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849篇,用时8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學研究法及其特色

    謂正尋思:如是如是義,為有至教不?為現證可得不?為應比度不?(T30,p451c)  此處指出,在考察真理時要考慮到:是否有佛陀的至教量?是否可以親自體證?是否合乎推理? 以不淨觀為例,《瑜伽師地論》...謂隨此法善修習時,能永調伏貪、瞋、癡等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不違法相者,謂翻違法相,當知即是不違法相。(T30, p358c)  此處指出,佛法的至教量的源頭,是來自具有一切智的佛陀。這些至教量,是佛陀所說...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4540230.html
  • 六祖壇經的祖本及其演變略探

    51,p235c)  證明3:宋代契嵩禪師於至和元年(1054)作了一篇《壇經贊》,所贊的《壇經》內容次第是:「定慧為本、一行三昧、無相為體、無念為宗、無住為本、無相戒(見自性三身佛)、四弘願、無相懺、...  1b而後大眾淨心。  1c惠能自述傳承(得法因緣)。  1d正式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1e最後以長的「無相頌」結束說法並回向。  2a第二天大齋會,齋後惠能回答刺史的問題。  2b最後以短...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71040564.html
  • 六祖坛经的祖本及其演变略探

    235c)   证明3:宋代契嵩禅师于至和元年(1054)作了一篇《坛经赞》,所赞的《坛经》内容次第是:「定慧为本、一行三昧、无相为体、无念为宗、无住为本、无相戒(见自性三身佛)、四弘愿、无相忏、三归戒...段落次第:   1a传法缘起。于大梵寺,第一天法会开始,惠能先升高座。   1b而后大众净心。   1c惠能自述传承(得法因缘)。   1d正式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1e最后以长的...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2447808.html
  • 当代人间佛教应是对初期佛教的继承

    0099_p0337a  注9:T02n0099_p0338c  注10:T02n0099_p0024b  注11:T02n0099_p0340c  注12:T02n0099_p0166c  注13:T02n0099_p0339a  注14:T02n0099_p0306b0  注15:T02n0099_p0158c  注16:T02n0099_p0315a  注17:T02n0099_p0355a  ...

    宏 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2450610.html
  • 佛学研究法及其特色

    研究方法,《瑜伽师地论》说:   由证成道理寻思三量: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现证量。谓正寻思:如是如是义,为有至教不?为现证可得不?为应比度不?(T30,p451c)   此处指出,在考察...是不违法相。(T30, p358c)   此处指出,佛法的至教量的源头,是来自具有一切智的佛陀。这些至教量,是佛陀所说、圣弟子所传的经教,其内容不但不违正法、不违正义、不违法相,而且依之修习可以灭除...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80453015.html
  • 略说种子

    1585, p. 8, b23-c4)   复次能成为种子的义理有六种,谓一者刹那灭,二者果具有,三者恒随转,四者性决定,五者待众缘,六者引自果,如是具此六义方能成为种子。又外相分性境的稻谷及麦子...引因内种,必由熏习生长亲能生果是因缘性。外种熏习或有或无。为增上缘办所生果。必以内种为彼因缘。是共相种所生果故”(CBETA, T31, no. 1585, p. 9, b7-c5)   复次依五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01554260.html
  • 阿罗汉退法问题初探

    (大正27·510c)而予以破斥。  由以上大天所说的“五事”之说,引起上座部十分不满,甚至诋毁大天,然由此五事可透露出二者对阿罗汉判定标准的不同;以大众部之说,我想多少受原始佛教的影响,如《杂阿含》七十五经及六八四经言佛与阿罗汉的不同,阿罗汉为五学力,而佛有十力,如“谓如来处非处如实知,是名如来初力。”(大正2·186C)由此可见,大天之说可能也是由此而得启发。虽然大众部将佛的地位提升,但亦认为...

    雍济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70463816.html
  • 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关系

    ,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T09, p. 8, b27-c1)  此中所说“三乘道”与“一乘道”不必然是说法时间先后的关系,所谓的“会三归一”也不必然要否定三乘后,另外显示唯一乘。应该...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T24, p. 1112, c16-29)  文中具体点出菩萨亦是“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于“无杂染心”精勤修集,只因“普为...

    释大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43870626.html
  • 《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四)

      《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四)   十三、佛何以令须菩提为菩萨说般若?   (一)《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6c22-137a25):   舍利弗虽是阿罗汉,佛以是般若...因缘大故:一者、好行无诤定,常慈悲众生,虽不能广度众生,而常助菩萨,以菩萨事问佛;二者、好深行空法,是般若中多说空法,是故命须菩提说。   (三)《大智度论》卷41〈7 释三假品〉(大正25,357c...

    厚观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11350889890.html
  • 从科学史角度证伪《楞严经》

      【关 键 词】科学史|楞严经|真伪|论证  【参考文献】  [1]大藏经刊行会.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A].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C].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大藏经刊行会.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A].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9册[C].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

    马忠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4442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