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遗骸惊现户县紫阁峪揭秘
玄奘遗骸惊现户县紫阁峪揭秘
记者 季永峰 文/图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杰出贡献的一位法师,唐麟德元年,也就是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圆寂于铜川玉华宫。四月十四日葬于西安浐河东侧的白鹿原,总章二年敕徙于长安樊川北原兴教寺;广明元年兴教寺塔毁于黄巢起义战火,寺僧护携玄奘遗骸至终南山紫阁峪,上建五重塔;宋端拱元年,金陵僧可政游历紫阁寺,携走顶骨,这些都是真的吗?有历史依据吗?紫阁峪还釉遗骸遗存吗?答案是肯定的。
史志《建康志》、《金陵志》有确凿记载
南宋景定[公元1260年-1264年]《建康志》卷四十六载:“端拱元年,僧可政往终南山,得唐三藏大遍觉玄奘法师顶骨,为建塔归于寺。”这是约740年前的志书记载,其中最后一个“寺”字,指得是金陵长干寺,该寺后改名天禧寺。该文确切地记述了玄奘顶骨于端拱元年,由可政和尚从终南山带回金陵。建塔于长干寺。
元至正[公元1341年-1386年]《金陵志》又载:“塔在寺之东,即葬唐三藏大遍觉玄奘法师顶骨所。金陵可政和尚,于宋端拱元年得之于长安终南山紫阁寺。”其紫阁寺一句,确切地表明南京所藏玄奘顶骨,来源于终南山紫阁峪中紫阁寺。
出土石函进一步佐证
1942年冬,驻扎在南京中华门外的日本侵略军在天禧寺旧址的山丘上平整土地,准备建造所谓的“稻禾神社”,在地下3.5米深处发现一石椁,石椁内径为59cm x78cm的长方形,深约57cm。内藏57cm x51cm,高30cm石函,石函两侧刻有文字。
其文字与《建康志》、《金陵志》记载吻合。再次表明可政和尚从长安传得玄奘顶骨及在天禧寺安葬情况属实。函内藏熔铸金属箱,箱内藏银质小箱,小箱内藏铜匣,铜匣内装带耳顶骨一块,约二寸宽,四寸长,证实所记不虚。
黄巢发塔是可信的
关于兴教寺毁于黄巢发塔,现在一些学者持有异议。如陕西社科院陈景富在著《玄奘顶骨今何在》一文认为,玄奘圆寂后,也不过用苇席裹身而葬,无论是原墓塔还是遣葬后的墓塔,都无陪葬珍宝,黄巢起义军对玄奘大师无敌意,又不贪图财保,因此也没有发塔的动机和理由。
西安市文物局原总工程师韩保全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自己的《玄奘顶骨播迁记》文章。他在文中认为:黄巢发塔是可信的。祸缘在于厚葬,而非芦席裹身。黄巢于唐广明元年,[感染880年]12月5日进入长安,至唐中和元年[公元883年]4月初8撤离长安,历时两年,由于唐兵围困,乡民入山,田园荒芜,关中大饥,斗米30缗,义军虽与玄奘无冤,但为了生存,寻财掘宝,实有可能。
玄奘遗嘱与紫阁山
据户县文史资料记载和研究玄奘文化的权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黄玉川老先生介绍,唐麟德元年二月五日玄奘圆寂于宜君玉华宫,先葬于浐河东白鹿原,再葬于樊川兴教寺,陪葬金棺银椁。但这些都不是玄奘的本愿。相传在唐龙朔三年冬十二月,玄奘在玉华宫翻译完600卷《般若》,自觉身力衰竭,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对自己的弟子说:“我到玉华宫来,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我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遣吾宜从俭省可以 裹送,仍择山涧僻静处安置,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须避远。”
这是玄奘对自己后事的交代,对处理自己的尸体的安排。对 裹送,门人弟子只做到了从宜君遣尸到长安。对于安葬地址,他们不能作主,先安葬于白鹿原,再葬于兴教寺,实际上是朝廷的安排。那个“山涧僻静处”的地方,实际上就是再葬的紫阁山。
紫阁山是终南名山,峰若楼阁,夕阳西照紫气氤 ,自古就是名流圣僧隐居之地。汉留侯张良,隋僧法藏,律祖道宣,医圣孙思邈,新罗僧人无名头陀……等,尤其是玄奘的大弟子圆测,曾在与紫阁峰邻近的万花山一隐就是八年,对这里可谓情有独钟。玄奘遗骸于广明元年违背先皇敕旨,由后世弟子借黄巢兵乱之因,私自携护遗骸到紫阁寺安葬,实属在完成玄奘遗愿。至于不行质文字,秘而不宣,一是不愿明违圣意,二是在避免世人骚扰,实在情理之中。
南京出土玄奘顶骨来源于紫阁寺
铜川市史志办编辑王忠德先生是对玄奘从事多年研究的专家,他在自己著的《玄奘圆寂后》一书,在第二章紫阁寺藏终南山中写道:“广明元年,兴教寺塔毁于黄巢起义战火,寺僧携护玄奘遗骸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上建五重塔。”
南京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刘大任从事佛学研究几十年,曾撰写《南京灵谷寺所藏玄奘顶骨的来龙去脉》一文,文中讲:公元988年,宋太祖端拱元年,金陵天禧寺住持演化大师可政,朝山来到终南山紫阁寺,已是寺颓塔倾,可政在这里发现了玄奘法师顶骨,他亲自背负顶骨,迎请到金陵天禧寺供奉。
陕西社科院研究员陈景富先生2000年11月主编的《大慈恩寺志》一书,在“玄奘顶骨遗存数说”中有一说为:唐末黄巢起义,为安全,将玄奘遗骨全部送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上建五重塔。
在记者采访中,黄心川先生也一直说,自己是一直研究玄奘的,玄奘遗骸应当有多处,但具体在紫阁寺,就只能等将来确定了这座古塔就是了。
社会公认其真实性
1942年玄奘顶骨从南京出土,当时就轰动社会各界,社会对其真实性没有一点怀疑,其顶骨当时被一分为三:一份于1944年10月10日在南京玄武湖畔九华山建塔供奉;一份由当时北平佛教界迎至北平供奉;一份存入南京鸡鸣山下汪伪的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送至北平的一份,首先被日本人分出一部分送回日本,分供与东京慈恩寺和奈良药师寺。期间,1955年11月,应台湾佛教界邀请,日本又分出一块灵骨赴台,供奉与日月潭畔的玄奘寺。蒋介石为其题匾“国之瑰宝”。留在北京的又分作四块,分供于北京广济寺、广州六榕寺、天津大悲寺、成都文殊院。1956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中国,提出礼请玄奘顶骨一事,经周恩来总理同意,1957年由达赖喇嘛护送,在印度烂陀寺玄奘学院建纪念堂供奉。2000年3月,西安市佛教界又从南京灵谷寺迎回一份,供奉在大慈恩寺新建的玄奘院。
敬德塔露出玄奘遗骸端倪
玄奘顶骨于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被金陵可政和尚携至长干寺安葬,到1942年出土,今以供奉与国内外十三处。那么,怎么又在户县发现他的遗骸?这首先不得不要提说紫阁寺遗址的那座古塔。古塔当地人叫敬德塔,是一座不知其主的葬骨塔,七级四面,仿楼阁形式,青砖结构,高约五丈,挺立在紫阁寺旧址的正南侧的一座小山头,远看形若敬德的钢鞭,原因为是唐塔。1987年户县政府维修塔顶时,在北侧第五层塔龛里发现一块小石碑,碑文其中有“舍塔”二字,表明是舍利塔,用于葬高僧的佛骨舍利。“元祐七年八月十五日起塔”表明时间是宋元祐时期,也就是公元1092年所建。该塔是不是玄奘的葬骨塔呢?专家这样解释道。
第一、此塔是一座“无主”葬骨塔。塔是东汉以后佛教信徒从印度引进的一种地面建筑物。其主要作用就是安葬佛陀舍利或其门徒遗骨,其塔身是佛陀或其门徒的象征。一般的灵塔,均有塔铭,有名有姓,但此塔虽有塔铭,但无名姓,近千年来,一直不知其下葬的是谁。
第二、惟此塔为宋塔,与玄奘葬骨在时间上可以吻合。紫阁寺原有葬骨塔三座,一为此塔;二为小砖塔,位于紫阁寺旧址郎沿,仅高于丈余,属明清时期普通僧人葬骨塔;三为石塔,位于紫阁寺北侧边沿,高不过两丈,也属明清普通僧人葬骨塔。宋塔惟仅一座,重要的是该塔是玄奘遗骸转移于紫阁寺后所建之物。
第三、此塔高大清秀,重檐七级,与玄奘的身份地位相符。玄奘在佛界信徒的心目中是“大遍觉”,既完全觉悟者,所谓中国的佛。其身份接近释迦牟尼,惟他能够享有七级灵塔的礼遇。
第四、此塔独占紫阁寺风水宝地。此塔座落在紫阁寺正南侧突出的小山头上,站在紫阁寺中心位置向正南望去,紫阁寺、该塔、紫阁峰三点成一线,夕阳西照时,此塔完全沐浴紫气中,尽得天地造化之精。弟子安葬玄奘,可谓得天独厚。
第五、此塔与史书的上建五重塔的话语吻合。刘大任、王忠德等先生的论证:玄奘遗骸在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迁入紫阁寺,“上建五重塔”。论证到宋时为避西夏乱,可政携玄奘顶骨至南京。显然可政是从“五重塔”中取走的。“五重塔”是兵荒马乱时期所造,小而已毁坏;现存的塔当是拆去旧塔,在太平年间精心所造,精致而高大。时间顺序应当是:唐广明元年玄奘遗骨迁移于紫阁寺,上建五重塔;再过104年,宋端拱元年,也就是公元988年,五重塔毁坏,可政从中取走玄奘遗骸;再过104年,元祐七年,也就是公元1092年,拆除原残碎的五重塔,建现在的七层塔,安葬其余遗骸。因五重塔较后建的七级塔小,故塔龛中小石碑碑文中有“小塔”及管理者人名著事。
第六、七级塔不留塔名,为图安宁,也是无奈。玄奘临终前遗嘱:“ 裹遣,择一山涧僻静处安葬”。实际上就是求死后尸骨安宁,避免骚扰。玄奘先葬白鹿原,再葬兴较寺遭黄巢发塔,实际上是违背玄奘遗愿,厚葬和葬地过于显赫的结果。对此,其后世弟子显然是伤心的。黄巢发塔后,后世弟子葬其骨于僻静的山谷中,不留塔名,首先当为是求先师尸骨安宁,避免战乱。另外,玄奘先葬白鹿原,后葬兴教寺,均为皇帝圣旨所办,此转移尸骨与紫阁寺,谁是避黄巢兵乱,但却是秘密的,有违皇帝圣旨,故不能张扬,只能是秘而不宣。非此举则极易再遭祸患,这实际上是出于无奈。
有关专家考察和建议
当玄奘遗骸惊现户县紫阁寺的消息被煤体报出后,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亚太研究所所长、中国玄奘研究中心主任黄心川在7月上旬闻讯后,激动不已,表示要到紫阁峪实地考察。8月21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王亚荣、台湾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系主任黄云喜不顾雨后道路泥泞,山高路滑,亲赴紫峪沟仔细考察,下山后,王亚荣、黄运喜两位专家得出初步结论:宝林寺即紫阁寺。敬德塔与敬德无关。该塔具有唐塔形制,宗教装饰,且有西域风格,疑是玄奘葬骨塔。
在2003年11月7日,户县县政府在全国研究玄奘文化的专家们调研考证后,新闻发布会上,专家一致认为玄奘遗骸于唐广明元年被寺僧携至紫阁寺安葬是可信的;可政于端拱元年携走玄奘顶骨也是真实的;剩余遗骨于元祐七年再葬于现存的七级塔中,也是极有可能的。这是专家们在现场调研所取得的最激动人心的结果。但是,调研因条件所限制,未能用仪器探测该塔天宫或地宫及塔室遗物,不能从根本上揭示玄奘遗骸存留的真实情况,是此次调研的遗憾。专家们希望今后条件成熟时,能得睹塔室实况,彻底揭开。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