从左手换到右手,念珠排列的样子变了,你眼识见到了没有呢?当然见到了,但是你是否因此觉得这串念珠已经和刚才的不一样呢?很多人觉得还是同一串,这,同样也是第六分别意识在起不符合实际的反映。还有,你见到的念珠的样子,是不是只是各个念珠的颜色和形状?但你却觉得见到了一串真实的念珠,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呢?这同样也是第六分别意识在搞鬼。

  初学者刚开始学习中观,要落实远离四边八戏的胜义大空性,比较不容易。但是对于还原出正世俗,去除第六、七识对倒世俗的虚妄执著,则比较容易,因为大家无患的无分别根识所对的,就是正世俗,这些是现成的对境,因此日常工作、生活中待人接物、看东西,听声音,尝味道等的时候,如果能像上面那样去观察、体会,进行训练和串习,那么中观的法义将有效地得到落实,大家的身心相续将得到很快的提升。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问答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