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底向上呈“v”字,二大指轻轻 相接触,而不相压,坐在二足跟之“内侧”,跪着坐定,以体重压开二足跟。(可拉开踝关节,刺激淋巴反射点,此时重心仍在&...拉起,自然臀离坐,使脚能灵活翻转“v”变“八”。(身放松才能灵活;肩、手勿沉重载力下按。)
16.恢复立姿(坚固不退)
·趁着...
道证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180973048.html
-
:I表示1,II表示2,V表示5,X表示10,L表示50,C表示100,D表示500,M表示1000等等。他们采用在高数值符号的左面附上一个低数值符号的办法来表示这个高数值减去低数值后得到的数。例如用...一次巨大的变革,首次抛弃了古罗马、古希腊和古代中国人的记数方法,用符号"8"来记数8,而不是用"V+III"或"一个顶珠+三个下珠"来表示8。
不过印度人在这个时候还没有用"0"的符号,"0"这个...
王启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4479231.html
-
宗教才会持更理性的态度。我所感兴趣的是对各种教义的了解,在现世和神秘世界之中寻求某种平衡和顿悟。” [v]
2、从宗教本身来看
从宗教本身看,它有强烈的历史继承性,作为文化传统,它对各个...》,2004年第2期。
[iv]李志英.《大学生党员信教问题调查》.《理论动态》,2004年总第1642期。
[v]金志霖.《当代大学生与宗教信仰》.《当代宗教研究》, 2002年第3期....
肖来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573081109.html
-
后世增胜”(生天)、“生死解脱”最后达到“法界圆明”而成佛。(见《人生佛教开题》)
“戒、定、慧”为无漏[v]三学。戒是止恶行善, 定是止息念慮, 慧是正确思维,心意清净。太虚大师说:“菩萨位中...成辟支佛。(五)菩萨乘,即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盂兰盆经疏卷上、法华玄论卷七〕。
[v] 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
蔡沛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255982174.html
-
都分布在V类或者劣V类水流行的地区,这应该不是一种巧合”。 根据地表水分类标准,水质最好的为I类水,最差的为劣V类;V类或者劣V类,都是属于污染严重、基本无利用价值的水体。
或许是注意到公众...
佚名
|癌症|溃败|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7/08575526198.html
-
pramā?aya-vāda)与马特席斯(Mathesis) pramā?a,译为量、尺度、标准、规则、权威、行动之法则、权威、正确认识之手段、证据、真实之观念、定量、理、因明等等。[5]印度各派...,即《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诤理论》阐释陈那之学,是为印度大乘佛法之终结,其中《释量论》即pramā?a -vārtika最为重要,而《正理滴论》即...
顺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13938128.html
-
内容が全く異なる。 [14] T48,941bc [15] 拙稿『禪思想形成史の研究』京都. 1997,p.37 [16] T50,552c [17] T50,760b [18] v.3,56ab [19] v.5,75a-76a [20] 『六祖壇經』T.48,357b.『景徳傳燈録』v.5,75a [21] 『馬祖の語録』禪文化研究所,1984,p.24 [22] T48...
沖本 克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5541495.html
-
在都司的组织及地方 官府的参与下,每年举行管内僧尼结夏安居,并有解夏设斋活动。而冬安居 亦是敦煌佛教教团年中行事之一,六时礼忏等构成了敦煌佛教安居的主要内 容。
安居的梵文为Vārsika或...,南传佛教国家 均按律制,而举行安居策修的活动。
汉地佛教教团的结夏安居,与流行于Kaspira的萨婆多部(Sarvāsti vādah)的《十诵律》及昙无德部(Dharmaguptah)的《四...
湛如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4141983.html
-
(外境)對象所直接給與的形象
"nārthād bhāvas tadābhāvāt syāt tathānubhave'pi saḥ / ākāraḥ sa ca nā...二月(翳眼者們卻見為二)一樣
"bhedaś ca bhrāntivijñānair dṛsyetendāv ivādvaye/"[14]
就這樣吾人知的自體是...
陳宗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3343919.html
-
Causes, Appendix IV.RUG 40, 1913. (2) Translated by N. Aiyaswami Sastri. 1940 (3) V.V. Gokhale,...1955. (4) V.V. Gokhale and M.G.Dhadpale, “Encore the Pratiitya samutpaada h.rdaya kaarikaa of ...
赵国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846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