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48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南泉普愿与道家艺术人生的回归

    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页。  (13)(14).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235页。  (15).(宋)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上,...

    苏志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70443174.html
  • 唐代长安与敦煌佛教文化之关系

    可参见上引郑炳林书,第116~141页。 [20] 参见李正宇:《敦煌地区古代祠庙寺观简志》,《敦煌学辑刊》1988年第1~2期合刊,第75~85页。 [21] P. 4640《...

    杨富学 王书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83543279.html
  • 天台智者的果位论(二)

    不但是空、亦有其假有的一面而得中道观)。佛陀说圆教位的目的是为了生界外理善,[139]破无明理恶,[140]缘理见中(即体认诸法实相之中道观:诸法本来空、假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141]这一...138页上至中。[41] 详见同上,第138页中至139页上。[42] 详见同上,第139页上至中。[43] 详见同上,第139页中至140页中。[44] 详见同上,第140页下至141页上。 [45] ...

    沈海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11843453.html
  • 舍利弗在《維摩經》中的性格與角色

    Thag.79(《小部.長老偈經》)。《中》10,大正1,頁431中。 [6] A2.12.1,A.i.88,相當於A4.176,A.ii.164。 [7] M 141,M.iii,248(《中部....

    林昭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3243916.html
  • 中國佛教的思惟發展(1)

    說,也未嘗不可以解釋為推論。此種例子很多,日本中村元教授在他的大著「中國人之思惟方法」   p. 141  裡,已作了許多詳細的剖述。中國語文,由於是單音節、孤立的(沒有字母),因此,在語法的組織結構...

    張曼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144302.html
  • 刘贵杰:僧肇思想之基础(2)

    未尽,闇障未除,如之何以垢累之神,而求真极之道乎”[141]。  二乘为声闻乘与缘觉乘,凡修四谛(苦、集、灭、道)法门而悟道者,总称为声闻乘;凡修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卷一二,页五一四下。   [138] 大正藏卷一二,页五六三下。   [139] 大正藏卷一六,页四○七中─下。   [140] 梁高僧传僧肇传,大正藏卷五○,页三六五下。   [141] 注维摩诘经...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544308.html
  • 格義佛教思想之史的開展(2)

    ,梵音殆半,斯實匠者之公謹,   p. 76  筆受之重慎也」[140]。  又如其重譯的『維摩經』﹕  「其文約而詣,其旨婉而彰,微遠之言,於茲顯然」[141]。  由此可知,羅什的意譯,不同以前...百論序(僧肇作。大正五五˙七七 ˙下)。   [140] 同右卷八、大品經序(僧叡作。大正五五˙五三 ˙中)。   [141] 同右卷八、維摩詰經序(僧肇作。大正五五˙五八˙中)。   [142]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4044345.html
  • 欧美学界大乘佛教起源地之探讨及其论评

    .8, p. 141b; 大雷音佛 T. 223, vol. 8, p. 416a; 雷音威王佛 T. 227, vol. 8, p. 580a; 雷吼音王如来T. 228, vol. 8, p. ...

    蔡耀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2244446.html
  • 论前后期佛教对解脱境的看法

      (注 7 )大正 29, pp.914-915。   (注 8 )大正 32,p.329, (灭谛聚初立假名品第141) 。   (注 9 )大正 30, pp.32-33。   龙树以为...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4144483.html
  • 古奥义书(Upani?ads)与初期佛学关于人的自我(Self)概念之比较与评论

    1, pp.141-142.; R. D. Ranade. A Constructive Survey of Upanishadic Philosophy: Being an Introduction...不具有本质;若他回答无我,则问者将陷于混乱迷惑,因这意指问者先前我是存在的,但如今我却不存在。[141]  再者,若是无我,则使人的行为活动、语言、思惟发生作用之主体者为何?据经典所述,佛陀回答:因意(...

    林煌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5344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