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简起信论料简
料简起信论料简
陈维东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35册
大乘出版社出版
1978年11月初版
页121-132
--------------------------------------------------------------------------------
.
121页
坐井而窥,不知宇宙之大,肤浅之见,乌可以谈至道之
妙!深入藏海而后可与论教理,圆解佛法乃能判摄各宗之同
异,一知半解,应更精进,管中窥豹,鲜有不误为金钱也。
余岂好事者哉?对于封执成迷者,悲心不能自已,而上弘大
法,亦佛子应有之责耳。执边见者,应正之以教,谤正法者
,应屈之以理,有执不遣,苟安之罪何逃,有理未彰,吾之
料简由斯而作。
依名表义,集义成理,理揽义立,义由名诠,义散而理
贯,名举而义具。若集义不全,理则有乖,名诠无定,义岂
能彰?义不彰则理难明,理不明则执不遣,以是义故,先正
名义,次遣边执。
名义多矣,此中所正者则唯四:一、无漏,二、无为,
三、熏习,四、真如。
一、无漏
122页
无漏者,谓无彼有漏,故应与有漏对辨以明之。无明相
应是有漏义,正智相应是无漏义,杂染义是有漏义,清净义
是无漏义,流转义是有漏义,还灭义是无漏义,可思议义是
有漏义,不可思议是无漏义,障义是有漏义,障离义是无漏
义,八识和合是有漏义,四智圆满是无漏义,世间义是有漏
义,出世义是无漏义,可对治义是有漏义,不可对治义是无
漏义,苦集义是有漏义,灭道义是无漏义,我法执义是有漏
义,我法执空是无漏义,系缚义是有漏义,解脱义是无漏义
,可断尽义是有漏义,不可断尽义是无漏义,可离灭义是有
漏义,毕竟不可离灭义是无漏义,变转不定是有漏义,常住
不变义是无漏义,众生义是有漏义,如来义是无漏义,虚假
不实义是有漏义,金刚不空义是无漏义。
二、无 为
直从无为之字义以释之,无为者无所不为也,亦无所有
为也,故应对彼有为以明之。已生正生可生义是有为义,毕
竟不生是无为义,如幻义是有为义,如空花义是无为义,缘
生动转义是有为义,寂然不动是无为义,因果义是有为义,
非因果义是无为义,生死义是有为义,涅槃义是无为义,事
义是有为义,理义是无为义,用义是有为义,体义是无为义
,无常义是有为义,常义是无为义,变坏义是有为义,金刚
不坏义是无为义,依他起义是有为义,圆成实义是无为义,
虚妄
123页
变异义是有为义,真如义是无为义,有功用义是有为义,无
功用义是无为义,所为有限义是有为义,无所不为是无为义
,希异造作义是有为义,任运等流义是无为义,虚疏可熏变
义是有为义,坚密不可熏变义是无为义。
三、熏 习
所云熏习,一谓熏义,二谓熏相,三谓受熏。
熏义云何?谓濡染义是熏义,陶炼义是熏义。
熏相云何?谓凡有关系可容受者皆得相熏,但其熏相有
顺益、违害之二种,顺益相熏所起变化之结果则生长,违害
相熏所起变化之结果则伏灭。
受熏者,谓由容受濡染陶炼而起变易转异也。故法体松
疏者,皆可受濡染陶炼之熏习,而第八识以恒续故,复能保
持受濡染陶炼所遗之气分,待缘而起变易转异,如异生之阿
赖耶识其体松疏而能持种,是以转变不定,往来三界六道受
种种之异熟果也。至于佛之第八,以圆满成就故,体性坚强
密固,不复受熏,亦复不再转变,是以诸佛非如众生之变转
不定,往来而受三界六道之异熟果也。以是义故,说佛果为
无漏。以是义故,说佛果是常。
124页
四、真 如
真如之义,历来泛泛言之,无确定之界说,今约四义明
之:
(一)约遮诠
约遮诠则曰三无性:一、相无性,亦曰空,二、生无性
,亦曰苦与无常,三、胜义无性,亦曰无我。盖以异生所缘
不越异熟,念念不离戏论分别,虚妄计度,习与性成,说有
计有,言无住无,论理则执理,谈事则迷事,是以唯有以遣
为门,以破为显,以离为得,以遮为表耳。
(二)约表诠
约表诠则有二义:一、云何真如义,二、真如义为何。
云何真如义,谓非虚假义是真义,不变异义是如义,本
自如此义是真义,遍周一切义是如义,性义是真义,理义是
如义,实义是真义,圆成义是如义。
真如义为何,谓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即真如,尽所有性
诸法一切性即真如,圆满成就之诸法实性即真如,即诸法相
用中离执之不变理体是真如,即诸法性体中离执之随缘事用
亦是真如。
(三)约智证
约智证则曰二空真如。二空者,谓生空法空也;二空真
如者,谓由观生空法空为门而引生之
125页
真智所证契之真理也。众生乃诸法和集相续上之假相,惟有
诸法之集续,而无众生之实体,故曰生空。诸法随缘而有,
依识而现,惟有依他之假相,缘起之暂用,而无诸法之自性
,故曰法空。以异生依空见华,于事迷理,妄执人我,横计
法我,由斯流转生死,沉沦苦海,是以佛法之教理行果,首
贵明理,明二无我之理,则无二我之执,执除则生机止苦缚
脱矣。但此二无我之理,既非妄心所可虑托,亦非文辞言教
之所能详解其义趣,故积闻散思之慧,卒未能印忍其边际也
。必由加行之力,起无得之观,发般若之智,而后能如如相
应也。所谓见道者,即见此二空真如之理也。
(四)约泯绝
约泯绝则强曰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离四句,绝百非,
故曰泯绝。此即诸法相用中离执之不变理体,亦即诸法性体
中离执之随缘事用,所谓佛智不可思议之境界也。
上来已正名义,今遣边执。
王君据彼自所解释之真如义而非起信论,复以彼自所谓
之无为义释彼所执之真如义,其言曰:“即诸法真如实性,
所谓无为法是也。虽然,如前所言,一切诸法皆从缘生,非
一非常,如幻化等,更有何法可名真如?更有何性可名实性
?更有何法得称无为?是故欲明真如,即当破此真如,欲知
法性,即当知诸法无性,欲知无为,即当知无是无为。”又
曰:“第一应知真如非一实
126页
物,非诸法之本质,非诸法之功能,而诸法之空性空相空理
也。是故知非有真如故生于万法,乃由万法生灭不息故而真
如之理存焉耳。第二当知真如亦名无为,以无为故,离生住
灭之有为相。”又曰:“一此佛法所云真如,无实体而是诸
法空性,此(指起信论)则为真如即体而是诸法本质。二者
佛法真如都无有用,性非能生,不生万法,但以有万法故而
真如之理即存,而此(指起信论)则谓真如能生,生起万法
,以有真如故而万法起。”
师盲弟子瞽,器钝事不善,能释者既不正,所释者岂能
当?如上所云,彼只知无是无为是无为义,而不知无所不为
(如正名篇所明)亦是无为义,是以对于真如仅知“一切法
相用之不变理体即真如”之一偏,而于“即一切法性体之随
缘事用亦真如”之一边,未之前闻也。王君既落偏见边执之
过,其料简则有根本推翻之失。起信之真伪,暂无庸议,而
料简之应完全无效,于此可下一判词矣。
或难曰:若云无为是无所不为者,则无为即具有为义,
如是则成名体扰乱过。答曰:涅槃经不云乎:“若言如来是
有为者,即是妄语,当知是人死入地狱,如人自处于己舍宅
,文殊师利,如来真实是无为法,不应复言是有为也。”
若此无为之义,仅如王君所谓一无能为者,则应诸佛尽
是死物,全无力用。且涅槃经又云:“如来者,即是涅槃(
涅槃即无为乃古今所公认);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
即是决定;决定者,
127页
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菩提者,非即常途所谓之
无漏有为法乎?又佛尝谓诸弟子曰:“我于过去世已入涅槃
。”又成唯识论曰:“无住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
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
用而常寂,故曰涅槃。”今成唯识论谓真如即涅槃,王君亦
谓无为即真如,然成唯识论谓用而常寂,故名涅槃,而王君
谓真如无用者何耶?又成唯识论谓利乐有情穷未来际者,正
是任运等流无所不为之义,而王君仅谓无是无为方是无为者
何耶?岂涅槃经成唯识亦将同王君所评之起信,而应谓之为
外道论耶?抑王君之料简应为外道论耶?又庄严论言有三种
常:一、自性常,二、相续常,三、无间常。夫有为无常,
无为是常,非古今人所共知之义乎?而无间相续,则又古今
人所共知,为无常生灭之有为法者,今庄严论即此无间相续
之有为无常法而谓为无为之常法。若固执如王君者,不又将
谓庄严论为外道论,且责其一语之中自为矛盾乎?
如是无为之义已明矣!诸有欲知真如之义者,吾可正告
之曰:真如者,即无为法也。无能可为者,真如之理体也。
无所不为者,真如之事用也。盖以一切法皆生灭而无常,缘
起而无我,无常无我,故曰无能可为也。即此无常无我之诸
法,遍于一切时一切处,故曰无所不为也。以其无能可为也
。故正名篇(见前)曰:“一切法相用之不变理体即真如也
。”以其无所不为也。故正名篇曰:“即此诸法性体之随缘
事用亦真如也。”
128页
如是真如之义已明矣!诸有欲知起信论真伪者,吾今可
告之曰:起信论者,真大乘论也。夫起信宗如立论,从体彰
用,是以先真如门次生灭门,即体以谈用,依主而得名,是
以摄正智等一切净法之顺用(亦名无漏法)而亦名真如。复
以无名不同正智之能顺显真如而为覆障真如之逆用,故对智
言迷,对净谈染,遂摄一切染法(亦名有漏法)而名无明,
以其从体彰用也。用分染净之相而净用之无漏种本有而永无
可断,故曰:“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也。以其即体谈用也
。体则摄理摄事摄性摄用,性用双摄,起信乃谓空即不空,
不空即空,事理俱明,起信乃谓用不离体,体非无用,非谓
体性为因,事用为果,非谓真如为因,一切法为果也。以其
即理与性,故曰如实空。以其即事与用,故曰如实不空。所
谓空者,即一切法相用之不变理体也。所谓不空者,即一切
法性体之随缘事用也。而料简之言曰:“所云不空者,以此
真如具足无漏性功德能生一切法故。”噫嘻!起信谓真如具
足一切事用(二者如实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而
即诬其计真如为能生者,然则桌子具有四支木脚,即应谓桌
子为能生四支木脚者乎?遍索起信全篇,曾未见有真如为因
能生万法之语,亦未见其含有真如为一实在物质之意。且起
信有言:“三界虚伪,唯心所造,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
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
,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此即唯识所谓由彼彼遍计,遍计
种种物之意也。彼妄逞臆说,横加诬谤者,果何为也哉?
又若起信计真如为能生万法者,则起信胡不曰此真如有
觉与不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
129页
切法,而曰:“此识(指阿赖耶识)有觉与不觉二种义,能
摄一切法,生一切法”耶?应知此中所谓觉者,即一切无漏
种与现也。所谓不觉者,即一切有漏种与现也。一切无漏种
,能生一切无漏现行,一切有漏种,能生一切有漏现行,一
切现由一切种生,故曰:“生一切法”也。一切染法不外有
漏种现,一切净法不外无漏种现,无漏有漏,染净摄尽,故
曰:“能摄一切法”也。复以无漏有漏,同依第八,同众缘
所生,同自性空寂,用有顺逆,莫非一如,事虽幻化,是性
即真。以是义故,说觉与不觉有其同相。无漏有漏,功能各
别,势用各别,由种起现,唯生自类,现因自种,随缘幻变
,所因不同,相有差异。以是义故,说觉与不觉有其异相。
觉与不觉,符二谛理,言同异相,一切得成,岂谓真如为能
生,善染共一种哉?且成唯识论宗识立论,识与正智同摄于
识,起信论宗如立论,觉与不觉同归一如。若目起信为计不
平等因者,则成唯识亦应谓计不平等因,若谓起信自语矛盾
者,则成唯识论亦应谓为自语矛盾。彼既不尔,此云何然?
起信言:“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
相应心灭。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究竟灭
?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者。盖谓有漏种
灭故,贪嗔等不复现行,以有漏种灭故,说名因灭,以有种
灭故,贪嗔等永不现行,说名缘灭,有漏种灭,染法相空,
以染相空故,说明心相灭,有漏种灭,无漏果成转识成智,
净智为心真如体不可离灭之相,故曰非心体灭,非谓真如能
生万法,万法生则一真如分而为万法,万法灭则万法合而为
一真
130页
如,如波灭为水也。应知此中所谓心相灭者,谓佛果时则异
熟识空也。
熏习之义,前正明篇已名之矣。起信摄一切染法而名无
明,摄一切净法而名真如。所谓“无明熏真如”之真如,指
无漏种及依无漏种所具之净功德言,“真如熏无明”之真如
,指无漏教及依无漏教所起闻思修言,“真如熏无明”之无
明,指有漏异熟与一切染种言,“无明熏真如”之无明,指
一切戏论与有漏现行言。真如熏无明,乃损治而伏灭之相熏
,无明熏真如,乃违碍而隐伏之相熏,之染法种子起现行故
。无漏种子为其障碍(有漏种子之方便因即无漏种子之障碍
因)伏而不起,故曰:“以有无明染法因故(无明染法因即
有漏种)即熏真如也”。以有诸佛菩萨清净法界等流之无漏
教为增上缘及疏所缘缘,而令众生之前六识得起随顺无漏教
之闻思修慧以损伏有漏而治灭染种,故曰:“以有真如法故
即熏无明”也。所谓无明熏真如起染法不断者,盖以染法现
行,则有漏种受其沾濡而增长,无漏种受其障碍而潜伏,以
有漏增长无漏潜伏故,染法相续不断。所谓真如熏无明起净
法不断者,盖以受无漏教之熏习,则有漏之闻思修慧善种增
长,有漏善种增长,则有漏恶种损灭,而向来潜伏之无漏种
亦藉以引发而得起现行,起无漏现行故。有漏染种消灭,而
无漏种增长圆满,尽未来际现行无断,故净法遂相续而不断
。王君殆未达此义,是以谓起信不应言无明真如互相熏习,
故染法净法起不断也。
或难曰:汝言有漏无漏,各有自种,互相为碍,何故起
信论云:“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
131页
耶?答曰:此真如法,指所知障尽净智所行之实境以言者也
。以众生不了此境,于依他相上而起遍计执,故曰依真如法
故有于无明。复难曰:若尔,则起信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
熏习无明起净法不断者,应释为以有实相境故,能熏习无明
起净法不断,何故汝先谓真如法者,即无漏教耶?答曰:前
不云乎?起信宗如立论,即体谈用,真如名义之所诠者甚广
,而无漏教即诸佛净智所行实境之等流也,故曰净法界等流
也。
如是起信之真如义、无明义、觉不觉义、熏习义,已明
矣!既契法性之理,亦符缘生之相,今于此可立比量云:
起信论是佛教大乘论,
契法性理,符缘生相故,
如成唯识论等。
复次立比量云:
王君不信大乘佛法,
谤起信大乘论故,
如小乘及外道等。
又王君曰:“我佛垂教以四依贻赠后人。”复曰:“马
鸣菩萨人也,本不应依。大乘起信语也,亦不应依。既非所
依,则安得以论名大乘,人题马鸣,而必依之。”若推其语
,则亦可曰:
132页
释迦牟尼佛人也,本不应依。所贻四依圣教语也,亦不应依
,既非所依,则安得以传称圣教,人题我佛故而必依之,如
是信口开河,荒唐又孰甚焉!
又王君谓大乘起信论非马鸣造,乃陈梁间人之伪作。但
其师欧阳竟无先生则谓此论系马鸣所造(见唯识抉择谈),
于此又可立比量云:
欧阳与王其一必是小乘或外道,
以其说起信论是否马鸣所造相违故,
如小乘或外道与大乘佛徒争大乘教是否佛说等。
又王君谓近人不应立真如宗,谓空宗旧称法性宗,法性
是即真如,是故不应于法性外别立真如宗。此亦不然。夫空
宗以法性为空,故即以空题名法性,而唯识等宗,则以法性
为非空不空,即不许空宗以空为法性,此诠旨之异也。且大
乘宗皆大乘者,以其宗主之点虽异,摄法之重则同,约义立
宗,非拘一格,既可约性相而立有空之二宗,亦何不可约三
性而立三宗(空慧宗唯识宗真如宗)哉?且按唯识等宗之义
,皆以法性(即真如或胜义)诠非空不空义,而不许以空为
法性,此则空宗以空窃名法性。今正其失,应名以空慧宗,
而别以空有二轮所显之华严真言等宗为真如宗,弥见其为确
然不易之定称耳。吁嗟!王君于无为真如,则执其边见而不
融以所公之教理,于近人立宗则泥于古称而不审其所据之法
义,握管自雄,轻谤大法,以盲引盲,遗误何已,悲夫!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