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4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关河的禅法——中国大乘禅法的肇始

    间接得安侯禅法之传承。  注03陈慧注:“谓识神微妙,往来无诊,阴往默至,出入无间,莫睹其形,故曰阴。”(大正33,页9)  注04这与康僧会在所言“默种于此,化生乎彼,非凡所睹,谓之阴也。”其义相同...

    赖鹏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34964727.html
  • 慈悲(海涛法师选辑)〔1〕

    慈悲(海涛法师选辑) 慈悲海涛法师选辑目录#a01 慈悲#a02 爱与慈悲#a03 慈悲的生命#a04 大慈悲法门#a05 常拥慈悲心#a06 慈悲与智慧#a07 以慈悲为住#a08 修行就是慈悲#a09 慈悲之爱#a10 慈悲就是戒#a11 慈爱大师#a12 空性大...

    海涛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10967895.html
  • 十九世纪末期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

    连载于《令知会杂志》第九号(1884·12)、第十号(1885·01)、第十二号(1885·03)、第十三号(1885·04)上。 ...

    李贺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33768001.html
  • 《摄大乘论》探索

    香火,发宏誓愿,誓弘《摄论》,不令断绝。如《高僧传·真谛三藏法师传》(注04)云:“时智愷诸僧,欲延还建业。会扬辇硕望,恐夺时荣,乃奏曰:‘岭表所译众部,多明无...《大正藏》第43册,978 页   注04:日本《大正藏》第50册,322 页   注05:日本《大正藏》第31册,133 页   注06:《摄大乘论疏》,王恩洋著,福建省莆田市广化寺出版。 ...

    智德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73268107.html
  • 藏族石刻艺术概述

    编号]1000-0003(2003)-04-072-09  一、藏族石刻的定义  藏族石刻艺术品有别于单纯的西藏石刻。它不仅包括西藏地区的作品,也包括其他地区具有藏族文化内容的石刻。藏族石刻艺术属于一种...

    李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4268179.html
  • 中观唯识了不义不了义略论——兼与苦心法师商榷

    04、十地菩萨的功德。此四个提纲,总的不出十地菩萨的内容。翻开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的目录一看:卷一专谈大悲心,卷二至卷十三,讲的是十度与十地,在第六度,十地中,广破一切执,“...

    智德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1768206.html
  • 论藏族、纳西族宗教中的二元论及与摩尼教的关系

    图书分类号]B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4)-04-038-08  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有两个民族的“原生宗教”包含着较独特的二元论,这就是藏族的苯教与纳西族的东巴教。据...

    孙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95868863.html
  • 鸠摩罗什“破戒”问题琐议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27.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20(2007)04-0060-08  我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为佛教事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94069184.html
  • 扎巴恩协与扎塘寺

    以期寻找出扎巴恩协一生宗教发展的轨迹。  [关键词]钦氏家族;香敦·却巴;鲁梅派传承;扎巴恩协;扎塘寺  [中国图书分类号]B9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3)-04-...

    张亚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01469223.html
  • 佛教对中古议论文的贡献和影响

    佛教对中古议论文的贡献和影响  □ 普 慧 《文学评论》 2007年第04期  内容提要 从印度传来的佛教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辨理论,其中的“论”是这一思辨理论的集中代表;中国东晋高僧慧远及齐梁崇佛文人刘勰从佛教和文学两方面对“论”作了深刻分析和阐述;魏晋玄学家在议论文的写作上借鉴了佛教“论”的思辨方式,东晋南朝的僧人及崇佛文人慧远、宗炳、沈约等在其议论文中直接引进了佛教“论”的思维方式,并作了...

    普 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52069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