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问答>> 藏传佛法>> 道前基础>>正文内容

生西法师答:如何才能永久性解决嗔心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30日
来源:   作者:生西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西法师答:如何才能永久性解决嗔心的问题?

 

  生西法师: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

  虑火烧德屋,应疾厌弃彼。

  通过前面的比喻,我们知道心中所贪的事物,能够帮助嗔恨火焰的蔓延。“虑火烧德屋”,害怕这个大火烧毁我们的功德房屋的缘故,“应疾厌弃彼”,那么对于能够帮助嗔火蔓延的贪执,就应该尽快地抛弃。

  我们再看颂词的意义。这里讲到“心所贪”和“嗔火蔓”,是说贪心和嗔心存在着联系。为什么我们在灭嗔的同时,要去断贪呢?就像前面的比喻所讲,着火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灭火,另一方面要除掉助火蔓延的易燃物。所以,我们在止嗔过程当中,嗔心生起来了,我们首先要除嗔,除嗔就相当于灭火。然后,要把易着火的东西扔出去,相当于我们在修持止嗔的过程当中,也要想方设法,把能够使嗔火蔓延的贪执予以抛弃。

  这里主要讲的是断嗔,但是真正的意义放在了除贪方面。除贪也是为了断嗔。为什么呢?因为贪欲和嗔恨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在世间当中,我们生嗔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贪执。比如说,有人来打我,身体受到了威胁,我就容易生嗔。为什么我会生嗔呢?就是因为我对身体非常爱执,谁想要动它、伤害它,我就很容易因为要保护身体的缘故,对对方产生嗔恨心。

  又如,我对名声很在意,谁要诽谤、染污我的名声,我就很容易对对方生嗔;我对我的家人、房屋、财产、妻子很贪执,谁要去伤害他们,我就对伤害者生嗔心;我对我的汽车很贪执,谁要把它刮划了,我就马上对伤害汽车的人生嗔心。有的时候,我对我的民族很贪执,谁要侮辱我民族的名声,我就容易生嗔;或者我对我的国家和土地很贪执,那么谁要动它,国家与国家之间就会爆发战争。

  所有嗔心的生起,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导火索(或深层次的根源),就是贪欲。前面分析,如果有贪欲,就一定会引发嗔心,只不过看因缘具不具足而已。当然,有些时候是纯粹的贪执,引发嗔恨的因缘不一定具足。但是,只要因缘会合,就很容易由贪而转嗔。

  我们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对这些东西没有贪欲,那会怎么样?如果我对身体没有贪执,那么谁来伤害它,因为没有贪执的缘故,我就不会对对方产生嗔心。打个世间的比喻,如同一个傻子不在乎身体,他对身体的执著不强,所以谁去侮辱他、打他,他也是笑呵呵的,没有产生对方伤害了我的观念。虽然这是一种愚痴的状态,这个比喻和除嗔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但这是说明,如果他对自己的身体不在乎的话,那么任你怎么样去侮辱他,他都不会发脾气。

  当然,菩萨的心智是正常的,他通过修持断掉了对身体的执著,你再怎么样打击他的身体,他也不会因此而生嗔。佛陀、阿罗汉同样如此。为什么很多大菩萨在遇到别人用刀砍他的身体,节节支分的时候,还是如如不动?就是因为他断掉了对身体的贪执。如果我对钱财没有贪心,那么谁把我的钱财拿走了,我也不会生嗔的;如果我对亲友无贪,那么谁去伤害他,我也不会生嗔的。通过这些例子可知,如果能有效息灭贪欲,就能如如不动地安忍。

  贪心和嗔心之间的确有一种特殊联系,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修持安忍,我们就应该厌弃所贪执的东西。所以,除了在生嗔的对境出现的时候要止嗔之外,还要想方设法地除贪。当我们遇到怨敌伤害或者侮辱的时候,其实会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旁边有人劝解,或者上师、上级、其他的亲朋好友出面制止,有可能会把我们的怒火压下去,自己也不想事态扩大,这个事就忍了。忍了之后,事情当然没有进一步恶化,这样的行为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

  但是,这里要分析的是什么呢?一两次可以忍,但是如果内心贪执还存在的话,那么嗔心再次爆发只是时间和因缘的问题。因为嗔心的根本还在,如果不把它去掉的话,一次两次可以通过某种因缘安忍,但时间长了之后就可能爆发。世间中有一句成语叫忍无可忍,为什么会出现忍无可忍的情况?原因就是嗔心可以压制一次两次,但是不能永远压下去,当压不住的时候就爆发。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入手把贪执去掉,没有把引发嗔恨心的源流断掉,所以会出现忍无可忍的情况。如果我们通过修法,把生嗔的根源——贪执有效地控制了,就不会出现忍无可忍的情况,因为导致生嗔的直接因素已经断掉了。没有这个因素,那么无论如何也不会生起嗔恨心。

  “为断嗔而除贪”是很重要的,在怒火发作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像灭火一样去止嗔,但是在止嗔的同时,我们也要除贪。就像前面讲的,如果根源不去掉,我们修安忍可能一两次都成功,但是内心的贪执还在的话,总有一天会爆发。有些人的性格很好,忍耐力比较强,所以有些脾气好的人,无论你怎样对他,他也不会发火,但是他总有短处和软肋,如果某一天某个因缘触及到他最柔弱的地方时,他也会爆发的。性格再好的人如果贪欲心没有断除的话,还是有爆发的一天。

  安忍的修行目标并不是几年或者几十年,而是要永久性解决嗔心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够把着眼点放在遇到事情时怎样去化解,而是要从根本上断掉它,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问题。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就是要除贪。当然这里没有详细讲除贪的方法,只是说为断嗔而除贪。

  除贪的窍诀和教言,在整个佛法的修行道路上占的比例相当重。整个外加行的出离心之道,基本上都是除贪的修行方式。第八品静虑里面也有很多遣除贪执外财、内情的方法。小乘当中着重讲断贪,大乘当中着重讲断嗔。通过观察所贪对象的无常、不净、有漏等,以观过患的方式来止贪,这方面的窍诀非常多。颂词没有对断贪的方法进一步去分析观察,只不过我们在断嗔的时候,一定要了知:如果贪欲不除,想要从根本上断嗔肯定有困难。所以在断嗔的时候,除贪的意义就非常大。

---------------------------------------------------------

更多生西法师问答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