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013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一)

    法师还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引用《外国记》的传说,说明阿弥陀净土思想与波斯的琐罗斯德教的关系。(23)日本矢吹庆辉的《阿弥陀佛研究》列举诸家之说,认为阿弥陀佛的起源主要是外来与印度内部两种,但...23)《净土与禅》,23页;《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803-804页。  (24)矢吹庆辉《阿弥陀佛研究》,43-68页,明治书院,1943年。  (25)《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

    圣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15840897.html
  • 永明延寿与中国佛教新结构的形成

    譬如世间之人,在官难中,若自无力解脱,须假有力之人救拔”。(22)“若非万善助开,自力恐成稽滞”。(23)因此,一切修行都是必要的。  二是禅宗片面强调“善恶莫思”,否认佛教的根本信条:“诸恶莫作,...《西湖净社录》(已佚)作序、作诗以及为省常作碑记的吏部尚书文安、翰林学士苏易简、峡路远使丁谓、两浙副运使孙何共23人。此23人中有四位宰相、二位参政、五位尚书、一位状元,“皆为间气仅有,余亦名驰九州,...

    陈荣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5641431.html
  • 《新校黑水城本<劫外录>》商榷

    “始得无过,患然后一时扫却。”误。  “过患”乃佛教常语,过咎与灾患之义,不可点断开。如《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云:“无事亦须读圣人之书,资益性识。苟能如是,世出世间俱无过患矣。”23   第...”误。  如《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上云:“上堂。拈起拄杖云:识得这个,参学事毕。还识么?莫道唤甚么作拄杖!如此之辈,如尘似沙。许尔商量,作么生开口?试道看!”见《大正藏》第47册第599页上。  23...

    释宗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5641714.html
  • 莫高窟隋代经变画与南朝、两京地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3] 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4] 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5] 大正藏[M]:第52册.  [26] 汤用彤....从后主入关。至长安,隋文帝并配于陇右及河西诸州,各给田业以处之…大业二年(606),隋炀帝以后主第六女女婤为贵人,绝爱幸,因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由是并为守宰,遍於天下”[23][P361] ...

    梁银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1441805.html
  • 阄选住持:一个独特的僧官选举现象

    ;而东晋以降,由于寺院经济的迅速发展,寺院内部阶级的分化,住持的产生也发生变化,住持改为由官府委派甚至由皇帝敕任(注: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23页。)。...

    郑群辉/庄万翔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4042300.html
  • 南泉普愿与道家艺术人生的回归

    加以把握,所以可能的实存对超越者的关系也绝对不可能是单义的。违抗、献身、背弃神,这些就是辩证地相互交替着的对于超越者的态度。”(23)禅宗对于“绝对者”——佛性或本心——的把握,是一种在消弥了出世与...页。)  (4).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3、363页。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2页。  (6).徐复观...

    苏志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70443174.html
  • 回鹘文《忏悔灭罪金光明经冥报传》研究

    叶背面,结束于第9叶正面,每面书文字一般为23行,但有时可多达25行。 该文献先有前苏联学者拉德洛夫和马洛夫合力进行了研究,用回鹘文模拟体铅字排印出版。[5]后来,马洛夫又将其中的张居道故事重新研究... II Y 54b,残片1叶,24×35cm,交河故城出土,25行; 6.T I D 100,写本1叶,14. 5×23cm,高昌故城出土,16行; 7.T II Y 59b,残片1叶,11×15...

    杨富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84343289.html
  • 敦煌吐鲁番出土回鹘文佛教愿文研究

    造塔功德记》(1342年刻写)西壁第23至28偈之发愿内容就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 第23偈 1. alqu tïnlïγlarqa ašïγlïγ ... 回向我亲爱的儿子Budataz 和我的兄弟们,以及他们的 儿子和女儿们。 愿所有的人福禄长寿,幸福美满, 并达到佛祖的大彻大悟![23] 在很多回鹘文题记中,施主发愿要将其做佛事的功德回...

    杨富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84743292.html
  • 孟浩然詩的禪趣

    六祖壇經》,郭朋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頁28。7孟浩然《孟浩然注》,趙桂藩註,河北:旅遊教育出版社,1991,頁23。8孫昌武《禪詩與詩情》,北京,中華書局,1997,頁211。9《壇經校釋》...

    黃杰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10943444.html
  • 中国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

    .....若有  菩萨观诸烦恼即是佛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23。  基于此烦恼体性,等同虚空之理,才能对诸法实相理观通彻,而达忏罪清净。亦如《普贤观经》所说:“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至心求忏等身、心,以及道场之严净,都有清楚地说明。此外,于诸多经典中常见的修法为:忏悔、劝请、随喜、回向等四法,例如2、4、8、29、33、34、43等经所示。另编号23,东晋?佛陀跋驼罗译之《观佛三昧...

    释大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2844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