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意庵僧人广贵(净土宗八祖云栖莲池大师弟子)辑的《莲花世界诗》[ii],其中“圣境现前第六”部分的第三首诗偈,正是这首《临终生西偈》,广贵将该偈的作者标为“(宋)延寿”[iii]。不知洪丕谟先生是否就是...1207标为《莲邦诗选》。 [iii] 见《净土十要》,江西庐山东林寺印行本第496页,台中市佛教莲社印行本第821页,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行本第806页,等等。 [iv] 见志磐《佛祖统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1973500.html
-
南海寄归内法传》,他说:“庚申(1920年)之夏,余居钱塘玉泉龛舍(玉泉寺),习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又阅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iii]并赞叹义净“博学强记,贯通律学精微,非至印度之其他僧人所能及...怜幽草,人间爱晚晴”句。 [ii] 取“一事无成人渐老”与“一钱不值何消说”之古意。 [iii] 弘一《佛说无常经序》 [iv] 弘一《律学要略》 [v] 弘一《余弘律之因缘》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873520.html
-
spreading of Tibetan Buddhism.
(III)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to the Mongolian area, hundred ...spreading of Tibetan Buddhism in Mongolian area and better service of local disciples.
III
The ...
贾拉森
|论佛教与蒙古民族文化的融合|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74474016.html
-
情欲和愤怒的奴隶。”[iii]在古典印度教中人们普遍有这样一个信念:生为女身是恶业的结果,无论妇女的种姓如何,她们在今生都是无法获得解脱的,除非来世再生为男人。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即使是宣扬众生平等的佛陀...---
[i] 马书田:《中国佛教诸神》,团结出版社, 1994年,第105页
[ii] 同上
[iii] [法]《摩奴法典》,迭朗善译,马香雪转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第50...
姜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42579298.html
-
是当事人的行为是否为信仰所要求,这个问题必须基于信仰的角度得出结论。如果这两个要件满足,则可以认定争议中的行为属于宗教信仰行为。1968年的Rumpelkammer一案[iii],法院首先决定慈善活动...【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7页。
[iii] 一个天主教青年协会组织了一次慈善活动。他们收集旧衣服和其他二手东西,将之卖掉获得钱后送给...
陈斯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2482783188.html
-
修习不净观是根据佛陀教导的十不净(死尸)相,用来观修以灭除贪欲;这十种不净相是:
(i) 膨胀 (尸体)相; (ii) 青瘀 (尸体) 相;
(iii) 脓烂 (尸体) 相...,则是见到我。那些见到我的人,则是见到法。」(《相应部》III.120)唯有见法者才能解脱于烦恼和生老病死苦。
法增比丘写于澳洲新南威尔斯州问哲楼定慧学舍
佛历二五四七年(阳历二零零三年)...
法增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64484614.html
-
3.符合标准(iii):独特地或至少杰出地见证了一种文化传统或一种已经消失或依然存在的文明。
五台山的佛教建筑、佛塔和佛像,全方位地见证了两千年间佛教中国文化的成功演变及其在东亚地区的传播...
佚名
|访问|申遗|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7/09502227106.html
-
。孙中原先生的系列文章[ii]之中以及许锦云先生的文章[iii]中“中国逻辑”与“中国古代逻辑”二词没有作区分,时而说“中国逻辑”,时而说“中国古代逻辑”,大概他们的“中国逻辑”概念指的是“中国古代...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12638741.html
-
圆融三观。 如此认为义天基于初期华严的性相融会,进而对教禅一致思想沉醉,然后对元晓的会通思想感兴趣,再次达到天台的圆融三观之后,最后坚定为天台。 III.入宋求法和天台宗的开立 1.入宋的...
李起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1941527.html
-
喜乐境界所动,即为行在中道,不落二边。这就是要于一切时,以平常心平等心对待一切境界和情感。若能作到如此地步,喜乐不为悲因,苦境亦能转机。
(iii)关于心智的修习:在感情热烈奔放或泰然自若的时候,...
圆慈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494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