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羌人世居地的藏传佛教寺院
鲁土司衙门内的妙因寺
青龙山
古羌人世居地的藏传佛教寺院
作者:晚报记者瞿学忠 实习生杨雅琴
永登古为羌人世居地,西汉霍去病西逐诸羌,设令居塞于此,两汉与羌在纷争中也不断进行着商贸文化交流。“羌人为藏民族先民,羌文化对永登地区产生过久远而深厚的影响。”永登县文化馆副馆长祁重泰告诉记者,永登处在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交汇点上,与青海接壤,在古代甚至到解放前,一直是出入青藏的重要通道,汉藏文化交流频繁,尤其是宗教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永登地区留下了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它是汉藏民族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晶。”祁重泰说。
历史上的广泛传播
有关永登境内藏传佛教的文字记载,在永登县不同时期相关史料上都有记载。“作为甘青要道和丝绸古道上的永登,是佛教传播的必经之地。”据永登县文化馆副馆长祁重泰介绍,汉藏两地宗教人士早有往来,在唐代时候交往十分频繁,唐末今永登属地曾被吐蕃占领,藏地文化广泛渗透。宋时曾一度被西夏所据。西夏崇尚藏传佛教,天盛十一年(公元1159年),西夏主赵仁孝迎请西藏噶玛噶举派僧人都松钦巴的弟子格西藏索哇前来传教,并奉为上师,随后不断有西藏僧人来西夏传教,众多的高僧在永登地区驻锡讲经,弘扬佛法,把藏传佛教在永登进一步扩大。
1226年蒙古军队攻占了永登,1235年元朝灭西夏,窝阔台封次子阔端于西夏地。阔端于1244年召西藏萨斯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来见,萨班以萨斯迦派威望最高的宗教领袖的地位奉召,携其侄八思巴启行,于1246年到达阔端驻地凉州,订立了凉州会盟,将西藏纳入元朝版图。“当时萨班一行走的正是永登这条路,在永登佛教兴盛的连成地区留下了众多圣迹与传说,自此,藏传佛教在永登广为传播。”祁重泰认为,从眼下永登境内所存佛教寺院的分布来看,佛教在当地的兴盛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第二五台山
据永登连城石屏山寺寺志记载,法王和其侄赴凉州时途经此山观光,当时见到山巅瑞气缭绕,众多佛、菩萨显身,法王便建议在此山建寺,命名“却嘎林”,誉此山为文殊菩萨圣地,第二五台山,并在此山讲经说法,弘传佛教。史料记载,元朝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经常有高僧在此驻锡讲经,信徒众多。自此,此山为甘青地区的佛教圣地,萨迦派大师曲吉尖参以及后来格鲁派大师鲁本桑木丹(石迦佛)先后在此山修行传教。据传五世达赖进京朝见顺治皇帝路经连城,在此山寺旁亲植茶树两棵,至今尚在,长势茂盛。六、七世达赖、五世班禅及众多黄教大师曾莅临此山寺,修性弘法,留下诸多传说与圣迹。石屏叠翠,悠悠古寺,使这里的佛教活动十分兴盛。“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甘青交接地区多民族数万人涌集于此,朝山拜佛,踏青赏春,仿古购物,热闹非凡。”
自明朝以后的数百年间,藏传佛教在永登的兴盛,与土司政权有着直接的关系。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元朝平章正事、安定王脱欢降明,被安置于连成,封为土司,自此统治永登及周边地区历经明、清、民国长达560余年,是集宗教、政治、军事、司法于一体的强大的土司政权,是辖区少数民族的精神领袖,他们信奉藏传佛教,土司家族代代有人出家为僧,主持寺院活动。“由于历代土司效忠朝廷,功勋卓著,明王朝就为他们敕建了几座藏传佛教寺院,这些寺院大多如今保存较好,是汉藏蒙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殿堂。”祁重泰说。
星罗棋布
从分布在永登县内大大小小的佛教寺院我们可以把脉昔日的红火。“可以用星罗棋布来形容。”祁重泰说。
位于县城东北角的海德寺,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是明成祖为三世土司鲁贤敕建。现存大殿一座,该寺原建筑规模宏大,在县内颇有影响。大殿内有珍贵的壁画、塑像,院内有一棵菩提树。“传说建寺时,有高僧从印度带来,至今长势茂盛。”永登县文化馆有关研究者告诉记者,位于连城镇与鲁土司衙门隔街相望的显教寺,也是一座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现仅存大殿一座,2006年公布为国保并入鲁土司衙门。修建年代说法不一,连城地区有“先有显教寺,后有连城城”的说法,足见年代之久远。1995年北京大学教授宿白来考察,说“此殿是花教寺院,河西地区的早期建筑。”花教就是藏传佛教的萨迦派,是因该派在寺院墙上涂有红、白、灰三种颜色。萨班在凉州会盟期间在华锐地区传教多年,并建了武威莲花寺、白塔寺等萨迦派寺院。他们曾在连城地区活动多年,修建了尕哒寺,当地研究者据此推断显教寺也应为萨迦派所建,具体年代在元代马真后三年(1244年)至至元末年(1294年)。1984年在大殿天花板内发现了99幅清唐卡和藏文经卷。“唐卡十分珍贵,多为明早期的精品,现藏于永登县博物馆。”祁重泰说。
汉藏文化交流的见证
与鲁土司衙门连为一体的妙因寺,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永登县有关史料记载,寺院位于鲁土司衙门西侧,始建于明初,称大通城金刚持寺,明宣德二年(1427年)敕谕西大通寺,正统六年(1441年)扩建,七年奉敕称大通寺,明景泰元年(1450年)黄谏撰《敕赐大通寺记》,清光绪年间改称妙因寺。
寺院占地约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万岁殿、德尔经堂、大经殿、禅僧殿、护法殿、嘛呢殿、塔尔殿、金刚殿、鹰王殿等,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气势雄浑,环境清幽,还保存有十分珍贵的砖雕、壁画、塑像和古名树,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该寺为鲁土司家寺。“1984年9月17日,十世班禅莅临妙因寺时曾说这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该寺与它连为一体的鲁土司衙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祁重泰说。
据祁重泰介绍,位于红城镇永安村的感恩寺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竣工于弘治八年。是明孝宗为表彰长期镇守边陲的连城鲁土司而敕建的,由五世土司鲁麟支持修建,属藏传佛教寺院。寺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主体建筑自南向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山门、碑亭、力士殿、天王殿、护法殿、菩萨殿、大佛殿、结构严谨,气势宏大,汉藏文化融合,民族特色浓郁。碑亭中到底《敕赐感恩寺碑记》石碑,通高达4.2米,正面为汉文碑记,背面为藏文,该碑保存完好,为寺中瑰宝。据有关专家考证,该碑记是西北地区唯一一处有确切年代记载、以汉藏两种文字记录、完整保存时间最长的汉藏文化交流的见证。寺中还留有珍贵的佛教壁画、塑像、藏文经卷、青铜佛像、传世文物以及大佛殿中罕见的《西游记》故事悬塑。“百年来,该寺院始终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名刹。”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2008年8月,首都师范大学与故宫博物院的汉藏佛教美术专家组成联合考察小组,由首都师大美术汉藏佛教研究所谢继盛教授和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罗文华研究员领队,一行14人,历时半个月,对妙因寺、感恩寺、东大寺、显教寺、海德寺等旧址的考察取得重大发现。数量大、保存完整、有确切年代记录的一件件文物,展示了明清两代藏传佛教东进与汉文化西传的交融,为明代汉藏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佐证。尤其是国内研究藏传佛教结构的范围。“专家组在妙因寺、感恩寺、东大寺、显教寺、海德寺等处发现的百余幅坛城图案,为藏传佛教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据祁重泰介绍,专家组还在感恩寺哼哈殿发现了一幅六道轮回图壁画,该壁画依据明代班丹札释大智法王的京刻版彩绘而成,是国内发现的第一幅绝版佛传故事图。专家组认为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料,不仅拓展了藏传佛教的研究领域,而且有力地证明了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重视,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罗文华研究员认为,无论是鲁土司衙门还是妙因寺、感恩寺等旧址文物,其重大的研究价值还在于它们生动、明确地记录和展示了明代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在全国也是极少见的。”专家们认为,永登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及黄土高原交接地带,是蒙、藏、土、汉文化的交融之地。此次在永登考察掌握到的文物资料,大量记录了明代土司对这一地区的管辖以及藏传佛教的流传和汉藏文化的交流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明代汉藏文化交流的研究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明代汉藏文化永登最具代表性。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