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大藏禅要心得感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常能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藏禅要心得感言
  ※ 作者: 释常能 - 慈明佛学研究所
  壹、前言
  本学期将近尾声,“大藏禅要”这门课程亦跟著即将结束。三个学期,一年半的课程,最明显的收获,是收集了各个经、论中有关于各家禅法的资料。课程将要结束了,在整理这些资料时,不禁有点沾沾自喜坐拥宝山。因为这些资料都是老师出家十几年来,饱读经、论、配合实修,辛苦累积来的智慧结晶,而我们却只要静静的坐在课堂上,就能得到这些宝贵的经验与资料,由衷觉得自己实在太幸运了。  
  在佛学院中,只知道一些基本的静坐方法,如数息、称念佛号等来摄心,让这颗心猿意马的心,专注一处。勉强来说这只是著重在止的部分,至于观的部分则是懵懵懂懂,完全没有正确的概念,幸好在研究所研读了“大藏禅要”才确实了解到自己真是坐井观天,以狭隘的思惟模式、揣测,不知佛法大海俯拾皆学问。
  回顾三个学期以来,让我学到很多,课程一开始,老师就先将本课程的意趣作简短的介绍:
  1.综观禅法,无论大、小乘经论,都可以用“止、观”二字把修行理论含摄在内。本课程的目的,即是将散见于其他经论里,对于能启发智慧、有帮助性、建设性、重要性各禅观中心思想提出,作一统理、整合的工作。
  2.鸟瞰有关禅观的经论,撷取其修行理论,把佛法中重要典籍,如金刚经、楞严经、净土五经、中观、唯识、华严、起信论等,鸟瞰整个经文的理论架构,截取其修行理论的部分,把每一部经的修行理论做一分析、比较,其差异性和层次性就显现出来。这样我们对每部经或经与经、经与论之间的修行理论及其思想架构才能有一梗概的理解。老师这番说明,为“大藏禅要”这门课程揭开了精彩的禅观修行方法的序幕,并推及修行者应选择其中较契合自己根性的禅法,做为自己法门修行的入手处。
  贰、小乘经论禅观分析
  在“大藏禅要”的课程中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先从小乘禅法中几部最具有代表性的经、论做探讨:如《俱舍论》、《阿含经》、《释禅波罗密》、《清净道论》、《解脱道论》、《成实论》、《瑜伽师地论》等等,其中与禅定有关的几品,抽取出来做更进一步的架构分析、比对。以下提出五点作为说明:
  1.定体:
  《俱舍论》:三摩地、善心一境性。
  《阿含经》:善心得。
  《释禅波罗蜜》:三摩提数-“系缘止”、定法持心“制心止”、色心本空-“体真止”
  《清净道论》:善心一境性。
  《解脱道论》:清净心、正真住不乱。
  《成实论》:与心不异-体;心住一处-相。
  《瑜伽师地论》:善等引、善心一境性。
  2.禅支:寻伺等十八支合和成行,禅定主体如众成军。除了《清净道论》、《解脱道论》是十三支外,其余各家皆主张是十八支。
  3.根本定:四禅、四定。各家均以四禅四定为根本定,只是在特质叙述中有些许不同。
  4.定功德:依定所起诸功德,如四无量心、八解脱、八胜处、十不净观、十遍处、十随念、……等。并对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诸定作比对。
  5.定资粮:清净尸罗、三慧、净身器三因、头陀行、二十五方便……等。此是修禅定前的预备功夫,各家虽有出入,但都有共通之点-持戒,如《俱舍论》中的清净尸罗;《阿含经》中的戒律仪、清净持戒、头陀支等。倘若修禅定前没有这些事前的准备功夫,在修禅定之中是很容易出问题的,所以定资粮是修禅者不能忽略的重要部分。
  6.禅定在各家的定位:
  1《俱舍论》:以禅定为解脱道的助缘-“定品”。
  -
  2《成实论》:以四谛为全论架构,禅定属其中之道谛部份。
  3《释禅波罗密》:修行解脱二门“二行”:行行-由定而解脱;慧行-由观真理而解脱。
  4《瑜伽师地论》:将禅定视为修道中十七地基本的路程,由这基本的“有漏”禅定再开展无漏智慧。
  5《解脱道论》:以三学为全论架构,禅定于“定学”中明之。
  如以上各家的说明与分析,看出禅定在各家的地位,开悟〈解脱〉毕竟还是要有智慧,但是禅定也是不可或缺的。禅定和智慧是二而一,不可分,没有禅定,智慧无从发起;没有智慧,禅定仍在有漏中。
  经过老师的指导,从此对小乘禅法有了初步性的了解,对以上几部小乘最具代表的经论之禅定架构、分类,它们的共同点、著重点、差别处,各家的特色之掌握,将可作为修习禅定者的参考。
  参、大乘经论禅观分析
  第二阶段是大乘禅法部分,以“唯识”、“中观”、“天台”、“净土”、《起信论》、《楞严经》、《圆觉经》、“念佛三昧”、“一行三昧”、“梦幻三昧”、禅宗的“参话头”、“默照禅”、“永嘉禅”等作为大乘禅法探讨的对象。在以上众多经、论中,学僧仅以契合自己并感到相应的部分做概略式说明:
  一、梦幻观: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因闻《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当下开悟,使得《金刚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甚至让许多中国修行者终其一生奉持《金刚经》,可想见此经受欢迎的程度。就学僧来说,《金刚经》亦是自己每天诵持的经典之一,对自己帮助也最多,每当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时,就会想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以这四句偈,提起自己的正念;并且从法义中去体会烦恼的无常、非实有性,来破除烦恼的执著。深刻的感受到:世间的一切是如此地虚幻不实,时间、空间不断的在变化当中,人的意念亦是刹那、刹那生灭;人生短短几十年,一眨眼即过,无常一到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得、失之间有什么好计较的。这样提醒自己,烦恼随之消除。因此,对老师发现、阐明的“梦幻观”倍感亲切。
  课程中老师特别提出以大乘三系的经论、禅宗、密宗典籍来对梦幻观做本质的说明。在此不加说明,谨提出梦幻观与现实生命境界同样具有几个特质:
  第一、它在生命中是存有的。
  第二、在存有的当下,它却是虚假不真实的。
  第三、它同时具有实有与虚假不实的可变性。
  所以说梦幻是一种非常容易让我们理解空性的譬喻,它在生命境界的非实 有,可以表现空的部分,它的非不有性可以表现假观的部分;而从它既非实有 又非不有的特质,可以代表中道的立场。空性就在我们现前当下,而且就在梦幻这么一个虚幻、若有若无的譬喻中展现出来,就看我们依何种禅法、理论去切入了。
  二、默照禅:
  此次老师也讲了几个禅宗法门,如大慧宗皋派下的高峰原妙禅师的参话头;正觉宏智禅师的默照禅;永嘉大师的永嘉禅法…等等,都非常有启发性。在这之前,从来不知道禅宗入手处也有诸多不同,总以为都是丢句话头给你,如“念佛是谁?”“狗子有佛性无?”然后你就是在那儿坐破蒲团,慢慢参!经过老师的讲授,才知道祖师大德们实在太了不起了,先不说所修所证的境界,光是看那文章的意境,如:
  默照铭:“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灵然独照,照中还妙,露月星河,雪松云峤,晦而弥明,隐而愈显,鹤梦烟寒、水含秋远,浩劫空空、相与雷同…”。
  又如:“净净而明明而通,便能顺应还来对事,事事无碍,飘飘出岫云,濯濯流涧月,一切处光明神变…”不但词藻优美,意境更深,在在透露出开悟者的内证功夫。
  默照禅的禅法,是在体达诸法本是自性,尘尘剁刹彼此无异,自他无别,自在无碍,然而在初用功时,默照万象,其绝尘去境,亡像无碍之功夫,仍有述及万象为幻梦之意,谓修行之功夫即在净除所缘取虚幻之习境。行者修行当下不离前尘万象,于触境、尘之时,须了达此尘境即如镜像、水月,了无实体。
  三、永嘉禅:
  永嘉禅是老师大力推介的禅法:(1)其理路清晰、层次分明;(2)生活中可融成一片;(3)易修易入;(4)以修定故,身心皆利益。
  永嘉禅法以现前一切色心都是我们心性的本质、清净的觉性,所以永嘉大师在〈理事不二章〉里,有所谓:“物像无边,般若无际者,以其法性本真,了达成智故也,譬夫行由通径,则万里可期,如其触物冲渠,则终朝域内,以其不知物有无形之畔,……今之色相纷纭,穷之则无相,音声吼唤,究之则无言,迷之则谓有形声,悟之则知其阒寂…。”故了达尘智不二,一切境界当下,就是我们清净的智慧。
  四、参话头:
  参话头的禅法又不一样了,它是让行者提起话头,激起疑情,形成疑团,将全部身心都投注进去,行、住、坐、卧都在参,丝丝入扣,绵绵密密,水泼不进,风吹不入,推动增长观照力去寻找答案,方能工夫成片。一但疑团不见了,山河大地平沉,无限的虚空粉碎了,没有生也没有灭,此时发现以前的烦恼执著,因为本地风光的心境,会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
  以上几种禅法,在经过老师的解说、分析中可看出,其实禅观浅深次第与境界,层次非常多,而且很细微与复杂,老师只是列举几个来做具体的说明与比较,让我们能够了解到各宗对于法的悟解,和用功处以及修行的契入点不同,而有层次浅深的不同,这是老师所要特别强调的,也是我们在选择禅法时,需要考量的因素,才不会人云亦云。
  肆、禅观思想:心性与法性契入的特质
  禅观思想这部分,可算是“大藏禅要”课程中最精彩的压轴戏,老师将其分为十个主题来探讨(1)止观诸义释义(2)相应义与相摄(3)他力与自力义(4)入观心念之特质(5)佛性与法性契入异差(6)纵向契入与横向契入(7)止观浅深(8)止观作用心之种类(9)止观单双运(10)止观所缘。而末学选择较关切的“佛性与法性契入”来简述,因为佛法的重点在于探究人的心性问题,心性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心与法之关系,所有修行解脱道,止观理论,都是架构在心识上而推展开的,如何将心性的修行与法性结合,这又关系到止观修行的契入点。老师引用龙树菩萨和宗密大师之《圆觉经略疏》,法性(法界性)非情数、情器交彻心境不分,和佛性“如来藏”有情数、诸佛众生清净本源心体,来说明不同的契入途径。
  1.从法性契入的特质:
  面对一切法,从法之各各自相而认识到五蕴(阴)、入、界等当下就是空性,而直下体悟到一切法本来清净。以此立场引经文证明“唯识”、“中观”是从法性契入的;还有《般若经》,当下五蕴皆空的实相般若;乃至《圆觉经》中之观一切法如幻(经中之一部分);“默照”、“永嘉”等禅法:观一切法,境、智相待,由智而观境空等的诸多例证,说明它们都以法界性为契入点。它们的共同点是:必须先面对一切山河大地,再把它转换,不管它转成唯识立场,或转成如梦幻大地,或是转成般若性空也好,都是要面对一切境,再把一切法性看成平等的立场。也就是说,以现前身心世界的一切万法、山河大地为境界而修行入观,都可说是以法界性为契入点。
  2.从心性溯源的特质:
  脱离意识所对根尘、山河大地,直探心性深处,从意识溯源到赖耶→如来藏→还原到无明风动的源头;也就是说对宇宙万法缘起的观察点,是由无明→赖耶→六根,因为六根的关系,使得法界性或如来藏,转成山河大地。此中无明、赖耶、占著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六根更是直接的面对山河大地。这样的契入方式有--
  A、参话头-放下心意识,六根不用。
  B、《楞严经》-反闻闻自性,一解六结。(从解除根的作用下手,而非转换境界)。
  C、部分念佛三昧:如:
  a、参究念佛:念佛参。参“谁-念-南-无-阿-弥-陀-佛”,“谁念”就是一种参。
  b、体究念佛:南~无~阿~弥~陀~佛。看著念佛的念头来源,如--永嘉禅,看著心一样。体究念佛与一行三昧有些相同。都趋向一心、无念、念佛的时候,知道所念的佛无相,能念的心亦无相。
  ○所念佛无相-能念都归摄到心性寂静。
  ○能念心亦无相-所念
  总之,从心性契入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去转变、不去观察外在的山河大地相,而只是单独的对根,溯心的源头去观察。
  针对修行止观的契入点,说明法界性(法性)与如来藏(佛性),修行时相互运作的可行性与差别性,这是末学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在老师的创发解析下,让学僧们又多了一层思考空间,也帮助我们厘清对契入途径的思考。
  伍、总结
  以上是这三个学期来“大藏禅要”课程中的一小部分,仅作重点式的回顾,老师教授的内容非常宽广,但碍于末学笔拙,及个人的喜好,只能走笔至此。从刚开始的摸不著边,到后来的渐入佳境,最明显的收获归纳为以下几点:
  1.因上了“大藏禅要”扩展末学对禅法的视野。
  2.加强了对经、论中各家禅法的认识与了解,(止观的特质、契入点的差异、浅深次第和所缘境…等等,重要的禅修理念)。
  3.以禅观思想为指引,增进解读经论的能力。
  4.解读经论时能以经论作为所依的思考理则,并能对经论架构作宏观比对。
  5.不间断的学习,以长养智慧;配合禅修的实践,以累积资粮。
  末学的几点浅见,倘若有不足之处,请老师见谅与指正。对于老师在课业上的教导,以及道业上的鼓励与教诲,仍是万分的感恩与感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