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教寺:玄奘长眠的地方
大兴教寺:玄奘长眠的地方
大河网讯
兴教寺樱花园里的“中日友好樱花林纪念碑”
玄奘圆寂后的正月二十六,高宗下旨:窦师伦所奏玉华寺玄奘法师已亡,其翻经之事暂且停止。已翻成者,准旧例官为抄写;自余未翻者,可总付于慈恩寺守掌,勿令损失。其法师弟子及同翻经先非玉华僧者,宜放回本寺。
三月十五,高宗又下旨:玉华寺故大德玄奘葬日,宜听京城僧尼造幢盖送至墓所。
玉华寺法师、门人及众僧,严格遵守着玄奘的遗嘱,用芦席包裹了大师玄奘的遗体,但他们并未能遵遗嘱在山间偏僻之处埋葬大师,因为高宗不让。高宗让他们把玄奘的遗体运往京城长安,先安置在大慈恩寺翻经堂内。
四月十四,是玄奘大师的下葬日,其时,京城长安周围五百里内,百万人来为大师送丧,仪式空前隆重。
玄奘大师灵柩最终被送到京城外河东岸的白鹿原墓地。
是夜,露宿墓旁为玄奘守墓者有3万多人。送葬队伍中“素盖幡幢、金棺银椁、娑罗树等五百余事。而法师神柩,仍在 (苇席)本舆。东市绢行,用缯彩三千匹,结作泥洹舆,兼以华庄严,极为殊妙,请安法师国家所施百金之衲,置以前行,舆,此其后”。
四月十五,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安葬仪式。
河东岸的白鹿原,恰巧与大明宫相对,于晴好的日子,两者清晰互见。
常常地,唐高宗站立在大明宫前向前遥望时,便会不自觉地看到白鹿原。看到白鹿原,便会想到葬在那里的玄奘,由此触景生情,往往难以自抑悲思,时时泪洒前襟。这样,在总章二年(669年),高宗下诏,以隆重的仪式将玄奘遗骨迁葬于长安樊川杜曲东南的少陵原畔,移塔建寺,建成后,睿宗李旦题寺额“兴教”,寺后来便被称为兴教寺。
兴教寺为法师所建
也许因为玄奘墓迁走的原因,如今的白鹿原,有关大唐一代的物事,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
如果现在说起白鹿原,人们可能记得更多的是当代作家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而绝不会想起曾经的玄奘埋葬之地。
2006年10月12日记者赶到西安,向当地文物专家请教有关白鹿原玄奘墓地的情况,但所得结果一致,哪里还有什么墓地?早没了。
我不甘心,第二天,早早地我拦了一辆出租车,直奔白鹿原。目的只有一个,从那里找出关于玄奘的一些蛛丝马迹,这原本也是《厚重河南》的诉求。
但整整一个上午,我在白鹿原上一趟又一趟地奔忙,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从80多岁的老人到20多岁的文化青年,从白鹿原上的乡政府到乡村里的村民,但我没有问出个结果。
后来,热心的出租车司机一拍后脑勺,说:“我想起来了,你不说玄奘葬在河东岸吗?我记得有一处古寺,那可能就是玄奘曾经葬过的地方。”听他如此说,我兴奋地催他快去寻找。
结果同样是失望,寺果真有一个,但很小,没什么名气,寺是现代化建筑,与玄奘根本不搭边儿。
这确实是河东岸,但原肯定不是原先的原了,原的边缘,早已被推土机等现代化的施工机械切割成了一个个断面,也许那原本早已不存在的墓地就在这切割声里消失了。
但站在原上的我,却看不到大明宫——虽然大明宫如今已重新建造。一千多年的日月,物是人非,就连天也不是大唐一代的天了,我眼中的天灰蒙蒙的,看不了多远。
唐高宗在大明宫会看到什么呢?他每每的注视,其实是带着特别的心情去看的,所以,他也许能看到更多,所以他往往悲伤难抑,所以他做出了决定,将玄奘迁葬到了少陵原兴教寺。
长安兴教寺很好找,离白鹿原不远,坐出租车也就个把小时的路。
但如今的兴教寺,除了玄奘的五层灵塔和他的两个弟子窥基、圆测的灵塔外,其他都已非大唐一代建筑,都是经过多次修葺的。
寺位于少陵原半腰,西望神禾原,如一条巨龙做腾飞之状,下看樊川之地,若美丽的画幅铺展开来;南望秦岭,秀峰耸翠,依次排开,真个是“地势开朗”,一派宏阔、博大之相。
唐代大兴教寺规模究竟怎样,由于几经毁建,现代人已无从知晓,只是从遗存的石碑和资料能看出个大概,宋张礼在《游城南记》中说它“殿宇法制,精密庄严”,而明代赵 在他的《游城南》中则说:“壁间嵌古壁一片,唐人画地狱变相,仅存阎罗王,鬼三,大不盈尺,而狰狞之状骇人心目,亦一奇也。”
现在寺内还存有“兴教寺四至碑”,碑上记录说:“当差其寺地四至,东至韦村,西至江坡,南至官渠,北至原楞。”但寺在建成百年后,却出现了“塔无主,寺无僧,游者伤目”的景况。
时、势,早已不是太宗高宗一代,公元669年建塔到公元769年的百余年间,大唐一代政治、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先是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反正,紧接着的60多年间,大唐就没有平稳过,神龙二年肃章门之变;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平乱;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刘志诚起义;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部攻入长安,马嵬驿事件,陈涛斜谷之战;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率师收复长安。
战后的数年间,关中又大旱、大雨,这样的天灾人祸,大兴教寺除三塔外,基本已毁弃。
慈恩寺里眠玄奘
如今的兴教寺,是上世纪末修复的,包括慈恩塔院、藏经楼、大雄宝殿及法堂、卧佛殿、樱花园等。
慈恩塔院位于兴教寺的西南,从正门以东的铁门入院,经大雄宝殿向西,有一偏院,在林阴遮蔽之下有两月亮门,门顶水磨砖镌刻“安稳”、“塔院”,进入便是慈恩塔院。院内有苍郁的古柏、翠碧的竹林,在这样的蓊郁之间,有呈品字形的三塔,中间一塔,坐北面南,高二十三米,这便是玄奘法师舍利塔了。
塔呈四角锥体状,用青砖砌成,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底有拱形券洞,塔内地面为大理石砖铺就,清代玄奘泥塑像在龛内供奉,泥塑玄奘身披橘红色袈裟,内着黄僧衣,项挂佛珠。塔基北嵌有刘轲撰写的《大唐遍觉三藏法师玄奘塔铭并序》,详细记载了玄奘的生平事迹。
在玄奘法师舍利塔左右各有一座相对矮小的砖塔,它们是玄奘两位著名弟子窥基和圆测的灵塔,右前方为玄奘大弟子窥基灵骨塔,左前方为圆测灵骨塔,两塔结构形状乃至大小完全相同,都是三层,高七米,内供二师泥塑,外面各嵌塔铭。
窥基是唐初著名将领尉迟敬德的侄子,自幼聪慧,尤其擅长诵读,凡经义一看便能记个八九不离十。玄奘在去印度之前,就了解他的才华,初次见到他,见其眉目秀朗,身材魁梧,就称赞他不愧是将门之后,决意收他为弟子。从印度回来后,玄奘将自己的想法说与窥基叔父鄂郑公尉迟敬德,取得尉迟敬德的支持并报皇上批准。窥基开始受不了佛教的诸多约束,提出:若让我娶妻,不忌荤血,我才答应。玄奘假意答应,出奇之人必有出奇的行为,窥基每出行,必有三车相随,一车载经论箱箧,一车供他乘坐,一车载以家妓、女仆、食物等,所以其时人们称窥基为“三车和尚”。
窥基先随玄奘学印度五国语言,并协助玄奘解决在翻译中有争论的问题,或者是那些最不容易解决的疑难。凡是他遇到的难题,往往避重就轻,迎刃而解,其时就有人称他“未几而冰寒于水矣”,以此说明他造化之深。
由于他聪明好学,深得玄奘器重,担当笔受重任。在翻译唯识宗(即法相宗)重要典籍《成唯识论》时,他还向玄奘建议将十家学说加以糅合译编的建议,进一步反映出他超人的才华。这在宋《高僧传》卷四《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中有记载:玄奘法师在译唯识论时,开始与窥基等四人共同执笔润色校检,几年之后,窥基突然提出退出,玄奘问
为什么,窥基说:“夕梦金容晨趋白马,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不愿立功于参糅,若意成一本受责则有所归。”
永淳元年(682年)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圆寂于慈恩寺翻经院,当时只有51岁。时人于玄奘塔右起塔,让这个玄奘最得意的大弟子,永远留在了他身边。
因是玄奘的大弟子,又才华卓绝,佛学造诣深厚,窥基的葬礼也很隆重,宋《高僧传》在记述他的葬礼时说:“弟子哀恸,余外执佛,会葬黑白之众盈于山谷。”窥基一生著述丰硕,《大唐西域记》就是他协助玄奘写成的,他还协同玄奘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并译讲经论30余部,着重阐发唯识宗精义,被赞为“百部疏主”。
圆测是玄奘的新罗(今朝鲜)弟子,据说还是新罗王孙。
和窥基一样,圆测也是自幼聪慧,三岁出家,15岁请业,洋洋数万言的经论,只要听过,他便能融会贯通,牢牢记在心里。贞观年间,唐太宗度他为僧。在玄奘为弟子窥基讲解新翻成的唯识论时,他为了听玄奘法师讲经,给守门人塞钱行贿才得以进寺去听。每次去听,他都将所听经论回忆整理出来,等玄奘讲解将要结束时,圆测“咣咣”地敲响西明寺的大钟,召集众僧,声称自己也要讲唯识论。就这样,以特别的方式,他从学于玄奘门下。后来受朝廷派遣,到洛阳大内助译,万岁通天元年(646年)去世,在龙门香山寺北谷起塔。他的弟子们分得一部分遗骨,带回长安,葬于终南山丰德寺东岭上。宋政和五年(1115年)四月初八,重修兴教寺玄奘塔,这样,从丰德寺东岭分出一些骨骸和舍利迁葬在兴教寺玄奘塔之左侧,与窥基塔相对。
兴教寺如今的主要建筑还有藏经楼,它位于兴教寺大雄宝殿、法堂、卧佛殿中轴线以东,进院依然是月亮门,其上有“清幽”、“经楼”字样。楼四角上翘,仿佛翩翩欲飞,楼额有“藏经楼、庚辰、程潜”字样。朱漆圆柱,雕花门格,显得很是宽敞气派。
藏经楼的北边,是樱花园。从月亮门进去,有一比路高约一尺的土坎,上有一座小巧的建筑,在横叠起的两层底座上,镶嵌着1992年5月10日立的纪念碑,上面镌着“中日友好樱花林纪念碑”,背面写着:“公元一九九二年孟春,正值中日友好邦交二十周年之际,受川宗央先生为会长的日本亚细亚文化交流会赠送樱花树四百株栽植在兴教寺内,表达了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樱花是中日友好世界和平的象征,愿美丽的樱花永远怒放,让中日友好世代相传。”
从樱花林纪念碑向北数步,有一小台阶,上台阶有一小径,小径尽头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纪念碑为一龟趺驮着,碑头为二龙戏珠,二龙戏珠雕刻下阴阳两边分别镌刻着三僧人像。
这,象征了中日两国人民对于玄奘师徒三人的敬仰和纪念。
兴教寺里的玄奘佛骨舍利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基嵌有记载玄奘的生平事迹的《大唐遍觉三藏法师玄奘塔铭并序》。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