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师答:如何在生活中寻找素材以培养全天候的修行?
生西法师答:如何在生活中寻找素材以培养全天候的修行?
生西法师:在观察问题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佛法就在世间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修行的素材。比如每天都有各方面的问题,这样可以去修持安忍制止自己的嗔恨,对自己的家人、儿女、邻居,都可以修安忍;有时生活非常不如意,也可以在这方面修安忍。
常说人无完人,人也许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可能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所以,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有一个可以修持安忍的对境。穷人被生活所困,富裕的人虽然在生活方面没有负担,但是内心的压力比较重。《中观四百论》中圣天菩萨在这方面也作了很多教诫,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分析观察。在一次又一次修安忍的挑战当中,我们内心佛法的思想观念就一次次地加强,还可以让我们去面对每天新出现的挑战。在每一刹那,每一个事物当中,用佛法的思想修持菩提心、慈悲心、空性见和无常观。
所以,我们在和别人接触、谈生意的时候,并不是必须要抛开佛法。谈生意也有菩提心、空性见,二者之间没有矛盾之处。我们通过长时间闻思之后,掌握了适合自己观修的窍诀,可以用来面对生活当中的人和事。世间中本来不缺少修行的素材,只要我们愿意去观察分析都可以获得。
颂词当中提到,自己以前所造的恶业,通过果去分析,可以产生忧愧心,然后再产生培福的心,接下来产生菩提心。如果我们遇到事情时没有如理面对,对于自己碰到的挫折、违缘没有忧愧色,反而对曾经培福报的人产生不好的心态就不对了。那么是产生什么样的“竞胜”呢?这个“竞胜”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竞争,压服对方,其实这里有嫉妒嗔恨之类的意思。
“曾得培福者”,直接来讲指的就是怨敌。怨敌前世培了福德,今生当中由功德得到了信心、善根。我们对自己曾经不具足的功德,所造的恶业没有忧愧色,还要对曾经培过福德的怨敌产生嗔恨,那就不对。间接地讲是对施主,谁对我的怨敌做供养,我不单单对怨敌本人不高兴,还对给他帮助的施主也产生不高兴的心态。施主也是曾经培了福德,今生当中有财力的人,我们对这种有福德的施主也产生不高兴,这也是不对的。
这里面体现了两层意思,对以前的恶无忧愧色,还要去打击有福报的人就错上加错;引申出来的意思——对以前造的恶要忏悔,想获得利养就应该认真地修持佛法。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为了获得世间的福报去修持善法,在《大圆满心性休息》等论典中讲到,如果对利养非常有兴趣的话,应该发誓成佛。因为佛在获得利养、赞叹、功德等方面,在所有凡圣里面是最为超胜的,他获得的是整个三界的供养和赞叹。如果我们对利养、名声很有兴趣的话,应该修菩提心,应该修学佛法。
我们可以利用当前对赞叹、福德、利养的这种欢喜心作为引导,成为让我们生起菩提心的一种方便。大乘佛教当中,并不是鼓励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追求世间的福报上,因为必定没有什么意义。颂词中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说不应该嗔恨曾经造过福报的人。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