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50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生活勤奋人和

    富翁;不怕时间的贫苦,但做自在的主人。   65.儿童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青年是人间未来的栋梁;老年是社会未来的典范。   66.肯定自己,才能向前;尊重别人,才有助缘。   67....

    星云大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0246975.html
  • 般若波罗蜜初探-以《大智度论》为主(2)

    417b。  [63] 《大智度论》卷53?大正25,p.442a。  [64] 《大智度论》卷24?大正25,p.235c。  [65] 《大智度论》卷76?大正25,p.594a。  [66] 《...

    释安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0946996.html
  • 《沙门果经》导读

    ,不视它们为有自我的动作,而纯粹是没有自我控制、互相依靠的名色现象。知足(santosa第66节)这一项条件圆满了比丘的初阶修行,给与他追求解脱必备的素质:少欲、简朴、易护持、坚忍及精进。注释把作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2647182.html
  • 从西方心灵哲学看佛教唯识论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66, No.14, pp.452-458. Nagel, T. (1974).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

    冀剑制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847968.html
  • 慧洪以禅论艺的美学意蕴

    慧洪以禅论艺的美学意蕴 皮朝纲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56-60,66页 -------------------------------------------------------------------------------- 内容提要 慧洪对如何理解王维所画“雪中芭蕉”的含义,提出了一条重要原则,要以“法眼”去审视、诠释画中所“寄寓”的“...

    皮朝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4248865.html
  • 神会与宗密

    的表达方式,是神会的一贯风格,在答王赵公三车义、崔齐公心定义、庐山法师中道义、崇远法师空义等对话中,无不如是。(见《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神会和尚禅话录》,第65、66页)  宗密也注意到了如来藏...

    聂 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5748905.html
  • 风马再考

    年画史论集》页66-67,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1991。  [2] 同上,页67。  [3] 今年在闽南一带发现了蒙元时期的摩岩石刻铭文和佛教造像,王尧教授对此作了考察。  [4]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5549032.html
  • 吐鲁番写本所见鸠摩罗什汉译佛教经籍举要

    不列颠图书馆。见《集录》152页。  3.同上 卷末题“大品般若”。据残存题记,麴乾固写于延昌四十(600)年。亦出吐峪沟,旧藏日本大谷家二乐庄。《集录》153页,图66。  4.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吴 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2449365.html
  • 北京地区的摩崖石刻概述

    m处,隶书,高66cm,已漫漶。3唱和诗摩崖石刻,在翠微山石刻的西侧下方,杨清用谢宇原韵的“唱和诗”:“我亦常□止胜迷,清泉白石久相违。朝回柱笏顿西□,黛色□天空翠微。”诗后刻“成化辛卯夏四月初吉日...

    王晓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2749373.html
  • 无上瑜伽修行

    弥勒的《大乘最上要义论》(Uttdrdtdntra)时我们要谨记,心的染污是偶然的,心的正面品质是自然呈现的(66)。但这并不意味所有正面的品质和心的证悟早已在心中呈现。而是它们都潜存在净光根本心之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564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