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泛论(九)
佛教泛论(九)
■原著:宇井伯寿
■中译:释依观
第二节日本佛教的佛陀
中古的天台,之所以被称为镰仓时代新佛教的母胎,是因为由此天台宗产生出新的佛教。其中有些宗派是在教理上有其必然而发展成宗,有些则未必。纵然如此,但它们还是或直接或间接的与天台宗有所关系,完全没有关系的,可以说并没有。在现今日本还存续著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的宗派,而被称为新佛教的宗派势力也不小,颇具号召力。就所成立的宗派而言,有十宗以上的数目,但若以实际势力为主,并以镰仓时代为目标来分类的话,则可分为天台、真言、净土、禅等四大系统。当然依学者的不同,而有种种分类,在此只拟视为此四类。
属于天台系统的,是前文所谈的从中古天台延续发展成的,因此,此系统中也包括了日莲宗;真言系统则是从平安时代延续下来;而净土系统则是新兴起的势力,包括了净土宗、真宗、时宗;禅系统是从中国传入日本而再发展的,临济宗、曹洞宗、黄檗宗属之。因此,此四系统总共包含了七宗。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可包含在此中的。但在趣意上,有此七宗即已足够。
更值得注意的是,若将天台系统视为母胎而别视之,则其他的三个系统,皆各自以自身为主,而将佛教全体分成二种系统。像真言系统分佛教为显教、密教两系统,将密教之外的,都视为显教;净土系统则以圣道门与净土门,或难行道与易行道,或自力门与他力门来区分自他;禅系统则分之为禅门与教门,将自己称为禅门,而相对于教内的宗派,称自己为教外。依此看来,各各宗派皆有其独自的特色。
(一)真言系统
在真言宗的佛陀观中,首先是立四种佛身,唯秘不共之说为其根本主张。虽然也有所谓的一身、二身、三身、五身之说,但以四身说为主。四身即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及等流身。
自性身是诸佛之真身,具理智二德三世常住之法身;若暂加以区分,则理法身系以阿字本不生、六大体性的理德为表,是本有本觉的胎藏大日;智法身系以与理冥合的智德为表,是始觉修生的金刚界大日。受用身包含自受用与他受用二者,自受用身是理智相应,受用万德、自受法乐之身,其体与智法身无异;他受用身系为十地菩萨现身说法,于十方净土现有相身的诸佛如来。变化身是为地前菩萨、二乘、凡夫,或在净土,或在娑婆,变现化作小身而说三乘,摄化一切之身。等流身是为度六道众生,应其机性而现菩萨、二乘、天龙八部之身。也有显现为佛身的,不过却是暂现速隐,不取八相成道等化仪之身。
如此四身,有身土大小粗妙之别,四身一一皆含横的自利及竖的利他两义,由于一切皆是法身所显现,因此称为四种法身,然而从佛陀观的发展而观,合真开应三身说,也适用自性、受用、变化之名。又于变化身中,可另出异类身。根本而言,与向来所说无有不同,因此可视其说是前文曼荼罗三身说一节中的等流身,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
就法身而言,真言宗说是大日如来,大日如来即摩诃毗卢遮那(Mahava-irocana),摩诃即是大,毗卢遮那的梵文与华严的卢舍那的梵文相同,从这一点看来,真言宗与华严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在真言宗,主要译为大遍照或大日,由于是太阳的别名,因此可解为“除暗遍明”。太阳只能在白天照射,不能在夜晚发出光辉,但是,如来之智日遍照一切处,作大照明。又,太阳能令草木等一切增长,能成就世间一切事物,而智日能照遍法界,开发众生善根,成办世出世之事务。又,太阳虽被乌云遮掩但不为所坏,乌云一散,日光即重现,而心日即使为无明云所掩,也不被破坏,究竟实相,圆明无际无所增,因此,可以说犹胜于太阳。然而以其有共通之处,故用以喻之,取其名而加一“大”字。
因此,大日如来是周遍法界,诸佛最极理智之体。从而,此大日如来是诸佛菩萨能生之本源,同时是所归之理体,不只是诸佛诸菩萨等一切之根本,亦遍于一切法,因此,被称为遍法界身。根据这点,而有生佛不二,即事而真之说成立。
此中,以遍于诸法,成其所依的理体方面为胎藏法;诸佛之能生,所归智体方面为金刚界。由此而分为胎藏大日及金刚界大日。胎藏与金刚界即所谓的金胎两部。在东密,亦即东寺之密教,其顺序是金胎。然而在台密,亦即天台宗的密教,顺序是胎金。其间有些许差异,但在此不必拘泥此说。
又,通常称为胎藏界,但胎藏是理平等,因此,称为“界”并不算正确。若根据这种说法,则称为胎藏法或胎藏应较妥当。此胎藏法是从果向因,本觉下转的化他门;金刚界是从因向果,始觉上转的自利门。
从而,以两部曼荼罗来表显时,胎藏曼荼罗是表显依大定大悲大智三德,从中台流出三重,统摄于三部,即以大定门为佛部,大悲门为莲华部,大智门为金刚部,统摄一切。而金刚界曼荼罗是在表显转因位九识,得果上五智的自证境,以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等五部统摄一切。是故,曼荼罗即是在表显大日如来之德用。
总而言之,所欲表现的是:收于此中的,不外于大日如来。所包摄的,是一切万有,不只是本元的,也包括一切人为的。因此,一切是一一的大日如来,不只一一是大日如来,同时,一切作为一个全体而显现出一大日如来。若是这样的话,此世界就是曼荼罗,是大日如来,又是大日如来净土的密严净土。
又,胎藏曼荼罗同时是凡夫的肉团心,也就是心脏的开敷。肉团心其色丹赤,如合莲华,有筋脉,自然形成八分,因此胎藏中台八叶院乃在表显此八分肉团心开成的八叶芬荼利(Pundarika,白莲华)即是凡夫的肉团心。是故,胎藏曼荼罗不外吾人的心脏或心。
又,金刚界曼荼罗是在表显与肉团心相对的质多(citta,心)。即缘虑心、事心、众生的菩提心,同时也是在显现佛智之实相。菩提心有上求下化之二用。上求是志求佛果一切智智之誓愿心,下化是欲普遍化益一切众生的誓愿心。因此所求的是佛智,是菩提心;能求的是誓愿心,是能求的菩提心。所具的一切智智也不外是众生本具的心德佛性,因此,就能求所求皆不外是自己这一点,金刚界曼荼罗也不外是众生之心。
如上所述,此两部曼荼罗乃凡夫众生之心,就这一点,可以说大日如来也不是在众生心之外的另一种存在。如此的话,真言宗的佛陀观根本上与中古天台趣意大体相同,而这也可以说是具有日本佛教特色的佛陀观。有些学者则说中古天台受到真言宗的影响。然而,日本天台有密教存在,因此,是否只受真言宗影响还有再加探究的必要。
学者有时候执取一切皆是佛这一点,而说这不外是泛神论,并举出泛神论的缺点而加以非难。宗教哲学者虽不明言此系对佛教所说,暗地里却对佛教作攻击。但使用泛神论这个术语,是以西洋哲学的思考模式,而不是佛教的思考方式,以此来做攻击非难并不能得其正鹄。佛教的思想应该根据佛教的方式,不应该用其他的方式。因此,以其他思想的术语来称呼并不正确。
现代的宗教哲学是西洋思想的宗教哲学,并不适用于日本宗教的实际面,可以说它完全是异国性的。这些宗教哲学并不将佛教纳入他们的思想中,甚且有采取佛教非宗教态度的。如同前文已经提及,佛教自己并不要求被视为宗教,但既然是宗教哲学学者,在应如何看待佛教时,若不完全考虑到日本,可以说是不够资格称为宗教哲学学者的。何况对佛教不理解,又不尽力去理解,却对佛教加以攻击非难,不知这些人何所为?
在佛教中,之所以认为一切都是佛,同时又认为心是佛,乃是基于佛教唯心论而说。其中有其一贯的说法,绝非只是主张一一是佛,这是应该注意的。然而,在使用唯心论这个语词时,如果将“唯心论”当作是哲学的术语,也就是西洋哲学的用语时,在这种意义上,佛教的唯心论或许不是唯心论。但“唯心”一语,原先就是佛教的,并不是借用的,因此,它是以唯心的本来意义使用。由于,现今哲学方面的势力较强,佛学方面的势力望之莫及,因此,或许以其他意义来使用哲学用语应该也是无妨。但是,也不能将佛教自古所用的东西完全抛舍掉,在不得不使用此语的情况下,也要使用古来的意义。
(二)净土系统
净土系统的佛是阿弥陀佛,在天台系统中已很重视此佛,而真言系统也时常提到,因此牵连甚广。
天台系统以《法华经》为主,就这一点而言,天台的佛是释迦如来。因此,台密特取释迦大日同体说,欲与密教调和,但《摩诃止观》在<修大行>之下,说四种三昧,而以阿弥陀佛为修此三昧的本尊,因此,阿弥陀佛是极为重要的。
四种三昧是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此中,常坐三昧是除掉饮食便利之外,没有行住卧,而常在静室或旷野结跏正坐,九十日间,须臾不废地修,即所谓的一行三昧。此常坐三昧的本尊是文殊菩萨。常行三昧是不与他人交谈来往,饮食便利之外,威仪肃正,九十日间口称阿弥陀佛之名,不休息,步步、声声、念念全在阿弥陀佛,因此,本尊是阿弥陀佛。这就是般舟三昧。半行半坐三昧是既行道又坐禅的修行,或以九十日为一期,或者不定期限,而以效验显现为一期,本尊为普贤菩萨。非行非坐三昧是藉由行坐及一切事而行的随自意三昧,意起时即修三昧,因此,是在造次颠沛时行观法,不拘于行坐,道场也不固定。所以随处都是道场,举手投足都是修行。本尊是观世音菩萨。在日本的天台宗中,睿山的文殊楼是常坐三昧的道场,常行三昧堂是常行三昧的道场,法华三昧堂是半行半坐的道场,睿山三千坊或深山聚落全都是非行非坐三昧的道场。
这四种有或通修或别修的差别。若是别修,则其本尊有前述的四种,若是通修,则其本尊是阿弥陀佛。为什么以阿弥陀佛为通修的本尊?这是因为阿弥陀佛是法门之主,阿弥陀佛是天台观心之主。从而,将文殊、普贤、观世音视为各自代表阿弥陀佛所具之一德,而总括于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其本尊。像这样,总括于阿弥陀佛;更进一步,从阿弥陀佛见本有无作之三身。因此,在中古天台盛行念佛,这固然是由于慧心院僧都作《往生要集》大加鼓吹所致,但也是因为以阿弥陀佛为观心之主,欲于观心中悟一切事物之真相吧!
念佛也有种种种类,而这是由于从种种方面观阿弥陀佛所致。以下依学者所说来看,首先是在观阿弥陀佛时,以理体、事相、力用三方面为主,但这是就一物从体相用三方面而看的。
体相用原是《起信论》所说。体,指的是物体本身,或指主体;相,是其特质;用是效用、作用。也是从这三方面来观阿弥陀佛。而这在唱名念佛时,必然会分成理观念佛、事观念佛及口称念佛等三种。亦即在理体方面集中观念阿弥陀佛的话,即是理观念佛;在事相方面行观心的,即是事观念佛;在力用上的,即是口称念佛。以一切皆是阿弥陀佛,观阿弥陀佛之体的法门是理观念佛,如同直观一切的本体,阿弥陀佛的理体即是万有的本体实相,不外是三千三谛。因此,在作此观时,观者的一心成为一心三观,境智一致。日常心深处之光显现,除去种种念想分别,就这点而言并不容易。观阿弥陀佛的事相,亦即观阿弥陀佛的形相,比理观容易。所以不堪行理观者,可行事观。事观也有困难者,唯有仰赖藉助阿弥陀佛之力,口称阿弥陀佛之名,此为口称念佛。这是容易行的。慧心院僧都力劝励行此三种念佛,因此,尔后念佛颇为盛行。
在后世的净土系统中,大体上是将理观与口称结合在一起,良忍上人的融通念佛宗是其一。融通念佛是一人念佛融通于万人,万人念佛融通于一人,一切是三千三谛之法。将事事互融的天台圆教的道理,置于口称的根据,因此,说口称念佛相互融通于一切。
又,结合口称与理观,又有一遍上人的时宗念佛兴起。一遍上人并不是直接出自中古天台,而是出自于净土宗,但是,其基础仍在于中古天台。所谓的离三业念佛即此。专注于口称时,念想分别停止,进入无念无想的境地,破除意识,离身口意三业,到最后只有口称之声。这就是时宗的念佛。
从只有口称更发展成净土宗及真宗的念佛。像净土宗的开祖法然上人,从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系统中,特依善导而开创净土宗。当然他有与善导不同之处,也受到慧心院僧都的影响。
另外,也有不是将本有无作之三身视为像阿弥陀佛那样特殊之名的佛,而是无名之佛,一切作为全体是一大现佛,其他的佛皆摄于其中。此一系统不念佛名,而是唱“妙法莲华经”之经题,主张唱题成佛,这就是日莲宗。
在被视为传教大师的著作,实际上是慧檀二流盛行时成书的《修禅寺口诀》中,谈到行门的别时、常行、临终等三重的一心三观,而临终的一心三观是唱“妙法莲华经”。唱此经题时,藉由妙法的法力、佛力、信力,速成菩提,不受生死轮回之身。在此书中记述传教大师从禅修寺道邃和尚得此法门。若根据这点,可以说在中国早已有唱题成佛。但由于该书并非传教大师所撰,因此,这一点是无法确定的。由于中古天台时期的比睿山已行此法,因此,也可以说日莲上人也有受到影响。当然到底有否受影响,还有待深究,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日莲上人曾从学于慧心流的学者,所以无可怀疑是透过其口传。若是如此的话,唱题成佛也是出自于中古天台的佛陀观。
在密教中,阿弥陀佛是诸尊根本的四佛四菩萨之一,在金刚界曼荼罗位于西方的月轮,在胎藏曼荼罗则位于中台八叶院的西方花叶。以大日如来妙观察智证菩提之德为主,依此智慧妙察众生机类,说法断疑,令众生本性清净无垢如莲华。是故,阿弥陀佛的信仰也盛行于真言宗之高野山。由于超越象征譬喻的应用,而明言其所指,因此,一般认为不可说的大日如来的内证,真言宗认为可说,如果净土系统的极乐净土相当于此内证境界,则密教中阿弥陀佛信仰之盛应是必然。净土系统的出现应与密教中的阿弥陀佛信仰有某种关系。
又,净土系统的出现与当时日本的情势也有密切关系。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势是要求念佛易行,因此,其出现自是必然,而这一点也是应当注意的。但是如同某些学者所见,未必只是世相的不安、经济的压迫等外在的、厌世的原因导致净土系统兴起。较稳当的看法,应是由于佛教内部,也就是由于教理等的发展再加上外力的促成所致。
净土系统的阿弥陀佛完全是人格的佛。阿弥陀佛的因位是法藏菩萨,他发众生不用吹灰之力即能获救度之大愿,他又遍见诸佛因业及所有净土,经长时修行,终成佛果。由于在因位修一切行,无所不为,因此,成就救度众生之力,其力遍满宇宙。仗其愿力,众生得以往生阿弥陀佛之净土,整个有关阿弥陀佛的描述可说是神话性的。总而言之,宇宙的慈悲被认为是阿弥陀佛的人格佛慈悲的显现,从时间而言,是在说因位的法藏菩萨,果位的阿弥陀佛。认为一切事物是一一的佛,全体是佛,这是将宇宙视为人,以其人为佛。这未必是拟人化,而是直接视为佛。拟人化是比拟为人,是将非人比喻为人。而若将之直接视为人(也就是佛)的话,即认为智慧与慈悲兼具,而从佛陀观的发展上,这是必然的。
从智慧方面来看,是理体相对,因此与净土系统以外的佛教有关;从慈悲来看,是绝对的归投,因此是净土系统的阿弥陀佛。以此慈悲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四十八愿即是慈悲的显现,而主要可归著于第十八愿的选择本愿。从而,至心信乐,发欲生佛国之念而念佛称名的话,即能与本愿相合。因此,以阿弥陀佛名号之力而往生极乐。
阿弥陀佛现在西方十万亿土的极乐世界说法教化众生,而念佛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因此,净土系统的念佛完全舍弃了自力而相信他力救度。进一步说,未必常要口称,只要一念,甚至也有说不称名,只要闻名信之即可。从而,也有说念佛不是为了往生,由于信时已得救,因此,往生是为了报恩。往生极乐的话,念佛者即是报身阿弥陀佛,因此可以救度众生,这就是还相回向。但是,关于往生,就胜义言,可解为无生之生。虽说为生,但异于迷界轮回生死的生,其实就是指入涅槃,因此,说是往生,即是无生,见生之当体是无生,无生而生,此即往生。此为胜义说,也是佛教的一般说法。
如以上所说,佛陀观在日本颇为发达,成为日本佛教的特色之一。从圣道门诸宗而言,说的是己身弥陀、唯心净土,万法唯一心,因此心外无佛,无净土,弥陀也是己身中的弥陀,净土是我心内的净土,《观经》也说:“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在净土系统中,说的是西方有净土,仰赖心外弥陀的指方立相之说,净土门本为凡夫之宗,因此,指方立相是此宗之极致。
(三)禅系统
“禅”原意为静心凝思,本是外道所行。佛教以此为磨炼智慧的手段,藉以得无漏智,是主要的修行方法。禅也译为定,也译为思惟修。思惟修是心专注于一境,审慎思虑修习的意味。定是指心之定;定也常常被用于当作三昧的译语。当说为“禅定”时,不知是指禅与定之并用或是禅与三昧之结合?三昧被认为与禅几无分别,或者是比禅更深一层的凝心专念,是戒定慧三学之一,极受重视。但是,禅宗的“禅”,未必就等同于上文所说种种。禅可分为外道禅、小乘禅、大乘禅、如来清净禅等四禅,而禅宗的禅是此中的如来清净禅。也被称为最上乘禅、一行三昧、真如三昧。
如来清净禅是指入如来地,乐住自觉证智,成办化他的不思议业,但这是基于教禅一致而来的。因此,后来又出祖师禅之名,进而将达摩所传的禅称为祖师禅。但是,如来禅及祖师禅只是名称上的差异,并不是禅有所不同。
此处所说的禅,是将悟显众生本具的本觉真性称为慧,修显此众生本具的本觉真性为定,而通称此定慧为禅。另一方面,也有将本觉真性直称为禅的,或将本觉真性的悟修名为禅。是故心之本性是禅之体,与称为佛性、如来藏、佛、心等未必有差别。心之当体寂静,是寂静之处,灵智昭昭,定慧均等,因而称为禅。
又,悟修所显也名之为禅。有时候也用“悟”一语,但这并不是以心性为对象而觉知的意思,而是指直接契证心性、成就心性、显露心性全体。并不是能觉知的心与所觉知的心性相对立,而是打破相对,能所合一,心性未分之处。虽说为“修”,但并不是意味著为得心性而修习,而是指在契合心性全体之当处,自然而然显现的修,此为证上的妙用,本证妙修,修中之证。
是故,所谓禅,是指本觉真性于定慧互相融即中发现,不只是为得无漏智及真如的思惟修。这是达摩以来禅宗之特色。从而禅宗祖师先是彻证自己的本性,进而发挥任运无作之行。此一自我彻证即是顿悟,此称为即心是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既然是佛,因此无可断之佛,无可得之菩提,万德万行全在自家宝藏中。亦即一切是本来面目之全露现成,无舍无取,无得无失。在禅宗认为禅是递代相传佛心,以心传心,教外别传。
达摩是西天第二十八祖,同时为东土初祖,其后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依次相承,弘忍之下有北宗禅之神秀及南宗禅之慧能,神秀之下的传承为普寂--道璇--行表--最澄,最澄之后几近于消失无传。慧能之下出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荷泽的系统今亦不传,而青原及南岳分别传予石头希迁及马祖道一,南宗禅遂盛。石头系统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马祖系统出临济宗及沩仰宗,此即所谓的五宗。从临济宗又出杨岐宗及黄龙宗,而形成所谓的五家七宗。
日本的禅宗是由道元禅师传入曹洞宗,荣西禅师传入黄龙宗而称临济宗,南浦绍明禅师传入杨岐宗,而同样也称为临济宗。前者的系统今已断绝不续,后者的系统至今犹存。后世,杨岐宗的一系又由隐元禅师传入,而成为黄檗宗。日本的禅宗传自于中国,而又有其独特的发展,大抵是教禅二门中的禅门,但作为总括佛教全体代表宗派,它不甘屈居于二门之一。因为禅是佛法的总府,通常所说的教禅,只是其中的二门而已,因此就作为总府而言,它不希望被称为禅宗。
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语可能是达摩就有用到;又,即使是达摩之后才有此语出现,但很明显在达摩时就有此思想,因此,这么说也无妨。教外别传是指在教禅二门中的教门所传之外、文字之外传述佛心。佛心是即心即佛之心,以心传此佛心,故云以心传心。吾人之心与佛心毫无差异,从而,所谓的佛,实是指此心,而不是四八端严微妙相等的色相身好。若是如此,禅系统中的佛是心即佛之佛。
所谓的心,指的又是什么呢?在佛教中,一般是将心分为缘虑心与坚实心,亦即事心与理心,而此处所说的心相当于那个心呢?就禅系统而言,大体上是指坚实心,亦即理心。在这种情况下,三界唯一心的一心,是指理心。从实际上而言,认为思恶的缘虑事心不外是佛的说法,并不妥当。但是,进一步而观时,舍弃事心而取理心,这已有所取舍分别,可以说与真的禅相违背。从而,根本而言,分为事心与理心,已经与禅不相应。是故从另一方面而言,也可以说事心即是佛。
事心、理心的分类,不过是假名施设而已,但由于不过是未分之当处见之为二,因此,未分成为已分若是未分的必然经过的话,则说理心即佛,同时事心即佛绝无不妥。事心不应只是断恶。在任何善恶情况下,于事内皆见理而行,阐明事之所以为事,因此在事心中有佛存在。
然而更进一步言,只是说“心”,这已是二元论,就本来而言,身心不应相离。尤其就佛教中进步的思想而言,说为身与心,不过是由于看法不同所致,身即心,故也可单称为心或单称为身,因此,基于身与心是不二之二,则即心即佛不外也是将不二视为二的一心。从而即心即佛,就是即众生即佛之意,吾人全都是佛。又佛教唯心论所说,心同时是一切的一一,是一切的全体,通常所说的心外的一一,不外于心,因此,即众生即佛陀就是即一切即佛陀。是故“溪声广长舌,山色清净身”、“柳暗花明悉皆是佛”。亦即无一物非佛,无一物名佛。
从禅系统来见教门之说时,教门所言对吾人并不适切。一般教门所言,在成佛之前,菩萨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在证初地之前,经第一大阿僧祇劫,从初地到第七地之前,经第二大阿僧祇劫;从第八地至第十地,经第三大阿僧祇劫,及至等觉、妙觉。
阿僧祇是梵文asamkhyeya之音译,意为不可数量。它既是比亿、兆还要大的数目,同时也是表无可数尽的形容词。劫则是kappa之音译,是计算无限数的单位名。大体而言,是指一方圆四十里之大磐石,每百年以天衣擦拭一次,直至磐石消磨尽净,劫犹未尽,此名为磐石劫。或云于方圆四十里之大仓库中纳满芥子,每百年取出一粒,直至芥子取尽,劫犹未尽,此劫名为芥子劫。总之,一劫即意为无量无限。印度这个国度性好夸大,世界上可说是绝无仅有,就是连中国人也比不上。亦即将非常识所能思量的数目名为阿僧祇劫,并且更扩大之,说为三大阿僧祇劫。
然而究竟其实质意义是什么呢?即使在现代,三大阿僧祇劫在佛教学者之间也被很认真的探讨,也有直言不讳说这其实是表明不可能成佛,而这与古来众多佛教学者洞见相同。说众生皆得成佛,这是将不可能说为可能,这岂不就像追逐幻影那样吗?据说古往今来登上初地者只有龙树及无著二位,此外别无他人。而中国天台宗的南岳慧思禅师自知是证六根清净位,亦即十信位,天台智者大师证弟子五品位,亦即信前。而从十信还要经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阶位,才能登地。
无论是慧思或是智者,从禅系统而言,他们两位都被视为是禅门的佼佼者。若以此作为事实证明,则可以说成佛是不可能。然而由于这是根据断惑证理,认为断惑之后,更需证理才能成佛这种解释而来的,而这也不切合实际。实际上,断惑即是证理。或者说证理即是断惑。只是拘泥于方法,并不能达成目的。换句话说,排除了事不能显理,因此,不可能将吾人日常生活的事完全排除掉,如此不能显理。要在事之上,亦即在惑之中,直接见到理。禅系统以证理即断惑,顿悟直是成佛,从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于心上见其性,就是成佛。是故,禅系统是教外别传此禅,是佛法总府。若是如此,则禅宗可说是自佛陀以来嫡嫡相承佛心,立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等传统也是必然。此传统虽非历史,但在历史之外可以看出禅系统之所以。以西天二十八祖说不合乎历史而加以排斥者,实是由于不了解禅宗意趣所致。
以如此意趣来看日本佛教时,可以发现两者非常一致。真言系统说的是即身成佛,认为吾人即是佛。由于即身成佛中分有理具、加持、显得等三种,加持与显得是依修行而渐次成佛,吾辈凡夫,并不即是佛。理具的即身成佛,就是此身成佛,不需要经三大阿僧祇劫。中古天台说凡夫即是无作之三身,说贪即菩提佛或非迷非觉佛之主要趣意,是认为吾人之外没有佛。在净土系统也说即得往生,信之一念,已然得救。在此系统中,纵然不说即佛,其实已有即佛的意味。以上种种,都是日本佛教的特色。
然而再说回来,三劫成佛并不是绝无可取之点。吾人之日常生活,不外是各自奉公守法,尽忠职守,完成实现各自的理想及目的。而任何目的一旦完成,必有更高的一层目的显现。因此,目的可以说只是理想,绝对无法全部实现。说经三大阿僧祇劫才得成佛,比起说完全不能实现还要适切。因此,绝对不要认为那不过是幻影之追求,而断了念头。纵使不能实现,但尽全力往实现理想迈进,才是人生之真意义。若非如此,日常生活即不可能。舍掉了正常的日常生活,还有什么可求?
若是如此,信三劫成佛,而努力精进,不外是人生真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故,经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这种说法是不应当排斥的。而说即身成佛、非迷非觉佛、即心即佛、即得往生则应是要吾人反省在努力精进上是否有所欠缺吧!(待续)
《妙心法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