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护心之道·见性之本
禅定──护心之道·见性之本
※ 作者: 温金玉 - 山西省社科院
禅,梵语为“禅那”,是寂静审虑的意思,也是使心灵安住于定慧均等状况之方法。这一古老传统的生存智慧对现实社会人生是否仍有导引作用,禅之超越性对世俗民众之身心是否仍为强健之道,禅定作为佛门之根本行持是否应视为续佛慧命之基础?本著这些问题将是我们探讨“中国佛教禅观之未来展望”的因缘所在。
其实,禅之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在于它面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能否为众生提供一个心灵栖息之所,能否为人类开垦一块安身立命之地。纵观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财富速增长,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产生著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当人类制造的经济机器飞速过转起来后,便外化为强大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制约了人类自身,将人拖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之中。人欲横流,贪得无厌,孳生出战争、侵略、殖民、掠夺、剥削和压迫。国家之间虎视眈眈,民族之间矛盾重重。人以宇宙主宰者的面目出现,以自己的随心所欲来征服自然,由此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公害。向大自然的疯狂榨取,也引来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从而使现代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旱魔肆虐、水灾蔓延、地震不断、酸雨降临、人口爆炸、物种锐减等等,就连人类维持生命最为重要的水和空气也日益受到污染。高度发达的科技在这里不是扮演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色,而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
无疑地,现代也是一个充满了身、心冲击的时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人群生活的贫富两极分化,引起了整个社会群体的心态失衡,如普遍的信仰崩溃、宗教贬值、价值失范、道德沦丧。人们六神无主、烦躁不安、心理紊乱、自我迷失,出现精神失常、吸毒酗酒、爱滋病蔓延等各种社会弊病和心理疾病,人类身心所与生俱来的自然能力,却在逐渐减弱退化,失去了原有的抵抗力。
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不管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科技水平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但从社会群体和文明进展的趋势看,现代人类并没有随著新的知识和力量的获得而产生新的理想和智慧,反而遗弃了任何精神的乃至伦理的灵性,忽视了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最杰出的才能,物质生活享受的欲望在日益膨胀,但人的内在心灵的世界却失却了本真。人类要想走出这种生存的窘境,必须唤醒自身的心性自觉,寻求拯救人类的智慧良方。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表明,人类文明的终极目的,绝对不能靠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对尖端科技的依赖来达到,禅所启示的恰恰是从人类自身的身心调节出发,由自主其心而至主宰世界。以禅法的总纲来把握自性,帮助人去找到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道路上的迷惑和痛苦的良药,克服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异化,去充分认同世界,理解自然,实现人生,从而彻底摆脱物质繁荣而精神失落的生存危机,使禅真正成为人们共同信奉的一种生活之道。
当然,探讨“中国佛教禅观之未来展望”并不应仅限于禅法于现在及未来对社会人群的影响力之层面,其实,这一论题更多更主要地是探讨佛门本份事──禅修法门。从教理上讲,佛门修行的总纲为戒、定、慧三学,禅定为修持的中间环节,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戒是修定的准备,定是得慧的基础,就此来说,禅定不只是安于中继的位置,而是可以依之获得解脱的慧观,所谓“无漏清净慧,皆从禅定出”。所以修道之重心,应是在禅定。禅定是佛教各宗各派所共修的法门,离开禅定,佛教之修持便很难成立,解脱之道就失去了依持,佛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习禅是佛教的根本行持,是佛教命脉存续的根本保证。
我们知道,佛陀即是在菩提树下坐禅开悟而证得无上正觉的。这可看作是佛教禅定的起源。历来佛教都十分重视禅定,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中,禅定是极为重要的法门。小乘佛教的禅定内容通常是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色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禅和四无色定全称为“八等至”。此外,还有灭尽定(九次第定)、止观与三昧、十念、安般念、六妙门、十六特胜等等。小乘佛教的禅观较为拘泥固定的形式,一般是卜闲静之地而趺坐,心系于一处而不使散乱。大乘佛教扩大了禅定的意义,将禅观的修习与菩提心、大悲心、方便门相结合,认为禅定不拘于动静,须与无所得的般若相应,由此构成大乘菩萨的禅波罗蜜。大乘佛教的禅观内容深广,并不是一法一事所能成就。同时,大乘禅观亦无固定形式,举凡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皆能成就,无一法、无一事不能修持、随著佛法东传,禅定法门亦在中土流行,先有安世高译出《大安般守意经》、支谦译出《禅秘要经》、康僧会著有《安般经注解》等,使禅定一法逐渐为信众所信守。姚秦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综合佛教各家禅法,编译了《禅秘要法经》,倡导五门禅观,影响深远。后有菩提达摩立直指本心、明心见性之旨,开创中国禅宗法脉。隋唐时代天台宗提倡“止观双修”作为佛教的修习方法。达摩门下于唐时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主渐修,南宗倡顿悟。特别是慧能南宗法门,以定慧为本,宣扬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主张直探心源,见性成佛。日后慧能系法海横流,经“五家七宗”之弘扬,禅师们把禅法融合于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卧、搬柴运水皆为禅修,致使禅宗儿孙遍天下,禅宗几为中国佛教之代名词。
以史为鉴,观照当代,展望未来。那么中国佛教之禅观应作如何的开放与整合?首先,正本清源,要认识到禅观为佛教修持之根本。自隋唐禅宗大行天下后,不尚渐修,惟崇顿悟成为一时之风气。禅僧以不立文字而轻弄一切经卷,以无念为宗而指斥修习有为,以定慧齐等而反对坐禅入定,以立地成佛而破除三劫五乘,以机锋棒喝而驰骛空谈立辨,莫不舍难趋易,弃实崇虚,积习相承,每下愈况,以至不知圣教究何所说,不知修行应何所依,正信还未生根,便说已经“开悟”,菩提尚未发心,侈谈已经“见性”于是满街狂人,遍地野狐。此流弊延及至今,有心者疑伪难分,不知教授依凭及下手用功处,无行者赶经忏,凑场子,难晓佛门本份事。因此,当今应针砭时弊,大树禅定法幢,让天下释子俱知禅修乃悟道之本。
其次,应系统整理大小乘禅观典籍及思想方法。在三藏圣典中有许多关于禅观的典籍,如《大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修行道地经》、《禅要经》、《法观经》、《身观经》、《禅秘要法经》、《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五门禅经要用法》等。各宗各派之观法亦名目繁多,有早期佛教的四谛观、十二因缘观、数息观、不净观、无常观、四念处观等。此外有空观、生空观、法空观、析空观、体空观等。天台宗有“一心三观”假观、二谛观、中道观;华严宗有实相观、四法观;法相宗有五重唯识观;三论宗有八不中道观;密宗有五五相成身观;净土宗更有月轮观、水想观、地观、像观等。今天我们应将这些禅观典籍整理出来,使释子学有所依,修有所宗。
第三、要提倡禅教一致、禅教并重的学修风气。佛教是一种体验的宗教,禅的本质,始终是依存于自内证,但于一切经教亦应重视。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要克服禅教分离的倾向,不看经、不修定,私心自用,自说开悟,用禅的口号来反对经教,如此传承,佛法哪有不衰之理!应内修禅观,外究法义,禅教一致,互为印证,方为究竟之道。
第四、坚持禁戒。戒定慧三学为修行之总纲,戒学是定慧所依。参禅之士,为了参究易成,若不护持禁戒,不但参禅,就是修持其它法门,亦不会有成就。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持戒是入道之正门,菩提之真因,功德殊胜。
第五、创立适合现代人的禅定修习法,建立解行互资、阶次严谨、可操作性强的禅修体系。其实,法无高下,当机者贵。
愿世出世间觉者都能为推动中国佛教禅观之发展,弘扬贡献力量,愿禅修法门更当机地现代化、化现代,更好地净化社会、造福人群。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