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99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于君方:《伪经》与观音信仰(1)

    虽然入了《大正藏》及《续藏》,但是被学者公  认为伪经,其实在明朝的时候,莲池大师云栖袾宏  ───────────  (注 5) 同上,页53。  (注 6) 牧田谛亮《疑经研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他在不同的地方曾九度  提到《高王经》(或《十句经》,或《救苦经》)的故事(  在卷 36、38、52、53 ),而故事的主人公不但是王玄谟、  卢景裕、孙敬德,而且还加上了我们前面已提到过的龙学梅...

    于君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3173943.html
  • 国立故宫所藏《善逝宝经广示日光目录》述要

     [7] 同注1。   --------------------------------------------------------------------------------  p53  ...在译师们所造的大目录中也说是经之故[52] 。  《说十一想经》(vdu-shes bcu-gcug bstan-pavi mdo),11颂,此是世尊临终的遗教[53] 。  ------------...

    胡进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4773957.html
  • 唐湘山宗慧禅师《牧牛歌》析论

    2064),页1002下。  注五0:见《湘山志》,卷1,页53─54。  页153  法名:全真  道号:宗慧  别号:宗慧为避唐武宗灭佛之祸,曾蓄发留须,易衣冠,并因其时讳言僧佛,故另立别名,〈古塔记〉...

    蔡荣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90673977.html
  • 阿毗达磨泛论

    53),得成实论见其雏形 流传而北,于后来论书制作自  应多有关系矣﹗      五、大乘阿毗达磨  智论以后,至于大乘阿毘达磨之成,历时甚久。其间具  备过渡之形式者,则瑜伽师地论也。本论去智论又...以下。  (注 52)参照荻原云来「印度之佛教」一八一页。  (注 53)日译本「印度佛教文学史」二一七页,南方论中现  存此论,内容待勘。  (注 54)见大毘婆沙卷一百三十六。又参照宇井伯寿「印度 ...

    吕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074032.html
  • 白居易诗中庄禅合论之底蕴

    系统门人(注53),这正是白居易诗中庄禅合论的根本原因。  五、白诗庄禅合流析论  白居易全集中庄禅合论的作品多达七十余首(注54),其中时间最早的是贞元廿一年(八○五)<永崇里观居>诗云:  ……年老...。  注49:见印顺《中国禅宗史》页四○五~四一○。  注50:葛兆光<禅思史想的大变局>见中国文化第七期。  注51:同注49,页一三二、页一五七。  注52:同注27。  注53:见孙昌武<白居易...

    萧丽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174034.html
  • 藏文 《声明要领二卷》

    ming)、(52)无色界诸地名目(gzugs-med-pa.hi sa.hi ming)、(53)胜生及定胜等名目(mngon-par mtho-pa dang nyes-par legs-pa ...

    胡进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774048.html
  • 廖明活:初唐时期佛性论争的两个相关论题(1)

    业?[53]  法宝解释佛陀在其教学生涯的前四十年,一往采取小乘观点,唱说二乘人真实入灭;及至四十年后,方才在《法华经》,和在《密教》、《楞伽》等如来藏系典籍,揭示二乘人非真实入灭的究极真理。《...定止息想,入二乘涅盘作出离想。[62]  p. 53  传统佛教把禅定之解脱力,自下至上,分为八重,其中最上胜的第八解脱,亦即灭尽定;住于这种定的圣者,是远离一切心想,得享无心寂静之乐。根据法宝,前...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3374056.html
  • 天台化法四教“三藏教”之研究──以《教观纲宗》为架构(1)

    真是全空而无俗,是则真俗抗分,事理角立,故云实有二谛,亦曰名无名二谛。世谛有名,真谛无名,即生灭二谛也。”[53]俗谛是指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法是“实有”而不是空;真谛是指“真空”而不是有,指涅槃中所...

    正持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015874441.html
  • 天台化法四教“三藏教”之研究──以《教观纲宗》为架构(2)

    51]《教观纲宗》,《大正藏》册46,页939上。  [52]《教观纲宗释义纪.讲录.科释合刊》,(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2003初版),页409。   [53]《教观纲宗释义纪.讲录.科释合刊》,...

    正持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015974442.html
  • 玄奘大师在印度境内游学与善财童子参学有关地理、路线、及其意义之探讨

    ,不但代表大乘初期向南之发展; [52]同时,更可追溯到印度早期民族之殖民  ;[53]与尔后雅利安人 (Aryan) 统一东印与南印度之过程;[54]以后传到东南亚印度之宗教、  文化、建筑,以及...疑,认可能为法藏之著作。   [52] 同注31,页105;147~148。   [53] J.Talboys Wheeler India from the Earliest Ages (Cosmo ...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02067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