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朝韩佛教>>正文内容

朝鲜学僧与法相宗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金德洙(韩国) 柳雪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朝鲜学僧与法相宗
  金德洙(韩国) 柳雪峰
  法相宗是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的佛教宗派,因分析法相以阐明宗义而得名。它主张一切现象唯识所变,故称唯识宗或法相唯识宗。窥基常住慈恩寺弘法,人称慈恩法师,因而法相宗又称慈恩宗。它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学说,以六经十一论为所依经典,《成唯识论》为代表著作,主张外境非有,内识非无,唯识无境为基本理论。朝鲜学僧将法相唯识学说传人朝鲜,形成了朝鲜佛教的法相宗(慈恩宗),为法相唯识学的弘扬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法相宗创始人玄奘(600~664年)15岁出家,29岁去印度。以前,他曾历游洛阳、长安、成都、相州、赵州等地,遍谒众师,备餐《涅槃》、《摄论》、《毗昙》、《成实》、《俱舍》诸经论。在研究南北所传佛学之后,他深感各擅宗途,其说不一,决心西行求法,以解所惑。贞观三年(629年),玄奘起程西游,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印度王舍城,人那烂陀寺,从戒贤学法。他着重听讲《瑜伽师地论》及瑜伽行派的其他论著,同时游历印度各地,研究有部和中观诸派学说。在印度期间,玄奘曾著《会宗论》,调和空有二宗,对中观派论师师子光用“二谛”说反对瑜伽行派的“三性”说予以批驳;作《制恶见论》,同南印度正量部论师般若鞠多所著《破大乘论》展开论战;并为童子王写有《三身论》。在戒日王为他召开的五印论师大会上,他宣讲大乘教义,请人问难,无人发论,被誉为“大乘天”。此后,玄奘起程回国,结束历时19年,行程数万里的求法之旅,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初返抵长安。他从印度带回梵经520荚、657部,又作《大唐西域记》,以述沿途所见所闻。唐太宗在洛阳召见玄奘,按其意愿安排他先后于长安弘福寺和大慈恩寺译经传经。经过19年,共译经75部,1335卷,唐太宗为之作《大唐三藏圣教序》。玄奘译传的经论主要是瑜伽行派和说一切有部著作,即《瑜伽师地论》和《俱舍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显扬论》、《佛地论》、《摄论》、《发智》、《婆娑》、《顺正理》、《显宗》等论著,并且编译了《大般若经》。玄奘自己的著述不多,其思想除散见于弟子记述之外,主要体现在《成唯识论》之中。这一著作是由窥基秉承玄奘意旨,依据唯识十家对《唯识三十颂》的注疏编译而成的。窥基把法相宗的所依经典概括为六经十一论,这就是《成唯识论》曾引用的《解深密经》、《华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阿毗达摩经》、《楞伽经》、《密严经》和《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集量论》、《分别瑜伽论》、《唯识二十论》、《观所缘缘论》、《辨中边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其实,《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是法相最为重要的基本经典。
  《宋高僧传》说:“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据传,窥基(632~682年)曾独受玄奘讲陈那之论和五性宗法,大善因明三支,纵横立破,述义命章,可谓前无与比。他的著述甚丰,称为“百部疏主”,其代表作为《成唯识论述记》,同时撰有《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因明人正理论疏》《瑜伽师地论略纂》、《法华经玄赞》、《大乘法苑义林章》、《辨中边论述记》、《唯识二十论述记》、《弥勒上生经疏》、《唯识三十颂略释》,并对其他经论作了疏释和述记。窥基对玄奘思想竭力加以阐发,在法相学内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派系,即窥基学系或慈恩学系。
  玄奘的译场吸引了一大批佛教学者。同时,他把译经与讲经结合起来,培养后学,使门下人才济济,受其剃度和参与译经的人很多,其中已知的研习法相唯识的新罗学僧就有圆测、神防、知(智)仁、玄范、神廓、胜庄、义寂等多人。这些人后来都没有回新罗。
  圆测(613~696年)讳文雅,为新罗王孙。他3岁出家,贞观二年(628年)15岁时入唐请业,曾就学于真谛一系的法常和僧辩。贞观中,他由唐太宗敕度为僧,住京师元法寺,学《9比昙》、《成实》、《俱舍》、《婆娑》诸论,对古今章疏,无不闲晓,因而名声蔼著。玄奘自天竺回国,圆测即得传《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及大小乘经论。显庆三年(658年),玄奘奉敕移住西明寺,圆测同50名大德一起被召为该寺大德。麟德二年(665年)玄奘人寂后,他从西明寺移住终南山云际寺,间居一所,静志八年。之后,圆测又被西明寺僧邀屈还寺,宜讲《成唯识论》。崔致远在《故翻经证义大德圆测和尚讳日文》中说:武则天尊贤,圆测被重之如佛。每遇西天开士,则征东海异人,俾就讨论,因资演畅。是以谈经则必居其首,撰疏则独断于心,栖则灵感荐臻,升座则法音随应。唐高宗后期和武后时期,圆测被召入译场,充当首座证义,帮助地婆诃罗、实叉难陀翻译《大乘密严经》、《大乘显识经》、新《华严经》等经典。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七月二十二日卷轴未终,他即迁化于佛授记寺,享年84岁。垂拱年间,新罗国王曾多次上表请圆测回国弘法,但武后垂情,优诏显拒,终于未能还乡。圆测一生的著述是很多的,知名的就有《成唯识论疏》、《解深密经疏》、《仁王经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赞》、《无量义经疏》、《观无量寿经疏》、《阿弥陀经疏》、《弥勒上生经略赞》、《俱舍论释颂钞》、《广百论疏》、《成唯识论别章》、《二十唯识论疏》、《六十二见章》、《百法论疏》、《观所缘缘论疏》、《因明论疏》、《因明正理门论疏》等。据说,他的这些著作起到了羽翼秘典,耳目时人,赞佐奘公,使佛法东流,大兴无穷之教的作用。然而,圆测与窥基虽同禀师说,但有关唯识学的解释与窥基则有所不同,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说法,因而以他为中心在法相宗内形成了另一派系,即圆测学系。因圆测住西明寺弘法,人称西明法师,故其派系亦称西明学系。圆测学系与窥基学系的主要区别在于:窥基学系主张五种姓说,认为一阐提人先天无佛性,不论后天如何修持,都永远不能成佛。而圆测学系则反对五种姓永别说,认为二乘分为定性二乘与不定性二乘,在不定性情况下可以成佛。就是说,五种姓并非永恒不变,众生能否成佛,同样取决于现世的修持。
  神昉是直接师事玄奘的新罗学僧。他早年入唐,原住长安法海寺。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国并奉敕于弘福寺译经,神瞄即以谙解大小乘经论的12名大德之一应选,进入弘福寺译场,任译经证义。直至龙朔三年(663年),玄奘在玉华寺译出绝笔之作《大般若经》和《缘起经》时,他仍充缀文或笔受。神瞄在玄奘译场工作近20年,是自始至终追随玄奘译经的新罗学僧,终于成为玄奘的四上足之一。他的著述有:《十轮经钞》、《十轮经疏》、《十轮经音义》、《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顺正理论述文记序》、《成唯识论要集》(同《文义记》)、《显唯识论集记》、《种姓差别集》等。
  智仁亦作知仁、智忍,是师事玄奘的又一新罗学僧。贞观末年,他曾参与玄奘译场有关《因明人正理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因明正理门论本》诸经论的翻译工作,充任笔受。之后,他又从事玄奘所译经典疏释工作,撰有《十一面经疏》、《四分律六卷抄记》、《佛地论疏》、《显扬论疏》、《杂集论疏》等章疏。
  胜庄为圆测弟子,一说为玄奘门人。武后当政时,他已是长安大荐福寺的著名大德。圆测人寂后,他与西明寺主慈善法师从葬所分圆测骸骨一节,葬于终南山丰德寺东岭。胜庄曾参与义净三藏和菩提流支各译场的工作,充证义大德。除从译之外,他还撰有《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现存)、《金光明最胜王经疏》、《成唯识论决》、《杂集论疏》、《佛性论义》、《大因明论述记》、《起信论问答》等章疏。
  义寂,一说为玄奘弟子,并宗圆测学说。他的著述甚丰,计有20余种,如《般若理趣分经幽赞》、《法华经论述记》(现存上卷)、(涅槃经义记》、《无量寿经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现存)、《成唯识论未详决》、《大般若经纲要》、《法华经验记》、《涅槃经疏》、《无量寿经疏》、《弥勒上生经料简》等,其中不少是有关唯识学的章疏。
  有关神廓的记载不多,一说他为玄奘门人。他的著述有《摄论无性释论疏》、《现所缘缘论疏》、《摄大乘论章》等三种。
  玄范,一说为新罗人,另一说则谓其乡贯不详。他出家后专攻唯识,传说为玄奘门人,住长安普光寺从事著述。实叉难陀于长安清禅寺翻译《文殊师利授记经》时,玄范曾充笔受。他一生撰有《成唯识论疏》、《杂集论疏》、《解深密经疏》、《法华经疏》、《对法论疏》、《辨中边论疏》、《因明人正理论疏》、《无垢称经疏》、《摄论疏》、《大涅槃经疏》、《仁王经疏》、《金刚般若经疏》等章疏。据说,在所谓唐代唯识六大家中,除窥基、普光、慧观、圆测、义寂之外,玄范也是其中之一。
  道伦,史料常作道伦,曾人唐研习法相唯识,据说为窥基弟子。他一生撰有大量章疏,计有《瑜伽论记》、《菩萨戒本记》、《菩萨戒羯磨记》、《大般若经略记》、《大般若经疏》、《般若理趣经疏》、《金刚般若经略记》、《法华经疏》、《金刚三昧经注》、《胜鬘经疏》、《阿弥陀经疏》、《药师经疏》、《维摩经料简》、《金光明经略记》、《净饭王经疏》、《十一面经疏》、《四分律决问》、《新撰大乘义章》、《杂记》、《成唯识要决》等20种,现存的仅有前3种。
  海东佛教史一般认为,法相宗在新罗的传播有一个系统次第,这就是玄奘——圆测——道证——太贤,即圆测上承玄奘,下传道证,道证则上继圆测,下启太贤。看来,这个传法世系所传播的唯识学主要是法相宗的圆测学系。在这个传法链条中,因为圆测没有回国,而道证则是已知的唯一学成归国的人唐研习法相唯识的新罗学僧,所以他对法相唯识学传人新罗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据《三国史记》记载,武则天如意元年(新罗孝昭王元年,692年),道证自唐还国,上天文图。他曾于忠州创月光寺弘法。慈恩系慧沼、智周等人批判圆测,涉及道证的《成唯识论了义灯》等著作表明,道证是忠于圆测学系的。他的著作有《般若理趣分经疏》、《成唯识论要集》、《成唯识论纲要》、《辨中边论疏》、《因明入正理论疏》《大因明论抄》、《大因明论疏》、《摄大乘论世亲释论疏》、《金刚般若经疏》等13种。
  太贤,又称大贤,自号青丘沙门,为新罗景德王时期的著名大德,住南山茸长寺。唐道峰法师在《梵网经下卷古迹记述迹抄》序中说,太贤为圆测门弟道证弟子,初师华严,后人法相,其人卜迹幽闲,恒弹于琴,外隐德行,内怀光曜,可谓潜用韬光。景德王三十二年(753年),他应诏入内殿,讲《金光明经》,以祈甘霖。据《三国遗事》称,太贤惠辩精敏,决择了然。尽管相宗铨量,旨理幽深,难为剖析,可谓唯识幽难破,因明擘不开,但太贤独刊定邪谬,暂开幽奥,游刃恢恢。因此,不仅东国后进咸遵其训,而且中华学士往往得此为眼目。他的著述甚多,和元晓、憬兴一起并称新罗三大著作家,已知著作就达52种,这就是《瑜伽论古迹记》、《瑜伽论纂要》、《成唯识论古迹记》《成唯识论学记》(现存)《成唯识论决择》、《唯识二十论古迹记》、《摄大乘论世亲释论古迹记》、《摄大乘论无性释论古迹记》、《中边论古迹记》、《辨中边论古迹记》、《显扬论古迹记》、《杂集论古迹记》、《成业论古迹记》、《百法论古迹记》、《观所缘缘论古迹记》、《因明(人正理)论古迹记》、《华严经古迹记》、《法华经古迹记》、《涅槃经古迹记》、《梵网经古迹记》、《般若心经古迹经》,以及有关净土诸经的著述,等等。可见,太贤学识渊博,唯识造诣尤深,被尊为“瑜伽祖”。他的著作多以“古迹记”为题是很特殊的。太贤既为圆测系门人,其思想自然倾向于圆测一系,对窥基一系多持批评态度,但持论比较温和。他的著作在中国受到高度评价,大唐大荐福寺道峰法师称赞他为应五百而杰起的东国太师。
  虽然一般以为,道证是上承圆测,下传太贤的法师,但有的学者认为憬兴还是道证和太贤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憬兴为新罗文武王和神文王时期的高僧,俗姓水,熊州人。他18岁出家,精通三藏,望重一时。神文王继位,即封其为国师,请住三郎寺。他撰写的著作为数达40种,仅次于太贤和元晓,其中主要有《解深密经疏》、《瑜伽论疏》、《瑜伽释论记》、《成唯识论记》、《成唯识论贬量》、《显唯识记》、《显扬论述赞》、《因明论义抄》、《法华经疏》、《涅槃经疏》、《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三弥勒经疏》、《金光明最胜王经略赞》等。
  据史料记载,在玄奘门下受剃度和参与译经的新罗僧人中,除前已涉及的数人外,还提到顺憬和元晓二人。对于他们曾否入唐的问题,已为其立传的《宋高僧传》不是未能提及,就是说法不一。其实,这个问题从法相唯识学对新罗的传播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论是通过人唐求法而后回国弘法,还是通过传人经籍而后研习弘扬,都是历史上佛教传人朝鲜的重要渠道。高丽韶显法师碑文说,唐太宗依据新罗国王表请,曾宣送《瑜伽论》一百卷,于是应理圆实之学暂盛于斯土,就是一个例证。顺憬、元晓正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唯识大师。顺憬撰有《成唯识论料简》、《因明人正理论抄》、《法华经料简》、《大毗婆娑论抄》等唯识、因明诸方面的著作,他既不赞成玄奘法师的“真唯识量”一说,也不同意《法华经》的“始从发心,便成佛已”的观点。他确立“决定相违不定量”的著作于玄奘过世后两年因使臣人贡携来长安。窥基见后虽不表赞同,但称赞顺憬学包大小,业崇迦叶,声振唐蕃。
  元晓(617~686年)姓薛,幼名誓幢,后称现名。出家后,他深入研究佛法,精进修道,其著述之多,居三大著作家之首,仅已查明者就达86种。其中,现存的有《大慧度经宗要》、《法华经宗要》、《金刚三昧经论》、《华严经疏》、《无量寿经宗要》、《阿弥陀经疏》、《涅槃经宗要》、《弥勒上生经宗要》、《梵网经菩萨戒本私记》、《大乘六情忏悔》、《发心修行章》、《判比量论》、《大乘起信论疏》、《起信论别记》、《十门和诤论》等22种(全部或一部分);有关唯识、因明的著作有《金刚般若经疏》、《胜鬘经疏》、《般舟三昧经略记》、《金光明经疏》、《楞枷经疏》、《解深密经疏》、《不增不减经疏》、《广百论宗要》、《掌珍论宗要》、《瑜伽论中实》、《成唯识论宗要》、《摄大乘论疏》、《中边分别论疏》、《大乘起信论宗要》、《大乘起信论私记》、《清辨护法空有诤论》等多种。他的《大乘起信论疏》当时传人中国,对贤首、慧苑和法藏、澄观都产生了影响。元晓的著作表明,他不仅精于唯识,而且兼通成实、涅槃、摄论、三论、律宗、华严、净土诸宗,人称其为八宗之祖,不足为奇。有的学者认为,元晓的中心思想就是融会诸家风,和诤诸宗门,不偏向一宗一派,不独尊一经一论,力求使整个佛教和会归一。
  法相维识学引入新罗并经上述学僧研习弘扬,已广为流传,但太贤之后日趋衰落,因而在很长的时期内处于沉寂状态。只有到高丽时代,人们才找到有关法相唯识学的记载,见到一些深有研究的唯识宗师。
  这里指的首先是高丽靖宗至宣宗时期的慧德王师韶显(1038—1096年)。他姓李,字范围,为侍中李子渊的儿子。11岁时,从海安寺智光国师落发受学,习金光明经和唯识论,于王轮寺僧科考试合格后成为大德、重大师。文宗聆师之才,于延德宫引见,并命第六王子窥(道生僧统)投师出家。宣宗时,他成为僧统,住玄化寺,并于寺之南创建广教院,将新雕经板置于院中,同时另造金堂,并于其中绘制卢舍那及奘基二师像。从太康九年(1083年)至师末年,他搜访窥基所撰《法华玄赞》、《唯识述记》等章疏32部,共计353卷,手校雄识,开发奥秘,考证其本,募工开板,私其纸墨,印造流通,以广法施。在传法之外,他雅好仁义之术,直至诗篇笔扎无不精究。肃宗元年(1096年),韶显于玄化寺奉天院坐化,被迫封为王师,谥号慧德。他门下有僧统道生等弟子一千余人。韶显事迹表明,法相唯识学的窥基法系到高丽时代已开始广为流传。
  在这个时期,我们还必须提到年长于韶显的两位研习唯识的著名高僧,即鼎贤和海麟。据《竹山七长寺慧姻国师碑铭》载,鼎贤(972~1054年)俗姓李,幼年投光教寺忠会处削发,11岁从七长寺融哲习瑜伽,后僧科考试及格。他一生受到咸宗、显宗、德宗、靖宗、文宗诸国王优遇,成为僧统、王师、国师,在法泉、玄化、沙岘诸寺弘法,文宗八年(1054年)于七长寺入寂,谥号慧姻。门下有首座灵念、咄云、三重大师仁祚、甚泉等弟子。
  据《原州法泉寺智光国师玄妙塔碑铭》称,海麟(984~1067年)俗姓元,字巨龙,原州人,初于法泉寺、海安寺从宽雄研习佛法。他深受显宗、德宗、靖宗、文宗诸国王优待,得“明了顿悟”封号,加三重大师、首座、僧统,任为王师、国师。海麟先后于重兴、水多、玄化诸寺弘传唯识诸法,道俗云集。文宗即位后曾召其于琳宫讲唯心妙义。当时,侍中李子渊遂令第五男韶显于海麟门下落发。文宗21年(1067年),他于法泉寺入寂,谥号智光,门下有首座法灵、王师韶显等弟子一千余人。
  大觉国师义天(1055~1101年)是与上述唯识宗师同时期的著名高僧。据《仁同仙凤寺大觉国师碑铭》载,他为高丽文宗四子,国王赐号祐世僧统,曾赴宋求法,广泛涉猎佛学诸宗。回国后大兴教学,整理典籍,刊行高丽续藏,创立天台宗。他曾研究法相唯识,撰有《成唯识论单科》3卷。他在序言中说,他曾从玄化寺祐翔听唯识论,就余杭慧因寺源公禀受大经,退隐伽倻山海印寺后便萌发著述之心。他认为,起信唯识二论为性相两宗枢要,是学人所宜尽心的。他对《起信论》虽已粗习,但于《唯识》却未尽其功,而恐溺彼繁辞,迷其要义,于是寻研《唯识述记》,斟酌旧科,刊而定之,勒为3卷。此外,他在搜集、汇编、雕板、刊行《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工作中,对法相唯识宗亦予以重视,其中包括大量有关章疏。显然,这对法相唯识学在高丽的弘扬是极为有益的。
  上面介绍的高丽僧人都属于高丽前期的名僧。在高丽中期,瑜伽业或慈恩宗日趋沉寂,到高弱末期慈恩宗重兴,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高僧。
  慈净国尊弥授(1240~1327年)是这个时期的著名高僧之一。据《法住寺慈净国尊碑铭》载,他姓金,初名子安,后改弥授,一善郡人。13岁从元兴寺宗然得变受具,习经论,后僧科及格。29岁为三重大师,破格主讲唯识论,耆师硕德执经座下。他先后住国宁、熊神、庄义、法住、重兴、瑜伽、桐华诸寺讲经弘法,受封首座、僧统、释教都僧统、圆明大师。大慈恩宗师、三重大匡两街都僧统、内殿忏悔师、国尊等职务和名号。自承受国王命撰经论章疏,以流通于世,开蒙后进的旨意以来,他便手不释卷,讲论无暇,以弘扬一代教为己任,撰述经论之解92卷。之后,他应请撰写《大般若经难信解品记》、《心地观经记》,人们“争相赞美,服其稀有”。忠肃王五年(1318年),应国王邀请人大曼天寺讲院讲三家章疏。忠肃王十四年(1327年),他于法住寺人寂,谥号慈净。
  惠永(1228~1294年)是高丽后期的又一高僧。据《大瑜伽桐华寺主持普慈国尊碑铭》载,他俗姓康,闻庆郡人。1l岁从南白月寺首座冲渊剃发,17岁中王轮寺僧选。他曾住兴德、俗离、佛国、通度、重兴、瑜伽、桐华,诸名刹利传法,先后成为三重大师、首座、僧统。忠烈王十六年(1290年),他领写经僧众100人到中国元大都讲经说法,四众景仰,因而扬名。回国后他被国王册封国尊,赐法号普慈,成为五教都僧统。忠烈王20年(1294年),他于桐华寺坐化,谥号弘真。
  元朝大崇恩福元寺高丽第一代师海圆(1262—1340年)也是这个时期的唯识名僧。据《大崇恩福元寺高丽第一代师圆空碑铭》说,他俗姓赵,名海圆,咸悦郡人,早年从金山寺释宏得度、学法,后佛科登选,住佛住寺。元咸宗听说他戒行甚高,遣使召请。高丽瑜伽教师海圆应命赴元,领徒入住大崇恩福元寺,开堂讲法,受到僧众敬仰,元帝尊重,道誉日著。高丽国王大加尊礼,请为百济金山寺遥住,赐号慧监圆明遍照无碍国一大师,封为重大匡枯世君。他通晓唯识大意,既不与人争辩,人亦不敢问难,学德与持戒冠于一时。他驻锡大崇恩福元寺达29年,至忠惠王(复位)一年(1340年)于无亏堂示寂。
  除上述高僧之外,在高丽时期还出现了灵念、咄云、仁祚、甚泉、法灵、道生、祐翔、景照、居玄、行英等许多著名的唯识僧人。比如,柘师大师在玄化寺主讲唯识论,大觉国师义天曾在他座下听讲。又如,景照为瑜伽大士,据说,游刃空门,可谓法门,这些僧人的其也行迹不详。在他们之后直至高丽灭亡,都没有发现引人注目的唯识学僧。
  然而,慈恩宗作为一个佛教宗派,即使在朝鲜时代也仍然存在。不过,朝鲜王朝从建国初即开始正式排斥高丽时已达鼎盛的佛教,太宗六年三月,国家压缩佛教11个宗派的寺院、土地和奴卑,定额外的寺刹成为废寺。当时,全国共留寺院242个,其中慈恩宗保留寺院36个。此后,至太宗七年十二月之前,国家又将佛教11宗通过合并缩减为7宗,其中慈恩宗作为一个单独的宗派仍然存在。世宗六年四月,国家把曹溪、天台、搃南三宗并为禅宗,将华严、慈恩、中神、始兴四宗并为教宗,从此慈恩宗的名称在朝鲜佛教史上亦随之消失。
  (作者金德洙系韩国国立群山大学教授,柳雪峰为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