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耕云先生:爱的人生(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发明蒸气机的瓦特,他在实验室里有个笑话:
  由于他的专心在思维研究,常常忘记吃东西。
  有一次感到很饿,他想起一旁的桌上有鸡蛋,他一面聚精会神专注著仪器上的变化,一边顺手把鸡蛋放进开水壶里。过了一会儿,他要吃鸡蛋了,结果一看,煮的竟是怀表,而不是鸡蛋。
  历来为了信仰、为了科学、为了事业而集中情感之‘爱’心,大都是全神贯注,把所喜爱钻研之物件,变成唯一的兴趣,鄙弃一切享受,甚至为了酷爱真理,宁可牺牲生命,也决不泯没自己的良知,比如从‘地动说’的白鲁诺,就因为坚持著哥白尼的发现是正确的、是对的,被罗马教会判处死刑—被‘点天灯’活活烧死的!
  如果在人群中缺少了这种爱真理胜过爱自己生命的人,不独人性的尊严无从建立,而人类的进化也成为不可能了。
  (三)、只有‘爱’才是人生必需的和足够的
  ‘爱’是人人所本有的。‘爱’是人生‘的源头活水’。‘爱’心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任何超卓的智慧,惊人的能力,坚决的信心和无比的勇气,都是从‘爱’心里发挥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伟人,他们的‘光芒’都是从‘爱’心中产生的,他们有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仁慈’。
  反过来看,证之古今中外,凡是身为领导的人,如果是爱心贫乏、情感冷漠、意志消沉,那一定是个‘既不能令(没有亲和力),又不能命(缺乏源头活水,变成无能)的人’。从他们的事迹、表现中,也不难发掘出来一条‘定理’,那就是他的‘爱’心和真情感能流露多少?他就能够得到多少的拥护和爱戴(是发自内心的共鸣,不是虚假外表的阿谀奉承或阳奉阴违)。‘爱’的人格能够感召多少人,就能够得到多少人的忠诚归心。只有‘仁者无敌’于天下,只凭力气不过是一介莽汉、武夫,离开了‘爱’,领导就失去了强固的基础。缺乏了‘爱’,任何的作为行动,也不会产生惊天动地的力量。
  有些特别喜弄权术的人,除了权术就没有人格,他的人生已完全被权术所覆盖,他的‘爱’心被埋没。
  还有些人,凭著小聪明,玩弄技巧方法,离开了‘爱’的敦厚热情,任何再好的方法,也只是没有‘能源’的‘发动机’。真正的技巧和方法,它必须从热情中产生,而与‘爱’心结合融汇在一起。
  凡是不肯发挥‘爱’心本能,而妄自菲薄,自认低能,无异是在怨恨父母,咒诅天地;自暴自弃的结果,便会推卸、逃避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真可说他是‘哀莫大于心死’了!
  智慧的火花,是从‘爱’的焦点上迸射出来的。只要你肯付出,就会获得,只要你有炽然的‘爱’心和热情,不论是求学、工作和事业,都因为有了‘动力’而必然会有结果。所以说:‘爱’是必须的,也是足够的。
  智慧和能力,皆是围绕‘心能源’的‘卫星’,用不著向外寻求,只要肯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全部理智和情感,投入所从事的工作、学问或事业上,由于‘爱’心和从事的工作合而为一,在那集中的焦点上,时间到了,便会闪烁发光!
  陆、人格的陶冶
  (一)、完美的人格出于‘爱’的净化
  精纯的黄金,是从矿砂中逐渐提炼出来的。玲珑的美玉,是从石头中发掘、开采、雕凿出来的。一个人的完美人格,是他一生‘有所为,有所不为’及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动心忍性,通过种种磨难及考验才融铸成功的。
  一座完美的雕像,是出自一位高超艺术家的雕刻之手,参观的人都赞不绝口,问这位艺术雕刻家:拜谁为师?何以学得这么超绝的技术?
  雕刻家说:我是以‘心’为师,这座雕像,原本就在,我只不过是把一些多余的去掉而已!
  佛陀教外别传的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是‘精金’,是‘美玉’,是毫无瑕疵、最完美的人格。佛之后的历代祖师、禅师,皆宗尚一‘心’,读读他们的行历传记,与世间法—正气歌所载:‘或为辽东帽,清操履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交相辉映!
  这种冰清、玉洁、高操的人格,皆是人们效法、学习、瞻仰的榜样,但不要忘记那位雕刻师的一句金言:‘以心为师,雕像原本就在!’‘识心达本’而后,再去‘刮垢磨光’,把原本没有的‘多余’去掉,人人皆可迈向‘光明、永恒’的真实生命。
  禅师们说:‘众生是佛’。
  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
  王阳明说:‘人人皆有良知’。
  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
  做人是应该‘见贤思齐’、上上增进的,试想:人人都有同样的‘资源’—本心,善用它,则飞黄腾达,大吉大利;不善用它,便可能倾家荡产,受贫寒冻饿之苦。两个方向、两条路,应选择那一条去走呢?
  选对了,要披荆斩棘,要奋勇直前,要披星戴月,不能见异思迁,不可走回头路……越走越顺,越顺越接近成功的目标;若是选错了,那就后果悲哀,下场凄惨!茫茫苦海,苦海无边……
  完美的人格,出之于‘爱’的净化。‘爱’就像‘精金’一样,经过炉韝高温的锻炼、陶融而成为精纯不变的品质,如果黄金会随空气而氧化,那与黄铜又有什么差别?完美的人格,不仅一如精纯不受氧化的黄金,更像毫无瑕疵的宝璧;白璧必须磨去微瑕,才能散发出生命的光辉和热力。
  佛教以莲花象征圣洁,因为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完美的人格之所以能够普遍受到人们的崇敬,就是因为他们能够珍惜他那纯洁的爱心,在尘不染,不被私欲蒙蔽。像王阳明说的‘去人欲,存天理;去一分人欲,存一分天理;去十分人欲,存十分天理。’天理,即是本然的‘爱’心,‘放之弥六合(上下四方),卷之藏于密’,切莫以为‘完美’是高不可攀、学不到、做不到,应知‘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弃细流,故能成其广’,一个人完美的人格,也是从去其人欲之私,逐渐净化而成的。但是,‘除山中之贼易,除心中之贼难’,要想战胜自己,如果没有理想的正确目标,正确的认知,不下一番‘昨死今生’‘省察克治’之功,是难收‘诚意、正心’‘天君泰然’之效果的。
  (二)、错误是烦恼的原因
  只要是人,都会有烦恼,即使是圣人,也会有淡淡的轻愁(悲天悯人),不过,圣人会‘用心如镜’,会‘过化存神’,不像一般凡夫那样—寂寞、无聊、无可奈何、甚至仰天椎心而泣血之痛!
  烦恼的根源是错误,如果没有错误,绝对不会有烦恼。当自己有烦恼的时候,反省一下;是看错了?是想错了?是说错了或者是做错了?错了就改,马上要改,而且要警惕自己:不可再犯,要做到‘不二过’。能这样才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才能上上升进!
  如果是我们想测知自己的爱心是否已到达纯一之境,这可从内心是否充满著盎然的生趣而自觉知,别人也不难从你的态度是否坦诚,行为是否磊落光明加以鉴定。
  如果要想做一个坦诚、磊落、不忧、不惧的光明洒脱人,那个错误的、与‘爱’走相反的‘恨’的心念,那怕是一丝一毫也不能有,因为‘恨’如同‘冰块’,心中有了恨的冰块,人除了‘冷酷’之外,还能热情起来吗?冷酷只会压毁、窒息掉欣欣向荣的希望及生机。
  一般人大多苛于责人,宽以待己,纵容、姑息,犯点小错,笑一笑!犯了大错,也尽量为自己掩饰、脱罪,灵明良知被蒙蔽,私欲炽然也不辨别是非,这样的人,无异是盲人骑瞎马,岂只是错误生烦恼而已哉?
  论语上说:‘曾子每日三省自身’。能每天做自我反省的人,错误一定会减少,烦恼少了,快乐就会增多,内心没有了怨恨,寒流就会转成春意,被束缚的身心,由放松、解脱而得到自由,由于不忧、不惧,天君泰然、大安稳、大自在而感到真正的快乐及满足,对过去所系恋的东西,不屑一顾,人人都知醉人的醇酒会乱性,美丽的罂粟花有毒,但一些迷失自我、缺乏真‘爱’的人,偏偏醉心于那些不合理的取得与占有,而甘心做物欲的奴隶。玩物丧志的结果,最后被私我之欲所淹没。在佛教来说;叫做‘下堕!’堕入六道,难得出离。‘诸天众减少,三恶道充满’,良可慨叹也!
  (三)、殷忧可以启圣
  有句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佛经中也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菩萨畏因,众生怕果’。儒家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凄凄!’。
  什么是君子?大人、大量、眼光看得远、所作所为抱负大、成就事业大、‘以天下为己任’、视苍生如自己,怎能不‘大’呢?
  什么是小人?小人并非他的身体长相小,而是好近利:只有私心、私欲、眼光近视、心量狭窄、小里小气、蝇蝇茍茍,所作所为,大都是‘微不足道’。
  ‘汉书’班固曾写过一则‘曲突徙薪’的故事说:
  有一户人家,来了一位客人,客人看见主人家的厨房烟囱有火星窜出,而烟囱下面正放置著容易燃烧的木料。客人劝告主人应把烟囱改为弯曲的,烟囱下面的易燃木材要搬离远一些……
  主人听了,认为他多事,不以为意。
  过了没多久,这家人果然因烟囱而失火,天干物燥,烧得很快,四邻的人都来抢救,幸好很快就扑灭了。
  主人为了酬谢救火有功的邻居们,杀牛备酒,出力最大被火烧伤的人坐上席,其余的依功劳大小入座。大吃大喝一顿,却没有想到当初曾经警告过他的那位客人……
  这故事说得很明白:‘事后、先见’之明如果搞不清楚,这个主人依旧是个糊涂虫!
  修学佛法,发大心的人称为菩萨,菩萨的意思是‘觉悟了的人’。已经有了觉悟,和那些尚未觉悟的人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得了圣果的大菩萨,由于他的‘诚则明’‘至诚可以前知’,事情尚未发生之前,他就先有预兆了,尤其是自己如果偶然起了一个不该起的念头,都害怕得很,因为一念之恶,就会在八识心中落下一颗恶因种子,种子遇缘而成熟,便是恶报,‘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菩萨不必等到缘熟遭到果报时才知因果可畏,而是在种因之刹那,便知道其可怕了,所以,修菩萨行的人,大都‘护心如城’—就像大军固守一座城池一样的‘固若金汤’。但是,一般凡夫就不一样了,每天一睁开眼,便随著一切境(景)物而转,喜怒哀乐、贪嗔痴……想念依境(景)而生、而起,生起了还不知道已种‘因’的可怕,更从念起而造‘业’,随业而受报,每天不停的造,每天也在承受著过去所造的业因而结成的苦果。缘熟而受报;若是善报,喜上眉头,眉开眼笑;若是恶报,怨这恨那,呼天抢地,苦不堪言,佛说为‘可怜悯者!’,因为一般人所种所造的恶因恶业,比恒河沙数还多,试问所累积的业债亏欠,什么时候才能偿还完毕?更何况在受报时又在种因造业,而且是在加倍的造……纵然是种的善因,缘熟而报为善果,在享受善果的同时,就会种下其他甚至更多的恶因、恶业,试看世间上有些‘为富不仁’的人,他们的所做所为,正是他们过去世所造善业得来的‘资本’。有几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可以叫人醒醒大脑:‘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你可以说:这不合乎逻辑,但却不可以说:这不合乎因果。
  ‘殷忧可以启圣’的意思,是说做人应有‘戒慎恐惧’之心,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又‘不执著’,如能‘见贤思齐’,参禅而能‘明心见性’的开悟,做人决定是可以上上升进的,到时候如行思禅师回答六祖:‘圣谛尚不为’,‘超佛越祖’去了,岂是为达人生的至高‘圣人’而已哉?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欲期圣人之果,必须从本具之‘爱’心出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感同身受的同情心、慈悲心。一般人的心态,总是‘见有可欲’,追之不舍,当他吃到苦头时,又后悔不已!
  行‘仁爱’的人,以其纯净无私的‘良知’,代替了做人的全部情感,只有圣情而无欲念,‘推己及人,推己及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把‘爱’心扩大至无所不包,与‘万物为一体’,到此,他自然会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悲天悯人的仁爱心肠便会自然而产生,他们的生命随著自然爱心的流露与发挥而泽被一切。
  试看耶稣基督的‘爱’心,只要能代替人们受苦,甘愿自己被钉上十字架。
  释迦牟尼佛,身为太子,王宫的生活是多么的快乐和享受,但他却一切都舍了,雪山苦行,菩提树下悟道,引导了多少生生世世的众生而离苦得乐。
  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观音菩萨更是循声救苦,只要任何人的缘线频率和菩萨接通了,菩萨即‘现身其前而为说法’。
  ‘殷忧可以启圣’,只要信心深入、坚贞不易,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右而目不瞬’,圣域之境决定可期!
  (四)、逆境和困难是成功立业必经的锻炼和要素
  看过鲑鱼逆水而上、到它原来出生的水域传种接代的纪录片吗?鲑鱼一出生就顺流而下,到达海洋,经过几年成长以后,要返回它原来的出生地去交配、产卵、延续后代。这逆流而上的几千里途程,到处都是危险!有大灰熊在等著吃它,有许多飞鸟潜水抓它、有激流、瀑布得奋力跃过,有浅水露底把整个鱼身暴露出来的危险……当它不吃不喝竭力奔回到原出生地时,整个体型都变了样子,延续完了后代,它也力竭而死了。
  鲑鱼以这种生命历程延续不断、给我们人生有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我们决定了自己的理想目标以后,除了奋勇向前,仍是奋勇向前!无论途中遭受任何打击、挫折、危险,甚至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去完成人生之使命。
  古今中外,从困难、逆境终至成功的人,大都具有使命感和‘鲑鱼’的精神,而且在失败与危险的历练过程里、吸收了新的知识,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给他立志要完成的目标上,又增添了更大更多的勇气!
  孙中山先生为了救国救民,领导革命十次失败而不灰心丧志。
  爱迪生为了给电灯泡内寻找一种可以长久发光的东西,曾失败了九十九次。
  有人说:失败了那么多次,太浪费了!爱迪生说:不浪费,我已经知道有九十九种东西不适用于电灯泡!
  《百喻经》里说:‘有个愚人饿了吃饼,吃了一个不饱,吃两个不饱……吃完了第七个饼时,他饱了,于是他很后悔的说:早知道我吃这第七个饼不就好了吗?’
  如果吃第七个饼,这个愚人一定不会饱。这说明了做任何工程不可偷工减料,不可投机取巧,不可以只要空中楼阁而不深打地基……。
  总之,要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的干才行。
  中、外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没有那一个是帆风顺毫无阻挠和困难的;‘龙泉出箧’,寒光四射!因为此剑经过了无数次的锻炼和淬砺。‘和氏璧’的价值连城,是因为和氏的几代牺牲以及良匠的砌磋琢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做大事、立大业、经历种种拂逆及困难,是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的考验,上天之所以这样施于人,也可以说是对人的厚爱,所谓‘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梅花不惧寒冷,越冷越开花;青青翠竹,藉虚心而挺立;苍松翠柏,凭骨气而越寒冷,这风骨凛然的‘岁寒三友’虽是无情的草木,但却给人以强韧的奋发与激励!
  ‘爱’具有无限的创造能力,只要自己不自暴自弃,不畏缩、不退屈,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所以这些伟人的辞典里,根本没有‘难’这个字!
  圣如孔子,讲道德,说忠恕,抱著一颗醒世救人的爱心,周游列国倡行‘仁爱、恕道’,为了维护人性的尊严,主张实现大同的理想,虽然处处受到冷眼奚落,到了陈蔡,遭受绝粮之困,仍是竭力的倡导‘爱’的理想,毫不灰心退缩。这种尽己的忠忱和‘志于道’的乐道精神,自然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了!
  从历来伟人的传记中,不难找出一个成功立业的铁则,那就是:克大难者立大业,冒大险者成大功。
  (五)、君子忧道不忧贫
  一般人当中能够称得起‘君子’的就不错,所谓‘正人君子’。君子的一言一行必定是正正当当、规规矩矩的。‘八正道’的‘正知、正见、正语、正业、正思惟、正命、正定、正精进’似乎都得具备,所以,君子型的人,也必定是个‘志于道’、乐道、行道的大好人。
  真正行道的人看重在道心的有无,而不在身分的贫富,富有如悉达多太子,大迦叶尊者皆视富有如敝屣,更多的道人‘安贫乐道’。世间丐圣武训,乞食兴办义学。教育家王云五,从排字工人中出人头地。英国首相邱吉尔。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印度圣雄甘地……都是从贫困中脱颖而出的‘超人’。
  贫困的生活,能砥砺我人向上进取的雄心,不为物欲所围困,可免堕落腐化迷失了自己。生活清苦一点,对一个立志向上进取的人,是有助益的。
  孔子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因为不安于贫就不会乐于道,只有乐于道者,才能安于贫;如果一个人立志于道了,但却由于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而‘自惭形秽’,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把现实、个人、享受摆到理想的前面,这样还能和他谈什么天下大事?
  孔子最喜爱的学生,是得到圣学心传的颜渊,孔子之所以喜欢他,从孔子赞叹他的话中:‘回也,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像颜回这种乐道不厌贫的贤者,不独孔子喜欢他,在人欲横流的社会,缅怀古人的风骨,提起颜回,谁不衷心的敬佩他呢?
  追求真、善、美,是人类进化的理想,也是人类共同的天性。生活的改善,水准的提升,虽是我们所希望,但是绝不非法而得。富贵虽然是多数人所向往,但若是动机不道德,手段不光明,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别人的损害上,那就是良知上所不能宽恕的罪恶。
  做人要安分,要守分,不必去艳羡那些有财富的人。别人的富有,是他们的努力,或者是祖上几代累积的功德的因果报酬,你要想明天会更好,只有今天去努力,没有因,怎会有果?
  对于富贵与贫贱应有的认识,如孔子说:‘富有和尊荣是人们所向往,但是为了得到出之以不道德、违背了良心和出卖人格,才能改善的话,那我们宁可不去改善他。’。
  孟子也说:‘力行仁、义、忠、信为至乐的人,就是道德的成就’。
  种种公职和社会的地位,是某一些人事业上的成就。
  古时候的人,在有了道德的高尚成就以后,事业上和社会上的成就及地位,便不求自来,自然的得到;现在的人,以道德的些许成就,换取了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地位,结果是得到事业与社会地位以后,却放弃了人格的操守,致使社会地位愈高,道德水准愈低,所负责任越大,能力表现越差,别人对他期望越殷,而他却堕落愈甚,最后难逃人格、事业、地位的破产,真是可悲!
  由此可知,若欲富有,只有刻苦努力的去劳动创造,得到财富以后,要富而好仁,乐善好施;要富而不骄,富而好礼,不要被财富乐昏了头脑,应知财富是不坚实之物‘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财富也一样会流动的,总不如‘识心达本’‘明心见性’、行道之乐,胜过世间一切财富,所以‘君子忧道不忧贫。’。
  (六)、为善最乐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事就是好事,做好事也一定是利他的,利他即自利,‘自他不二’之故。
  很多人读过‘袁了凡家庭四训’,袁了凡先生就因为立志行善,立‘功过格’以记之,由于积极行善之故,原定之命运全改了,为善最乐,何乐而不为?
  不论任何人,只要能克去‘意、必、固、我’之私,那些贪、嗔、痴、恼、惧、疑、嫉、恨……等昏暗之心雾,在大公无私‘爱’的阳光照耀下,皆会化为乌有的。除去了这些缠缚心智的罪恶绳索,原本的纯然‘爱’心,便是与天地交流的无碍大自在、大解脱。
  在这种活泼泼的天机运行中,思想是纯正的,情感是丰富的,情绪是平衡的,性格是和善的,心胸是开朗的,‘诚于中’的优美气质,自然是‘形于外’的表相:仪态端庄,容光焕发,眼睛明亮,谈吐诚恳,声音柔和,举止大方,这时的你,最具‘亲和力’,与你交往,便会感受你的‘同化力’。你有广大的同情之‘爱’心,最能感动与你有缘的人,你也必定能够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到此,不需服用什么长生不老的特效药,‘爱’就能够使你青春永驻,延年益寿。
  ‘爱’与‘善’也是一体的别名;有‘爱’心一定会行善,做好事一定是有‘爱’心。‘爱’是生机,‘爱’的反面是‘恨’,‘恨’是毁灭。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必定会趋向罪恶之‘恨’,遭受到烦恼、痛苦、空虚及堕落之苦果。
  在人的一生中,唯有‘爱’最真实,充满‘爱’心的人,即拥有了‘源头活水’,欣欣向荣,生趣盎然,做任何事,都会容易成功,因为他的所做所为都与别人有关,与大众有福,他造福别人,获得别人的回馈与礼敬,相互激荡之下,‘爱的人生’自然形成。
  ‘人之初,性本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一个人要保有他本有的、美好的、善良的德性,就必须发挥他内心宝藏之‘爱’,广行善事,这样不但可使人变化气质,趋向人生的幸福美满,而且更能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圣洁生命。
  柒、从‘爱’的扩大到天人合一
  (一)、天人合一‘理’的探讨
  王阳明说:‘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下之人无内外远近,凡有血气,皆是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仁。’
  ‘天’就是‘自然’,‘自然’则包括天地万物。‘万物一体之仁’的确是高见,但也是事实。
  天人的关系,是交相融合,非常和谐的一种关系。这种和谐关系,很难说得明白,我们不妨以一首管仲姬的‘情词’来说明一下人与人的关系:
  ‘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你,捏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一般人的观念中,都有个强烈的‘自我’;我不是你,我不是他,我就是我;其实,所谓‘我’不过是个众缘的假合,‘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那里会有一个单一不变的‘我’?
  如果从物质方面去观察自己,自己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所造成;不但是自己,任何人都是;不但是人,一切动物都是、一切植物也是……这么去著眼,‘万物’不就是‘一体’了吗?
  ‘天人合一’又叫‘天人无间’,中国人所认识的宇宙,处处都是和谐一致,毫无间隔的。
  人,生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立的,但也不是相对的,能够认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这个道理和事实,仁者爱人,仁者爱物之心便会油然而生;怨恨、暴戾之气就会降低、减少,甚至根本就不应该有。
  孔子赞美创造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说:‘惟天之命,於穆不已。’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庄子上有个故事,对这大宇宙的和谐有个很有趣的对话:有个甲先生在出游时遇见乙,于是甲就问乙:‘如何思想,才能认知大道理?如何体验,才能得到大道理?如何修养,才能保有大道理?’
  乙对于甲问,不答。乙并非不知,只是不知从何说起。
  甲无可如何时又遇见了丙。甲又提出了他的三个问题问丙。丙说:我知道,但在想说给你听时,却又都忘了。
  甲先生最后去见丁先生,把心里的问题及遇到乙、丙的情形述说一遍。丁说:‘不用思想,才能知道。不用体验,才能得道。不用修养,才能守道。’
  甲听了丁的话,懂了,但又问丁:你和我都明白了,乙和丙却都不明白,究竟谁是对的呢?
  丁说:乙先生对极了,丙也很对,只有我们两个,察察为明,总觉不对。
  这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后来,丙先生辗转听到丁的谈论,叹道:丁先生真的能透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天地之大美’,即在于生命之流变化创造之不息。宇宙之美在于生命,生命之美在于创造。
  由此可知,宇宙如果没有丰富的生命充塞其间,宇宙将成为死寂、断灭,那里还会有‘美’可言?
  ‘天人合一’与‘万物一体’的论说很多,如: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话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人本与天地一般大,只为人自小其器,若能自处以天地之心为心,便是与天地同体。
  人受天地之气以生,人之性亦即天地之性。
  天地之所以为天地,顺此理而无私焉,人与天地并立为三,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
  ……………………。
  天地与我同体,只是一个灵明充塞天地之间;灵明便是天地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的深?天地万物离开我的灵明,也没有天地万物了……如此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开?
  宇宙间只恒存著「爱’,一切皆变化无常,唯独‘爱’不变不坏、长存永在。宇宙的大生命是无限的,只要人能把自己渺小的生命融入大生命中,便是极大同小,化有限为无限,则小我的生命便是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
  易经上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仁’;‘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文王法‘天’,故能‘纯一不已’;志士法‘天’,所以坚贞不移。
  因此,‘天’的德性就是‘生’,‘天’的心就是‘仁’,唯有‘仁’才能化育不息,显示出‘爱’的伟大。
  论语:‘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说明了尧帝能伟大到‘民莫之能名’的地步,就是因为尧取法于‘天’的伟大,才能成就其与‘天’同其伟大的‘天人合一’境界。
  ‘天’以‘仁’为心,天心是无私的、是无我的、是大公的、是博爱的。
  ‘天心’既然是‘纯仁’,所赋予人的天性也只是一个‘仁’,所谓‘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爱’是与生俱来的‘良能’。
  一般人只要返身而诚,除去私心习染,撤去物欲之蒙蔽,还得本有的纯洁‘爱’心,就可以说‘吾心即天心’。
  ‘大人’之所以伟大,也只是他们能恢复、保有这个纯真无邪的‘赤子之心’,能复得原本的‘天心’;天人不二,当然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本著「天性’的‘仁爱’之心,效法‘天德’的能生与好生,去力行泛爱、博爱的大业,到了‘至诚无息,不息则久’,高明可以配天时,便是以‘天心’为心,以‘天德’为德,以‘天行’为行,‘参天地之化育’,自然与‘天’合而为一。
  到这时便可以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如此,则宇宙无非是我,人人都是自己,除了无所不在的广大博爱之外,那里还会有小我的私心、私欲?到这里还有什么生死?
  但是,离开了全人格‘爱心’的不朽生命外,永远不会把捉到大安乐、大自在、大解脱,如果一辈子只知道追逐声色名利……做物欲的奴隶,那最后也只有‘与草木同朽’的消失于泥土之中,枉过一生!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要是‘人’,都应该以‘大丈夫’自勉、自惕、自励!
  (二)、天人合一‘事’的实践
  中国人做人,不只是从做人做起,而且要遵循道本,溯源天命,尚同天志、天德,仰观俯察,领略到上天好生之德、互助之爱,相辅相成,得其大慈大仁兼爱之心,去除私、偏、欺、疑、孤僻、别异之见,心胸恢宏,随缘放旷,博厚高明,以成就济世利生之不朽伟业。
  ‘天人合一’的‘天’,就是‘自然法则’。宇宙虽大,其实质也不过就是我们所生存的时间及空间。我们每个人各处于自己的生活环境里,只觉得自身生活、生存的重要,对外面环境的一切是次要,甚至不重要。在安定的生活空间,大多只注重自己,忽略了自己与外境、外缘的关系;其实,人若离开了外缘环境的一切,自己不但不能生存,连生命也不会有了。
  试想:阳光、空气和水,谁能缺少那一样还能存活?
  一天三餐(有的人吃五餐)外加零食,每个人都不停的进食;如果一餐、两餐不吃没什么,一天、两天也不要紧,但是,十天、八天以后呢?
  大概每个人都有过‘饿’的体会及感觉,当饥肠噜噜的时候,似乎朝外的心思及想念都没有了;不朝外攀缘了,只想有东西吃!如果饥饿得更甚一点,便会坐立不安,这时候干活没劲,做事没精神,再饿下去,连动一下都懒得动了,如果真的没有食物可吃,肉体生命便从奄奄一息,最后呼吸停止……
  如果当你很饿的时候,没有力气、没有精神、什么事都不想做,连想心事都没兴趣,此时食物忽然当前,大吃一顿之后,于是力气有了,精神来了……当此时也,如果说你不知道精神就是物质,不懂得‘心物合一’的道理,不明白‘天人合一’是什么?(天是自然,一切食物皆从大自然产生),那就未免太粗心大意了。
  任何人都无法离开社会大众而能独自生活,纵有少数修道人崖栖穴饮,入山唯恐不深,草衣木衣,或者像鲁滨逊似的飘流荒岛,他的生存及生活还是得依赖大自然(天)的恩惠,供给他阳光、空气和水、各种植物及果子,否则他绝对活不下去!
  一般人都是‘社会人’,是相互依存而不能离群独居的。社会人共同的关系是什么?
  绝大多数的人不种田而有饭(菜、果)吃。
  穿衣服而自己不是裁缝。不是建筑师、工程师、泥水匠,有房屋住。自己不会造车,出门就少不了交通工具。
  ……………………
  食、衣、住、行……样样依靠别人。日常生活、工作的用具、用品,都不是自己制造的;纵然有会制造的人,但是所使用的相关工具及原料却都另有来处,又牵涉到许许多多其他的人。
  推到最后,还是大自然(天)提供了所需的一切。
  如果没有‘天’的慈悲之‘爱’,一切的生物一一有生命及无生命的动、植、矿物,还有存在的可能吗?
  生为渺小的人类,虽然极为渺小,但人人却都有与‘天’同样的‘天性’,‘天性’就是‘良知’,就是‘仁爱’,就是具有好生之德性,有‘良知’就要善用其‘良知’,别把‘良知’给埋没了、遮蔽了。
  一个没有‘良知’的人,他会处处凸出私我之欲,以他的私我为中心,要求和希望外界的一切人、事、物都得合他的意,若不合意,他便生气、抱怨、动怒、发脾气……归结到一个字—恨!
  这样的人,他太缺乏‘爱’心了。
  过去当学生的时候,曾读过一篇‘千人糕’的短文,说:一块糕是由一千个人做成的。如果仔细算算与这块糕有关系的人,可能不止一千个人。
  一块糕是如此,一碗饭、一杯茶、一块饼干……又何尝不是如此?
  每天当我们用餐,享用种种食物及日用品时,很少有人想想‘它’的由来,当然也不知道要多少人才能把‘它’给制造出来,所以,太多的人缺乏感恩、感谢的心,因而我们的社会,距离理想的‘大同世界’太远!‘天人合一’的境界也不啻有天壤之别了。
  感恩、感谢的心态很重要,这悠关于人心的善恶及社会、国家的兴衰及振糜;心存感恩和感谢的人,他看别人都像看到恩人一样,如果有为别人服务的机会,他会很高兴的奉献自己。
  ‘人人为我’,这是事实。
  ‘我为人人’,便应理所当然。
  能够这样,人与人之间便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不是疏离感,更不应有心胸狭窄、气量小,看谁都不顺眼,都不合自己的心意时,便产生‘怨恨’的心态。
  ‘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实践,必须理解‘天’和‘人’的关系;‘天’是大自然,是养育一切生命之‘母’,其‘爱’之广且大,无与伦比。人能‘存其心,养其性’,发挥其‘天性之爱’,便是‘顺乎天理’,便是对‘天’一一大自然的一种感恩和孝顺,也是对自性‘天君’的善于培养及肯定。
  其次应知人与人的关系。
  ‘仁者爱人’不是一句口号,人必须确知相互依存是不诤的事实,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相敬相爱的相处,发挥人人原本就有的‘仁爱’心,如此去做,爱别人也即是爱自己;如果不明此理,违反‘仁爱’之心,去做些伤天害理、为非作歹,那样的话,害人也等于自害,自己在害自己;试想当一个人充满‘爱心’和一个充满‘恨心’时的结果,会是一样吗?权衡利害、得失之下,一定会知所抑止及改变。
  释迦牟尼、耶稣基督、孔子、孟子、亚里斯多德、史怀哲、甘地……这些‘悲天悯人’的圣哲,他们餐风宿露、席不暇暖的济世救人,都是出自一个共同的理念—仁慈的‘爱’心。
  唯有‘爱’,才能架起天、人之间的桥梁。
  唯有‘爱’,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唯有‘爱’,才能消融人们心中的‘恨’。
  唯有‘爱’,佛国、净土、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目标才可能实现。
  ‘天人合一’的实践,人人可为,到处可做;圣言济世、行医救人、安分尽责、公仆服务、见义勇为……皆是为和谐人际关系、致力于社会心灵的净化、创造个人及全体生命的幸福。如果人人能奉献自己,大家共同为此理念及实践,‘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不难实现。
  但是,环顾当前,太多的生命,像矿石中的真金,未经开采、冶炼,不能成为纯金;未经雕凿,终不能成为大器大用,原本的心无所不能,‘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只要有‘见贤思齐’之志,不甘堕落被埋没之心,努力净化,上上升进,事在人为,只要去做,必有结果。
  ‘天人合一’的事迹甚多,以下所列举的往例,虽然超常识,不可思议,但应知我人‘离念灵知’的本心,便是超越时、空,是大宇宙存在唯一的真实,纵然所列举是超常识、是不可思议,但也不过都是从‘体’起用之‘作用’,因其‘善用其心’,故有此大用现前。吾人只要具有‘见贤思齐’的兴趣和响往,‘彼既丈夫我亦尔!’立下希贤、希圣之大志和决心,便可趋向‘天人合一’的快捷方式道路。
  1.达摩东来,开启超凡入圣之圣教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和梁武帝对话,机缘不契,便渡江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来等到二祖慧可。
  慧可原名神光,是一位博闻善学而又擅长于讲座之士,闻听达摩之名,特去少林参礼。神光到了达摩跟前,见达摩端坐不语,因思:古人求法,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割肉喂鹰……今我何人?敢不效学?
  因而立于门外,值寒冬大雪,积雪过膝,精诚不动。达摩见而悯之,问曰:‘久立雪中,所求者何?’
  神光泣曰:‘祈和尚慈悲、开甘露法门!’
  达摩说:‘诸佛妙法,旷劫难遇,非小德小智、轻心慢心之人所能希冀,徒劳辛苦!’
  神光受了激励,乃潜持利刀,自断一臂呈于达摩之前:‘诸佛妙理,可得闻乎?’
  达摩说:‘诸佛法印,非从人得。’
  神光进而乞求:‘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说:‘把心拿来,我与你安!’
  神光到处觅心不著,乃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因赐法名曰:慧可。
  (注):天人之间、圣凡之隔,迷则天壤之别,悟则不差丝毫;东土‘超凡入圣’的禅文化,始自达摩及慧可的‘安心’安乐法门。从二祖慧可到六祖惠能,一花五叶,超凡入圣之禅,风行中国、日本、韩国……等地,而今已遍及寰宇矣!
  2.至诚祈雨
  禅宗三祖道信大师,在值遇天旱不雨的那一年,见人们杀牲祈雨,师悯其愚,对民众们说:‘你们能去牲不用,我当替你们求雨!’
  乡民听从。师乃精诚祷告,大雨骤降,远近为之感化。
  (注):必须是有道之人,至诚可以感动天地,若非大修行人,虽摇玲、擎幡、敲敲打打、唱唱念念……不过是一场‘闹剧’。
  3.文昌帝君阴骘文
  文昌帝君说: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
  (注):人生在世,若能世世为人,一如戏剧的演员,出场、入场,涂彩、化装,换来换去,而其‘本心’并未换,只是大多的人‘健忘’,被物欲、私心所蒙蔽,迷失了自己,若能具有‘希贤、希圣’之心,奋出尘之志,决定也可如文昌帝君一样能洞悉自己曾一十七世是个‘清官’,如果是修学菩提,圆证佛果,成为圣中圣、天中天的佛陀,洞悉明了,岂止一十七世呢?
  4.虚云和尚梦游兜率天
  虚云和尚是近代的高僧,年纪一百一十二岁时,遭‘云门事变’大劫难,寺中师之弟子许多人被打死,最后迁怒到老和尚身上,先后曾被打死三次,第三次被打以后,端坐历九日,不饮不食,到第十一日,倒下作吉祥卧。侍者以灯草试鼻,气已绝矣!诊左右手脉亦已停矣!惟体温如常。到第十二日早,微闻呻吟,旋开目。侍者告以时间。师曰:‘我才觉数分钟耳!’语侍者法云:‘速执笔为我记之;适才梦至兜率内院,庄严瑰丽,弥勒菩萨正在说法,听者至众,其中有十余人,皆过去认识者……弥勒菩萨讲唯心识定,未竟,指谓余曰:你回去!我说:弟子业障深重,不愿回去了!菩萨说:你业障未了,必须回去……﹂
  (注):大修行人不可思议之行履甚多,皆载于‘年谱’,和尚之弟子而今尚健在者有之。所谓‘道高龙虎伏,德高鬼神钦’,修行臻于‘天人合一’之境界,万物一体矣!
  5.弥勒日巴尊者传
  这是一个修学佛道成功者的典型人物。
  弥勒日巴,礼拜马尔巴上师为师,被上师百般折磨而不退心、退志,终于修行成功,即身成佛。
  其修行的经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具大决心、大毅力,这本从梵文翻译成中文的书,真修行人不可不读,读了以后,必定会受大启发、大激励!
  修行成功的弥勒日巴尊者,会在天空像鸟似的飞行,他看到地面上所认识的地方,地面上的村民也有认识他的。这么看来,吕洞宾修行成仙,云端来去,和黄龙禅师的一段公案,后来成了佛教护法,不只是个神话故事了。
  6.制心一处事无不办
  有一个人,听说吃‘黄精’可延寿、不老,想自身尝试,又怕危险。于是,置‘黄精’于深枯井中,诱人入井后,便以石盘盖上井口,并对井中人说:饿了可食‘黄精’。
  被骗入井之人,迫于无法出离,只有等死。
  不久,忽然有一狐仙降临枯井,告诉他说:我昔被猎犬所获,赖君赎命,今特来报救命之恩!
  狐说:我每日卧墓中,两目注视墓顶口,久之,觉身能飞出墓外,由是悟神能飞,遂成通天狐,能飞腾变化。汝可于此井底,专注石磨洞口试之。
  其人依言,双目注视石磨小孔,经十余日,身已能出井外,遂逃去!
  (注):不要把这个故事看成做不到的‘神话’,当知易经上说的‘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由此证知必非圣人虚语。
  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我人难在念念生灭,不能将此心‘统一’到‘安祥’心态;果能‘安祥’到‘无念、无住、无相’时,‘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成佛都有可能,况其他呢?
  初祖达摩大师说:‘外离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外离诸缘……心如墙壁……做起来可能不太容易,儒之‘四勿’,试做一、二看看!
  7.圣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从久远劫前的观世音古佛,发菩提心,从‘反闻闻自性’而修成无上道的。
  法华经上的‘普门品’,述说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该以何身得度,即现身其人之前而为说法。
  圣观世音与中国特别有缘,浙江的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地,菩萨的慈悲事迹甚多,有‘传奇异闻录’风行于世。
  从一个普通的人,修行成为一位大菩萨,绵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天人合一;天即人,人即天,‘天人之间’的‘间’隔、‘间’距,应该是不存在,之所以‘圣、贤、才、智、愚劣’有别,也是迷失自己本性以后的‘染’有多少、‘执’有轻重;如果能净化掉心垢至一尘不染,则‘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一超直入,‘不历僧祇获法身’,如此则‘天上、人间’是一不是二了,‘心净、土净’,极乐世界不是遥远到十万亿佛土之外。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入观世音菩萨法门者,‘旋汝倒机闻,反闻闻自性’,闻性的确是不生、不灭,试著去做做看!
  8.菩提树下大悟的佛陀
  悉达多太子踰城出家,雪山六年苦行而未证道。三十五岁的秋天,在乌尔贝腊.些那尼的菩提树下立誓:如果不开悟,就不再站起来。
  坐到第四天,大清早,忽然听到一个女孩的歌声:
  弦啊弦!发出好琴音!
  太紧了,音僵。
  太松了,音懒。
  不紧不松,音美妙!
  太紧了,音僵。
  太松了,音懒。
  刚好,刚好,音美妙!
  刚好,刚好,音美妙!
  ‘刚好’不就是恰好、是调和、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吗?不就是什么都无执著的状态吗?
  悉达多太子大悟了,不再执著「若不开悟,不再起来’的那个观念了。
  悟了的悉达多,是佛陀了,号释迦牟尼。
  9.佛为父王说法
  宝积经云:‘尔时世尊告父王言:我所说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味亦善,纯净无杂,清白无染。所谓六界:地、火、风、空、识。六触:眼、耳、鼻、舌、身、意,若缘顺境,生贪爱心;若缘违境,则生嗔心;于中庸境,生愚惑心。如是三事,起贪、嗔、痴,堕四恶处,轮转生死,无解脱期,作业果报,皆不失坏,若无作业者,即无受报者。父王当知,一切诸法,皆悉空寂,一切诸法空者,是空解脱门。空无空相,名无相解脱门。若无于相,则无愿求,名无愿解脱门。一切诸法皆具三解脱门,究竟涅槃。决定如法界,周遍虚空际,当知诸根幻,境界如梦。佛说是法时,净饭王及七万释种,得无生法忍。
  (注):佛为世俗父母说法(也曾上升忉利天为母摩耶夫人说法九十日),佛之大孝、报恩行,为世人第一楷模、表率,人人学佛、成佛,是为一切生命最圆满的成就。
  10.观相(想)得度
  观佛三昧经云:尔时净饭王白佛言:‘世尊!今我在世,见佛色身相好,悉达在宫时,相师皆见其三十二相,今者成佛,光明益显,佛涅槃后,末世众生,当云何观佛?’
  尔时世尊入色身三昧,从三昧起,有五色光,从佛口出,照父王顶,及于精舍,遍娑婆世界。尔时世尊欲令大众见佛色身了了分明,佛化精舍如白玉山,高妙如须弥山,有百千佛龛窟,于诸佛龛窟,显现诸佛像与佛无异。
  佛告父王:‘佛灭度后,诸佛弟子若能割损诸事,捐弃诸恶,系念思惟佛常光者,佛虽不在,亦名见佛……’
  (注):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佛弟子从观相(想)、观心、保任至安祥常在,即名见性成佛,其功力则在能‘割损诸事,捐弃诸恶’,果能看破、放下、歇业养神,必定能够定慧圆明。
  11.度子罗喉罗出家
  未曾有因缘经云:佛在迦毗罗卫国,遣目连白父及耶输陀罗:‘太子罗喉罗年已九岁,宜令其修学佛法。’
  耶输陀罗说:‘如来为太子,娶我为妻,未满三年,逃至山林,今得道还国,复求我子离宫,何酷如是?’
  尔时目连方便晓喻,亦无听意。
  世尊即遣净居天子,空中告曰:‘汝耶输陀罗当忆以五百银买五茎莲花上定光佛时,汝求我:愿世世为妻,我言:菩萨屡劫行愿,随君施与,誓无悔心,而今何故爱惜罗喉罗,不令学道?’
  耶输陀罗闻已,还识宿命如昨所见,爱子之情自然消歇,提罗喉罗手付嘱目连。
  时净饭王集国中豪族,各遣一子共趋佛所……
  (注):生为佛子,是多么大的福报?而今与佛有缘的佛弟子,若能具足诚敬信,对佛视为‘法身父母’,对佛具忠臣、孝子之心,佛视众生若子,佛岂不欲将自己的无量珍宝付子继承。然而,自古迄今,芸芸众生之中,有几多人真心愿做佛子者?
  12.丑女改容
  百缘经云:波斯匿王的摩利夫人生一女儿,面貌极丑,养育长大,觅一贫寒之子为其夫婿。波斯匿王为造舍宅,牢关门户、内外七重。王嘱女夫:‘汝若外出,自执锁匙,开关由汝,勿令外见……。’
  彼女自责:‘我种何罪,幽闭暗室?’
  于是,遥礼世尊,哀恳垂悯。
  佛知其意,即至女前。丑女见佛,即哀求忏悔,佛为说法,心开意解,恶相丑形忽然端正。
  女夫还家,见妇端严美貌,问是何人?……
  (注):修学安祥禅,主旨在发露本心,保有安祥,果能做到‘天君泰然’,必定会‘百体从令’,认真修行的人,都会‘脱胎换骨’似的成了美女、俊男,相随心转,时光倒流似的,若问此中奥妙,请看拙著之《观潮随笔》中的‘光彩与美丽’。
  13.燃灯不灭
  贤愚因缘经云:舍卫国有一贫女,行乞度日,见到国王、臣民……皆供养诸佛,心自思惟:我之宿罪,生处贫贱,虽有福田,无有种子。深自咎悔,悲痛感叹!行乞度日,忽得一钱,即持买油,往诣精舍,置于灯中,自立誓愿:我今贫穷,用是少油,供养于佛,以此功德,令我来世得智慧灯,灭除一切诸暗心垢!
  作是誓已,礼佛而去。
  入夜,诸灯油罄者相继息灭,唯贫女所施之灯独燃。
  目连当值,察天已晓,见此灯燃,膏柱未损,如新燃灯,以白日燃之无益,欲息灭之,举手扇之,灯焰如故,复以衣扇,依然明照无损。
  佛见而语目连:此灯非汝能灭,此灯乃发广大心者所施之物。
  贫女复来礼佛,佛即为之授记:来世百劫之中,当得作佛,号曰:灯光!
  (注):贫女施一小钱之油,佛为授记:将来会成佛,萧梁(梁武帝)身为一国之君,造寺、斋僧、写经、度人……不可胜数,初祖达摩却说他:毫无功德!对比之下,原因在那里?若能拣别分明,那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仍是不善用心;天人之间,众生与佛岂有差距?‘不二法门’岂有二耶?
  14.不可思议的维摩诘
  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出生的一位大居士—维摩诘,这个人真是不可思议,神通广大,在‘维摩诘经’中有详明介绍:
  他慈悲度生,方便示疾,释迦牟尼佛要找一位弟子前去代表问疾,结果罗汉果位中的人没有一个人敢去,因过去都曾被维摩呵斥过。询问菩萨果位中的人,也是一样都不敢做代表,最后只有文殊勉为答应代佛问疾。
  维摩诘的客厅真大,文殊菩萨一应诺代佛前往向维摩问疾,即时众中大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都愿跟去,经上说有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一同前往维摩丈室。
  到了维摩诘家,维摩诘居士早已以其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唯置一床,以疾而卧。那么多的人到了维摩诘室内,舍利弗一见即作是念:连一张坐椅都没有,大家要坐在那里哟?
  舍利弗先被维摩诘教训一顿,然后现不可思议神通力(比今日各种电讯还快),通知东方三十六恒沙国外,有世界名叫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身高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皆高广严饰,彼佛即遣送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来入维摩诘室,奇怪的是:维摩诘室都能容纳得下,所有来宾客人叹未曾有!
  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了,舍利弗又动念了:这么多人到那里去吃饭呢?
  维摩诘知其意,即时入三昧,不起于座,遣化菩萨往上方,度四十二恒沙佛土,到众香国,向香积佛化来一钵香饭,与会大众,皆能饱餐一顿,而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注):太超常识、太不可思议了,佛国世界的富有,绝非我人这个世界这个‘大王’、那个‘大王’……可比,人如果能不自小其器,不妄自菲薄,把心量尽量放大、敞开,如中庸上所说‘放之弥六合(上下四方)’,那的确是宇宙有多大,心就有多大!
  15.笑弥勒
  大肚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即将成佛的补位大菩萨。这位菩萨现居兜率天的弥勒内院。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亿百;
  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注):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的大权示现,其不厌生死、不住涅槃,皆因与众生有‘同体大悲’之缘,往来度生,从不疲厌,圣观音之所谓‘该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现其前,为其说法’,时时出现众生之前,怎奈‘佛视众生如子’而欲度脱,而众生却是‘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以众生之眼光去看佛,佛也成为众生了,外佛不识、自佛不认,众生之苦将‘伊于胡底’?
  弥勒菩萨的造像极其可爱;笑嘻嘻的,胖笃笃的,其诗偈:‘大肚能容,容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看其造像,读其诗偈,在生活中便能受到很多的启示及教化。
  还有一首偈说:‘行也布袋(布袋和尚也是弥勒示现)、坐也布袋,放下布袋,自由自在!’这偈看起来是那么容易明白叫(教)人‘放下’!‘放下即是!’‘放下’即是‘离执’、没有执著,就是解脱!
  以上列举十五则天人之间不可思议之事迹,旨在启引吾人‘希圣、希天’上上升进之向往心。实际上,天人之间不可思议的事迹多得不胜枚举。‘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只要‘吾心信其可行,总会有成功的一日’。
  捌、道二,仁与不仁而已
  现实的天堂,是以人们纯洁的爱心创造出来的。即以我们人类所处的这个地球来看,有些地区贫穷、饥饿;有些地区富有、快乐。孙中山先生说:‘社会国家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又说:‘社会之隆污,系于人心之振糜’,环境影响人,人也可以创造环境。尤其天、人以‘心’为中心主,心以‘仁爱’为光热及能源。‘一心能造十法界’。心无所不能,既然无所不能,就应发扬‘仁爱’之心,开创‘世界大同’的理想实现。
  孔子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
  ‘仁’是泛爱的道;是圣洁的道,是光明的大道,是创造的道,是人类迈向‘大同’理想的幸福之道,是充满了人生光与热的希望之道,自然也是理想人生的佛天之道……………
  仁的反面是不仁,没有爱心的人,我们亦常看见过,媒体广告经常可以见闻;抢劫、偷盗、杀人、乱伦,为非作歹……亦是万能‘心’之表现,很可惜的是错用了心,其造业之结果,难逃法网,纵逃得法网,却难逃得因果,最难过的是受他良心的谴责,只要一想起来,就会心跳、不安、恐惧、忧虑……‘人人既然皆可为尧舜’,那又‘卿本佳人,何以做贼’呢?
  中国人生活的情趣,是冀望寄托于现实的人生,认为一切理想和目标都可以在现实的环境里实现。生命的尊严,绝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应发挥普遍的同情、爱心救人济世,努力迈向‘天人合一’的生命大圆满!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