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39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工业文明的危机与反思

    线条绘成的图画,而不能得到实在自身。"面对所有这些问题,人们不得不去改变旧有工业社会的思维模式。如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哲学教授V.艾姆斯指出:"本世纪的可怕的考验,战争与革命、经济危机和社会变革,迫使...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51948645.html
  •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修订版序

    菩萨本所行地之道,不旁及《般若经》的三乘十地义,非别立异说。  本宗义还能在我有生之年作再次的修订,是意想不到的。然斯学匪易,谅必还有阙失,惟愿教界诸贤,勿吝教正是幸!v ...

    释日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0750305.html
  • 坐禅与情绪管理─心理学对坐禅的检验

    帮助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坐禅对心灵的启迪  坐禅或静坐对于心灵的启迪,亦具良好的效果。它有益于心理健康和创意的开展。勒西(Terry V. Lesh)研究指出它有助于三项心理功能的提升。  ⊙...

    郑石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3350639.html
  • 马蹄寺石窟群巡礼

    方形中心塔柱上,每一面的尖形龛楣内都布满着四层结跏趺坐的佛陀,第一层还有立侍观音与飞天。值得注意的是,造像衣带上的波浪纹和衣褶的平行线,显然是受到大月氏健陀罗的影响;飞天的“V”形身姿和观音披挂的缨珞...

    阮旭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34356050.html
  • 大黑天在汉藏滇三地的不同发展

    电子佛典 V1.0普及版。  (5) 摩醯首罗论师乃二十种外道之一,即大自在天外道。  (6)《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三册NO.1709,CBETA电子佛典 V1.0普及版。...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册NO.1033,CBETA电子佛典 V1.0普及版。  (10)《大黑天神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一册NO.1287,CBETA电子佛典 V1.0...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84656183.html
  • 关于中国佛教造像

    ,出现了内着V字领的僧衣,袈裟样式也是宋代僧人着服。  辽:融合了民族特点,面部丰圆,肉髻平缓,袒胸,下着长裙,装饰简洁。  元:崇尚藏传佛教,头顶部平缓,肉髻较高,额宽且平,身躯四肢较粗宽,气势浑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2661097.html
  • 《阿含经》与《大般若经·第二会》里的无明观:从声闻乘到菩萨乘的衔接与超越

      宫地廓慧,《佛教教学论集》,京都:永田文昌堂刊,1992年。  Dasgupta, 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 v.3、4, Delhi : Motilal ...研究―兼论印度佛教碑铭的回向模式》,华梵东研所硕论,2003年。  释谛玄,《大般若经.第二会“依世俗说,不依胜义”此述词所展现之二谛思想》,圆光佛研所硕论,2002年。  V.V.S. Saibaba...

    陈仕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20763634.html
  • 《佛教文化辞典》评介

    戴密微”二一O九)等条㈠,这些人物都是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才辞世。但,在《佛教文化大事年表v中,佛教文化大事只收录至一九四九年为止,难道一九四九年以后已无佛教文化大事发生了吗?此为全书体例不一致,所发生...

    邱德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60463753.html
  • 禅宗大要——“《沩山警策》读后感”(三)

    禅宗大要——“《沩山警策》读后感”(三)  果如  伍:《沩山警策》与灵祐禅师  禅宗自慧能以下,开创出五家七宗之局面,今课堂上选读《泻山警策v一文,是以对灵祐禅师及《泻山警策》做一概要性的认识。  关于灵祐禅师——  灵祐禅师(七七一—八五三) ,唐代僧人三一十三岁至江西参百丈怀海,为上首弟子,于此顿悟诸佛本怀,遂承百丈之法。后因司马头陀示大泻山之机缘,故于宪宗元和末年栖此山,山民感德,群集...

    果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91663915.html
  • 略论死亡与佛教

    视为杯葛话题。  远在埃及古文明的思惟却是另一回事,我们可以从举世闻名的《死之书v一则中了解他们对死的看法:他们对死亡这件事存有极其乐观的看法,并且坦然地接受死亡的来临,及热衷地期待新生命的开端,十八...

    法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20465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