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注23)。 二者皆显示了类似的理想世界,但二者是否代表了当时相同的一 种期盼救世主的观念?真君出世与弥勒下生的意义相同吗?真君出世 在人间实现了美好...《正统道藏》册10,页0278-a。 注21 同(17)。 注22 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大正藏》14,页421-a.b.。 注23 同上,页421-c。 注24 同(16)。 ...
陈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4373401.html
-
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22、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23、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
刘逢军
|养生|防病|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4/20235073469.html
-
唯识近似,然如戒体显立正义中云: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摄律仪等。又云:今识前缘终归大乘等。如是诸文,实本法华开显之义,盖无可疑……未可承袭扶桑旧说,轻致诽谤。[23] (四)宣扬菩萨戒 弘一法师,...311页,莆田广化寺印。 [21] 鸠摩罗什译:《法华经》,上海佛学书局印。 [22]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八,见《大正藏》第55册。 [23] 弘一法师:《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例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62373475.html
-
6.当正念有持续力时18 7.智慧23 8.让心思考的粮食26 9.继续的修行45 10.什么是禅修的正确态度?46 如果您喜欢这个章节,请点这里支持我! 1.致谢词 首先,我要感恩于我...
西亚多 乌 德加尼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1873497.html
-
的发展道路,包括六十年代以来“港台兴起的新型佛教团体和佛教文化事业”,实质都处于太虚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的深刻影响之下,因此,“太虚以后的中国佛教可以说正是一步步逐渐走上了‘人间佛教’的道路。”[23...》,《佛学研究》1995年号。 [23] 洪修平:《太虚与近代佛教的革新运动及人间佛教的提倡》,《佛学研究》1995年号。 [24] 陈星桥:《略论人间佛教》一,《法音》1997年第9期。 [...
董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173504.html
-
为相,是故说明相无自性性。”[23]遍计所执相本是假立的名言、概念,这些名言、概念自身不过是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并不象其所诠表的对象那样有一定实在性的体相,故无形相可得,称为相无自性性。 《瑜伽》...16/694。 [23] 《解深密经》,大正藏16/694。 [24] 《成唯识论》卷九,大正藏31/48。 [25] 《解深密经》卷二,大正藏16/694。 [26] 大正藏31/48。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273506.html
-
23符坚攻破襄阳,道安、习凿齿被擒,符坚说:“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24从此以后,道安住长安五重寺,僧众数千人,大...道安法师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2页
22、《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法师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2——563页
23、《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法师传》,...
韩廷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373509.html
-
“识”就变成与心、意同样的意思,而并非指认识作用。[23]此到了部派时代,阿毗达磨式的倾向更加显著,心识作为识自体而被考察;因此,“识”与心、意相同,仅被说为主体的心,不再像尼柯耶、阿含中那样,被视为...之意,同上注,p. 51。 [23] 同上注,p. 51。 [24] 附带一提,水野弘元在其《佛教の心识论》一书,亦顺著心意识三个概念作解说,其中观点与印顺法师有不少谋合之处,可参照阅读。见水野弘...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名句文身,如灯照物[23],此皆与声常论说声生、声显大同。 其次,萨婆多等对语词与事物之关系的理解同胜论等一样,也是完全服从指称结构的。如婆沙有云:“名句文身诠表显示诸行性相作用差别令易解了,彼三唯...语言观念的那种形式主义和符号论传统之危险;另一方面,这种语言思想也使得语言与事物的存有论区分变得更加模糊。 [22] 《大毗婆沙论》卷十四,大正27·70上;卷七十三,大正27·380中。 [23...
吴学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873551.html
-
。这么一来,自与佛教识见家,走上同一路线。[23] 至于“唯识学说一切所知境界皆唯识有,皆不离识。识是能知,一切境界是‘所知’,一切境界,皆不离识,就是说明了‘知’与‘所知’的关系了”,以这段话来...藏》第三十一卷,第10页,中。 [22] 演培法师:《八识规矩颂讲记》,第81—83页。 [23] 演培法师:《八识规矩颂讲记》,第82页。 [24]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
德澄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973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